一种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681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更详细说是,使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容纳于充电托架的内部,当便携终端放置后向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便携终端,从而可防止充电端子的破损并提高产品的信赖性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便携终端及其充电托架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并且,图3是图2中的充电端子破损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便携终端10(以下由机身和机身上可折叠结合的翻盖构成的翻盖型便携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机身11,内部容纳有主印刷电路板(图中未示),用于输入信息并控制通信操作;翻盖12,为使画面输出既定的信息而设置有LCD面板(图中未示),并可折叠结合于上述机身11上。
上述机身11的背面形成有电池容纳部(图中未示),上述电池容纳部中紧贴结合有电池13,上述结合的电池13将通过电池固定装置14保持及解除其结合状态。
并且,上述电池13的背面下端设置有电源连接端子13a,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3a电气连接于下面将要说明的充电托架20的充电端子22,上述机身11的两侧面凹陷形成有结合槽11a,使其容纳结合上述充电托架20的结合凸起23。
上述充电托架20是用于放置便携终端10或进行充电的装置。其一侧形成有放置部21,上述放置部21的形状与便携终端10的背面形状,即与电池13的背面形状相互对应。上述放置部21的下端弹性安装有充电端子22,使上述电池13的电源连接端子13a电气连接于上述充电端子22。放置部21的两侧内壁面凸出形成有结合凸起23,上述结合凸起23容纳于上述结合槽11a并进行结合。
此外,上述充电托架20的充电端子22通过充电托架20的内部容纳的电路板27,向放置部21的外部凸出的状态固定安装。
下面说明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托架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方法。
在通过充电托架20给便携终端10充电的方法中,首先,将便携终端10的背面,即电池13的背面紧贴于充电托架20的放置部21,并将其向下方滑动。
由此,当便携终端10沿着充电托架20的放置部21向下方滑动时,电池13的电源连接端子13a电气连接于充电托架20的充电端子22。同时,充电托架20的结合凸起23夹紧于便携终端10的结合槽11a中,从而保持便携终端10在充电托架20的放置状态。
在此状态下,将通过接线头24连接的电源线25的插头26插入于充电托架20的插口(图中未示)时,充电托架20中将供给电源并进行便携终端(电池)10的充电操作。
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托架20中,电气连接于便携终端10的充电端子22一直向外部凸出安装,使即便上述充电端子22具有弹性而安装,通过与滑动放置的便携终端的反复接触,如图3所示,导致充电托架20的充电端子22容易破损,从而降低产品的信赖性,破损的充电端子22还可能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可防止充电端子的破损并同时提高产品的信赖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包括本体,为放置便携终端而形成有放置部;电路板,设置有容纳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的充电端子,使其电气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并进行充电;电路板移动装置,根据上述便携终端的放置与否,使上述充电端子向上述本体的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或是容纳于上述本体的内部而移动上述电路板。
并且,本发明其特征是上述电路板移动装置包含有操作杠杆部,在上述本体的内部以一端为中心可旋动结合,另一端则凸出设置于上述放置部,使在上述便携终端放置时加压并进行旋动;动作杠杆部,一体连接于上述操作杠杆部并设置在上述电路板的底部,使在上述操作杠杆部旋动时一同进行旋动,同时可用于移动上述电路板,使上述充电端子向上述本体的外部凸出或容纳于上述本体的内部。
并且,本发明其特征是上述操作杠杆部通过上述本体的内部沿着横方向安装的旋动轴可旋动结合。
并且,本发明其特征是上述放置部的内壁面贯通形成有贯通孔,使上述操作杠杆部的一端通过并可旋动。
并且,本发明其特征是还包含有用于弹性支撑上述充电端子容纳于上述本体内部的状态的弹簧构件。
并且,本发明其特征是上述弹簧构件是一端固定于上述动作杠杆部,另一端固定于上述本体的内面的盘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使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容纳于充电托架的内部,当便携终端放置后向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便携终端,从而可防止充电端子的破损并提高产品的信赖性。并且,可预先防止现有技术中的充电端子破损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现象。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便携终端及其充电托架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充电端子破损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安装结构的截面图;图7是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动作结构的截面图。
<附图主要部分的符号说明>
110便携终端 120充电托架121本体 121a放置部121b贯通孔122充电端子123结合凸起 124接线座(connector)125电源线(cord) 126插头(plug)127电路板 130电路板移动装置131操作杠杆部(lever) 132动作杠杆部133盘簧 134旋动轴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
图4是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中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并且,图6是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安装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是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动作结构的截面图。
在对本发明进行说明时,对公知的功能或结构的说明,为明确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思想而省略其具体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中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120,其包含有如下几个部分本体121,为放置便携终端110而形成有放置部121a;电路板127,设置有容纳于上述本体121的内部的充电端子122,使其电气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110并进行充电;电路板移动装置,根据上述便携终端110的放置与否,使上述充电端子122向上述本体121的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110,或是容纳于上述本体121的内部而移动上述电路板127。
上述便携终端110(以下由机身和机身上可折叠结合的翻盖构成的翻盖型便携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含有机身111,内部容纳有主印刷电路板(图中未示),用于输入信息并控制通信操作;翻盖112,为使画面输出既定的信息而设置有LCD面板(图中未示),并可折叠结合于上述机身111上。
上述机身111的背面形成有电池容纳部(图中未示),上述电池容纳部中紧贴结合有电池113,上述结合的电池113将通过电池固定装置114保持及解除其结合状态。
并且,上述电池113的背面下端设置有电源连接端子113a,上述电源连接端子113a电气连接于下面将要说明的充电托架120的充电端子122,上述机身111的两侧面凹陷形成有结合槽111a,使其容纳结合上述充电托架120的结合凸起123。
上述充电托架120是用于放置便携终端110或进行充电的装置。本体121的一侧形成有放置部121a,上述放置部121a的形状与便携终端110的背面形状,即与电池113的背面形状相互对应。上述放置部121a的下端弹性安装有充电端子122,使上述电池113的电源连接端子113a电气连接于上述充电端子122。放置部121a的两侧内壁面凸出形成有结合凸起123,上述结合凸起123容纳于上述结合槽111a并进行结合。
此外,上述充电托架120的充电端子122通过充电托架120的内部容纳的电路板127进行安装,上述电路板127包含有对外部输入的电源进行减压、整流的变压器及整流器(图中未示)等,并在本体121的内部相对放置部121a的板面垂直的方向安装并可移动。
同时,上述电路板移动装置130包含有操作杠杆部131,在上述本体121的内部以一端为中心可旋动结合,另一端则凸出设置于上述放置部121a,使在上述便携终端110放置时加压并进行旋动;动作杠杆部132,一体连接于上述操作杠杆部131并设置在上述电路板127的底部,使在上述操作杠杆部131旋动时一同进行旋动,同时可用于移动上述电路板127,使上述充电端子122通过放置部121a的下端形成的充电端子引导孔121c向外部凸出,或是容纳于上述本体121的内部。其中,上述操作杠杆部131和动作杠杆部132大致成“ㄈ”形状。
并且,上述本体121的内部沿着横方向安装有旋动轴134,上述操作杠杆部131中贯通形成有用于贯通上述旋动轴134的轴孔(图中未示),上述操作杠杆部131将通过上述旋动轴134在本体121的内部可旋动结合。
并且,上述放置部121a的内壁面上贯通形成有贯通孔121b,使上述操作杠杆部131的一端通过并可进行旋动。
此外,上述本体121的内部安装有用于弹性支撑上述充电端子122容纳于上述本体121内部的状态的弹簧构件。上述弹性构件是一端固定于上述动作杠杆部132,另一端固定于上述本体121的内面的盘簧133。
下面参照附图6至附图7说明本发明的动作及动作效果。
在通过充电托架120给便携终端110充电的方法中,首先,将便携终端110的背面,即电池113的背面紧贴于充电托架120的放置部121a,并将其向下方滑动。
此时,如图6所示,上述充电端子122通过充电端子引导孔121c容纳于上述本体121的内部,上述操作杠杆部131的一端则通过贯通孔121b凸出设置于放置部121a的内壁面上。
如上所述,当电池113沿着充电放置部120的放置部121a向下方滑动时,电池113的下端部将给凸出形成于放置部121a内壁面的操作杠杆部131施加压力,由此,上述操作杠杆部131将以旋动轴134为中心进行旋动,从而使上述动作杠杆部132一同旋动。
即,如图7所示,上述动作杠杆部132与操作杠杆部131一同旋动,使位于动作杠杆部132上端部的电路板127上升一定距离,上述电路板127中安装的充电端子122则通过充电端子引导孔121c向放置部121a的外部凸出,从而使其与电池113的电源连接端子113a进行电气连接。
上述电池113的电源连接端子113a电气连接于充电托架120的充电端子122。同时,充电托架120的结合凸起123夹紧于便携终端110的结合槽111a中,从而保持便携终端110在充电托架120的放置状态。
在此状态下,将通过接线头124连接的电源线125的插头126插入于充电托架120的插口图中未示时,充电托架120中将供给电源并进行便携终端(电池)110的充电操作。
并且,当便携终端110的充电操作结束,使从充电托架120分离便携终端110时,通过安装于动作杠杆部132的盘簧133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上述充电端子122将再容纳于本体121的内部。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中,充电端子122容纳于本体121的内部,当放置便携终端110时,向本体121的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110,从而防止现有技术中的便携终端在滑动放置时,与充电端子反复接触而使上述充电端子破损的现象。
以上对本发明的有益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只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在不超出权利要求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包括本体,为放置便携终端而形成有放置部;电路板,设置有容纳于所述本体的内部的充电端子,使其电气连接于所述便携终端并进行充电;电路板移动装置,根据所述便携终端的放置与否,使所述充电端子向所述本体的外部凸出并连接于所述便携终端,或是容纳于所述本体的内部而移动所述电路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所述电路板移动装置包括操作杠杆部,在所述本体的内部以一端为中心可旋动结合,另一端则凸出设置于所述放置部,使在所述便携终端放置时加压并进行旋动;动作杠杆部,一体连接于所述操作杠杆部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底部,使在所述操作杠杆部旋动时一同进行旋动,同时可用于移动所述电路板,使所述充电端子向所述本体的外部凸出或容纳于所述本体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所述操作杠杆部通过所述本体的内部沿着横方向安装的旋动轴可旋动结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所述放置部的内壁面贯通形成有贯通孔,使所述操作杠杆部的一端通过并可旋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弹性支撑所述充电端子容纳于所述本体内部的状态的弹簧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所述弹簧构件是一端固定于所述动作杠杆部,另一端固定于所述本体的内面的盘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终端的充电托架,其特征是包括本体,为放置便携终端而形成有放置部;电路板,设置有容纳于上述本体的内部的充电端子,使其电气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并进行充电;电路板移动装置,根据上述便携终端的放置与否,使上述充电端子向上述本体的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上述便携终端,或是容纳于上述本体的内部而移动上述电路板。本发明使充电托架的充电端子容纳于充电托架的内部,当便携终端放置后向外部凸出并连接于便携终端,从而可防止充电端子的破损并提高产品的信赖性。
文档编号H01M10/44GK1725550SQ20051000045
公开日2006年1月2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9日
发明者朴元二 申请人:乐金电子(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