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及其制做方法

文档序号:694843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及其制做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元件的制做方法,具体来说,是片式电位器引脚框架端接的方法。
背景技术
片式元器件是无引线或短引线的新一代小型元器件,是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MT) 进行电子组装的特殊元器件,具有尺寸小、重量轻、无引线或短引线、结构简单牢固、容易自 动化组装且组装密度高等特点,成为当今电子元器件发展的主流,国外发达国家电子设备 的片式化率已达80%以上,世界片式元件的产量已超过引线元件的产量,且在以20%以上 的年增长率增长。传统的插针式电位器,其基片上都带有引线孔,端接时将单个引线插入引线孔,再 经焊接或铆接而成。而传统的片式玻璃釉电位器(以下简称片式电位器),如图1所示,主 要由外壳4、转轴3、橡皮圈1、接触簧片2和基座5构成,基座则由带导电轨瓷基体(简称导 电基片6)与焊片7端接成导电元件,再经过塑压而成。其基片没有引线孔,引脚为焊片,直 接与基片上的电极连通,传统片式电位器引脚端接的工艺是将引脚做成单个的焊片,再将 三个单个的焊片与导电基片用钎焊的方式端接在一起,见图2。但由于片式电位器体积很 小,基片和焊片都很小,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满足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的需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 可以实现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的片式电位器引脚框架端接的新方法。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是一个由多个引出焊片连续组成的焊片框架,焊片框架上 有引出焊片以及为实现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工艺过程所需的定位孔、分割线和承 载引出焊片的框架。定位孔在连续操作中起定位作用,分割线在完成装配后利于电位器与框架分离。 框架使无数个引出焊片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以实现以上述之连续工艺过程。焊片框架表 面有镍电镀层及锡电镀层。相邻焊片框架带之间的距离为8 10mm。本发明之片式电位器引脚框架的端接方法和步骤是1.制成焊片框架;2.先镀镍、再镀锡镍电镀层厚度为0. 8 1. 2 ii m,镀锡层厚度4 6 y m ;3.端接时之焊接操作步骤是(1)在基片规定位置印刷0. 2 0. 3mg的再流焊膏;(2)经烘干使焊膏固化,烘干条件为140 150°C,10 15min ;(3)焊接——将基片和焊片框架进行定位后,再对焊膏加热,使之熔化,将基片和 焊片焊接在一起。本发明实现了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的片式电位器引脚框架端接的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1.附图1是传统之片式玻璃釉电位器的结构示意图;2.附图2是传统之片式玻璃釉电位器之导电元件的示意图;3.附图3是本发明之焊片框架的示意图;4.图4是带有再流焊膏的导电基片;5.图5-1、图5-2分别是片式电位器端接件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叙述一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图1、图2分别显示了传统片式玻璃釉电位器的结构和单个导电元件的结构。从图 1可以看出,片式玻璃釉电位器主要由橡皮圈1、接触簧片2、转轴3、外壳4和基座5构成, 而基座5则是由导电基片6和三个焊片8、9、10端接在一起形成的导电元件(图2显示) 镶嵌在塑料内构成的。其装配关系是基座5内设有橡皮圈1和转轴3,转轴3内又设有接 触簧片2,接触簧片2与导电基片6可靠接触,最后在基座5和转轴3外面通过外壳4将所 有零件固定在一起。从图2可以看出,片式电位器导电元件是由一端焊片8、三端焊片9、导 电基片6和二端焊片10构成,各焊片与导电基片6之间用锡焊的方式端接起来;其工艺过 程是将电位器的三个引脚做成三个单个的焊片,即1端焊片、2端焊片和3端焊片,再将这 三个单个的焊片与导电基片用钎焊的方式端接在一起。片式电位器体积很小,基片和焊片 也都很小,故操作起来比较困难,效率低下。图3显示了本发明所涉及的片式玻璃釉电位器焊片框架结构。从图3可以看出, 式电位器焊片框架上设有一端焊片8、二端焊片10、三端焊片9、定位孔11、分割线13和框 架12 (注框架12是焊片框架14的一部分),各自有各自的功能。将单个的焊片做成连续的焊片框架形式,焊片框架上设有需要的一端焊片8、二端 焊片10、三端焊片9以及为实现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等工艺过程所需的定位孔 11、分割线13和承载引出焊片的框架12。焊片框架的框架12上带有定位孔11,定位孔11 在连续操作中起定位作用,定位孔11的大小和间距须保证较高的尺寸精度——尺寸精度保 证在0. 02mm范围内,以便后续端接和塑压的重复定位。焊片框架中三个引出焊片8、9、10 根部都有分割线13(压痕),分割线13在完成装配后便于电位器与框架12分离。框架12 使多个引出焊片8、9、10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以实现上述之连续工艺过程。为节约材料、 降低成本,每组焊片框架之间的距离设计为8 10mm,仅够端接、塑压和装配的距离。由于引出焊片在装配过程中需要多次打弯,要求材料比较软,因此其材质厚度为 0.2mm的紫铜带。片式电位器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MT)进行安装,产品要通过再流焊,要求 焊片应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因此焊片框架加工成型后,要进行电镀即先镀镍(镍打底)再 镀锡,镍电镀层厚度为0. 8 1. 2 y m,锡镀层厚度4 6 y m,这样可以保证焊片表面质量和 可焊性。镍镀层不宜过厚,否则容易造成焊片过硬,在打弯时断裂。图4是带有再流焊膏的导电基片。在导电基片6的三个引出电极上印刷0.2 0. 3mg的再流焊膏16,见图4,经烘干使焊膏固化,焊接时将带有再流焊膏的导电基片和焊片框架进行定位后,再用电烙铁对再流焊膏16进行加热,使之熔化,将导电基片6和焊片8、 9、10焊接在一起,达到端接可靠的目的。图5-1、图5-2分别是片式电位器端接件的主视图和左视图。端接好的导电元件见图5。由于在印刷再流焊膏16时,对焊膏用量进行了定量控 制,因此焊点15大小是可以按照工艺要求控制的。端接过程中导电基片6与焊片框架14 的定位很重要,定位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基座中导电轨的位置,从而影响产品装配中电刷与 导电轨的搭接。采取再流焊的端接方法不但操作简便,焊点15大小可以控制,还容易实现 自动化,但是焊点在后期的塑压过程会不会受热脱开,还需要基座塑压过程来验证。基座塑压过程是一个以端接上导电基片6的焊片框架14为载体的连续塑压成型 的过程,该过程要将导电元件完好无损地镶嵌在PPA塑料中,并且要保证基片工作面和引 出焊片上不能有塑料,焊点15亦不允许有开路,确定较为合适的定位间隙,可以使塑压合 格率达到97%以上。试验证明,将单个的焊片制做成焊片框架,再用再流焊的方式进行引脚和基片的 端接,满足了片式电位器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的要求,生产效率高,质量好。
权利要求
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其特征在于是一个由多个引出焊片连续组成的焊片框架(14),焊片框架上有引出焊片以及为实现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工艺过程所需的定位孔(11)、分割线(13)和承载引出焊片的框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其特征在于焊片框架(14)表 面有镍电镀层及锡电镀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说镍电镀层厚 度为0.8 1.2μπι,镀锡层厚度4 6μπ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其特征在于相邻框架(12)之 间的距离为8 1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片式电位器引脚框架端接件的制做方法,其特征在于1)制成焊片框架(14);2)先镀镍、再镀锡镍电镀层厚度为0.8 1. 2 μ m,镀锡层厚度4 6 μ m ;3)端接时之焊接操作步骤是(1)在基片规定位置印刷0.2 0. 3mg的再流焊膏;(2)经烘干使焊膏固化,烘干条件为140 150°C,10 15min;(3)焊接——将基片和焊片框架进行定位后,再加热,使之熔化,将基片和焊片焊接在 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的制做方法,其特征在于焊片 框架成型后,先镀镍、再镀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的制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定位孔(11)大小和间距的尺寸精度为0. 02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式电位器的引脚框架端接件及其制做方法。将传统的若干个单个的焊片,做成连续的焊片框架,焊片框架上有引出焊片,以及为实现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等工艺过程所需的定位孔、分割线和承载引出焊片的框架;定位孔在连续操作中起定位作用;分割线在完成装配后利于电位器与框架分离;框架使无数个引出焊片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相邻焊片框架之间的距离为8~10mm。本发明实现了连续端接、连续塑压、连续装配的片式电位器引脚框架端接的效果,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文档编号H01C17/28GK101937744SQ201010226409
公开日2011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14日
发明者王林, 王炳兴, 赵英, 闫竞 申请人:陕西宏星电器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