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195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装置,尤其涉及能够伴随操作杆的转动操作进行接通/断开的 切换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一种开关装置,其具有扭簧和安装该扭簧的操作杆,该扭簧具有 卷绕部和从该卷绕部的两端具有规定的开放角度向一方向延伸的自由端状的第一、第二 臂部,一方面使扭簧的第一臂部与固定触点始终弹性接触,另一方面使第二臂部与操作 杆的抵接部弹性接触,并伴随操作杆的转动操作,使第二臂部与具有形成为夹子状的一 对触点部的切换触点接触或分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根据该开关装置,在切换触 点中,由于能够使第二臂部以弹性接触夹持于形成为夹子状的一对的触点部之间的状态 滑动移动,因此开关接通时的接触的稳定性提高,并且能够消除开关接通位置的偏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44364号公报然而,在上述现有的开关装置中,由于扭簧的卷绕部或切换触点配置在开关装 置的壳体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因此存在很难与装置自身的更加小型化的要求对 应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间效率优良且能够与小 型化的要求对应的开关装置。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壳体,该壳体具有收纳部,并设有固 定触点和切换触点;可动触点,其由具有卷绕部和从该卷绕部存在规定的开放角度而延 伸的一对弹性臂部的扭簧构成;能够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壳体的操作构件,其中,所述一 对弹性臂部保持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操作构件之间,且伴随该操作构件的转动操作, 使一所述弹性臂部与所述切换触点接触或分离,所述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卷绕部 保持在所述收纳部中的与所述壳体的转角部对应的位置,并且所述切换触点配置在所述 收纳部中的与所述转角部位于对角线上的另一转角部侧。根据上述开关装置,由于在矩形形状的壳体的对角线上对置配置构成可动触点 的扭簧的卷绕部和切换触点,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收纳部的转角部,从而能够提供空间 效率优良且能够与小型化的要求对应的开关装置。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切换触点具有能够夹持所述一弹性臂部的 一对触点部,所述一对触点部在与所述对角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以对置状态延伸,并 且,连结一对所述触点部的折弯形成的弹性连结部设置在所述另一转角部侧。在该情况 下,由于能够通过一对触点部夹持一弹性臂部,因此能够提供接触稳定性优良的开关装 置。另外,由于一对触点部沿着与所述对角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一对触 点部中的与一弹性臂部的接触位置统一为大致同一部位,因而与在不同的位置与该弹性臂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稳定的复位性。此外,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可以在所述触点部的两端部之间设置多个所述 弹性连结部。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切换触点的整体上使接触载荷均勻化,因而即使由一 对触点部夹持的一弹性臂部的移动量大,也能够可靠地复位到初始状态。另外,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优选一对所述触点部具有位于所述收纳部的内 底面侧的下方侧的触点部比上方侧的触点部宽幅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能够使下方侧的 触点部的宽幅部分从上方侧的触点部露出,能够容易在该宽幅部分上涂敷可动触点的润 滑材料。并且,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优选,与所述切换触点导通的端子向所述壳体 的外部延伸出,所述切换触点与所述端子由不同的金属板形成,使在另一金属板上设置 的突出部插通于在一金属板上形成的孔部,并使该突出部在所述孔部的周围变形,由此 使两金属板一体形成,并且使所述孔部及突出部埋设于构成所述壳体的树脂中。在该情 况下,由于切换触点与端子由不同的金属板构成,因此能够抑制构成切换触点的高价的 金属材料的使用量,从而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提高端子的引出位置的自由度。并且,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优选,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底面的所述转角部设 有让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卷绕部插通的突出部,并且在该突出部经由台阶部形成有比该 突出部细的轴部,所述操作构件具有基部和在该基部形成且被所述轴部转动支承的孔, 在所述卷绕部被保持于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与所述操作构件的基部之间的状态下,所述基 部的孔被所述轴部能够转动地插通,且安装有安装构件,以覆盖处于收纳了所述操作构 件的状态下的所述收纳部。在该情况下,由于扭簧的卷绕部在插通于突出部的状态下保 持在壳体与操作构件的基部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在组装中途扭簧脱落的情况,能够提高 开关装置的组装性。并且,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以与 所述切换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所述一弹性臂部比与所述固定触点始终抵接的另一弹性臂部 靠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侧的方式构成,所述固定触点具有起立部和从该起立部前端折弯成 L字状的弯曲部,在所述扭簧的弹力的作用下,所述另一弹性臂部与所述起立部及弯曲部 弹性接触。在该情况下,由于另一弹性臂部由固定触点的弯曲部卡止,因此能够使扭簧 组装于壳体时的作业简单化,还能够提高开关装置的组装性。并且,由于固定触点与另 一弹性臂部通过螺旋弹簧的弹力在多个部位接触,因此能够提高两者的电连接(导通)的 可靠性。尤其,在本发明的开关装置中,优选,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 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 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线对称。在该情况下,一对弹性臂部呈直线 状延伸,并且设置成线对称,因此能够消除卷绕部插通于突出部时的方向性,从而能够 提高生产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由于在矩形形状的壳体的对角线上对置配置构成可动触点的扭簧 的卷绕部和切换触点,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收纳部的转角部,从而能够提供空间效率优 良且能够与小型化的要求对应的开关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所具有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的结构的立 体图(a)及俯视图(b)。图3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将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组装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5是从图3所示的开关装置拆除安装构件的状态的开关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从图3所示的开关装置拆除安装构件的状态的开关装置的俯视图。图7是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具有的壳体的俯视图。图8是将螺旋弹簧装入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所具有的壳体的状态的俯视 图。图9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0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图11是用于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所具有的切换触点的另一结构的图。符号说明1开关装置2 壳体201收纳部202内底面203突出部204 轴部205a、205b、206a、206b 侧壁部207 开口部208收容部209卡止片210引导凸部220突出片3触点构件310固定触点构件311固定触点312平面形状部313起立部314弯曲部315外部输出端子320切换触点构件320a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b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1切换触点
321a上方侧触点部321b下方侧触点部322平面形状部322a、322b 突出部323外部输出端子324 孔部325固定面部326a、326b弹性连结部327引导部328a、328b、329a、329b 弹性连结部4扭簧(螺旋弹簧)401卷绕部402、403 弹性臂部5操作构件501 基部502操作部503 孔504、505 突出部506驱动部6安装构件601平面形状部602卡台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 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所具有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的结构的立体图(a)及 俯视图(b)。图3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组装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其中,在图1 中,为了方便说明,将埋设于壳体2的触点构件3从壳体2分离而示出。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具备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纳部201的壳 体2 ;通过嵌入成形等埋设于该壳体2的触点构件3 ;在竖立设置于壳体2的收纳部201 的突出部203上安装的扭簧(以下,仅称为“螺旋弹簧”)4;在后述的固定触点311之 间保持螺旋弹簧4,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转动操作的操作构件5;以覆盖处于收纳了螺旋弹 簧4及操作构件5的状态下的收纳部201的方式安装于壳体2的安装构件6。壳体2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成,大致具有矩形形状。在壳体2的内 部设置有与壳体2的外形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的收纳部201,触点构件3以后述的固定触 点311及切换触点321从该收纳部201的内底面202露出的方式埋设于壳体2。在收纳 部210的内底面202的转角部竖立设置有插通后述的螺旋弹簧4的卷绕部401的圆柱形状 的突出部203。另外,在该突出部203的上表面经由台阶部设置有比突出部203细的轴部204。该轴部204插通于后述的操作构件5的孔503,将该操作构件503保持为能够转 动。收纳部201由上述的内底面202、壳体2的对置的两对侧壁部205a、205b及206a、 206b限定。在侧壁部206b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207,操作构件5的一部分能够从该 开口部207向壳体2的外侧露出。触点构件3具有固定触点构件310和切换触点构件320,该固定触点构件310具 有固定触点311,该切换触点构件320具有切换触点321。固定触点构件310通过对黄铜 等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大致具有平面形状部312;折弯成与该平 面形状部312大致垂直的起立部313 ;从该起立部313以前端朝向切换触点321侧的方式 折弯成L字状的弯曲部314。固定触点311由上述的起立部313及弯曲部314构成。在 平面形状部312设置有与该固定触点311导通的外部输出端子315。切换触点构件320具有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和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该第 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通过对黄铜等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该第二切换 触点构件320b通过对在磷青铜等上镀银得到的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具有平面形状部322;在该平面形状部322的上表面设置的一 对突出部322a、322b;设置成从平面形状部322的侧缘部突出,并与该切换触点321导 通的外部输出端子323。如图2(a)所示,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具有形成有供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 的一对突出部322a、322b插通的一对孔部324的固定面部325 ;设置成从该固定面部325 的两侧缘部突出,前端部与切换触点321连结的弹性连结部326a、326b;分别设置于弹 性连结部326a、326b的前端部,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置配置的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 侧触点部321b (在图1中,弹性连结部326b未图示)。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和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通过使突出部322a、322b插 通于孔部324,并使该突出部322a、322b在孔部324的周围变形而一体化。如此,由于 通过不同的金属板构成具有切换触点321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和具有外部输出端子 323的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因此能够抑制构成切换触点321的高价的金属材料的使用 量,从而实现低成本化,并且能够提高外部输出端子323的引出位置的自由度。切换触点321由上述的一对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构成。弹性 连结部326a、326b侧视时折弯形成为大致U字状,从而使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 点部321b弹性接触。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构成为能够夹持后述的螺 旋弹簧4的弹性臂部402。如此,通过由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夹持弹 性臂部402,在开关装置1中能够确保接触稳定性。另外,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的一端分别向上方侧及下方侧折 弯,构成将后述的螺旋弹簧4的一弹性臂部402向切换触点321的弹性接触面引导的引导 部327。如图2(b)所示,下方侧触点部321b具有比上方侧触点部321a宽幅的部分。通 过如此构成,能够使下方侧触点部321b的宽幅部分从上方侧触点部321a露出,能够容易 在该宽幅部分上涂敷可动触点321的润滑材料。螺旋弹簧4构成可动触点,具有卷绕部401和从该卷绕部401存在规定的开放角 度而延伸的一对弹性臂部402、403。上述的弹性臂部402、403从卷绕部401呈直线状延 伸,弹性臂部402配置在比弹性臂部403靠收纳部201的内底面202侧。尤其是螺旋弹簧4被设置成在弹性臂部402、403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卷绕部401的中央部的线呈线对 称,即使在使图1所示的上下方向相反的情况下,也形成能够确保同一形状的结构。弹 性臂部402构成为根据操作构件5的转动操作而与切换触点321接触或分离,在权利要求 书中,将其称为“一弹性臂部”。另一方面,弹性臂部403构成为与固定触点311始终 接触,在权利要求书中,将其称为“另一弹性臂部”。操作构件5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成形而成,具有基部501和从该基部501的 一部分延伸出的操作部502。在基部501上形成有供壳体2的轴部204插通的孔503。 另外,在基部501的上表面设置有组装开关装置1后能够与安装构件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 的突出部504、505。突出部504设置在孔503的周围,突出部505设置在基部501和操 作部502的中间位置附近。上述突出部504、505起着降低操作构件5与安转构件6的下 表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操作构件5的操作性的作用。并且,在操作构件5的下表面 即基部501与操作部502的中间位置附近设置有驱动螺旋弹簧2的弹性臂部402的驱动部 506。安装构件6例如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冲裁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平面形 状部60,其具有与壳体2的收纳部201的形状对应的大致矩形形状;多个卡合片602,该 多个卡合片602被设置成从该平面形状部60的侧缘部向下方侧垂下。各个卡合片602大 致呈L字状,并被设置成与设置于壳体2的侧壁部205a、205b的突出片205c能够卡合。当组装具有这样结构的开关装置1时,如图3所示,在壳体2的收纳部201收纳 有螺旋弹簧4及操作构件5的一部分的状态下,盖上安装构件6来覆盖收纳部201。该情 况下,在通过平面形状部601覆盖收纳部201的状态下,使卡合片602与突出片205c卡 合,从而将安装构件6安装于壳体2。操作构件5的操作部502形成其一部分从设置于壳 体2的侧壁部206b的开口部207突出的状态,构成为能够接受来自操作者的转动操作。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的内部结构。图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开 关装置1组装后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5及图6分别是从图3所示的开关装置1拆除安 装构件6的状态的开关装置的立体图及俯视图。在图4中,示出比开关装置1所具有的 切换触点321靠外部输出端子323侧的位置上的平行于侧壁部205b的截面。如图4所示,在开关装置1的内部,以在收纳部201中设置的突出部203插通卷 绕部401的方式配置螺旋弹簧4。并且,如图5及图6所示,在开关装置1的上方以轴部 204插通基部501的孔503的方式配置操作构件5。在该情况下,螺旋弹簧4的弹性臂部 403形成卡止于构成固定触点311的起立部313及弯曲部314的状态,弹性臂部402形成 卡止于操作构件5的操作部506的侧面的状态。如图4所示,弹性臂部402配置在与切 换触点321对应的位置,更具体地说,配置在与切换触点321的引导部327对应的位置。此外,如图4所示,在壳体2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向安装开关装置1的印制基板 定位的一对突出片220a、220b。突出片220a、220b大致具有圆柱形状,并且在其下端 部设置有锥面。如此,通过设置定位用突出片220a、220b,能够简单地将开关装置1组 装于印制基板。作为实施方式来说优选具备上述的突出片220a、220b,但是也可以不具 备。在此,说明壳体2的详细结构,并且说明将螺旋弹簧4及操作构件5装入该壳体 2时的工序。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所具有的壳体2的俯视图。图8是将螺旋弹簧4装入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所具有的壳体2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壳体2中,如图7所示,触点构件3通过嵌入成形等埋设于收纳部201的内底 面202。固定触点构件310及切换触点构件330的平面形状部312、322的一部分从内底 面202露出,固定触点311、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的一部分从各个露出部分露出。此 外,在切换触点构件320中,通过使第一切换触点构件320a的突出部322a、322b插通于 第二触点构件320b的孔部324,并使突出部322a、322b在该孔部324的周围变形,而使 切换触点构件320 —体化。并且,上述的突出部322a、322b及孔部324的接合部分形成 埋设于内底面202的状态。在收纳部201中,突出部203设置在与壳体2 (收纳部201)的转角部(图7所示 A)对应的位置,在其上表面以偏心的状态设置有轴部204。切换触点321配置在与设置 有突出部203的转角部位于对角线(在图7中由单点划线表示)上的另一转角部(图7所 示的B)侧的位置。构成切换触点321的上方侧触点部321a及下方侧触点部321b被设置 成沿着与上述对角线大致正交的方向(图7所示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方向)延伸。在突出部203的周围设置有收容螺旋弹簧4的卷绕部401的收容部208。并且, 在该收容部208的附近,在壳体2的侧壁部206的开口部207侧的端部设置有装入螺旋弹 簧4时将弹性臂部402的基端部附近卡止的卡止片209。并且,在收纳部201的内底面 202的切换触点321的引导部327侧的端部附近设置有将螺旋弹簧4的弹性臂部402向切 换触点321 (引导部327)引导的引导凸部210。该引导凸部210具有从开口部207侧向收 纳部201的内侧延伸的形状。将由金属线材构成的螺旋弹簧4装入收纳部201时,如图8所示,卷绕部401被 配置成收容于收容部208,由固定触点311(起立部313及弯曲部314)卡止弹性臂部403, 并且由卡止片209卡止弹性臂部402的基端部附近。如此,由于弹性臂部403由固定触 点311的弯曲部314卡止,因此能够使螺旋弹簧4组装于壳体2时的作业简单化,能够提 高开关装置1的组装性。此外,在该情况下,弹性臂部403相对于固定触点311形成在 起立部313及弯曲部314这两部位接触的状态,能够提高两者电连接(导通)的可靠性。 另外,螺旋弹簧4中,弹性臂部402、403呈直线状延伸,并且螺旋弹簧4被设置成在弹 性臂部402、403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卷绕部401的中央部的线呈线对称,因此能够消除 卷绕部401插通于突出部203时的方向性,能够提高生产性。以使轴部204从这样配置的螺旋弹簧4的上方侧插通于孔503,并且使螺旋弹簧 4的弹性臂部402与驱动部506的内侧侧面卡合的方式安装操作构件5 (参照图5及图6)。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螺旋弹簧4的卷绕部401在插通于突出部203的状态下保持在壳体2 与操作构件5的呈平板状的基部501之间,因此能够防止在安装中途螺旋弹簧4脱落的情 况,能够提高开关装置1的组装性。如此,在安装了操作构件5的状态下,操作构件5 的上表面配置在比壳体2的侧壁部205a、205b、206a、206b的上端部略微低的位置,并 且,突出部504、505配置在与侧壁部205a、205b、206a、206b的上端部大致同一高度的 位置。由此,即使在安装构件6安装于壳体2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操作构件5以圆弧状 的突出部504、505与安装构件6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状态转动。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的动作。图9及图10分别是用于说明本 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的动作的俯视图。在图9中示出经由螺旋弹簧4,切换成固定触点311与切换触点321导通的状态时的开关装置1,在图10中示出操作构件5被最大限度地 转动操作时的开关装置1。其中,在图9及图10所示的开关装置1中,为了方便说明, 省略安装构件6。若从图6所示的状态由操作者对操作构件5进行转动操作,则操作构件5以轴部 204的中心为转动支点而转动。配置在操作构件5的基部501与引导凸部210之间的螺 旋弹簧4的弹性臂部402伴随操作构件5的转动,由驱动部506向切换触点321侧驱动。 然后,如图9所示,弹性臂部402到达切换触点321时,经由螺旋弹簧4切换成固定触点 311与切换触点321导通的状态。此时,弹性臂部402通过切换触点321的引导部327被 向上方侧触点部321a和下方侧触点部321b的弹性接触面引导。其中至少在弹性臂部402 由引导部327引导之前,弹性臂部402的移动由引导凹部210引导。接着,若从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对操作构件5进行转动操作,则如图10所 示,弹性臂部402在上方侧触点部321a与下方侧触点部321b的弹性接触面之间沿顺时针 旋转方向前进。在该情况下,由于切换触点321沿着大致垂直于连接配置有构成操作构 件5的转动支点的轴部204的收纳部201的转角部与配置在对角线上的另一转角部的对角 线的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切换触点321与螺旋弹簧4的弹性臂部402的接触位置统一成 大致同一部位,从而与在不同位置与弹性臂部402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确保稳定的复 位性。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中,由于在矩形形状的壳体2的对角线上对置 配置构成可动触点的螺旋弹簧4的卷绕部401与切换触点321,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收纳 部201的转角部,从而能够提供空间效率优良且能够与小型化的要求对应的开关装置1。此外,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在上述实施 方式中,对于附图所示的尺寸及形状等来说,不局限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 内能够适当变更。其它情况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则能够适当变更而实 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中,将切换触点321(上方 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由在其中央附近配置的弹性连结部326a、326b连结 的情况。然而,对于连结切换触点321 (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的结构 来说,不局限于此,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可以在切换触点321的两端部之间设置 多个弹性连结部。图1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开关装置1所具有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的另 一结构的说明图。在图11 (a)中示出具有另一结构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在图11(b) 中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图11 (a)所示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 具备第一弹性连结部328a、328b及第二弹性连结部329a、329b,并且在上述连结部的端 部连结切换触点321,在上述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切换触点构件320b不同。在由上述实施方式的弹性连结部326a、326b连结切换触点321时,如图11(b)所 示,容易产生触点载荷不均勻的情况。具体地说,在弹性连结部326a、326b的连接部分 以外的部分(端部附近)接触载荷变低。由此,当弹性臂部402移动到最大限度时,可 能产生难以复位到初始状态的情况。然而,如图11(a)所示,在由多个弹性连结部328、 329 (第一弹性连结部328a、328b及第二弹性连结部329a、329b)连结切换触点321时,能够在切换触点321的整体上使触点载荷均匀化。由此,即使由上方侧触点部321a、下方侧触点部321b夹持的弹性臂部402的移动量大,由于螺旋弹簧4自身的弹力,也能够 使弹性臂部402可靠地复位到初始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装置,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壳体,该壳体具有收纳部并设有固定触 点与切换触点;可动触点,其由具有卷绕部和从该卷绕部存在规定的开放角度而延伸的 一对弹性臂部的扭簧构成;能够转动地保持在所述壳体的操作构件,其中,所述一对弹 性臂部保持在所述固定触点与所述操作构件之间,且伴随该操作构件的转动操作,使一 所述弹性臂部与所述切换触点接触或分离,所述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卷绕部保持在所述收纳部中的与所述壳体的转角部对应的位置,所述切换触点配置在所述收纳部中的与所述转角部位于对角线上的另一转角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触点具有能够夹持所述一弹性臂部的一对触点部,所述一对触点部在与所 述对角线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以对置状态延伸,连结一对所述触点部的折弯形成的弹性连结部设置在所述另一转角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触点部的两端部之间设置多个所述弹性连结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触点部具有位于所述收纳部的内底面侧的下方侧的触点部比上方侧的触点 部宽幅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触点部具有位于所述收纳部的内底面侧的下方侧的触点部比上方侧的触点 部宽幅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2 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切换触点导通的端子向所述壳体的外部延伸出,所述切换触点与所述端子由 不同的金属板形成,使在另一金属板上设置的突出部插通于在一金属板上形成的孔部, 并使该突出部在所述孔部的周围变形,由此使两金属板形成一体,并且所述孔部及突出 部埋设在构成所述壳体的树脂中。
7.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底面的所述转角部设有让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卷绕部插通的突出 部,并且在该突出部经由台阶部形成有比该突出部细的轴部,所述操作构件具有基部和 在该基部形成且被所述轴部转动支承的孔,在所述卷绕部被保持于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与所述操作构件的基部之间的状态下,所 述基部的孔被所述轴部能够转动地插通,且安装有安装构件,以覆盖处于收纳了所述操 作构件的状态下的所述收纳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部的内底面的所述转角部设有让所述可动触点的所述卷绕部插通的突出 部,并且在该突出部经由台阶部形成有比该突出部细的轴部,所述操作构件具有基部和 在该基部形成且被所述轴部转动支承的孔,在所述卷绕部被保持于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与所述操作构件的基部之间的状态下,所 述基部的孔被所述轴部能够转动地插通,且安装有安装构件,以覆盖处于收纳了所述操 作构件的状态下的所述收纳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以与所述切换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所述一弹性臂部 比与所述固定触点始终抵接的另一弹性臂部靠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侧的方式构成,所述固定触点具有起立部和从该起立部前端折弯成L字状的弯曲部,在所述扭簧的 弹力的作用下,所述另一弹性臂部与所述起立部及弯曲部弹性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以与所述切换触点接触或分离的所述一弹性臂部 比与所述固定触点始终抵接的另一弹性臂部靠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侧的方式构成,所述固定触点具有起立部和从该起立部前端折弯成L字状的弯曲部,在所述扭簧的 弹力的作用下,所述另一弹性臂部与所述起立部及弯曲部弹性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 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 线对称。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 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 线对称。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 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 线对称。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 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 线对称。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 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 线对称。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簧的所述可动触点的一对所述弹性臂部从所述卷绕部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所 述扭簧被设置成在该一对所述弹性臂部的中间位置关于通过所述卷绕部的中央部的线呈 线对称。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间效率优良且能够与小型化的要求对应的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1)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壳体(2),其具有收纳部(201),并设有固定触点(311)和切换触点(321);可动触点,其由具有卷绕部(401)和从该卷绕部存在规定的开放角度而延伸的一对弹性臂部(402、403)的扭簧(4)构成;能够转动地保持在壳体(2)的操作构件(5),一对弹性臂部(402、403)保持在固定触点与操作构件之间,且伴随操作构件的转动操作,使弹性臂部(402)与切换触点(321)接触或分离,其特征在于,卷绕部(401)保持在收纳部(201)中的与壳体(2)的转角部对应的位置,切换触点(321)配置在收纳部(201)中的与所述转角部位于对角线上的另一转角部侧。
文档编号H01H21/02GK102013353SQ20101027536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4日
发明者佐藤贵仁 申请人: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