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插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6886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源插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插头技术,特别是一种具有良好可靠度的电源插头结 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与工业运转的电子、电器设备的使用,其交流电的电力来源,主要是电线 插头与插座接合,并传导电流至电子、电器设备。一般现有的电源插头结构不具有滤波功 能,无法达到抗噪声干扰和抗电磁干扰,容易产生频繁的脉冲电流所引起电子、电器组件的 早期损坏及高故障率。而一些电源插头,虽具有滤波功能,但对于整流电子组件的保护不足 或因其结构的缺陷造成构装后的结构不稳定等原因,使得整体不合格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一提供一种电源插头结构,利用插接式的 方式结合包覆电感线圈的上下盖与端子固定架,不仅组装方便,结构也更加稳定,可有效保 护电感线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电源插头结构,包括具有镂空部 的环型电感线圈;上盖与下盖,上下相互定位卡合并形成容置空间,以将环型电感线圈包覆 于其中,其中夹线部与上卡钩分别突出设置于上盖的不同外侧;下卡钩突出设置于下盖的 外侧;以及上卡钩与下卡钩的位置为相对设置且上卡钩与下卡钩的卡钩开口为相对或背 对。端子固定架具有板状主体,其中多个导电端子在板状主体的前侧突出;至少一个定位 部形成于板状主体的后侧,并与板状主体约略呈一角度地向外延伸;以及扣孔组,前后贯穿 板状主体,上盖与下盖由端子固定架的后侧插入以使得上卡钩与下卡钩分别穿入扣孔组后 与板状主体扣合。铁壳包覆上盖与下盖,并暴露出部分端子固定架的板状主体的前侧。以 及具有多条芯线的线缆,其中该芯线分别与夹线部电性连接。其中,所述夹线部与所述上卡钩分别位于所述上盖的后侧与前侧。其中,所述下盖的背面还包含一卡槽。其中,还包含从所述端子固定架的所述定位部突出的一凸肋,使得所述下盖的所 述卡槽可顺着该凸肋滑入,以引导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配装于所述端子固定架上。其中,所述上盖或所述下盖包含多个定位凸点在周缘和/或所述容置空间内。其中,所述下盖或所述上盖包含相对应的多个定位凹槽,使得所述上盖与所述下 盖可利用所述些定位凸点与所述些定位凹槽相互卡合。其中,在所述上盖或所述下盖的所述容置空间内的所述定位凸点位于一第一凸柱 上,并且所述第一凸柱穿过所述环型电感线圈的所述镂空部并与所述下盖或所述上盖的所 述定位凹槽定位卡合。其中,所述定位凹槽设置于所述下盖或所述上盖的一第二凸柱上。其中,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在其周缘外侧上具有一凸缘,当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扣合时,另一方的周缘可设置于该凸缘内。其中,所述定位部为两个,并且上下相对设置于所述板状主体的后侧,使所述上盖 与所述下盖配装于所述板状主体后介于所述些定位部之间。其中,所述些定位部分别顶住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的背面。其中,所述铁壳包含至少两个侧铁片,并由所述端子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包覆所述 上盖与所述下盖。其中,电源插头结构还包含一后侧铁片,从所述端子固定架的后侧方向套入后覆 盖部份所述上盖的外侧与部份所述下盖的外侧,并与所述些侧铁片卡合。其中,电源插头结构还包含一绝缘胶壳包覆所述铁壳与所述线缆,并露出所述些 导电端子。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配合附图详加说明,将更容易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 内容、特点及其所达成的功效。

图。
图1、图2A、图2B、图3、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源插头结构组装示意
图5A、5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源插头结构的示意图。 图5C为图5B的AA线段剖视图。 图5D为图5C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盖与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0 112 120
121,131,141 122
123,143 125,135 126
127,137
128,136
130
132
134
138
140
142
144
146
环型电感线圈 镂空部 上盖 前侧 上卡钩 后侧 卡钩开口 定位凹槽 周边 凸柱 下盖 下卡钩 定位凸点 凸缘
端子固定架 板状主体 导电端子 定位部[0046]152,154153,153155,155147148150
凸肋 扣孔组 铁壳 侧铁片 凸出部 弯折部156157
后侧铁片 扣孔160 线缆162 芯线170 绝缘胶壳
具体实施方式
其详细说明如下,所述优选实施例仅做一说明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一种电源插头结构,其组装示意图分别列示于图1、图2A、 图2B、图3、及图4。首先,请参考图1A,电源插头结构包括具有一镂空部112的一环型电感 线圈110,例如一磁环上缠绕两个绕向相反且圈数相等的独立导电线圈。一上盖120与一 下盖130,其上下相互定位卡合并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将环型电感线圈110包覆于其中。其 中,如图所示,一上卡钩122与一夹线部124分别突出设置于上盖120的不同外侧。在此实 施例中,上卡钩122与夹线部124分别位于上盖120的前侧121与后侧123。一下卡钩132 突出设置于下盖130的外侧,例如下盖130的前侧131。上卡钩122与下卡钩132的位置为 上下对应设置并且上卡钩122与下卡钩132的卡钩开口 125、135相对或背对。在此实施例 中,上卡钩122与下卡钩132的卡钩开口 125、135为相对设置(face to face)。接着,请参考图2A、图2B,图2B为图2A的另一视角的组合示意图。如图2A所示, 一端子固定架140具有一板状主体142,其中多个导电端子144在板状主体142的前侧141 上突出。至少一个定位部146形成于板状主体142的后侧143,并与板状主体142约略呈一 角度地向外延伸。一扣孔组148 (如图2B所示)前后贯穿板状主体142,并如图2A所示,上 盖120与下盖130由端子固定架140的后侧143插入,使得上卡钩122与下卡钩132分别 穿入扣孔组148 (如图2B所示)后与板状主体142扣合。其中扣孔组148的扣孔数量包含 但不限于图示中所绘示的数量,只要可与上盖120与下盖130上的上卡钩122、下卡钩132 配合即可。请继续参考图2B,在一实施例中,下盖130的背面135还包括一卡槽134。且一凸 肋147从端子固定架140的定位部146突出,使得下盖130的卡槽134可顺着凸肋147滑 入,以引导上盖120与下盖130配装于端子固定架140上。如此结构,还可使结合后的上盖 120与下盖130紧密地扣合于端子固定架140之上。再来,请参考图3,结合后的上盖120、下盖130与端子固定架140以一铁壳150 包覆,并暴露出部分端子固定架140的板状主体142的前侧141。在一实施例中,铁壳150 包含至少两个侧铁片152、154,并由端子固定架140的左右两侧包覆上盖120与下盖130。 此外,还可包括一后侧铁片156,此处以一具有开口的铁片为例但不以此为限,由端子固定架140的后侧143方向套入后覆盖部份上盖120的外侧与部份下盖130的外侧,并与侧铁 片152、154扣合。如图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后侧铁片156上具有多个扣孔157可与侧铁片 152、154上的多个凸出部153、153,扣合。在又一实施例中,侧铁片152、154的前侧还具有 弯折部155、155,,使得组装时可使侧铁片152、154定位于端子固定部140的前侧141上。铁壳150组装后的结构如图4所示,铁壳150除了组装方便之外,也提供良好的遮 蔽效果。而且,将具有多条芯线162的一线缆160配装于铁壳150组装后的电源插头上,使 芯线162分别与夹线部124电性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芯线162与夹线部124直接卯合,可 大大提升生产效率。芯线组装完成后以适当方式形成一绝缘胶壳170以包覆上述构件,并露出导电 端子144以形成如图5A、5B所示的电源插头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图5A所赋予的外壳形象 仅为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结构也适用于其它国家安规的电源插头结构上,如中国、 美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其它国家。接续上述说明,图5C为图5B的AA线段剖视图,如图5C所示,上盖120的上卡钩 122与下盖130的下卡钩132分别穿过端子固定架140的扣孔组148后固定于端子固定架 140上。且在又一实施例中,定位部为两个,例如定位部146、146’,并且上下对应设置于板 状主体142的后侧,使上盖120与下盖130配装于板状主体142后介于定位部146、146’之 间。如图所示,定位部146、146’也可分别顶住上盖120与下盖130的背面,以防止当电源 插头在成型的过程中上盖120与下盖130受到射胶压力时不会张开,因此更能有效保护环 型电感线圈110,以提高电源插头结构的可靠度。在上述实施例中,仅描述上盖与下盖定位卡合后包覆固定环型电感线圈,再扣合 于端子固定架上,但未说明上盖与下盖如何卡合,故此处在图6中说明上盖120与下盖130 的卡合结构。如图6所示,多个定位凸点134设置于下盖130的周缘137和/或容置空间 内。而上盖120上具有多个定位凹槽126设置于与定位凸点134相对应的位置,使得上盖 120与下盖130可利用定位凸点134与定位凹槽126相互卡合。此外,在一实施例中,请一 并参考图5D,图5D为图5C的局部放大图,位于下盖130容置空间内的定位凸点134设置于 一第一凸柱136上,且第一凸柱136从下盖130的内部凸出并向上延伸穿过环型电感线圈 110的镂空部112并与上盖120的定位凹槽126定位卡合。在此实施例中,定位凹槽126设 置于上盖120的一第二凸柱128上。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下盖、上盖上的定位凸点与定位凹 槽的位置可以互换,甚至同一盖体上也可同时具有定位凸点与定位凹槽,只要可与另一盖 体相互配合,都可达到本实用新型上盖与下盖可定位卡合的目的。接续上述,请继续参考图6,在又一实施例中,上盖120或下盖130,此处以下盖130 为例,在其周缘137的外侧上具有一凸缘138,当上盖120与下盖130卡合时,上盖120的周 缘127可位于下盖130的凸缘138内。如此凸缘138的设计也可辅助定位凸点定位。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将如电感线圈的整流电子组件加入到电源插头 内部的连接线路中,当电器设备接入电源后,无论是在供电网络所引起电源波动或局域网 络中负荷引起电源波动的情况下,交流线路中所形成的共模电流产生的高阻抗以及磁通在 电感线圈的磁环内都相互抵消,可达到抗噪声干扰和抗电磁干扰作用,延长设备的使用寿 命。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保护电感线圈的上盖或下盖上形成多个定位凸点与相配 合的定位凹槽,以辅助上盖与下盖的定位。此外,下盖背面具有卡槽,可与端子固定架上的凸肋相互配合以引导上盖、下盖准确且快速地配装于端子固定架上。而且,多片侧铁片的设 计不仅组装方便,且不需要额外的辅助,也可有很好的固定效果。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源插头结构,利用插接式的方式结合包覆电感 线圈的上下盖与端子固定架,不仅组装方便,结构也更加稳定,可有效保护电感线圈。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使本领域技 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而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即凡是依本 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所作的均等变化或修饰,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限定 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环型电感线圈,具有一镂空部;一上盖与一下盖,上下相互定位卡合并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将所述环型电感线圈包覆 于该容置空间内,其中一夹线部与一上卡钩分别突出设置于所述上盖的不同外侧;一下卡钩突出设置于所述下盖的外侧;以及所述上卡钩与所述下卡钩的位置是相对设置并且所述上卡钩与所述下卡钩的卡钩开 口是相对或背对;一端子固定架,具有一板状主体,其中多个导电端子在该板状主体的前侧突出;至少一 个定位部形成于所述板状主体的后侧,并与所述板状主体呈一角度地向外延伸;以及一扣 孔组,前后贯穿所述板状主体,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从所述端子固定架的后侧插入以使得 所述上卡钩与所述下卡钩分别穿入所述扣孔组后与所述板状主体扣合;一铁壳,包覆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并暴露出部分所述端子固定架的所述板状主体的 前侧;以及一线缆,具有多条芯线,其中所述芯线分别与所述夹线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线部与所述上卡钩分别位 于所述上盖的后侧与前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的背面还包含一卡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从所述端子固定架的所述 定位部突出的一凸肋,使得所述下盖的所述卡槽可顺着该凸肋滑入,以引导所述上盖与所 述下盖配装于所述端子固定架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或所述下盖包含多个定 位凸点在周缘和/或所述容置空间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或所述上盖包含相对应 的多个定位凹槽,使得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可利用所述定位凸点与所述定位凹槽相互卡合。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盖或所述下盖的所述容 置空间内的所述定位凸点位于一第一凸柱上,并且所述第一凸柱穿过所述环型电感线圈的 所述镂空部并与所述下盖或所述上盖的所述定位凹槽定位卡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凹槽设置于所述下盖或 所述上盖的一第二凸柱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其中之一在 其周缘外侧上具有一凸缘,当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扣合时,另一方的周缘可设置于该凸缘 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为两个,并且上下相 对设置于所述板状主体的后侧,使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配装于所述板状主体后介于所述定 位部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分别顶住所述上盖 与所述下盖的背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铁壳包含至少两个侧铁片, 并由所述端子固定架的左右两侧包覆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后侧铁片,从所述端子 固定架的后侧方向套入后覆盖部份所述上盖的外侧与部份所述下盖的外侧,并与所述侧铁片卡合。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插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绝缘胶壳包覆所述铁壳 与所述线缆,并露出所述导电端子。
专利摘要一种电源插头结构,包括环型电感线圈、上盖与下盖、端子固定架、铁壳以及线缆。上盖与下盖上下相互定位卡合并且形成一容置空间以包覆环型电感线圈于其中。端子固定架具有板状主体以及前后贯穿板状主体的扣孔组,上盖与下盖由端子固定架的后侧插入,使得上盖的上卡钩与下盖的下卡钩分别穿入扣孔组后与板状主体扣合。铁壳包覆上盖与下盖。线缆具有多条芯线分别与上盖的夹线部电性连接。上述结构不仅具有滤波功能,且组装容易,结构更加稳定。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1781144SQ201020179509
公开日2011年3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简明福 申请人:良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