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2815阅读:4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基站天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基站天线是一种用于将发射机发送的射频电能转换为电磁波能,并将电磁波能转化为射频电能且输送给接收机的一种通信设备。图I是现有技术中基站天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基站天线100包括反射板110、发射片组件120和外罩130,发射片组件120固定于反射板110上,并且反射板110和发射片组件120设置于外罩130内。外罩130主要用于减缓温度、湿度、盐雾、雨淋、摄冰、大风等各种因素对基站天线100整体性能的影响,在保证基站天线100工作性能稳定可靠的同时,减轻发射片组件120的磨损、腐蚀和老化,从而延长整座基站天线100的使用寿命。当前,外罩130普遍使用PVC(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ASA(AcrylonitrileStyrene Acrylate Copolymer,工程塑料)和玻璃钢为制作材料,由于玻璃钢的成本较高,因此PVC和ASA成为基站天线100的外罩130的首选材料。然而,PVC外罩和ASA外罩强度较弱,在挤压成型后容易因存放不当或温度变化发生变形,并且在装配后也极易因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并在变形到达一定程度后外罩130容易抵触发射片组件120,导致其变形,从而影响基站天线100收发信号的稳定性。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基站天线,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基站天线,能够防止基站天线的外罩变形对发射片组件的影响,从而保证基站天线收发信号的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基站天线包括外罩、设置在外罩内的反射板和发射片组件,基站天线还包括支撑臂,支撑臂与反射片组件相邻设置,且分别固定于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上;支撑臂在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与外罩的顶面之间的设置高度大于发射片组件的设置高度。其中,支撑结构与发射片组件间隔设置在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与外罩的顶面之间,且支撑结构的设置高度等于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与外罩的顶面的间距。其中,支撑结构为设置有两个拱形门的支撑架,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和第三支撑臂,其中,一个拱形门设置在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之间,另一个拱形门设置在第二支撑臂和第三支撑臂之间。其中,第一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柱,第一安装柱上设置有第一卡槽;第二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柱,第二安装柱上设置有第二卡槽;反射板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柱插置于第一安装槽中,第一卡槽卡置在反射板上;第二安装柱插置于第二安装槽中,第二卡槽卡置在反射板上。其中,第一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朝向第二支撑臂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的底面设置有朝向反射板延伸的第一定位凸起;第三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朝向第二支撑臂延伸的第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的底面设置有朝向反射板延伸的第二定位凸起;反射板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凸起插置于第一定位孔中,第二定位凸起插置于第二定位孔中。其中,支撑结构为支撑臂。其中,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安装柱上设置有卡槽,反射板上对应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柱插置于安装槽中,卡槽卡置在反射板上。 其中,支撑臂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凸起,反射板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孔。其中,外罩的顶面呈圆弧形,支撑结构的顶部呈与外罩的顶面相配合的圆弧形。其中,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站天线的反射板与外罩之间设置支撑结构,从而增强了外罩的抗变形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外罩的变形对发射片组件的影响,进而保证基站天线收发信号的稳定性。

图I是现有技术中基站天线的结构不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站天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站天线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基站天线的前视图;图5是图3所不基站天线的后视图;图6是图3所示基站天线的支撑架的底部的局部示意图;图7是图3所不基站天线的反射板的底部的局部不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基站天线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不基站天线的反射板的底部的局部不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站天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如图2所示,基站天线200包括反射板210、发射片组件220、外罩230以及支撑结构240。图3是图2所示的基站天线200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基站天线200的如视图,图5是图3所不基站天线200后视图。结合图3、图4和图5所不,反射板210和发射片组件220设置在外罩230内,支撑架250与发射片组件220间隔设置,且分别固定于反射板210的第一表面211上。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50设置有两个拱形门254、255,且支撑架250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臂251、第二支撑臂252和第三支撑臂253。其中,拱形门254设置在第一支撑臂251和第二支撑臂252之间,拱形门255设置在第二支撑臂252和第三支撑臂253之间。图6是图3所示基站天线200的支撑架250的底部的局部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支撑臂25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柱251a以及朝向第二支撑臂252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51b,第一延伸部251b的底面设置有朝向反射板210延伸的第一定位凸起251c,第一安装柱251a上设置有第一卡槽251d ;第三支撑臂253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柱253a以及朝向第二支撑臂252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53b,第二延伸部253b的底面设置有朝向反射板210延伸的第二定位凸起253c,第二安装柱253a上设置有第二卡槽253d。图I是图3所不基站天线200的反射板210的底部的局部不意图。如图7所不,反射板210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槽210a、第二安装槽210b、第一定位孔210c和第二定位孔210d。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安装槽210a与第一安装柱251a、第二安装槽210b与第二安装柱253a的尺寸相配合设置,第一定位孔210c与第一定位凸起251c、第二定位孔210d与 第二定位凸起253c的尺寸相配合设置。结合图6和图7,实现支撑架250与反射板210固定的过程为将第一安装柱251a插置于第一安装槽210a中、第二安装柱253a插置于第二安装槽210b中,而后将支撑架250按第一卡槽251d和第一安装槽210的边缘相卡合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卡槽251d和第二卡槽253d分别卡置在反射板210上,此时,第一定位凸起251c插置于第一定位孔210c中,第二定位凸起253c插置于第二定位孔210d中,由此将支撑架250固定安装在反射板210上。在本实施例中,为有效避免外罩230的顶面变形抵触发射片组件220并对其造成损坏,优选支撑架250的设置高度等于反射板210的第一表面211与外罩230的顶面的间距。对应地,支撑架250的顶部呈与外罩230的顶面相配合的圆弧形,并且为加强支撑架250的结构强度,支撑架250上还设置有加强筋结构260。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支撑架250的高度,只需满足支撑架250在反射板210的第一表面211与外罩230的顶面之间的设置高度大于发射片组件220的设置高度,能够有效避免外罩230的顶面变形抵触发射片组件220并对其造成损坏即可,其顶部形状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所示的圆弧形。图8是本实用新型基站天线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基站天线300与图3所示实施例的基站天线200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支撑结构为支撑臂350,支撑臂350上并未设置拱形门。图9是图8所不基站天线的反射板的底部的局部不意图。如图9所不,支撑臂350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351和定位凸起352,安装柱351上设置有卡槽353,反射板310上对应设置有安装槽311和定位孔312。本实施例的支撑臂350与反射板310固定的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在支撑臂350与反射板310固定后,安装柱351插置于安装槽311中,卡槽353卡置在反射板310上,定位凸起352插置于定位孔312中。值得注意的是,支撑臂350的结构形状以及安装柱351的设置数量并不限定于图8所示的实施例,只要能够实现支撑臂350与反射板310的固定,进而有效避免外罩330的顶面变形抵触发射片组件并对其造成损坏即可。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站天线的反射板与外罩之间设置支撑结构,从而增强了外罩的抗变形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外罩的变形对发射片组件的影响,进而保证基站天线收发信号的稳定性。[00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外罩、设置在所述外罩内的反射板和发射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发射片组件相邻设置,且分别固定于所述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上;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反射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外罩的顶面之间的设置高度大于所述发射片组件的设置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发射片组件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射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外罩的顶面之间,且所述支撑结构的设置高度等于所述反射板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外罩的顶面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设置有两个拱形门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支撑臂、第二支撑臂和第三支撑臂,其中,一个所述拱形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臂和所述第二支撑臂之间,另一个所述拱形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臂和所述第三支撑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二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二安装柱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反射板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其中,所述第一安装柱插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中,所述第一卡槽卡置在所述反射板上; 所述第二安装柱插置于所述第二安装槽中,所述第二卡槽卡置在所述反射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支撑臂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底面设置有朝向所述反射板延伸的第一定位凸起;所述第三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支撑臂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底面设置有朝向所述反射板延伸的第二定位凸起;所述反射板上对应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其中,所述第一定位凸起插置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所述第二定位凸起插置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为支撑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反射板上对应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柱插置于所述安装槽中,所述卡槽卡置在所述反射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底部还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反射板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孔。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的所述顶面呈圆弧形,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呈与所述外罩的所述顶面相配合的圆弧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上设置有加强筋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站天线。该基站天线包括外罩、设置在外罩内的反射板和发射片组件,基站天线还包括支撑臂,支撑臂与反射片组件相邻设置,且分别固定于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上;支撑臂在反射板的第一表面与外罩的顶面之间的设置高度大于发射片组件的设置高度。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增强外罩的抗变形性,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外罩的变形对基站天线的发射片组件的影响,从而保证基站天线收发信号的稳定性。
文档编号H01Q1/12GK202817163SQ20122048851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1日
发明者刘湘萍 申请人:苏州市大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