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6946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传输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包括:一壳体;一第一信号连接埠,用来连接到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一传输线,耦接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且当对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施力以脱离所述壳体时,所述传输线靠近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的一端由所述壳体的一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壳体分离;一活动推杆,包括一支撑杆及一推钮连接到所述支撑杆,其中当对所述推钮施力时,所述活动推杆沿所述壳体的一沟槽移动;以及一第二信号连接埠,耦接所述传输线,用来连接到一电子装置,且当所述活动推杆由所述沟槽的一第一限位点移动至所述沟槽的一第二限位点时,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埠由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直到突出所述壳体。
【专利说明】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输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传输数据、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背景技术】
[0002]传输线是一种使数据可大量且快速地在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消费性电子产品之间传输的媒介,并且同时可使消费性电子产品的电力传输至可移动式移动装置,而使可移动式移动装置进行充电。随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的普及,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其他消费性电子产品之间的数据传输以及可移动式移动装置的充电功能也越趋重要。然而,因为现有的传输线为长直导线,若用户在携带的过程中未妥善收纳传输线,往往会使传输线打结,而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因此,如何使传输线能便于收纳,已成为业界所努力的目标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因此,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一种传输装置,其可传输数据,便于收纳,且能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0004]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包括:一壳体,具有一第一表面、背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一沟槽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侧的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具有一第一限位点及一第二限位点;一第一信号连接埠,用来连接到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并选择性地容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一传输线,耦接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并选择性地容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且当对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施力以脱离所述壳体时,所述传输线靠近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分离;一活动推杆,包括一推钮及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沟槽中,以使所述活动推杆的一最大移动范围等于所述沟槽的面积,所述推钮连接到所述支撑杆并突出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当对所述推钮施力时,所述活动推杆沿所述沟槽移动;以及一第二信号连接埠,耦接所述传输线,用来连接到一电子装置,且当所述活动推杆由所述第一限位点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点时,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埠由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直到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埠突出所述壳体。
[000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且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二固定件对应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
[000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固定件及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是一磁铁及一铁件。
[0007]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埤具有一止滑表面。
[0008]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还包括一背盖,所述背盖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合件,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二卡合件,且通过锁合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卡合件,可将所述背盖结合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表面。
[0009]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卡合件分别是一公件及一母件。
[0010]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还具有一缺口,当对所述背盖对应在所述缺口的一位置施力时,所述背盖脱离所述壳体。
[0011]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用以置放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的一工具针。
[0012]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表面包括至少一卡槽,用以置放或读取一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卡、微用户身份模块(micro 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micro SIM)卡、安全数位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 SD card)及微安全数位卡(micro 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 micro SD card)中至少一种。
[0013]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的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还包括一活动挂钩,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以吊挂所述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
[0014]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埤是一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Bus, USB)信号连接埠。
[0015]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至少一边缘,且所述壳体具有一弧状表面,环绕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设置,用以保持所述传输线容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0016]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传输线包括一端点以固定在所述壳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A、1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操作在收纳模式及使用模式时的正面示意图。
[0018]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的内部示意图。
[0019]图1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的背面内部示意图。
[0020]图2A、2B为图1A的传输装置由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的正面示意图。
[0021]图2C、2D为图1A的传输装置由使用模式转换至收纳模式的正面示意图。
[0022]图3A、3B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操作在收纳模式及使用模式时的正面示意图。
[0023]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4]10,20传输装置
[0025]100、200 壳体
[0026]101、201 第一容置空间
[0027]102沟槽
[0028]1022第一限位点
[0029]1024第二限位点
[0030]104第一表面
[0031]105第二表面
[0032]106突出部
[0033]107 弧状表面
[0034]108第二固定件
[0035]110、210 传输线
[0036]112端点[0037]114,214信号连接埠
[0038]116止滑表面
[0039]118第一固定件
[0040]120活动推杆
[0041]122推钮
[0042]124支撑杆
[0043]130、230信号连接埠
[0044]140活动挂钩
[0045]Gl间隙
[0046]151第二容置空间
[0047]152、154卡槽
[0048]156第 二卡合件
[0049]158缺口
[0050]160背盖
[0051]166第--^合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2]请参考图1A至图1D,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10操作在收纳模式时的正面示意图,图1B为传输装置10操作在使用模式时的正面示意图,图1C为传输装置10的内部示意图,以及图1D为传输装置10的背面内部示意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传输装置10的外部包括一壳体100、一信号连接埠114、一传输线110、一活动推杆120、一信号连接埠130及一活动挂钩140。壳体100的一第一表面104具有一沟槽102,由一第一限位点1022延伸至一第二限位点1024。活动推杆120包括一推钮122及一支撑杆124(如图1C所示),推钮122连接到支撑杆124并突出壳体100的第一表面104,通过推动推钮122,可使支撑杆124滑动在壳体100的沟槽102中(第一限位点1022至第二限位点1024)。传输线110可通过其端点112而固定在壳体100,且传输线110的一端设有信号连接埠114,以连接到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而传输线110的另一端则设有信号连接埠130,用来连接到一电子装置,则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电子装置可交换数据。可移动式移动装置可以是智慧型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计算机、电子书等,但不以此为限;电子装置则可为笔记本计算机(notebook)、个人计算机等,但也不以此为限。另外,活动挂钩140是设置在壳体100的一侧,用户可通过活动挂钩140而吊挂传输装置10,以增加可移动式移动装置配件的可携性。
[0053]更进一步地,如图1C所示,壳体100的侧面包括一第一容置空间101、一突出部106与一弧状表面107。第一容置空间101设置在壳体100的至少一侧,弧状表面107是环绕第一容置空间101设置,其弯曲弧度近似传输线110的外型。而突出部106设置在壳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的边缘,并稍微突起在第一容置空间101的边缘。在此情形下,当传输线110容置在壳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时,传输线110可限制在第一容置空间101中,而不易滑出第一容置空间101,以妥善将传输线110收纳在壳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中。[0054]另一方面,如图1C所不,信号连接埤114可包括一第一固定件118,且壳体100可包括一第二固定件108对应第一固定件118设置在第一容置空间101中。第一固定件118及第二固定件108可分别为一磁铁及一铁件,因此可通过第一固定件118吸附第二固定件108,而使信号连接埠114固定在第一容置空间101中。其中,第一固定件118及第二固定件108除了可为磁铁及铁件,也可为其他能固定的材料,而不限于此。在第二固定件108为一磁铁的情况下,第二固定件108也可直接吸附信号连接埠114,而无须第一固定件118。
[0055]此外,如图1D所示,壳体100的第二表面105上设有一背盖160,其内部形成有卡槽152、154及一第二容置空间151。卡槽152、154用以置放卡片,例如用户身份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SIM)卡、微用户身份模块(micro 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micro SIM)卡、安全数位卡(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 SD card)及微安全数位卡(micro 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micro SD card)等。第二容置空间 151 则可置放可移动式移动装置的工具针,通过工具针可拆卸或安装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中的卡片。再者,为使背盖160可固定至壳体100的第二表面105,背盖160与壳体100分别包括多个第—^合件166与多个第二卡合件156。其中,第—^合件166分别对应第二卡合件156设置,
且第--^合件166与第二卡合件156分别为公件及母件,因此通过固定第--^合件166与
第二卡合件156,可将背盖160稳固地结合至壳体100。此外,壳体100还具有一缺口 158,因此背盖160对应在缺口 158的位置可成为比较优良的施力点。同时,若适当设计第一^^合件166与第二卡合件156相对于缺口 158的配置方式,则当用户对背盖160对应缺口 158的位置施力时,背 盖160可较为容易地脱离壳体100。
[0056]关于传输装置10的操作方式,请进一步参考图2A至图2D。图2A、2B分别为传输装置10由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的正面示意图。图2C、2D分别为传输装置10由使用模式转换至收纳模式的正面示意图。首先,如图2A所示,传输装置10操作在收纳模式,因此活动推杆120位于沟槽102的第一限位点1022,传输线110容置在壳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中。此时,若一用户欲使用传输装置10进行数据传输(也就是说,将传输装置10由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则用户可对信号连接埠114施力,而使信号连接埠114由壳体100拔出,使信号连接埠114及传输线110与壳体100分离。
[0057]接着,如图2B所示,用户可对推钮122施力,而使活动推杆120沿壳体100的沟槽102移动。当活动推杆120由沟槽102的第一限位点1022移动至第二限位点1024时,信号连接埠130由壳体100内部向外移动直到突出壳体100。换句话说,当传输装置10操作在使用模式时,活动推杆120移动至第二限位点1024而不再位于沟槽102的第一限位点1022,使得信号连接埠130突出壳体100而可连接到电子装置,信号连接埠114可相对壳体100自由活动而可连接到可移动式移动装置,因此传输装置10可将数据传输在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电子装置之间。
[0058]简言之,通过分离传输线110与壳体100,并移动活动推杆120而使信号连接埠130突出壳体100,可将传输装置10由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时,以使数据可大量且快速地在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电子装置之间传输。
[0059]另一方面,当要收纳传输线110及信号连接埠114、130时,也就是说将传输装置10转换至收纳模式,则如图2C所示,用户可对推钮122施力时,使活动推杆120沿壳体100的沟槽102而由第二限位点1024移动至第一限位点1022,此时,信号连接埠130也由壳体100外部移动至壳体100内,也就是说通过推钮122推回沟槽102的第一限位点1022,可将信号连接埠130收纳至壳体100内。
[0060]接着,如图2D所示,用户可将信号连接埠114及传输线110收回容置空间101中,换句话说,传输线110整体及信号连接埠114均收纳在壳体100中,因此传输装置10有较小的总体积。并且,传输装置10通过可互相固定的第一固定件118与第二固定件108,而使信号连接埠114固定在第一容置空间101中,并通过突出部106与弧状表面107,而使传输线110妥善收纳在第一容置空间101中。据此,当传输装置10操作在收纳模式时,传输线110得以妥善收纳,因此在携带时不会被随意缠绕,且不易打结或扭曲。
[0061]简言之,通过移动活动推杆120可使信号连接埠130收回至壳体100内,并将信号连接埠114及传输线110固定至第一容置空间101中,可将传输装置10由使用模式转换至收纳模式时,并呈现较小的体积而易于携带,且能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0062]由于传输装置10可在使用模式与收纳模式之间转换,因此传输装置10除了可在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电子装置之间传输数据,更重要的是,其可快速且便利地收纳传输线110、信号连接埠114及信号连接埠130。
[0063]需注意的是,传输装置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当可据以做不同的修饰,而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壳体100可为塑胶壳体,因此可使传输装置10较为轻薄,壳体100也可为金属壳体,以使壳体100更为坚固耐用,但不限于此,并且,壳体100可为透明壳体或不透明壳体。信号连接埤130可为一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USB)信号连接埠,但不限于此。此外,为使传输装置10能更方便地操作在收纳模式或使用模式,传输装置10的元件设置位置、形状等可根据不同系统需求与设计考虑而适当调整。举例来说,活动推杆120的推钮122可为圆形或长条形,以方便用户移动推钮122,但不限于此。
[0064]另一方面,当传输装置10操作在使用模式时,为使用户能方便地将信号连接埠114及传输线110靠近信号连接埠114的一端移出壳体100,信号连接埠114可具有一止滑表面116,以提供一着力点。并且,当传输线110收纳在壳体100的第一容置空间101中时,第一容置空间101靠近信号连接埠114的位置比较优良地与信号连接埠114相隔一间隙Gl,因此用户能更容易地施力使信号连接埠114与壳体100分离。
[0065]此外,传输装置10的元件设置位置也可适当调整,而增加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时的便利性。详细而言,请参考图3A与图3B,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20操作在收纳模式时的正面示意图,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传输装置20操作在使用模式时的正面示意图。传输装置20是由传输装置10所衍生,传输装置20与传输装置10的结构大致相同,故相同元件沿用相同符号表示。传输装置20与传输装置10的主要差异在在,信号连接埠214是设置在信号连接埠230前,因此仅推动活动推杆120即可使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详细而言,当传输装置20操作在收纳模式时,如图3A所示,活动推杆120位于沟槽102的第一限位点1022,传输线210容置在壳体200的第一容置空间201中。当传输装置20操作在使用模式时,则如图3B所示,活动推杆120移动至第二限位点1024,信号连接埠230突出壳体100而可连接到电子装置,且信号连接埠214可相对壳体100自由活动而可连接到可移动式移动装置。换句话说,当用户对推钮122施力而使活动推杆120由沟槽102的第一限位点1022移动至第二限位点1024时,信号连接埠230由壳体200内部移动直到信号连接埠230突出壳体200,且由在信号连接埠214是设置在信号连接埠230前,信号连接埠214同时受到信号连接埠230的推挤而使传输线210与壳体200分离。
[0066]由上述可知,若传输线210的信号连接埠214是设置在信号连接埠230前,则当信号连接埠230突出壳体200时,信号连接埠214将受到信号连接埠230的推挤而使传输线210与壳体200分离,因此用户可通过移动活动推杆120而使传输装置20转换至使用模式。此外,止滑表面116与间隙Gl可使用户能更容易地施力,以使信号连接埠214与壳体100分离。换句话说,通过适当设计传输装置的元件,可增加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时的便利性。
[006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传输装置可将传输线与信号连接埠置放在壳体中,妥善收纳传输线,并可迅速分离传输线及移动活动推杆而使信号连接埠突出壳体,使传输装置由收纳模式转换至使用模式,以在可移动式移动装置与电子装置之间传输数据。因此,本实用新型公开传输装置不但可提供传输数据的功能,便于收纳,且能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006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便于收纳且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第一表面、背对所述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一沟槽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至少一侧的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沟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且具有一第一限位点及一第二限位点; 一第一信号连接埠,用来连接到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并选择性地容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一传输线,耦接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并选择性地容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且当对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施力以脱离所述壳体时,所述传输线靠近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的一端与所述壳体分离; 一活动推杆,包括一推钮及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以可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沟槽中,以使所述活动推杆的一最大移动范围等于所述沟槽的面积,所述推钮连接到所述支撑杆并突出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其中当对所述推钮施力时,所述活动推杆沿所述沟槽移动;以及 一第二信号连接埠,耦接所述传输线,用来连接到一电子装置,且当所述活动推杆由所述第一限位点移动至所述第二限位点时,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埠由所述壳体内部移动直到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埠突出所述壳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且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二固定件对应所述第一固定件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及所述第二固定件分别是一磁铁及一铁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埠具有一止滑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还包括一背盖,所述背盖包括至少一第一卡合件,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第二卡合件,且通过锁合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卡合件,可将所述背盖结合至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第一卡合件与所述至少一第二卡合件分别是一公件及一母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一缺口,当对所述背盖对应在所述缺口的一位置施力时,所述背盖脱离所述壳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用以置放一可移动式移动装置的一工具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表面包括至少一卡槽,用以置放或读取一用户身份模块卡、微用户身份模块卡、安全数位卡及微安全数位卡中至少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还包括一活动挂钩,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用以吊挂所述便于收纳的传输装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埠是一通用序列汇流排信号连接埠。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的至少一边缘,且所述壳体具有一弧状表面,环绕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设置,用以保持所述传输线容置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容置空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线包括一端点以固定在所述壳体 。
【文档编号】H01R31/06GK203760804SQ201420020751
【公开日】2014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4日
【发明者】姚正威 申请人:尚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