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敛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9525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敛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敛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图3为传统的插针式连接器,在进行连接时,将连接器上面的插针9插入到另一只连接器内导体的内孔中,将螺套旋接;由于该种连接器的插针9较细,这种方式一直以来存在着插针9在插入的过程中,稍微的偏斜或者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的插针9歪斜、变形的现象,一旦出现此种现象,插针9将很难插入另一端连接器的插孔中,甚至出现断裂造成连接器的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内敛式连接器,其性能稳定,接触性好,避免内导体外露造成外力损伤、歪曲。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内敛式连接器,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设置有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内均布有若干内导体,所述内导体的端面低于所述绝缘体的端面,实现内导体的内敛;所述内导体设置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内设置有钢珠,所述中心孔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珠施力的压簧;压簧位于中心孔中,实现对钢珠不间断的施力;所述外壳套设在螺套内。其中,外壳为整个连接器的基体,实现整个连接器的支撑;所述内导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内导体的端面稍低于绝缘体的端面,实现内导体的内敛,保证在绝缘体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内导体就不会受到损伤。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孔的顶部设置有收口,保证钢珠不会从中心孔中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引导轨道,保证连接器安装时,内导体与另一只连接器相对接。

进一步地,所述钢珠设置在所述中心孔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与所述螺套同轴。

进一步地,所述引导轨道设置为弧形凸起面,所述弧形凸起面的中轴线与所述外壳的中轴线平行,在外壳进行加工时,直接加工为一整体,保证连接器安装时,内导体与另一只连接器对接,同时保证绝缘体不会产生转动。

具体使用时,将本发明的内敛式连接器的引导轨道与另一端的连接器对正后,对接进行推入,将螺套锁紧即可,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有效避免内导体歪曲、偏斜、折损的不良现象。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内敛式连接器,将内导体完全的保护于绝缘体的内部,正常情况下,无论如何进行插拔,都不会对内导体造成伤害;压簧会持续对钢珠进行施力,保证连接器具有很高的接触性能,有效避免接触不良的现象产生。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内敛式连接器,其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设置有绝缘体2,所述绝缘体2内均布有若干内导体3,所述内导体3的端面低于所述绝缘体2的端面,实现内导体3的内敛;所述内导体3设置有中心孔4,所述中心孔4内设置有钢珠5,所述中心孔4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钢珠5施力的压簧6;压簧6位于中心孔4中,实现对钢珠5不间断的施力;所述外壳1套设在螺套7内。其中,外壳1为整个连接器的基体,实现整个连接器的支撑;所述内导体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内导体3的端面稍低于绝缘体2的端面,实现内导体3的内敛,保证在绝缘体2没有损伤的情况下,内导体3就不会受到损伤。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心孔4的顶部设置有收口,保证钢珠5不会从中心孔4中脱落。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上设置有引导轨道8,保证连接器安装时,内导体与另一只连接器相对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钢珠5设置在所述中心孔4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壳1与所述螺套7同轴。

本实施例中,所述引导轨道8设置为弧形凸起面,所述弧形凸起面的中轴线与所述外壳1的中轴线平行,在外壳1进行加工时,直接加工为一整体,保证连接器安装时,内导体与另一只连接器对接,同时保证绝缘体不会产生转动。

具体使用时,将本发明的内敛式连接器的引导轨道与另一端的连接器对正后,对接进行推入,将螺套锁紧即可,操作简单,性能可靠,有效避免内导体歪曲、偏斜、折损的不良现象。

本发明的内敛式连接器,将内导体完全的保护于绝缘体的内部,正常情况下,无论如何进行插拔,都不会对内导体造成伤害;压簧会持续对钢珠进行施力,保证连接器具有很高的接触性能,有效避免接触不良的现象产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