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65883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开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向多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部件的开关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用于供汽车的驾驶员操作左侧的车门后视镜以及右侧的车门后视镜的开关装置,有的具备操作部件。该操作部件向以轴为中心的有效的两个旋转位置被旋转操作,且在两个旋转位置分别向上方向、下方向、左方向、右方向被倾倒操作。这两个旋转位置为用于从左侧的车门后视镜以及右侧的车门后视镜中选择一个的位置,在操作部件在一方的旋转位置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一方的车门后视镜向与操作部件的倾倒方向对应的方向倾斜,在操作部件在另一方的旋转位置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另一方的车门后视镜向与操作部件的倾倒方向对应的方向倾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表2002-5085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714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302578号公报

就上述开关装置而言,根据操作部件被旋转操作或者被倾倒操作,使滑动触点相对于一对固定触点滑动,根据使一对固定触点间经由滑动触点导通,使与操作部件的旋转位置对应的车门后视镜向与操作部件的倾倒方向对应的方向倾斜。因此,存在操作部件的操作感由于滑动触点的滑动阻力而恶化的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1]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开关装置,其具备:操作部件,其以轴为中心向有效的多个旋转位置被旋转操作,且在上述多个旋转位置中的每个旋转位置向相同的多个方向被倾倒操作;多个开关操作部,它们设置于上述操作部件,并向以上述操作部件的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相互错位;多个对置触点,它们能够在断开位置与接通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多个固定触点,它们针对上述多个对置触点的每个对置触点设置,在上述对置触点的断开位置与上述对置触点隔着间隙对置且在上述对置触点的接通位置与上述对置触点接触,上述多个对置触点设为如下排列:根据上述操作部件在上述多个旋转位置中的哪一个旋转位置向上述多个方向中的哪一个方向被倾倒操作,而使组合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对置触点被上述多个开关操作部中的任一个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

[2]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具备光源,其与上述操作部件的轴向的一端面对置配置,并朝向上述操作部件的该一端面投射光,上述操作部件具有使来自上述光源的投射光从轴向的另一端面射出的透光性。

[3]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1]或者[2]中具备:主体,其收纳有上述多个对置触点以及上述多个固定触点;旋转部件,其能够旋转地收纳于上述主体内,供上述操作部件能够倾倒地且能够一体旋转地连结;以及承受部件,其收纳于上述主体内,不能相对于上述多个对置触点的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的移动方向移动,上述承受部件从与上述多个对置触点的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的移动方向相反的一侧支承上述旋转部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根据操作部件在多个旋转位置中的哪一个旋转位置向多个方向中的哪一个方向被倾倒操作,而使组合不同的两个以上的对置触点被多个开关操作部的任一个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因此,不需要滑动触点,从而提高操作部件的操作感。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从光源投射出的光从操作部件的轴向的一端面穿过另一端面射出,由此,操作部件被来自光源的投射光高效地照明。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3]的开关装置,通过承受部件来防止在操作部件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旋转部件因相对于操作部件的操作力向对置触点的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的移动方向移动。因此,防止操作部件与旋转部件一起向该移动方向移动,由此,防止与操作部件的倾倒方向不对应的对置触点被操作部件的开关操作部从断开位置误操作至接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实施例1,是表示外后视镜装置的相对于马达的供电路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开关装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对置触点的排列的说明图。

图3B是表示对置触点的排列的说明图。

图3C是表示对置触点的排列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图1示出的开关装置的外后视镜装置搭载于汽车,具有右LR马达1、右UD马达2、左LR马达3、左UD马达4、右车门后视镜以及左车门后视镜。右车门后视镜从驾驶员来看安装于右侧的前门的表面。该右车门后视镜能够分别向以指向上下方向的轴为中心的左右方向、以及以指向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的上下方向旋转,右LR马达1通过进行正转而使右车门后视镜向左方向以及右方向这两者中的一方倾斜,并且通过进行反转而使右车门后视镜向另一方倾斜,右UD马达2通过进行正转而使右车门后视镜向上方向以及下方向这两者中的一方倾斜,并且通过进行反转而使右车门后视镜向另一方倾斜。

左车门后视镜从驾驶员来看安装于左侧的前门的表面。该左车门后视镜能够分别向以指向上下方向的轴为中心的左右方向、以及以指向左右方向的轴为中心的上下方向旋转,左LR马达3通过进行正转而使左车门后视镜向左方向以及右方向这两者中的一方倾斜,并且通过进行反转而使左车门后视镜向另一方倾斜,左UD马达4通过进行正转而使左车门后视镜向上方向以及下方向这两者中的一方倾斜,并且通过进行反转而使左车门后视镜向另一方倾斜。

开关装置分别向外后视镜装置的右LR马达1~左UD马达4这四个马达供给正转用的驱动电源以及反转用的驱动电源。该开关装置以在汽车的驾驶员侧的前门关闭的状态下位于车内的方式安装于该前门,并以如下方式构成。

图2的主体11以合成树脂为材料成形,在主体11内收纳有平板状的绝缘体12。在该绝缘体12一体成形有多个爪部13,多个爪部13分别卡合于卡合孔14内。这些多个卡合孔14形成于主体11,绝缘体12通过将多个爪部13卡合在卡合孔14内而不能移动地固定于主体11内。

如图2所示,在绝缘体12的后表面固定有固定基板15。

该固定基板15由印刷布线基板构成,在固定基板15的后表面固定有橡胶制的触点橡胶16。该触点橡胶16呈水密地覆盖固定基板15的后表面的平板状,在触点橡胶16一体成形有十个裙17。这十个裙17分别在自然状态下呈直径尺寸从前朝后变小的圆筒状,它们在作用有从后向前的外力的情况下从自然状态弹性变形为压扁状态,并在外力消失了的情况下利用弹性复原力从压扁状态恢复为自然状态。

如图2所示,在触点橡胶16的十个裙17分别一体成形有圆柱状的保持架18。这十个保持架18排列于正方形的虚拟线L(参照图3A~3C)上,并根据裙17在自然状态和压扁状态之间的变形,向前后方向移动。

图3A~3C的L‐UL可动触点19、LR‐U可动触点19、R‐U可动触点19、R‐R可动触点19、LR‐R可动触点19、L‐DR可动触点19、LR‐D可动触点19、R‐D可动触点19、R‐L可动触点19、以及LR‐L可动触点19共十个可动触点,以位于裙17内的方式固定于相互不同的保持架18的前表面。这十个可动触点19分别在裙17的自然状态下静止在断开位置,并在裙17的压扁状态下移动至与断开位置相比靠前方的接通位置。这十个可动触点19分别相当于对置触点,它们排列于虚拟线L上。

如图1所示,在固定基板15的后表面形成有供电图案。该供电图案向外后视镜装置的右LR马达1~左UD马达4分别供给正转用的驱动电源以及反转用的驱动电源,具有一对LR‐L固定触点20、一对LR‐R固定触点20、一对LR‐U固定触点20、一对LR‐D固定触点20、一对L‐DR固定触点20、一对L‐UL固定触点20、一对R‐D固定触点20、一对R‐U固定触点20、一对R‐R固定触点20、以及一对R‐L固定触点20共十对固定触点。

对于一对LR‐L固定触点20而言,在LR‐L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LR‐L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LR‐L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LR‐L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LR‐L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对于一对LR‐R固定触点20而言,在LR‐R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LR‐R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LR‐R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LR‐R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LR‐R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

对于一对LR‐U固定触点20而言,在LR‐U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LR‐U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LR‐U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LR‐U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LR‐U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对于一对LR‐D固定触点20而言,在LR‐D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LR‐D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LR‐D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LR‐D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LR‐D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

对于一对L‐DR固定触点20而言,在L‐DR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L‐DR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L‐DR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L‐DR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L‐DR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对于一对L‐UL固定触点20而言,在L‐UL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L‐UL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L‐UL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L‐UL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L‐UL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

对于一对R‐D固定触点20而言,在R‐D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R‐D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R‐D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R‐D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R‐D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对于一对R‐U固定触点20而言,在R‐U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R‐U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R‐U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R‐U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R‐U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

对于一对R‐R固定触点20而言,在R‐R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R‐R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R‐R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R‐R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R‐R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对于一对R‐L固定触点20而言,在R‐L可动触点19的断开位置与R‐L可动触点19从前方隔着间隙对置,而在R‐L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R‐L可动触点19从后方接触而经由R‐L可动触点19成为导通状态。

如图2所示,在主体11内收纳有合成树脂制的内体21。该内体21配置于十个保持架18的后方,在内体21一体成形有多个爪部22。这些多个爪部22分别卡合于卡合孔23内。这些多个卡合孔23形成于主体11,内体21通过将多个爪部22卡合在卡合孔23内而不能移动地固定于主体11内。该内体21相当于承受部件。

如图2所示,在内体21一体成形有十个引导筒部24。这十个引导筒部24分别呈前表面以及后表面开口的筒状,在十个引导筒部24内分别插入有柱状的推杆25。这十个推杆25能够分别沿着引导筒部24的内表面向前后方向移动,在十个推杆25各自的前端部形成有头26。这十个头26分别呈直径尺寸比保持架18大的圆板状,并从后方与相互不同的保持架18接触。

如图2所示,在主体11内收纳有转子27。该转子27呈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在转子27形成有凹状的引导槽部28。该引导槽部28呈以转子27的轴心线CL为中心的圆形状,在引导槽部28内插入有引导突部29。该引导突部29一体成形于主体11。该引导突部29呈以转子27的轴心线CL为中心的圆筒状,通过使引导槽部28的内表面被引导突部29引导,转子27能够以轴心线CL为中心相对于主体11以及内体21旋转。该转子27相当于旋转部件。

如图2所示,在转子27内收纳有合成树脂制的内转子30。该内转子30呈相对于转子27同轴的圆筒状,在内转子30一体成形有两个轴部31。这两个轴部31分别从内转子30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隔着轴心线CL在径向上对置配置。这两个轴部31分别呈圆柱状,在两个轴部31分别以位于后半部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32。

如图2所示,在转子27的内周面形成有两个轴承部33。这两个轴承部33分别呈内周面被设定为圆形状的凹状,在两个轴承部33内分别插入有内转子30的轴部31。该内转子30通过从前朝后推入两个轴部31的倾斜面32而插入于转子27内。该内转子30能够以两个轴部31为中心相对于转子27旋转,并且能够与转子27一体地以轴心线CL为中心旋转。

如图2所示,在内转子30内插入有杆34。该杆34以透明的合成树脂为材料,具有透光性。该杆34呈相对于转子27以及内转子30同轴的圆柱状,在杆34一体成形有两个轴部35。这两个轴部35分别呈从杆34的外周面沿径向突出的圆柱状,并相对于内转子30的两个轴部31正交。该杆34相当于操作部件。

如图2所示,杆34的两个轴部35分别插入于内转子30。该杆34能够以两个轴部35为中心相对于转子27和内转子30倾倒,并能够以两个轴部31为中心与内转子30一体地相对于转子27倾倒,且能够以轴心线CL为中心与转子27和内转子30一体地旋转。该轴心线CL相当于操作部件的轴。

如图2所示,在杆34的后端部固定有操作捏手36。该操作捏手36是驾驶员为了对杆34进行操作而用手指把持的部件,在操作捏手36固定有窗板37。该窗板37堵塞操作捏手36的后表面,其以具有透光性的透明的合成树脂为材料成形。

如图2所示,在固定基板15搭载有LED38。该LED38是配置于轴心线CL上的顶视型(Top View Type)部件,沿着轴心线CL从前向后投射光。该LED38在车载前照灯的接通状态下成为接通状态,其经由贯通孔39与杆34的前端面对置配置。该贯通孔39形成于内体21,来自LED38的投射光从贯通孔39穿过杆34的前端面进入杆34内,并从杆34的后端面穿过窗板37射出。即,LED38对杆34以及窗板37进行照明,其相当于光源。

如图2所示,在转子27形成有弹簧收纳部40。该弹簧收纳部40呈后表面开口的凹状,在弹簧收纳部40内收纳有限制弹簧41。该限制弹簧41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在限制弹簧41的后端部固定有限制球42。

如图2所示,在主体11的引导突部29形成有左凹部43。该左凹部43呈限制球42能够利用限制弹簧41的弹簧力而从前方卡合的凹状,通过限制球42卡合在左凹部43内,杆34静止在以轴心线CL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的L位。

在主体11的引导突部29形成有中凹部以及右凹部。上述中凹部以及右凹部分别呈使限制球42能够利用限制弹簧41的弹簧力从前方卡合的凹状,杆34通过将限制球42卡合在中凹部内而静止在N位,通过将限制球42卡合在右凹部内而静止在R位。中凹部从驾驶员来看形成于以左凹部43为基准向顺时针方向偏移45°的位置,N位设定于与L位相比向顺时针方向偏移45°的位置。右凹部从驾驶员来看形成于以中凹部为基准向顺时针方向偏移45°的位置,R位设定于与N位相比向顺时针方向偏移45°的位置。上述L位以及R位分别相当于有效的旋转位置。

如图2所示,在杆34一体成形有上板44以及下板45。如图3A~3C所示,上述上板44以及下板45分别呈正三角形的板状,并设定为以轴心线CL为中心的点对称的关系。上述上板44以及下板45向圆周方向相互错位,它们相当于开关操作部。

如图2所示,对于上板44以及下板45各自而言,即使在杆34静止在N位、L位以及R位的任意位置的情况下,也从后方与多个推杆25接触,在N位~R位各个位置未对杆34作用有操作力的状态下,上板44以及下板45利用多个裙17的弹力而静止为垂直的中立姿势,杆34经由上板44以及下板45静止为向前后方向笔直地延伸的直立姿势。

在杆34在杆34的L位以及R位从直立姿势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被进行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上板44以及下板45成为相对于中立姿势倾斜的倾斜姿势。上述上板44以及下板45分别通过成为倾斜姿势而从后向前按压十个推杆25中的两个,在两个推杆25被按压的情况下,两个裙17从自然状态被弹性变形为压扁状态,由此两个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通过使两个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而使两组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

在杆34被进行倾倒操作的状态下相对于杆34的操作力消失了的情况下,两个裙17从压扁状态被弹性恢复为自然状态,由此两个可动触点19从接通位置恢复至断开位置,通过使两个可动触点19恢复至断开位置而使两组固定触点20成为非导通状态。在这两个可动触点19恢复至断开位置的情况下,两个推杆25经由保持架18被从前向后被移动操作,由此将上板44或者下板45向同一方向按压。上述上板44以及下板45通过被向同一方向按压而从倾斜姿势恢复为中立姿势,通过上板44以及下板45恢复为中立姿势,而杆34被恢复为直立姿势。

<关于在杆34的N位的倾倒操作>

图3A表示在杆34的N位的上板44以及下板45相对于十个可动触点19的位置关系,上板44经由推杆25和保持架18从后方与LR‐U可动触点19、R‐U可动触点19以及R‐R可动触点19对置,下板45经由推杆25和保持架18从后方与R‐L可动触点19、R‐D可动触点19以及LR‐D可动触点19对置。在该杆34的N位,内转子30的两个轴部31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45°,杆34的两个轴部35相对于左右方向倾斜45°,杆34不能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关于在杆34的L位的倾倒操作>

图3B表示在杆34的L位的上板44以及下板45相对于十个可动触点19的位置关系,上板44经由推杆25和保持架18从后方与LR‐L可动触点19、L-UL可动触点19以及LR‐U可动触点19对置,下板45经由推杆25和保持架18从后方与LR‐D可动触点19、L-DR可动触点19以及LR‐R可动触点19对置。在该杆34的L位,内转子30的两个轴部31指向上下方向,杆34的两个轴部35指向左右方向,杆34能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如图3B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L位向上被倾倒动操作的情况下,上板44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UL可动触点19以及LR‐U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UL可动触点19以及LR‐U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UL固定触点20以及LR‐U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左UD马达4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左车门后视镜向上倾斜。

如图3B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L位向下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下板45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R-D可动触点19以及L‐DR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R-D可动触点19以及L‐DR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R-D固定触点20以及L‐DR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左UD马达4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另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左车门后视镜向下倾斜。

如图3B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L位向左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上板44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UL可动触点19以及LR‐L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UL可动触点19以及LR‐L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UL固定触点20以及LR‐L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左LR马达3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左车门后视镜向左倾斜。

如图3B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L位向右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下板45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R-R可动触点19以及L‐DR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R-R可动触点19以及L‐DR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R-R固定触点20以及L‐DR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左LR马达3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另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左车门后视镜向右倾斜。

LR-U可动触点19、LR-R可动触点19、LR-D可动触点19以及LR-L可动触点19(参照图3A~3C的斜线)被弹力设定为相同的高值的裙17支承,LU-L可动触点19、R-U可动触点19、R-R可动触点19、L-DR可动触点19、R-D可动触点19以及R-L可动触点19(参照图3A~3C的空心)被弹力设定为相同的低值的裙17支承,在杆34在L位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弹力高的一个裙17以及弹力低的一个裙17共两个裙17从自然状态成为压扁状态。因此,在杆34的L位的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的倾倒操作被施加相同的节奏感。

如图3B所示,十个可动触点19排列于正方形的虚拟线L上,用于利用上板44将L-UL可动触点19和LR-U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用于利用下板45将LR-D可动触点19和L-DR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用于利用上板44将LR-L可动触点19和L-UL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以及用于利用下板45将LR-R可动触点19和L-DR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被设定为相同值(ST)。因此,从驾驶员在杆34的L位开始进行杆34的倾倒操作到感到节奏感为止的时间性的定时在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被恒定化,由此,杆34的L位的倾倒操作被施加相同的操作感。

<关于在杆34的R位的倾倒操作>

图3C表示在杆34的R位的上板44以及下板45相对于十个可动触点19的位置关系,上板44经由推杆25和保持架18从后方与LR‐U可动触点19、R-U可动触点19、R-R可动触点19以及LR‐R可动触点19对置,下板45经由推杆25和保持架18从后方与LR‐L可动触点19、R-L可动触点19、R-D可动触点19以及LR‐D可动触点19对置。在该杆34的R位,内转子30的两个轴部31指向左右方向,杆34的两个轴部35指向上下方向,杆34能够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

如图3C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R位向上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上板44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R-U可动触点19以及R‐U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R-U可动触点19以及R‐U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R-U固定触点20以及R‐U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右UD马达2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右车门后视镜向上倾斜。

如图3C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R位向下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下板45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R-D可动触点19以及R‐D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R-D可动触点19以及R‐D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R-D固定触点20以及R‐D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右UD马达2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另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右车门后视镜向下倾斜。

如图3C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R位向左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下板45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LR-L可动触点19以及R‐L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LR-L可动触点19以及R‐L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LR-L固定触点20以及R‐L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右LR马达1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右车门后视镜向左倾斜。

如图3C所示,在杆34在杆34的R位向右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上板44从中立姿势成为倾斜姿势,由此将R-R可动触点19以及LR‐R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上述R-R可动触点19以及LR‐R可动触点19的接通位置,图1的R-R固定触点20以及LR‐R固定触点20成为导通状态,由此右LR马达1被供给正转用以及反转用这两者中的另一方的驱动电源,使得右车门后视镜向右倾斜。即,根据杆34在L位以及R位中的哪一个位置向上下左右中的哪一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而使组合不同的两个可动触点19被上板44或者下板45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

如图3C所示,在杆34在R位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弹力高的一个裙17以及弹力低的一个裙17共两个裙17从自然状态成为压扁状态。因此,杆34的R位的向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的倾倒操作,被施加与L位的倾倒操作时相同的节奏感。

用于利用上板44将LR-U可动触点19和R-U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用于利用下板45将LR-D可动触点19和R-D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用于利用下板45将LR-L可动触点19和R-L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以及用于利用上板44将LR-R可动触点19和R-R可动触点19从断开位置操作至接通位置所需的杆34的操作行程,被设定为与杆34的L位的操作行程相同的值(ST)。因此,从驾驶员在杆34的R位开始进行杆34的倾倒操作到感到节奏感为止的时间性的定时在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被恒定化,由此,杆34的R位的倾倒操作被施加与L位的倾倒操作时相同的操作感。

根据上述实施例1起到以下效果。

根据杆34在L位以及R位中的哪一个位置向上下左右中的哪一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而使组合不同的两个可动触点19被上板44或者下板45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因此,不需要滑动触点,从而提高杆34的操作感。

在杆34的前端面对置配置LED38,使从LED38投射出的光从杆34的前端面穿过后端面射出,因此杆34被来自LED38的投射光而高效地照明。

利用内体21从前侧支承转子27,因此通过内体21来防止在杆34在L位以及R位被倾倒操作的情况下转子27被杆34的操作力从后向前移动。因此,防止杆34从后向前移动,由此,防止与杆34的倾倒方向不对应的可动触点19被上板44或者下板45从断开位置误操作至接通位置。

将十个裙17以及十个保持架18作为触点橡胶16一体成形。因此,在打开驾驶员侧的前门的情况下,十个可动触点19以及十组固定触点20不会被雨水淋湿,由此,提高开关装置的防水性。

在上述实施例1中,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排列可动触点19:根据杆34在L位以及R位中的哪一个位置向上下左右中的哪一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而使组合不同的三个以上的可动触点19被上板44或者下板45从断开位置向接通位置移动操作。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可动触点19的排列来变更固定触点20相对于右LR马达1~左UD马达4的布线即可。

在上述实施例1中,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除汽车的外后视镜装置以外的开关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开关装置的应用对象物将杆34的旋转位置变更为三个以上,根据开关装置的应用对象物将杆34的各旋转位置的倾倒方向变更为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以上即可。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备向多个方向进行倾倒操作的操作部件的开关装置,例如用于对汽车的车门后视镜进行操作的开关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1…主体;19…可动触点(对置触点);20…固定触点;21…内体(承受部件);27…转子(旋转部件);34…杆(操作部件);38…LED(光源);44…上板(开关操作部);45…下板(开关操作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