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0370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蓄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公知的是具有层叠配置的多个单电池和夹持于邻接的单电池间的分隔部件的电池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并且,在该电池组中,为了冷却各单电池,在电池间的间隙形成有输送冷却风的冷却风通路。

更具体地说明。在所述电池组中,分隔部件具有在电池层叠的方向上延伸的隔离部、与单电池表面平行地延伸的连结部。因此,在邻接的单电池之间,利用分隔部件的隔离部和连结部、以及单电池表面形成冷却风通路。

因此,在所述电池组中,利用向冷却风通路输送的冷却风冷却各单电池。

另外,关于所述单电池,公知的是具有外装盒的单电池,该外装盒是收纳发电元件的外装盒,具有开口端部和比该开口端部薄的主体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该单电池中,由于开口端部比主体部壁厚,因此当开口端部和主体部暴露在冷却风中时,开口端部的内部的温度比主体部的内部的温度更难下降,因此,存在该单电池的冷却效率低的情况。这样的现象不限于冷却单电池的情况,在加热单电池的情况下也会发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066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再表99/0250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高的蓄电装置。

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有:

蓄电元件;

与该蓄电元件相邻的邻接部件;

所述蓄电元件具有壳主体和盖体,所述壳主体收纳电极体,并具有在第 一方向的至少一个端部开口的主体部;所述盖体堵塞所述开口;

所述主体部具有:

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一个端部和另一个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形成的厚壁部;

比该厚壁部薄的薄壁部;

所述邻接部件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一对密封部,

该一对密封部分别与所述薄壁部紧密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与蓄电元件相邻的邻接部件具有在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一对密封部,因此能够使用于冷却或加热蓄电元件的流体在该一对密封部之间流通。并且,由于一对密封部分别与薄壁部紧密接触,因此利用该一对密封部,能够抑制在薄壁部的附近流动的所述流体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

因此,在所述蓄电装置中,通过使所述流体集中在与主体部中的薄壁部对应的区域,能够积极地冷却或加热厚度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因此能够提高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邻接部件具有沿着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扩展的基部,

所述一对密封部分别从该基部朝向所述蓄电元件突出,

所述厚壁部的外表面比所述薄壁部的外表面朝向所述基部突出。

当密封部与薄壁部之间产生间隙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根据该结构,厚壁部的外表面比薄壁部的外表面朝向基部突出,因此在从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的所述流体上产生压力损失。

因此,即便在密封部与薄壁部之间产生间隙,也会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因此所述流体容易集中在薄壁部的附近,由此,容易提高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在该情况下,所述厚壁部的外表面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越是从所述薄壁部远离的位置则越靠近所述基部。根据该结构,由于厚壁部的外表面与邻接部件的基部的间隔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从薄壁部远离的位置则越窄,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大在从薄壁部的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的所述流体上产生的压力损失。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一对密封部中的至少一个密封部与所述薄壁部、所述厚壁部紧密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于所述一个密封部与薄壁部、厚壁部紧密接触,因此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的附近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因此,所述流体容易集中在薄壁部的附近,因此容易提高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在所述蓄电装置中,可以形成为,

所述蓄电元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盖体的外表面上的外部端子,

所述厚壁部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上形成的第一厚壁部。

由于在充放电时产生的外部端子的热容易向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主体部的一个端部形成的第一厚壁部传递,因此该第一厚壁部的温度容易升高,但根据该结构,能够积极地冷却薄壁部,因此维持了第一厚壁部的热容易向薄壁部传递的状态,其结果是,第一厚壁部的温度容易降低。因此,高效地冷却第一厚壁部和薄壁部,因此进一步提高蓄电元件的冷却效率。

所述主体部也可以经由形成于所述第一厚壁部的焊接部而与所述盖体接合。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比薄壁部厚的第一厚壁部上形成有焊接部,因此容易增大该焊接部的焊接深度、焊接面积。因此,能够实现主体部和盖体上的接合强度的提高、焊接品质的稳定化。

所述邻接部件也可以通过一对密封部分别与所述薄壁部紧密接触,而划分出使流体在该邻接部件与所述蓄电元件之间流通的通风区域。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一对密封部分别与薄壁部紧密接触而划分出使流体在邻接部件与蓄电元件之间流通的通风区域,因此利用该一对密封部中的各个密封部能够抑制在该通风区域内流通的所述流体流向该通风区域外。即,在所述蓄电装置中,利用一对密封部,能够抑制在薄壁部的附近流动的所述流体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

因此,在所述蓄电装置中,通过使所述流体集中在与主体部中的薄壁部对应的通风区域,能够积极地冷却或加热厚度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因此能够提高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本发明的其他蓄电装置具有:

蓄电元件;

与该蓄电元件相邻的分隔件;

所述蓄电元件具有壳主体和盖体,所述壳主体收纳电极体,并在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开口;所述盖体堵塞所述开口;

所述壳主体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壳主体的所述一个端部上形成的厚壁部;比该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并且所述壳主体经由形成于所述厚壁部的焊接部而与所述盖体接合,

所述分隔件具有:沿着相邻的所述蓄电元件扩展的基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一对密封部;并且通过该一对密封部分别从所述基部突出且与所述薄壁部紧密接触,而划分出使流体在该分隔件与所述蓄电元件之间流通的通风区域,

所述厚壁部的外表面比所述薄壁部朝向所述基部突出。

根据该结构,由于一对密封部分别与薄壁部紧密接触,因此利用该一对密封部,能够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附近朝向厚壁部的附近流动。

因此,在所述蓄电装置中,通过使所述流体集中在与主体部中的薄壁部对应的区域,能够积极地冷却或加热厚度比厚壁部薄的薄壁部,因此能够提高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发明效果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蓄电元件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高的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与内部分隔件的纵剖视图。

图5是同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与外部分隔件的纵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内部分隔件的密封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同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外部分隔件的密封部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形状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蓄电元件的形状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内部分隔件的形状的 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的内部分隔件的形状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元件,2…分隔件,2A…内部分隔件,2B…外部分隔件,3…保持部件,4…绝缘体,10…壳,11…外部端子,20A…基部,20B…基部,21A…密封部,21B…密封部,22A…限制部,22B…限制部,23A…通风路,23B…通风路,30…终端部件,31…框架,40…绝缘部,100…壳主体,100a…封闭部,100b…主体部,100c…第一壁,100d…第二壁,100e…厚壁部,100f…薄壁部,101…盖体,102…焊接部,200A…第一抵接部,200B…突出部,201A…第二抵接部,202A…连接部,210A…封堵部,210B…封堵部,300…压接部,D…电极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蓄电装置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各结构部件的名称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名称,有时会与背景技术的各结构部件的名称不同。

如图1及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有:蓄电元件1;与该蓄电元件1相邻的分隔件(邻接部件)2。另外,蓄电装置具有将蓄电元件1和分隔件2一起保持的保持部件3。保持部件3由导电材料成型。随之,蓄电装置具有配置在蓄电元件1与保持部件3之间的绝缘体4。

如图3所示,蓄电元件1具有壳主体100,该壳主体100收纳包含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并且具有开口。另外,蓄电元件1具有堵塞壳主体100的开口的盖体101。而且,蓄电元件1具有配置在壳主体100的外表面上或盖体101的外表面上的一对外部端子1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壳主体100及盖体101称为壳10,进行以下的说明。

即,壳10具备具有开口的壳主体100。另外,壳10具有关闭壳主体100的开口的盖体101。

如图3及图4所示,壳主体100为有底筒状。更具体地说明。壳主体100具有:板状的封闭部100a,所述封闭部100a具有朝向壳10的内侧的内表面和朝向壳10的外侧的外表面;筒状的主体部100b,所述主体部100b连接于 封闭部100a的周缘,向封闭部100a的内表面侧延伸并包围该内表面。

主体部100b在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开口。并且,主体部100b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由封闭部100a封闭。更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0b具有隔开间隔地相互对置的一对第一壁100c;隔着一对第一壁100c相互对置的一对第二壁100d。第一壁100c的表面积比第二壁100d的表面积大。因此,主体部100b为扁平方筒状。

而且,如图4所示,主体部100b具有在第一方向的各端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端部形成的厚壁部100e和比该厚壁部100e薄的薄壁部100f。本实施方式的主体部100b具有在一个端部上形成的厚壁部100e和比该厚壁部100e薄的薄壁部100f。即,由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构成厚壁部100e,由主体部100b的另一个端部及各端部之间的部分构成薄壁部100f。

厚壁部100e形成为比薄壁部100f向外突出。因此,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比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靠近分隔件2。另外,在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分隔件2之间形成有间隙。因此,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分隔件2的间隔比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与分隔件2的间隔窄。

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在第一方向上越是从薄壁部100f远离的位置,则越靠近分隔件2。即,在第一方向上,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以从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向分隔件2接近的方式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形成为遍及主体部100b的各第一壁100c和各第二壁100d。更具体地说明。厚壁部100e形成为遍及第一方向的各第一壁100c的一个端部与第一方向的各第二壁100d的一个端部。并且,厚壁部100e形成为遍及主体部100b的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主体部100b的开口端缘部)的整周。

因此,在各第一壁100c中,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的厚度比第一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厚度厚。另外,在各第二壁100d中,第一方向的一个端部的厚度比第一方向的另一个端部的厚度厚。

壳主体100通过各种加工方法制作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主体100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

盖体101的尺寸及形态与壳主体100的开口对应。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伴随着封闭部100a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开口也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盖体101与壳主体100的开口对应地形成为长方形状。

随之,盖体101在长边方向的两端具有在短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一端缘。另外,盖体101在短边方向的两端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一对第二端缘。

在盖体101上配置有一对外部端子11。在本实施方式中,伴随着盖体101形成为长方形状,一对外部端子11分别配置在盖体101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的两个位置。通常,在盖体101的一对端子位置设置有将壳10内外贯通的孔,在该孔中插入有用于将外部端子11与电极体D电连接的导电部件。

盖体101、主体部100b的厚壁部100e通过焊接相互接合。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具有通过将盖体101与主体部100b的厚壁部100e焊接而形成的焊接部102。

焊接部102是通过对盖体101的外周面和厚壁部100e的外周面照射激光而形成的。

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有多个蓄电元件1。多个蓄电元件1分别在一个方向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蓄电元件1分别朝向一个方向排列壳10的第一壁100c。蓄电装置具有将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外部端子11彼此电连接的汇流条。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将蓄电元件1的排列方向设为X轴方向。另外,将与蓄电元件1的排列方向正交的两轴向中的一个方向(第二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剩下的一个方向(第一方向)设为Z轴方向。随之,在各附图中,辅助地图示出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分别对应的正交三轴(坐标轴)。

分隔件2具有绝缘性。分隔件2具有与蓄电元件1的壳10(主体部100b的第一壁100c)相邻的基部和密封部。另外,分隔件2具有防止与基部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

更具体地说明分隔件2。如上所述,蓄电装置具有多个蓄电元件1。随之,如图2所示,蓄电装置具有两种分隔件2。即,作为分隔件2,蓄电装置具有配置在两个蓄电元件1间的分隔件(以下,称为内部分隔件)2A、与多个蓄电元件1中的位于最端部的蓄电元件1相邻的分隔件(以下,称为外部分隔件)2B。

首先,说明内部分隔件2A。如图4所示,内部分隔件2A具有:与蓄电元件1(壳主体100的第一壁100c)相邻的基部20A;分别在Z轴方向(主 体部100b的一对端部排列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一对密封部21A。另外,内部分隔件2A具有防止与该基部20A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位置偏移的限制部22A(参照图2)。

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沿着相邻的蓄电元件1(蓄电元件1的主体部100b)扩展。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夹入两个蓄电元件1间。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一个蓄电元件1对置的第一面;与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另一个蓄电元件1对置、且与该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

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沿着相邻的蓄电元件1(蓄电元件1的主体部100b)扩展。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与相邻的一对蓄电元件1中的至少任一个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有用于使冷却或加热蓄电元件1的流体通过的通风路23A。本实施方式的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连续的矩形波形状。因此,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与X轴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蓄电元件1之间分别形成有通风路23A。

更具体地说明。在蓄电元件1中,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仅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一个蓄电元件1抵接的第一抵接部200A;仅与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中的另一个蓄电元件1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01A。随之,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将第一抵接部200A与第二抵接部201A连接的连接部202A。

第一抵接部200A在Y轴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一抵接部200A遍及Y轴方向的全长地抵接于蓄电元件1的主体部100b(第一壁100c)。并且,第二抵接部201A在Y轴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抵接部201A遍及Y轴方向的全长地抵接于蓄电元件1的主体部100b(第一壁100c)。

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具有多个第一抵接部200A和多个第二抵接部201A。并且,各第一抵接部200A和各第二抵接部201A在Z轴方向上交替配置。

由此,在蓄电装置中,利用第一抵接部200A中的抵接于蓄电元件1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和与第一抵接部200A相连的一对连接部202A,形成使所述流体在Y轴方向上流通的多个通风路23A。另外,在蓄电装置中,利用第二抵接部201A中的抵接于蓄电元件1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和与第二抵接部201A相连的一对连接部202A,形成使所述流体在Y轴方向上流通的多个通 风路23A。这样,在蓄电装置中,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以及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分别形成有多个通风路23A。

需要说明的是,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之间,优选形成有间隙。这样,通过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接触,抑制密封部21A与薄壁部100f的密合性降低。

通过一对密封部21A分别与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而划分出使所述流体在彼此之间流通的通风区域。另外,在内部分隔件2A中,各第一抵接部200A、各第二抵接部201A、各连接部202A配置在一对密封部21A之间。因此,在内部分隔件2A中,通风路23A形成在一对密封部21A之间。

一对密封部21A分别在Y轴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说明。Y轴方向的一对密封部21A的长度与Y轴方向的主体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长度大致相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一对密封部21A分别遍及Y轴方向的主体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大致全长地紧密接触,因此抑制所述流体从通风区域流出。

一对密封部21A中的一个密封部21A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一个端部紧密接触,一对密封部21A中的另一个密封部21A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个端部紧密接触。

各密封部21A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分别紧密接触的一对封堵部210A。一对封堵部210A分别在X轴方向上从基部20A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封堵部210A分别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向彼此相反的方向鼓出的圆弧状。随之,一个密封部21A(各封堵部210A)的一部分和厚壁部100e的一部分在Z轴方向上相互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各蓄电元件1的电极体D优选配置在与一对密封部21A之间对应的位置。即,各蓄电元件1的电极体D优选从Z轴方向的一端遍及Z轴方向的另一端地配置在与由一对密封部21A划分出的通风区域对应的区域内。这样,由于在与使所述流体通过的通风区域对应的区域内配置电极体D,因此能够提高电极体D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如上所述,内部分隔件2A配置在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之间。因此,限制部22A为了限制与内部分隔件2A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的相对移动,而朝向与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和与内部分隔 件2A的基部20A的第二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具有多个蓄电元件1,因此内部分隔件2A分别配置在相邻的蓄电元件1之间。即,蓄电装置具有多个内部分隔件2A。

接着,说明外部分隔件2B。如图5所示,外部分隔件2B具有:具有与蓄电元件1的壳主体100(主体部100b的第一壁100c)对置的第一面及与该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的基部20B;密封部21B;决定与该基部20B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位置的限制部22B(参照图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中,基部20B与保持部件3(终端部件30)对置。即,外部分隔件2B配置在蓄电元件1与终端部件30之间。

外部分隔件2B具有从基部20B的第一面朝向蓄电元件1突出的突出部200B,该突出部200B与该蓄电元件1抵接。

如上所述,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沿着相邻的蓄电元件1扩展。即,基部20B形成为板状。

在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有使用于冷却或加热蓄电元件1的流体通过的通风路23B。在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中,通过突出部200B抵接于与基部20B相邻的蓄电元件1,而在基部20B和与该基部20B相邻的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通风路23B。

更具体地说明。突出部200B在Y轴方向上延伸。另外,突出部200B遍及Y轴方向的全长地抵接于蓄电元件1的主体部100b(第一壁100c)。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具有多个突出部200B。并且,多个突出部200B分别在Z轴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在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与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有使所述流体在Y轴方向上流通的多个通风路23B。

需要说明的是,在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之间也优选形成有间隙。这样,通过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接触,抑制密封部21B与薄壁部100f的密合性降低。

通过一对密封部21B分别与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而在彼此之间划分出使所述流体流通的通风区域。另外,在外部分隔件2B中,各突出部200B配置在一对密封部21B之间。因此,在外部分隔件2B中,通风路23B形成在一对密封部21B之间。

一对密封部21B分别在Y轴方向上延伸。更具体地说明。Y轴方向的一对密封部21B的长度与Y轴方向的主体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长度大致相同。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中,一对密封部21B分别遍及Y轴方向的主体部100b的第一壁100c的大致全长地紧密接触,因此抑制所述流体从通风区域流出。

一对密封部21B中的一个密封部21B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一个端部紧密接触,一对密封部21A中的另一个密封部21B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个端部紧密接触。

各密封部21B具有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紧密接触的封堵部210B。封堵部210B在X轴方向上从基部20B朝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封堵部210B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从基部20B朝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鼓出的圆弧状。随之,一个密封部21B(封堵部210B)的一部分与厚壁部100e的一部分在Z轴方向上互相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各蓄电元件1的电极体D优选配置在与各密封部21B的彼此间对应的位置。即,各蓄电元件1的电极体D优选从Z轴方向的一端遍及Z轴方向的另一端地配置在与由一对密封部21B划分出的通风区域对应的区域内。这样,由于在与使所述流体通过的通风区域对应的区域内配置有电极体D,因此电极体D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提高。

如上所述,外部分隔件2B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相邻。限制部22B为了限制与外部分隔件2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相对移动,而朝向与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相邻的蓄电元件1延伸。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外部分隔件2B配置为隔着蓄电元件1而与该内部分隔件2A相邻。即,蓄电装置具有一对外部分隔件2B。外部分隔件2B与多个蓄电元件1中的位于最端部的蓄电元件1相邻。即,外部分隔件2B以夹着排列的多个蓄电元件1的方式设置有一对。

另外,如上所述,一对外部分隔件2B各自的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的壳主体100对置。因此,一对外部分隔件2B分别配置成各自的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的第一面彼此相对。因此,在蓄电装置中,一对外部分隔件2B分别配置成在X轴方向上彼此对称。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件3为金属制。如图2所示,保持部件3具有:分别配置在与各外部分隔件2B相邻的位置的一对终端部件30;与该一对终 端部件30分别连接的一对框架31。

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具有与外部分隔件2B对置的第一面和与该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一对终端部件30分别具有与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抵接的压接部300。

绝缘体4由具有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绝缘体4具有使一对框架31分别相对于各蓄电元件1绝缘的一对绝缘部40。

一对绝缘部40中的一个绝缘部40配置成跨过一对框架31中的一个框架31与蓄电元件1之间、以及该一个框架31与分隔件2(内部分隔件2A及外部分隔件2B)之间。

一对绝缘部40中的另一个绝缘部40配置成跨过一对框架31中的另一个框架31与蓄电元件1之间、以及该另一个框架31与分隔件2(内部分隔件2A及外部分隔件2B)之间。

根据以上的蓄电装置,如图6所示,在各内部分隔件2A中,由于一对密封部21A分别与蓄电元件1的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在薄壁部100f的附近流通的所述流体流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即,抑制在与薄壁部100f对应的区域流动的所述流体向与厚壁部100e对应的区域退避。

另外,如图7所示,在各外部分隔件2B中,一对密封部21B分别与蓄电元件1的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因此抑制在薄壁部100f的附近流通的所述流体流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

因此,在蓄电装置中,通过使所述流体集中在与主体部100b中的薄壁部100f对应的区域,能够积极地冷却或加热厚度比厚壁部100e薄的薄壁部100f,因此能够提高蓄电元件1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另外,在蓄电装置中,由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分隔件2的基部之间的间隔比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与分隔件2之间的间隔窄,因此即便在密封部21A与薄壁部100f之间产生间隙,也会抑制在薄壁部100f的附近流通的所述流体流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

更具体地说明。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的间隔在Z轴方向上,越是从薄壁部100f远离的位置则越窄。因此,在通过产生于薄壁部100f与密封部21A之间的间隙而从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的流体上产生压力损失。因此,即便在内部分隔件2A的一个密封部21A与薄壁部100f之间产生间隙,也能够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 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

另外,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与外部分隔件2B的基部20B之间的间隔在Z轴方向上越是从薄壁部100f远离的位置则越窄。在通过薄壁部100f与密封部21B之间产生的间隙而从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的所述流体上产生压力损失。因此,即便在外部分隔件2B的一个密封部21B与薄壁部100f之间产生间隙,也会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

这样,在蓄电装置中,由于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因此蓄电元件1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难以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对于蓄电元件1,由于在充放电时产生的外部端子11的热容易向形成于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的厚壁部100e传递,因此该厚壁部100e的温度容易上升,但在使用于冷却蓄电元件1的流体(冷却流体)通过内部分隔件2A的一对密封部21A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路23A)、及外部分隔件2B的一对密封部21B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风路23B)的情况下,薄壁部100f被积极地冷却,因此维持了厚壁部100e的热容易向薄壁部100f传递的状态,其结果是,厚壁部100e的温度容易下降。因此,由于厚壁部100e与薄壁部100f被高效地冷却,因此蓄电元件1的冷却效率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元件1相对于比薄壁部100f厚的第一厚壁部100e形成焊接部102,因此容易增大焊接部102的焊接深度、焊接面积。因此,能够提高主体部100b与盖体101的接合强度,使焊接的品质稳定化。

而且,在蓄电装置中,分别利用内部分隔件2A以及外部分隔件2B,在与相邻的蓄电元件1的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个区域对应的区域中划分出通风区域,因此通过利用所述流体对蓄电元件1的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冷却或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蓄电元件1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更具体地说明。在内部分隔件2A中,一个密封部21A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一个端部紧密接触,另一个密封部21A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个端部紧密接触,因此利用内部分隔件2A的各密封部21A在与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个区域对应的区域内划分出通风区域。

并且,在外部分隔件2B中,一个密封部21B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 的一个端部紧密接触,另一个密封部21B与Z轴方向的薄壁部100f的另一个端部紧密接触,因此利用外部分隔件2B的各密封部21B,在与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个区域对应的区域划分出通风区域。

因此,利用通过内部分隔件2A所划分出的通风区域、外部分隔件2B所划分出的通风区域的所述流体,对各蓄电元件1的薄壁部100f的大致整体进行冷却或加热,因此进一步提高蓄电元件1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蓄电装置不限于上述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00b从板状的封闭部100a的周缘向内表面侧延伸,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主体部100b也可以在Z轴方向的两端开口。在该情况下,主体部100b的各开口利用各个盖体101堵塞即可。另外,主体部100b、各盖体101可以通过焊接互相接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00b具有在一个端部形成的厚壁部100e,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8所示,主体部100b也可以具有形成在另一个端部的第一厚壁部100e和形成在一个端部的第二厚壁部100e。

在该结构的蓄电装置中,由于内部分隔件2A的各密封部21A和外部分隔件2B的各密封部21B与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因此厚壁部100e、薄壁部100f被高效地冷却,提高蓄电元件1的冷却效率。需要说明的是,主体部100b例如也可以仅具有在一个端部形成的第二厚壁部100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形成为越是从薄壁部100f远离的位置则越靠近分隔件2,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9所示,厚壁部100e的外表面和薄壁部100f的外表面也可以形成为在彼此之间产生台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形成为遍及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的整周,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厚壁部100e也可以仅形成在主体部100b的所述一个端部中的与各第一壁100c对应的部分。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分隔件2A的一个密封部21A仅与主体部100b的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10所示,内部分隔件2A的一个密封部21A除了主体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还可以与厚壁部100e紧密接触。

这样,内部分隔件2A的一个密封部21A与薄壁部100f的一个端部和形成于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的厚壁部100e紧密接触,因此更可靠地抑制所 述流体从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即,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体在Z轴方向上从通风区域流出。因此,所述流体容易集中在主体部100b中的与薄壁部100f对应的区域,因此蓄电元件1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容易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厚壁部100e(第二厚壁部100e)的情况下,内部分隔件2A的另一个密封部21A除了主体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也可以与该厚壁部100e紧密接触。

另外,外部分隔件2B的一个密封部21B也仅与主体部100b的薄壁部100f紧密接触,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外部分隔件2B的一个密封部21B除了主体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也可以与厚壁部100e紧密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在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厚壁部100e(第二厚壁部100e)的情况下,外部分隔件2B的另一个密封部21B除了主体部100b的薄壁部100f之外,也可以与该厚壁部100e紧密接触。

在该情况下,外部分隔件2B的一个密封部21B与薄壁部100f的一个端部和形成于主体部100b的一个端部的厚壁部100e紧密接触,因此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体从薄壁部100f的附近朝向厚壁部100e的附近流动。即,更可靠地抑制所述流体在Z轴方向上从通风区域流出。因此,所述流体容易集中在主体部100b中的与薄壁部100f对应的区域,因此蓄电元件1的冷却或加热的效率容易提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厚壁部100e形成为比薄壁部100f向外突出,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如图11所示,厚壁部100e也可以形成为比薄壁部100f更向内侧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厚壁部100e中,也可以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越是从薄壁部100f远离的部分则厚度越大。另外,也可以在厚壁部100e的内表面和薄壁部100f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台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与X轴方向上相邻的一对蓄电元件1的之间分别形成有通风路23A,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与X轴方向上相邻的一个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通风路23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内部分隔件2A的各密封部21A的封堵部210A形成为在X轴方向上朝向相邻的蓄电元件1鼓出的圆弧状,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内部分隔件2A中,各密封部21A的封堵部210A也可以由朝向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突出且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突起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部分隔件2B的各密封部21B的封堵部210B形成为朝向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鼓出的圆弧状,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在外部分隔件2B中,各密封部21B的封堵部210B也可以形成为朝向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蓄电元件1突出的肋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具有多个蓄电元件1,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蓄电装置也可以具有单个蓄电元件1。在该情况下,蓄电装置可以具有配置在X轴方向的蓄电元件1的两侧的一对外部分隔件2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形成为矩形波形状,而在该基部20A与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通风路,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只要能够使流体在第一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第二面与蓄电元件1之间)通过,则不限于基部20A的形状是矩形波形状。另外,在不需要在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与蓄电元件1之间形成通风路的情况下,内部分隔件2A的基部20A也可以形成为平板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极体D为与壳主体100的内表面接触的结构,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电极体D也可以是不与壳主体100的内表面接触的结构,也可以隔着绝缘性的片材而间接地与壳主体100的内表面接触。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明确记载蓄电元件的种类,不限定蓄电元件的种类。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中,作为蓄电元件,例如可以采用各种二次电池、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采用一次电池、双电层电容器等电容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