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地线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05955阅读:6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地线夹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力供电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接地线夹。



背景技术:

在对电力设备或电缆线路检修和维护过程中,需要保证电力设备或电缆线路可靠接地,防止突然来电所产生的危险电压或邻近线路产生的感应电压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以及用于放尽断电设备或线路的剩余电荷,避免操作人员发生触电事故,因此,通过接地线对电力设备或电缆线路进行接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电气安全措施。现有低压接地线的种类主要有线夹式接地线和鸭嘴式接地线两种,然而,由于低压配电箱出线开关处未预留可装设接地线的位置,且低压出线分支多,相邻的低压开关间距小,且低压设备本身空间就比较狭小,导致以上两种接地线均无法直接在低压配电箱中进行接地操作,为保障抢修,有时候只能进行母排接地,这样做的缺点是将会扩大停电范围,而且也容易发生接地短路等安全故障。

背景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可靠、通用性强、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够大大提高接地效率的接地线夹。

本发明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接地线夹,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线夹本体、紧固螺杆和用于连接接地设备的接线柱,以及由绝缘材料制成的防护外壳;所述线夹本体上相对设置有静夹头和紧固螺孔,所述紧固螺杆与紧固螺孔进行螺纹连接,紧固螺杆上靠近静夹头的一端与与静夹头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供电缆穿过的过线空腔,通过转动紧固螺杆能够使其相对静夹头相向运动,进而使紧固螺杆配合静夹头夹紧过线空腔中的电缆裸线;使用时,接地设备连接在接线柱上并通过线夹本体与电缆裸线进行导电连接;

所述防护外壳包括包覆在所述线夹本体外表面的防护层、用于防护过线空腔两端的防护膜、用于防护过线空腔侧面的第一防护盖以及用于防护接线柱的第二防护盖,所述防护膜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其上设有用于供电缆通过的过线孔,所述第一防护盖和/或第二防护盖与所述防护层铰接。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方案包括:

优选,所述过线空腔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两层防护膜,每层所述防护膜由分别设置在所述防护层和所述第一防护盖上的半膜组成。

优选,所述第一防护盖的一侧与所述防护层铰接,另一层与防护层通过跨接扣进行活动连接,跨接扣启闭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护盖相对防护层打开的方向。

优选,所述跨接扣包括跨接杆,所述跨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防护盖进行铰接,另一端上设有公扣,所述防护层上对应设有与该公扣配合连接的母扣,所述公扣与母扣配合连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护盖相对防护层打开的方向。

优选,所述紧固螺杆上靠近所述静夹头的一端还设有夹线块,所述夹线块与所述紧固螺杆进行可转动连接,所述夹线块与所述紧固螺杆进行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的方式为:所述夹线块夹持电缆的面相对的另一面上设置一个键槽,紧固螺杆上设置一个与所述键槽相配合的环形凸起。

优选,所述键槽为纵向贯穿所述夹线块一端或相对的两端的倒T型结构直槽,所述紧固螺杆的所述环形凸起能够从所述键槽的贯穿侧装入所述直槽。

优选,所述键槽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紧固螺杆纵向移动的两个限位销钉及对应的两个限位销孔,所述两个限位销钉分别设于所述紧固螺杆的两侧。

优选,所述接线柱垂直设在所述线夹本体的外表面上。

优选,所述接线柱为设有中心孔的管状体结构,所述紧固螺孔位于所述接线柱的中心孔处,所述紧固螺杆穿过所述中心孔后与所述紧固螺孔进行螺纹连接。

优选,所述接线柱为设有外螺纹的圆柱体结构,所述接线柱通过其上的外螺纹与所述线夹本体进行螺纹连接。

优选,所述第二防护盖由第一分盖和第二分盖对合而成,第一分盖的一端和第二分盖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防护层铰接,第一分盖的另一端和第二分盖的另一端通过挂钩进行活动连接。

优选,所述挂钩包括挂杆,所述挂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分盖或所述第二分盖铰接,另一端上设有钩体,对应的所述第二分盖或所述第一分盖上对应设有与该钩体配合连接的钩块,所述钩体和钩块配合连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分盖和第二分盖打开的方向。

优选,所述第一分盖和所述第二分盖上还分别设有拨片。

优选,所述接线柱与所述线夹本体为一体成型结构或固定连接的相互独立结构。

优选,所述接线柱与所述线夹本体为活动连接的相互独立结构。

优选,所述接线柱与所述线夹本体之间活动连接的方式为:

该接线柱的一端设有球形凸起,线夹本体上对应设有与该球形凸起配合的球座,通过该球形凸起与球座的配合能使接线柱相对线夹本体转动方向;

或接线柱的一端设有凸轮座,线夹本体上对应设有与该凸轮座配合的凸轮,该凸轮座与凸轮通过铰轴进行转动连接,通过该凸轮座与凸轮的配合能使接线柱相对线夹本体转动方向。

优选,所述线夹本体上与所述接线柱活动连接的位置还设置有开启弹簧,当所述第二防护盖与所述防护层锁紧时,该开启弹簧在接线柱的压迫下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第二防护盖与所述防护层打开时,接线柱的自由端在该开启弹簧的作用下能够顶开第二防护盖并自动弹出。

优选,所述第二防护盖的一端与所述防护层铰接,另一端与防护层通过卡套或自动扣进行活动连接。

优选,所述卡套的结构为:该防护层或第二防护盖上设置卡销,该第二防护盖或防护层上对应设有与所述卡销相配合的销套以及连接销套的连接线,通过该卡销与销套配合形成的卡套将第二防护盖与防护层锁紧。

优选,所述自动扣的结构为:所述第二防护盖上设置扣钩,所述防护层上对应设置弹簧扣,所述弹簧扣包括与所述扣钩相配合的扣槽,以及设置在扣槽两端的按钮和按钮弹簧,通过该扣钩和扣槽的配合将第二防护盖与防护层锁紧,通过按压该按钮能使扣槽移动而使该扣槽与所述扣钩脱开,从而使第二防护盖相对所述防护层自动弹开。

优选,所述线夹本体为一体化C型结构,所述静夹头和所述紧固螺孔分别设于该线夹本体相对的两端。

优选,所述夹线块和/或所述静夹头配合夹持电缆的面为弧形面结构或为至少两侧能够与电缆接触的折弯面结构。

优选,所述夹线块和/或所述静夹头配合夹持电缆的面上设有防滑的锯齿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操作简便,安全性好,通用性强,能够大大提高接地效率。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实施例1中线夹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实施例2中线夹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实施例3中防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实施例4中防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实施例4中弹簧扣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线夹本体、11-静夹头、111-锯齿结构、2-夹线块、21-键槽、3-紧固螺杆、4-接线柱、41-中心孔、42-外螺纹、5-防护外壳、51-防护层、52-防护膜、521-半膜、53-第一防护盖、54-第二防护盖、541-第一分盖、542-第二分盖、55-跨接扣、551-跨接杆、552-公扣、553-母扣、56-挂钩、561-挂杆、562-钩体、563-钩块、564-拨片、57-卡套、571-卡销、572-销套、573-连接线、58-自动扣、581-扣钩、582-弹簧扣、5821-扣槽、5822-按钮、5823-按钮弹簧、6-过线空腔、7-电缆、71-电缆裸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接地线夹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一种接地线夹,包括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线夹本体1、紧固螺杆3和用于连接接地设备的接线柱4,以及由绝缘材料制成的防护外壳5;线夹本体1上相对设置有静夹头11和紧固螺孔,紧固螺杆3与紧固螺孔进行螺纹连接,紧固螺杆3上靠近静夹头11的一端与与静夹头11相对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供电缆7穿过的过线空腔6,通过转动紧固螺杆3能够使其相对静夹头11相向运动,进而使紧固螺杆3配合静夹头11夹紧过线空腔6中的电缆裸线71;线夹本体1将电缆裸线71夹持在过线空腔6中,接线柱4与接地设备连接,接地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接地线、接地杆或者目前比较常用的线夹式接地线和鸭嘴式接地线,接线柱4可以做成方便接地线安装的任意形状,且可以根据安装需要将接线柱4设置在线夹本体1的任意位置;

防护外壳5包括包覆在线夹本体1外表面的防护层51、用于防护过线空腔6两端的防护膜52、用于防护过线空腔6侧面的第一防护盖53以及用于防护接线柱4的第二防护盖54,防护膜52由弹性材料制成且其上设有用于供电缆7通过的过线孔,第一防护盖53和第二防护盖54分别与防护层51铰接,防护层51在正常使用时不需要与线夹本体1分离,所以采用包胶等工艺将防护层51直接包覆在线夹本体1上,整个结构更加安全牢固,而且拆装更便捷,进而使操作人员检修接地操作的效率更高,弹性防护膜52既可以起到绝缘的作用,也可以防止水滴、灰尘等杂物进入过线空腔6而沾附在电缆裸线71上而带来安全隐患,而且弹性防护膜52能够变形而适用不同线径的电缆7,通用性好;

使用前,将该电气配电箱中的待接地电缆7上的一段剥掉外皮露出裸线,然后打开第一防护盖53,将本接地线夹安装在裸线上然后合上第一防护盖53,如果有相邻电缆7同时安装本接地线夹,可以将其安装位置错开以合理利用空间,平时不需要接地时,安装本接地线夹的电缆7正常作为导线使用,当需要接地时,打开第二防护盖54,将接地设备直接接在裸露的接线柱4上面,从而实现电缆7与接地设备之间的转接,而且操作便捷,能够大大提高故障抢修人员的效率,不需要母排接地,避免扩大停电范围。

过线空腔6的两端分别设有三层防护膜52,每层防护膜52由分别设置在防护层51和第一防护盖53上的半膜521组成,且三层防护膜52上过线孔的直径从外层到内层依次减少,以更好防护不同线径的电缆。

第一防护盖53的一侧与防护层51铰接,另一层与防护层51通过跨接扣55进行活动连接,跨接扣55启闭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护盖53相对防护层51打开的方向,当电缆7直径比较粗时,电缆7通过防护膜52传递给第一防护盖53的挤压力比较大,容易导致第一防护盖53与防护层51脱开,采用该跨接扣55结构,因为电缆7的挤压力与跨接扣55的启闭不在同一方向,能够有效防止第一防护盖53与防护层51之间松脱,消除安全隐患。

跨接扣55包括跨接杆551,跨接杆551的一端与第一防护盖53进行铰接,另一端上设有公扣552,防护层51上对应设有与该公扣552配合连接的母扣553,公扣552与母扣553配合连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防护盖53相对防护层51打开的方向。

紧固螺杆3上靠近静夹头11的一端还设有夹线块2,夹线块2与紧固螺杆3进行可转动连接,该可转动连接的方式为:夹线块2夹持电缆7的面相对的另一面上设置一个键槽21,紧固螺杆3上设置一个与键槽21相配合的环形凸起,该结构能够使转动紧固螺杆3时,夹线块2始终压在电缆裸线71上而不随着偏转,更有利于夹持电缆7稳固。

键槽21为纵向贯穿夹线块2一端或相对的两端的倒T型结构直槽,紧固螺杆3的环形凸起能够从键槽21的贯穿侧装入直槽。

键槽21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制紧固螺杆3纵向移动的两个限位销钉及对应的两个限位销孔,两个限位销钉分别设于紧固螺杆3的两侧。

接线柱4与线夹本体1为一体成型结构,接线柱4垂直设在线夹本体1的外表面上,该接线柱4的结构更加有利于与接地设备连接。

接线柱4为设有中心孔41的管状体结构,紧固螺孔位于接线柱4的中心孔41处,紧固螺杆3穿过中心孔41后与紧固螺孔进行螺纹连接,该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不但合理利用空间,而且使得本发明接地线夹的性能更好。

第二防护盖54由第一分盖541和第二分盖542对合而成,第一分盖541的一端和第二分盖542的一端分别与防护层51铰接,第一分盖541的另一端和第二分盖542的另一端通过挂钩56进行活动连接。

挂钩56包括挂杆561,挂杆561的一端与第一分盖541或第二分盖542铰接,另一端上设有钩体562,对应的第二分盖542或第一分盖541上对应设有与该钩体562配合连接的钩块563,钩体562和钩块563配合连接的方向,不同于第一分盖541和第二分盖542打开的方向;采用该挂钩56结构,能够有效防止第一分盖541和第二分盖542意外脱开。

第一分盖541和第二分盖542上还分别设有拨片564,拨片564分别设置在挂杆561和钩块563上,方便操作人员打开第一分盖541和第二分盖542。

线夹本体1为一体化C型结构,静夹头11和紧固螺孔分别设于该线夹本体1相对的两端。

静夹头11夹持电缆7的面为弧形面结构或为至少两侧能够与电缆7接触的折弯面结构,该结构更有利于增加电缆夹持的稳固性。

静夹头11夹持电缆7的面上设有防滑的锯齿结构111,该结构能有效防止电缆在被夹持时转动或滑动,更有利于增加电缆夹持的稳固性。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在实施例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接线柱4进行如下改进:

接线柱4与线夹本体1为固定连接的相互独立结构,接线柱4为设有外螺纹42的圆柱体结构,接线柱4通过其上的外螺纹42与线夹本体1进行螺纹连接。

实施例3: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防护外壳5进行如下改进:

第二防护盖54的一端与防护层51铰接,另一端与防护层51通过卡套57进行活动连接。

卡套57的结构为:该防护层51或第二防护盖54上设置卡销571,该第二防护盖54或防护层51上对应设有与卡销571相配合的销套572以及连接销套572的连接线573,通过该卡销571与销套572配合形成的卡套57将第二防护盖54与防护层51锁紧。

实施例4:

如图6-7所示,在实施例1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防护外壳5进行如下改进:

第二防护盖54的一端与防护层51铰接,另一端与防护层51通过自动扣58进行活动连接。

自动扣58的结构为:第二防护盖54上设置扣钩581,防护层51上对应设置弹簧扣582,弹簧扣582包括与扣钩581相配合的扣槽5821,以及设置在扣槽5821两端的按钮5822和按钮弹簧5823,通过该扣钩581和扣槽5821的配合将第二防护盖54与防护层51锁紧,通过按压该按钮5822能使扣槽5821移动而使该扣槽5821与扣钩581脱开,从而使第二防护盖54相对防护层51自动弹开。

实施例中的铰接方式,可通过铰轴进行铰接,或通过软连接进行铰接。

本发明详细介绍了一些实施方式及其附图,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及其附图,尤其不限于附图中的接地线夹形状,附图中示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形状中较为美观的接地线夹,虽然此形状不是本发明保护要求保护的技术点,只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对其进行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而得到的其他实施方式及其附图,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