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智能平板、按键结构及其导光柱的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9872阅读:564来源:国知局
交互智能平板、按键结构及其导光柱的制作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交互智能平板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互智能平板、按键结构及其导光柱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交互智能平板是一种通过触控技术对显示在显示平板上的内容进行操控和实现人机交互操作的一体化设备,集成了电视、电脑、投影机、电子白板、音响、视频会议终端等多种功能,适用于群体沟通场合,集中解决了会议中远程音视频沟通、各种格式会议文档高清晰显示、视频文件播放、现场音响、屏幕书写,以及文件的标注、保存、打印和分发等系统化会议需求,同时还内置电视接收功能和环绕声音响,在工作之余还可满足视听娱乐需求。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企业会议、商业展示等领域。传统的交互智能平板的按键结构零件较多,按钮复位一般采用弹簧实现,必须设计与弹簧配套的柱子实现对弹簧的按压,结构复杂且安装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交互智能平板、按键结构及其导光柱的制作方法,其按钮复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按键结构,包括按键PCB板及按键支架,所述按键PCB板上设有按键开关,所述按键支架包括安装部及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内设有容纳腔,所述按压部朝向按键PCB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安装部的两侧均设有弹臂,所述弹臂分别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按键PCB板连接,且所述按压部通过所述开口与容纳腔罩设在所述按键开关外,所述按压部朝向按键PCB板的端面与所述按键PCB板之间留有按压间隙。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如下:

所述安装部围设在所述按压部外周,所述弹臂呈具有凹口的弯曲状,两个弹臂的凹口均朝向所述按压部,且所述弹臂的一端与所述按压部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弹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连接。

两个弹臂均呈“L”形状,所述安装部呈“U”形状,所述按压部呈柱状,所述按压部设于“U”形安装部内,两个弹臂以所述按压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按压部两侧。

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导光支架,所述导光支架包括支撑板及设置在支撑板上端面的导光柱,所述导光支架上开设有由所述导光柱的上端面贯穿至支撑板的下端面的通孔,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安装部连接,所述导光柱套设在所述按压部外,所述按键PCB板上设有多个灯珠,多个灯珠绕所述按键开关周向方向设置,所述按压部呈透明状且同时罩设在所述按键开关与所述灯珠外。

所述支撑板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安装部匹配的凹槽,所述安装部嵌设在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按键PCB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安装部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匹配的定位柱,所述导光支架通过第一定位孔与所述定位柱配合定位在所述按键支架上,所述按键支架通过定位柱与第二定位孔配合定位在所述按键PCB板上。

所述按压部的外侧壁上设有多根凸出的筋条,多根筋条沿按压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固定螺栓及用于与交互智能平板的本体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铆柱,所述支撑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按键PCB板上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部上设有第三安装孔,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第三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与所述铆柱连接,将所述按键PCB板、按键支架及导光支架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上。

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装饰盖,所述装饰盖安装在所述按压部的按压面上。

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本体及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本体包括下外框及主板,所述下外框上开设有按键孔,所述按键结构安装在所述下外框上,且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按键孔对应设置,所述按键PCB板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

一种所述按键结构的导光柱的制作方法,所述导光柱的原料组成包括重量份为100的PC及重量份为0.5至0.75的雾化剂,将PC与所述雾化剂熔融后,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得到所述导光柱。

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上述按键结构,按键支架通过其安装部与按键PCB板连接,而按压部通过两弹臂与所述安装部连接,并且按压部朝向按键PCB板的端面与所述按键PCB板之间留有按压间隙,预设状态下,按键开关位于按压部的容纳腔内,且按压部的按压面与按键开关之间存在间隙,当使用者按压所述按压面时,由于弹臂具有一定的弹性,按压部朝按键开关方向移动,作用在所述按键开关上,从而将按键开关打开或者关闭,松开按压面,按压部在弹臂的作用下复位。相比传统的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无需采用弹簧及与弹簧配合使用的柱子,结构更简单,安装更容易、方便。

上述交互智能平板,将所述按键结构安装在下外框上,通过下外框上的按键孔对按压部进行按压,且按键PCB板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从而通过按压按键开关,实现交互智能平板的开机与关机操作。

上述按键结构的导光柱的制作方法,所述导光柱采用重量份为100的PC及重量份为0.5至0.75的雾化剂熔融后注塑成型,导光柱导出的光相比传统的导光柱更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按键结构的正向拆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按键结构的反向拆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按键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局部正向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交互智能平板的局部反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外框,10、按键PCB板,102、第二定位孔,104、第二安装孔,110、按键开关,120、灯珠,130、插座,20、按键支架,210、安装部,212、定位柱,214、第三安装孔,220、按压部,222、容纳腔,224、筋条,226、按压面,230、弹臂,232、凹口,30、导光支架,310、支撑板,312、凹槽,314、第一定位孔,316、第一安装孔,320、导光柱,322、通孔,40、固定支架,410、铆柱,50、装饰盖。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一种按键结构,包括按键PCB板10及按键支架20,所述按键PCB板10上设有按键开关110,所述按键支架20包括安装部210及按压部220,所述按压部220内设有容纳腔222,所述按压部220朝向按键PCB板10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容纳腔222连通的开口,所述安装部210的两侧均设有弹臂230,所述弹臂230分别与所述安装部210连接,所述安装部210与所述按键PCB板10连接,且所述按压部220通过所述开口与容纳腔222罩设在所述按键开关110外,所述按压部220朝向按键PCB板10的端面与所述按键PCB板10之间留有按压间隙。

按键支架20通过其安装部210与按键PCB板10连接,而按压部220通过两弹臂230与所述安装部210连接,并且按压部220朝向按键PCB板10的端面与所述按键PCB板10之间留有按压间隙,预设状态下,按键开关110位于按压部220的容纳腔222内,且按压部220的按压面226与按键开关110之间存在间隙,当使用者按压所述按压面226时,由于弹臂230具有一定的弹性,按压部220朝按键开关110方向移动,作用在所述按键开关110上,从而将按键开关110打开或者关闭,松开按压面226,按压部220在弹臂230的作用下复位。相比传统的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无需采用弹簧及与弹簧配合使用的柱子,结构更简单,安装更容易、方便。所述按压部220的按压面226与按键开关110之间存在间隙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按压间隙,如图2所示,所述弹臂230及按压部220的下端面同所述安装部210的下端面不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弹臂230及按压部220的下端面相对于所述安装部210的下端面朝按压部220的按压面226所在的一侧凹陷,形成所述按压间隙,所述安装部210的下端面与所述按键PCB板10的上端面接触。根据需求,也可以采用在按键PCB板10的上端面挖设与弹臂230及按压部220匹配的凹坑,形成所述按压间隙,为弹臂230及按压部220上下移动让位出空间。

如图1、2所示,所述安装部210围设在所述按压部220外周,所述弹臂230呈具有凹口232的弯曲状,两个弹臂230的凹口232均朝向所述按压部220,且所述弹臂230的一端与所述按压部220的外侧壁连接,所述弹臂230的另一端与所述安装部210连接。由于弹臂230为呈具有凹口232的弯曲状,且凹口232均朝向所述按压部220,相当于两弹臂230分别绕设在所述按压部220相对的两侧,使按压部220相对的两侧与所述安装部210都存在连接点,向下按压所述按压部220时,左右两侧的弹臂230同时发生形变,带动所述按压部220下移,两弹臂230相互牵制,不易断裂,且使按压部220上下移动更平稳,避免晃动与偏移。本实施例中两个弹臂230均呈“L”形状,所述安装部210呈“U”形状,所述按压部220呈柱状,所述按压部220设于“U”形安装部210内,两个弹臂230以所述按压部220的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按压部220两侧。“L”形弹臂230凹口232处为圆弧过渡,两L”形弹臂230分别与柱状的按压部220外侧壁连接,形成类似“S”形,所述安装部210设置成“U”形,不仅增加其强度,且使所述按压部220位于安装部210的中部,使整体结构平稳,受力均衡,也可以将安装部210设置成“口”形或者圆环形等。

如图1-3所示,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导光支架30,所述导光支架30包括支撑板310及设置在支撑板310上端面的导光柱320,所述导光支架30上开设有由所述导光柱320的上端面贯穿至支撑板310的下端面的通孔322,所述支撑板310与所述安装部210连接,所述导光柱320套设在所述按压部220外,所述按键PCB板10上设有多个灯珠120,多个灯珠120绕所述按键开关110周向方向设置,所述按压部220呈透明状且同时罩设在所述按键开关110与所述灯珠120外。所述灯珠120及按键开关110均与所述按键PCB板10电性连接,按键开关110打开时,所述灯珠120亮,光线通过透明状的按压部220投射至导光柱320内,然后再通过导光柱320导出,用于显示按键开关110的工作状态,让使用者能清楚明了地知道。本实施中所述按键PCB板10上设有四颗灯珠120,围绕所述按键开关110设置,使按键开关110四周形成均匀光亮,从而使透射到导光柱320的光线更均匀。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装饰盖50,所述装饰盖50安装在所述按压部220的按压面226上。本实施例所述装饰盖50为铝盖,通过点胶的方式固定在按压部220上,一方面避免灯珠120的光线通过按压面226射出,对使用者造成强烈刺激,另一方面提高按压面226的强度,且增加按键结构的美观度。

如图1、2、3所示,所述支撑板310的下端面上设有与所述安装部210匹配的凹槽312,所述安装部210嵌设在所述凹槽312内,所述支撑板31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定位孔314,所述按键PCB板10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定位孔102,所述安装部210上设有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孔314、第二定位孔102匹配的定位柱212,所述导光支架30通过第一定位孔314与所述定位柱212配合定位在所述按键支架20上,所述按键支架20通过定位柱212与第二定位孔102配合定位在所述按键PCB板10上。本实施例中,安装部210上设置有三个定位柱212,三个定位柱212呈三角形布置,对应支撑板310上设置了三个第一定位孔314,按键PCB板10上设置了三个第二定位孔102,使导光支架30、按键支架20及按键PCB板10三者安装时能快速定位,安装更方便,所述按键支架20被所述导光支架30罩住,避免灰尘等进入。本实施例所述按压部220的外侧壁上设有多根凸出的筋条224,多根筋条224沿按压部22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通过筋条224,调整按压部220与导光柱320之间的间隙大小,同时避免导光柱320的内侧面与安装部210的外侧面直接面接触,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

所述的按键结构还包括固定螺栓(图中未示出)及用于与交互智能平板的本体连接的固定支架40,所述固定支架40上设有铆柱410,所述支撑板31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316,所述按键PCB板10上设有第二安装孔104,所述安装部210上设有第三安装孔214,所述固定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316、第三安装孔214、第二安装孔104与所述铆柱410连接,将所述按键PCB板10、按键PCB板10及导光支架30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40上。本实施例所述的固定支架40上设置有两个铆柱410,通过两个固定螺栓快速将按键PCB板10、按键支架20及导光支架30依次固定在所述固定支架40,安装与拆卸都十分方便,铆柱410根据需求设置,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三个等。

如图4、5所示,一种交互智能平板包括本体及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本体包括下外框1及主板(图中未示出),所述下外框1上开设有按键孔,所述按键结构安装在所述下外框1上,且所述按压部220与所述按键孔对应设置,所述按键PCB板10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将所述按键结构安装在下外框1上,通过下外框1上的按键孔对按压部220进行按压,且按键PCB板10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从而通过按压按键开关110,实现交互智能平板的开机与关机操作。如图1、3所示,所述按键PCB板10上设有与其电性连接的插座130,通过导线将插座130与所述主板电性连接,从而实现按键PCB板10与主板的电性连接。本实施例所述的按键结构用于实现交互智能平板的开机与关机功能控制,根据实际需求,也可以将该按键结构用于实现交互智能平板的其他功能控制。

一种所述按键结构的导光柱320的制作方法,所述导光柱320的原料组成包括重量份为100的PC及重量份为0.5至0.75的雾化剂,将PC与所述雾化剂熔融后,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得到所述导光柱320。该制作方法采用重量份为100的PC及重量份为0.5至0.75的雾化剂熔融后注塑成型得到所述导光柱320,所述导光柱320导出的光相比传统的导光柱320更均匀。该方法得到导光柱320为乳白色,如采用100kgPC材料配0.5kg、0.6kg或者0.75kg雾化剂混合后,高温融合,再采用注塑成型制得所述导光柱320,从所述按键结构的按压部220透射出的光线,再从该方法得到的导光柱320导出后,光线相比传统的导光柱320更均匀。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