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排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0714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排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用、工业用电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排插。



背景技术:

电排插广泛应用于家庭、学校、医院、车间、办公室等各种场所,而对电排插的不当使用,导致出现很多意外安全事故,不当使用包括使用老化线路、超负载工作、湿手操作等。而这些意外事故的预防和避免需要使用者有足够的电路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不然,这些事故将不可避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排插,通过直观的电流和温度数据显示,让使用者直接更好的控制危险的发生,同时能过人体感应功能操控排插,使用更安全更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排插,其特征是,包括主控单元、显示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控制单元,所述显示单元、控制单元连接至所述主控单元,所述输入单元连接市电,所述输出单元包括插座模块,所述插座模块用于连接负载,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继电器模块和人体感应模块,所述主控单元接收所述人体感应模块的信号控制继电器模块启闭电源,所述主控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排插内部,所述主控单元将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转化成温度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单元显示,当所述插座模块连接负载时,所述主控单元将负载电流信号转化成电流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单元显示。

进一步,所述主控单元的温度传感器还设置于输入单元的输入线与排插的连接位置。

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触摸模块,所述主控单元接收所述触摸模块的触摸信号控制继电器模块启闭电源。

进一步,所述主控单元预设安全电流值与安全温度值,当所述负载电流超过所述预设安全电流值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高于所述安全温度值时,所述主控单元控制所述继电器单元关闭电源。

进一步,所述输出单元还包括USB输出模块。

进一步,所述USB输出模块包括5V3A输出接口和9V2A输出接口。

进一步,所述温度传感器为通过热敏电阻采集温度。

进一步,所述显示单元设置在排插的上表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显示单元使用户直观地了解排插的工作电流和温度参数;

(2)通过触摸和人体感应功能,使用者避免了与排插的直接接触;

(3)通过过载断路功能,保护排插并防止事故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附图2是电流显示电路图;

附图3是MCU与温度控制电路图;

附图4是人体感应传感器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电排插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电排插包括主控单元、显示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控制单元,显示单元、控制单元连接至主控单元,输入单元连接市电,输出单元包括插座模块和USB输出模块,插座模块用于连接负载,USB输出模块分别设有5V3A输出接口和9V2A输出接口,用于USB和TYPEC输出。控制单元包括继电器模块、人体感应模块和触摸模块,主控单元接收触摸模块的触摸信号以及人体感应模块的信号控制继电器模块启闭电源。

主控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排插内部,以及输入单元的输入线与排插的连接位置,分别对排插和输入线进行温度检测,温度传感器选用热敏电阻。显示单元设置于排插的上表面,利于观察。

主控单元将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转化成温度信息发送至显示单元显示,当插座模块连接负载时,主控单元将负载电流信号转化成电流信息发送至显示单元显示。主控单元预设安全电流值与安全温度值,当负载电流超过预设安全电流值或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高于安全温度值时,主控单元控制继电器单元关闭电源。

参见附图2,负载电流检测电路的ACS712器件主要由靠近芯片表面的铜制的电流通路和精确的低偏置线性霍尔传感器电路等组成。被测电流流经的通路(引脚l和2,3和4之间的电路)的内电阻通常是1.2毫欧,具有较低的功耗。被测电流通路与传感器引脚(引脚5~8)压>2.1kVRMS,几乎是绝缘的。流经铜制电流通路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能够被片内的霍尔IC感应并将其转化为成比例的电压,通过FITER引脚(第6脚)外接一个容CF与RF(INT)组成一个简单的外接RC低通滤波器.被检测电流的大小通过ACS712和单片机的AD转化为数字量后输入到MCU进行处理,经数码管显示出来。

参见附图3,热敏电阻放紧挨在AC线,通过热敏电阻进行温度采样,并将此处的温度相关信息传送给MCU处理,根据此处AC线温度与壳内的温度的规律关系,MCU将计算出AC线的温度并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

参见附图4,红外人体传感器收到信号,经处理,会将相关信息传给主控单元的MCU处理,使MCU PA0脚输出高电平,使三极管Q1处于工作状态,继电器打开,反之,MCU PA0脚输出低电平,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继电器关闭。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