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9781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铁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铁结构,属于电器控制与保护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电磁铁结构常用于电器控制装置中,为控制动作提供动力。现有技术中的电磁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相对设置的动磁极24和静磁极27,其中静磁极27固定设置,动磁极24可相对于静磁极27来回运动,动磁极24上固定设有驱动顶杆23,静磁极27上设有供驱动顶杆23穿过的通孔,在驱动顶杆23外壁上套设有复位弹簧26,复位弹簧26的一端与动磁极24接触,另一端与静磁极27接触;在动磁极24和静磁极27的周向外侧还设有线圈25。线圈25未通电时,在复位弹簧26的作用下,动磁极24和静磁极27间隔一定距离保持静止,此时驱动顶杆23处于缩回位置;线圈25通电时,动磁极24和静磁极27产生磁场相互吸引,使得动磁极24克服复位弹簧26的弹力向静磁极27移动,进而推动驱动顶杆23至伸出位置(参见附图2),为控制动作提供动力。为增强磁场强度,在线圈25外侧还设有由动端磁轭22、中间磁轭21和静端磁轭28围合形成的外壳,其中动端磁轭22上设有为动磁极24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内腔。
[0003]然而现有技术中的这种电磁铁结构,当线圈25通电时,动磁极24驱动驱动顶杆23伸出的力度较小,在一些需要较大驱动力的场合,难以满足需求。为增加动磁极24驱动驱动顶杆23伸出的力度,人们一般会采用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增大线圈25内部的电流,第二种是增大线圈;然而第一种做法会增加功耗,并导致发热严重,第二种做法会导致线圈体积过大,不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在不增大线圈内部电流,且不增大线圈的前提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动磁极驱动顶杆伸出力度的新型电磁铁结构。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铁结构,包括:
[0006]磁极,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运动;
[0007]安装件,与所述磁极配合安装,用于对所述磁极的运动进行导向,并具有与所述磁极相对的第一阻挡结构;
[0008]第一弹性件,安装在所述磁极和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之间;
[0009]第一线圈,环绕所述安装件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磁极靠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储存能量;
[0010]第二线圈,环绕所述安装件设置,且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失电后通电,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磁极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释放能量推动所述磁极加速运动。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磁极上。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磁极上设有安装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相对;并且,所述安装腔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到最短时的长度。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线圈通电时,防止偏压所述第一弹性件的防偏压结构。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防偏压结构包括:
[0015]导杆,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后与所述磁极固定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磁极的运动方向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一侧延伸;
[0016]第一穿孔,设置在所述安装件上,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通电吸引所述磁极时,供所述导杆的另一端穿过。
[00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安装件为筒状结构,具有用于与所述磁极配合安装的内腔,所述内腔的内壁与所述磁极的外壁贴合接触,以为所述磁极的运动进行导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为成型在所述安装件一端,且向着所述内腔方向延伸的环形凸缘。
[00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顶杆结构,所述顶杆结构包括:
[0019]基座,与所述安装件的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的一端相对设置,具有安装空间,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且允许所述磁极插入的第一开口,和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 ;
[0020]顶杆,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内部的阻挡部,和与所述阻挡部连接,并能从所述第二开口伸出的主体部;
[0021 ]第二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上,用于与所述阻挡部相互阻挡;
[0022]第三阻挡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壁上,用于与所述阻挡部相互阻挡;
[0023]第二弹性件,套设在所述主体部上,一端与所述阻挡部接触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接触连接。
[0024]所述磁极未驱动所述阻挡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推动所述阻挡部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相互阻挡,此时所述顶杆处于初始位置;
[0025]所述磁极接触驱动所述阻挡部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所述阻挡部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相互阻挡,此时所述顶杆处于顶出位置。
[002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为成型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壁上,且向着内部延伸的环形凸缘;所述磁极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配合阻挡的环形台阶。
[002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阻挡结构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接触的平板部,和与所述平板部连接,用于与所述阻挡部实现相互阻挡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后的最短长度;并且,所述平板部上还设有用于供所述主体部穿出所述安装空间的第二穿孔。
[002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环绕所述安装件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的空间的第一磁轭。
[002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环绕所述安装件和所述顶杆结构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顶杆结构的空间的第一磁轭和第二磁轭,其中,第一磁轭的一端与所述安装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磁轭连接,所述第二磁轭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杆结构连接。
[00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铁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31]1.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包括磁极,用于安装磁极并为磁极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安装件,以及环绕安装件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安装件上设有第一阻挡结构,磁极和第一阻挡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当第一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场将磁极吸引至靠近第一阻挡件的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储存能量;当第一线圈失电,第二线圈通电时,第二线圈产生磁力吸引磁极向远离第一阻挡结构的一侧运动,此时第一弹性件释放能量,推动磁极加速运动,从而使磁极在到达第二线圈位置时,能够获得更大的速度,从而能够以更大的力度驱动顶杆动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无需增大电流和增大线圈的前提下,实现了磁极以较大的力度驱动顶杆运动,能够满足特定场合下的需求。
[0032]2.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第一弹性件为弹簧,其一端固定在磁极上,当磁极向靠近第一阻挡结构的方向运动时,能够保证第一弹性件保持适于被压缩的摆放形状,避免偏压。
[0033]3.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磁极上设有安装腔,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安装腔的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安装腔,当磁极向靠近第一阻挡结构的方向运动时,安装腔能防止第一弹性件被压歪,另外,安装腔的深度大于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到最短时的长度,当磁极运动到十分靠近第一阻挡结构的位置时,第一阻挡结构与磁极接触,此时第一弹性件虽然被完全压缩到安装腔内部,但却不会被压到最短,因而能够保护第一弹性件,避免被过分压缩。
[0034]4.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还包括进一步防止第一弹性件被偏压的偏压结构,导杆穿过第一弹性件后与磁极连接,当磁极向靠近第一阻挡结构的方向运动时,导杆首先穿过第一穿孔,此时第一弹性件套设在导杆上,能够确保第一弹性件不被偏压。
[0035]5.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安装件为筒状结构,具有用于与磁极配合安装的内腔,内腔的内壁与磁极的外壁贴合接触,不仅能够对磁极的运动进行导向,还能保护磁极。
[0036]6.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还包括顶杆结构,第二阻挡结构和第三阻挡结构分别设置在基座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用于与位于基座的安装空间内部的阻挡部相互阻挡,并在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限定顶杆的初始位置,使得顶杆的初始位置和伸出位置精确可控。
[0037]7.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磁极上设有能够与第二阻挡结构配合阻挡的环形台阶,这样当磁极向着顶杆运动到一定位置后,会被第二阻挡结构阻挡,能够防止过分挤压第二弹性件,能够保护第二弹性件。
[0038]8.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第三阻挡结构上设有平板部和限位部,其中限位部的高度大于第二弹性件被压缩后的最短长度,从而能够在限位部与阻挡部接触时,避免第二弹性件被压到最短,能够保护第二弹性件。
[0039]9.本实用新型的电磁铁结构,还包括第一磁轭和/或第二磁轭,以充分利用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产生的磁场驱动磁极,提高驱动效率。
【附图说明】

[00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1]图1是现有技术中电磁铁的结构原理图。
[0042]图2是图1中线圈通电后的结构原理图。
[004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电磁铁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原理图。
[0044]图4是图3中的电磁铁在第一线圈通电后的结构原理图。
[0045]图5是图4中的电磁铁在第一线圈失电,第二线圈通电后的结构原理图。
[0046]附图标记:21-中间磁轭,22-动端磁轭,23-驱动顶杆,24-动磁极,25-线圈,26-复位弹簧,27-静磁极,28-静端磁轭;1-磁极,10-安装腔,11-环形台阶,3-安装件,30-内腔,31-第一阻挡结构,32-第一穿孔,41-第一弹性件,42-第二弹性件,51-第一线圈,52-第二线圈,6-导杆,7-基座,71-安装空间,701-第一开口,702-第二开口,703-第二穿孔,72-第二阻挡结构,73-第三阻挡结构,731-平板部,732-限位部,8-顶杆,81-阻挡部,82-主体部,91-第一磁轭,92-第二磁轭。
【具体实施方式】
[0047]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48]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49]实施例1
[005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铁结构,不包含顶杆结构,具体结构参考图3所示,包括:
[0051]磁极I,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运动;
[0052]安装件3,与所述磁极I配合安装,用于对所述磁极I的运动进行导向,并具有与所述磁极I相对的第一阻挡结构31;
[0053]第一弹性件41,安装在所述磁极I和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之间;
[0054]第一线圈51,环绕所述安装件3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磁极I靠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41储存能量;
[0055]第二线圈52,环绕所述安装件3设置,且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51失电后通电,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磁极I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41释放能量推动所述磁极I加速运动。
[0056]本实施例的电磁铁结构,在第一线圈51失电,第二线圈52通电时,第一弹性件41释放能量推动磁极I运动,第二线圈52产生的磁场进一步驱动磁极I加速运动,从而增大了磁极I的推动力,使磁极I在到达第二线圈52位置时,具有较大的速度,因而具备更大的驱动力。
[0057]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1为弹簧,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磁极I上。当磁极I向靠近第一阻挡结构31的方向运动时,能够使第一弹性件41保持在适于被压缩的摆放形状,避免偏压。
[0058]第一弹性件41在磁极I上的安装方式为:所述磁极I上设有安装腔10,所述第一弹性件41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10的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10,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相对;并且,所述安装腔10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1被压缩到最短时的长度。
[0059]安装腔10能够防止第一弹性件41被压歪,并且,当磁极I运动到十分靠近第一阻挡结构31的位置时,第一阻挡结构31与磁极I接触,此时第一弹性件41虽然被完全压缩到安装腔10内部,但却不会被压到最短,因而能够保护第一弹性件10,避免被过分压缩。
[0060]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线圈51通电时,防止偏压所述第一弹性件41的防偏压结构。
[0061]所述防偏压结构包括:导杆6,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弹性件41后与所述磁极I固定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磁极I的运动方向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侧延伸;第一穿孔32,设置在所述安装件3上,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51通电吸引所述磁极I时,供所述导杆6的另一端穿过。当磁极I向靠近第一阻挡31结构的方向运动时,导杆6首先穿过第一穿孔32,此时第一弹性件41套设在导杆6上,能够确保第一弹性件41不被偏压。
[0062]本实施中,所述安装件3为筒状结构,具有用于与所述磁极I配合安装的内腔30,所述内腔30的内壁与所述磁极I的外壁贴合接触,以为所述磁极I的运动进行导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为成型在所述安装件3—端,且向着所述内腔30方向延伸的环形凸缘。
[0063]还包括环绕所述安装件3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51和所述第二线圈52的空间的第一磁轭91,第一磁轭91能够防止磁外露,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由第一线圈51和第二线圈52产生的磁场驱动磁极I,提高驱动效率。
[0064]本实施中电磁铁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0065]初始位置,参考图3所示,第一线圈51失电,第二线圈52失电,此时磁极I在重力的作用下处于初始位置(需要指出的是,图示中磁极I的位置靠近第二线圈52,是由于摆放位置的原因,当采用其他摆放位置时,磁极I在重力的作用下,还可以处于其他位置);
[0066]第一线圈51通电时,参考图4所示,磁极I在第一线圈51产生的磁场作用下被吸引至靠近第一阻挡结构31的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41被磁极I和第一阻挡结构31压缩,储存能量;
[0067]驱动位置,第一线圈51失电,第二线圈52通电时,参考图5所示,第一弹性件41释放能量,驱动磁极I向靠近第二线圈52的方向运动,第二线圈52产生的磁场,进一步驱动磁极I加速向第二线圈52位置运动,以用于驱动顶杆结构或类似的其他结构。
[0068]实施例2
[0069]本实施提供一种电磁铁结构,如图3所示,在包含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结构的同时,还包括有顶杆结构。
[0070]其中顶杆结构包括:基座7,与所述安装件3的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的一端相对设置,具有安装空间71,与所述安装空间71连通、且允许所述磁极I插入的第一开口 701,和与所述第一开口 701相对的第二开口 702;
[0071]顶杆8,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71内部的阻挡部81,和与所述阻挡部81连接,并能从所述第二开口 702伸出的主体部82;
[0072]第二阻挡结构72,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 701内壁上,用于与所述阻挡部81相互阻挡;
[0073]第三阻挡结构73,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 702内壁上,用于与所述阻挡部81相互阻挡;
[0074]第二弹性件42,套设在所述主体部82上,一端与所述阻挡部81接触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73接触连接。
[0075]所述磁极I未驱动所述阻挡部81时,所述第二弹性件42推动所述阻挡部81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72相互阻挡,此时所述顶杆8处于初始位置;
[0076]所述磁极I驱动所述阻挡部81时,所述第二弹性件42被压缩,所述阻挡部81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73相互阻挡,此时所述顶杆8处于顶出位置。
[0077]本实施例的电磁铁结构,第二阻挡结构72和第三阻挡结构73分别设置在基座7的第一开口 701和第二开口 702处,用于与位于基座7的安装空间71内部的阻挡部81相互阻挡,并在第二弹性件42的作用下,限定顶杆8的初始位置,使得顶杆8的初始位置和伸出位置精确可控。
[0078]所述第二阻挡结构72为成型在所述第一开口701内壁上,且向着内部延伸的环形凸缘;所述磁极I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72配合阻挡的环形台阶11。
[0079]所述第三阻挡结构73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702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弹性件42的另一端接触的平板部731,和与所述平板部731连接,用于与所述阻挡部81实现相互阻挡的限位部732,所述限位部73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弹性件42被压缩后的最短长度;并且,所述平板部731上还设有用于供所述主体部82穿出所述安装空间71的第二穿孔703。
[0080]还包括环绕所述安装件3和所述顶杆结构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51、所述第二线圈52和所述顶杆结构的空间的第一磁轭91和第二磁轭92,其中,第一磁轭91的一端与所述安装件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磁轭92连接,所述第二磁轭92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杆结构连接。
[0081 ]本实施例中电磁铁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0082]顶杆8处于初始位置,如图3所不,第一线圈51失电,第二线圈52失电,此时磁极I在重力的作用下处于初始位置(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磁极I的位置靠近第二线圈52是由于摆放位置的原因,当采用其他摆放位置时,磁极I在重力的作用下,还可以处于其他位置);顶杆8在第二弹性件42和第二阻挡结构72的限位作用下,处于初始位置;
[0083]第一线圈51通电时,如图4所不,磁极I在第一线圈51产生的磁场作用下被吸引至靠近第一阻挡结构31的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41被磁极I和第一阻挡结构31压缩,储存能量;此时顶杆8仍保持初始位置;
[0084]顶杆8处于顶出位置,第一线圈51失电,第二线圈52通电时,如图5所示,第一弹性件41释放能量推动磁极I向第二线圈52位置运动,第二线圈52产生的磁场,进一步驱动磁极I加速向第二线圈52的方向运动,当磁极I运动至与顶杆8的阻挡部接触时,会驱动顶杆8向着远离磁极I的方向运动至伸出位置(在此过程中第二弹性件42被挤压蓄能,以便在磁极I的驱动力消失后,推动顶杆8恢复至初始位置)。
[0085]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极(I),能够在磁场的作用下运动; 安装件(3),与所述磁极(I)配合安装,用于对所述磁极(I)的运动进行导向,并具有与所述磁极(I)相对的第一阻挡结构(31); 第一弹性件(41),安装在所述磁极(I)和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之间; 第一线圈(51),环绕所述安装件(3)设置,且靠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用于在通电时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磁极(I)靠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以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41)储存能量; 第二线圈(52),环绕所述安装件(3)设置,且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51)失电后通电,产生磁场吸引所述磁极(I)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此时所述第一弹性件(41)释放能量推动所述磁极(I)加速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1)为弹簧,且一端固定在所述磁极(I)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极(I)上设有安装腔(10),所述第一弹性件(41)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10)的底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安装腔(10),与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相对;并且,所述安装腔(10)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一弹性件(41)被压缩到最短时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所述第一线圈(51)通电时,防止偏压所述第一弹性件(41)的防偏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偏压结构包括: 导杆(6),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弹性件(41)后与所述磁极(I)固定连接,另一端沿所述磁极(I)的运动方向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 —侧延伸; 第一穿孔(32),设置在所述安装件(3)上,用于在所述第一线圈(51)通电吸引所述磁极(I)时,供所述导杆(6)的另一端穿过。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3)为筒状结构,具有用于与所述磁极(I)配合安装的内腔(30),所述内腔(30)的内壁与所述磁极(I)的外壁贴合接触,以为所述磁极(I)的运动进行导向;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为成型在所述安装件(3) —端,且向着所述内腔(30)方向延伸的环形凸缘。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杆结构,所述顶杆结构包括: 基座(7),与所述安装件(3)的远离所述第一阻挡结构(31)的一端相对设置,具有安装空间(71),与所述安装空间(71)连通、且允许所述磁极(I)插入的第一开口(701),和与所述第一开口(701)相对的第二开口(702); 顶杆(8),具有位于所述安装空间(71)内部的阻挡部(81),和与所述阻挡部(81)连接,并能从所述第二开口(702)伸出的主体部(82); 第二阻挡结构(72),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701)内壁上,用于与所述阻挡部(81)相互阻挡; 第三阻挡结构(73),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702)内壁上,用于与所述阻挡部(81)相互阻挡; 第二弹性件(42),套设在所述主体部(82)上,一端与所述阻挡部(81)接触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73)接触连接; 所述磁极(I)未驱动所述阻挡部(81)时,所述第二弹性件(42)推动所述阻挡部(81)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72)相互阻挡,此时所述顶杆(8)处于初始位置; 所述磁极(I)驱动所述阻挡部(81)时,所述第二弹性件(42)被压缩,所述阻挡部(81)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73)相互阻挡,此时所述顶杆(8)处于顶出位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72)为成型在所述第一开口(701)内壁上,且向着内部延伸的环形凸缘;所述磁极(I)上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72)配合阻挡的环形台阶(11)。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阻挡结构(73)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702)上,具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弹性件(42)的另一端接触的平板部(731),和与所述平板部(731)连接,用于与所述阻挡部(81)实现相互阻挡的限位部(732),所述限位部(732)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弹性件(42)被压缩后的最短长度;并且,所述平板部(731)上还设有用于供所述主体部(82)穿出所述安装空间(71)的第二穿孔(703)。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绕所述安装件(3)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51)和所述第二线圈(52)的空间的第一磁轭(91)。11.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环绕所述安装件(3)和所述顶杆结构设置,以形成用于安装所述第一线圈(51)、所述第二线圈(52)和所述顶杆结构的空间的第一磁轭(91)和第二磁轭(92),其中,第一磁轭(91)的一端与所述安装件(3)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磁轭(92)连接,所述第二磁轭(92)的另一端与所述顶杆结构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铁结构,包括磁极,用于安装磁极并为磁极的运动进行导向的安装件,以及环绕安装件设置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安装件上设有第一阻挡结构,磁极和第一阻挡结构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当第一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场将磁极吸引至靠近第一阻挡件的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被压缩储存能量;当第一线圈失电,第二线圈通电时,第二线圈产生磁力吸引磁极向远离第一阻挡结构的一侧运动,此时第一弹性件释放能量,推动磁极加速运动,使磁极在到达第二线圈位置时,能够获得更大的速度,从而能够以更大的力度驱动顶杆动作。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无需增大电流和增大线圈的前提下,实现了磁极以较大的力度驱动顶杆运动,能够满足特定场合下的需求。
【IPC分类】H01F7/123, H01F7/08, H01F7/16
【公开号】CN205384920
【申请号】CN201620094692
【发明人】朱华, 轩吉涛, 张俊
【申请人】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13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