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结构及应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0016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连接结构及应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组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打螺丝的组装连接方式,其优点是稳定性较好,能承受相对高强度力的作用,但是组装连接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操作比较繁复;另一种是传统扣合的组装连接方式,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容易上手,不需要借助工具。以上两种都是纯机械结构的连接,不能实现电路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结构及应用该连接结构的电子装置,旨在同时实现机械结构连接和电路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导电结构,所述导电结构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通过卡扣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结构具有弹性金属脚针,弹性金属脚针经由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一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贯通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而形成第一开口,所述弹性金属脚针经由所述第一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开口及容置空间的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的延伸方向与弹性金属脚针的设置方向相同。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的形成第一开口的外边缘凸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壳体外表面上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一卡扣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一通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形成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于所述第 二连接件的通孔内,所述第一卡扣锁定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凸台与所述第二端面抵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的形成所述通孔的第一端面处形成有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卡扣与所述台阶面扣合锁紧。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外表面上还设有第一限位凸包,所述第一限位凸包邻接所述凸台的面向所述第一卡扣一侧设置,所述通孔内设有起于第二端面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正对所述第一限位凸包。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容置空间为圆柱形,所述凸台为圆环形,所述圆柱形的轴线与所述圆环形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且所述凸台设置在第一壳体的中心位置;所述容置空间贯通所述第一壳体的表面而形成第二开口,形成所述第二开口及容置空间的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形成第二开口的外边缘凸设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一壳体外表面上还设有第二限位凸包,所述第二限位凸包邻接所述凸台的面向第二卡扣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关于所述凸台对称,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关于所述凸台对称,所述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关于所述凸台对称,所述第一限位凸包和第二限位凸包关于所述凸台对称。

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脚针沿圆柱形第一壳体的轴向设置,所述弹性金属脚针包括针管、弹簧、第一针头和第二针头,所述第一针头和第二针头通过弹簧连接左右对称设置在针管的两端,所述第一针头经由所述第一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针头经由所述第二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脚针为四个,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弹性金属脚针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四弹性金属脚针位于所述直线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电路板及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是如上述任一项所述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是电子装置的壳体;所述电路板与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电路板与弹性金属脚针抵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脚针为四个,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弹性金属脚针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四弹性金属脚针位于所述直线外;所述电路板包括五个电气触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电气触点位于同一直线上,与所述第一、 第二、第三弹性金属脚针一一对应接触,第四、第五电气触点关于第一、第二、第三电气触点所在的直线左右对称,且第四或者第五电气触点与第四弹性金属脚针对应接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通过卡扣方式固定连接实现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机械连接,另外,导电结构固定收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且所述导电结构具有弹性金属脚针,弹性金属脚针经由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不需要额外增加电线即可实现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不需要工具便能进行组装连接,同时实现电路连接,达到结构电气的一体化拼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结构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连接结构组装后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弹性金属脚针分布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连接结构。

请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100、第二连接件200和导电结构300,所述导电结构300收容并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第一连接件100与第二连接件200通过卡扣方式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结构300具有弹性金属脚针(未标示),弹性金属脚针经由所述第一连接件100的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

第一连接件100与第二连接件200通过卡扣方式固定连接实现第一连接件100与第二连接件200的机械连接,另外,导电结构300固定收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且所述导电结构300具有弹性金属脚针,弹性金属脚针经由所述第一连接件100的开口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不需要额外增加电线即可实现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不需要工具便能进行组装连接,同时实现电路连接,达到结构电气的一体化拼装。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100包括一第一壳体101,所述第一壳体101内形成一容置空间(未标示),所述容置空间贯通所述第一壳体101的表面而形成第一开口106,所述弹性金属脚针经由所述第一开口106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开口106及容置空间的第一壳体101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一缺口103,所述第一缺口103的延伸方向与弹性金属脚针的设置方向相同。可以理解,由于第一壳体101的第一开口106具有第一缺口103使得第一壳体101的第一开口106有一定的弹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缺口 103为条形,数目为四个,且等间距分布在所述第一壳体101的第一开口106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01的形成第一开口106的外边缘凸设有第一卡扣102,所述第一壳体101外表面上设置有凸台105,所述凸台105与所述第一卡扣102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连接件200包括第二壳体201,所述第二壳体201内形成一通孔202,所述第二壳体201的形成所述通孔202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面203和第二端面204;所述第一连接件100安装于所述第二连接件200的通孔202内,所述第一卡扣102锁定于所述第一端面203,所述凸台105与所述第二端面204抵接。通过将第一卡扣102锁定于第二连接件200的第一端面203以及将凸台105与第二连接件200的第二端面204抵接实现第一连接件100与第二连接件200的机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壳体201的形成所述通孔202的第一端面203处形成有一台阶面205,所述第一卡扣102与所述台阶面205扣合锁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壳体101外表面上还设有第一限位凸包104,所述第一限位凸包104邻接所述凸台105的面向所述第一卡扣102一侧设置,所述通孔202内设有起于第二端面204的限位槽206,所述限位槽206正对所述第一限位凸包104。第一连接件100的第一限位凸包104正对着第二连接件200的限位槽206穿入通孔202,直到第一连接件100的第一卡扣102扣住通孔202的第一端面203,第一限位凸包104滑入限位槽206中,防止第一连接件100在第二连接件200的通孔202内随意滑动,实现第一连接件100在轴向上的牢固固定,形成具有稳定形和一定强度的结构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101和所述容置空间为圆柱形,所述凸台105为圆环形,所述圆柱形的轴线与所述圆环形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线,且所述凸台105设置在第一壳体101的中央位置;所述容置空间贯通所述第一壳体101的表面而形成第二开口107,形成所述第二开口107及容置空间的第一壳体101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二缺口109,所述第一壳体101的形成第二开口107的外边缘凸设有第二卡扣108,所述第一壳体101外表面上还设有第二限位凸包110,所述第二限位凸包110邻接所述凸台105的面向第二卡扣108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开口106和第二开口107关于所述凸台105对称,所述第一缺口103和第二缺口109关于所述凸台105对称,所述第一卡扣102和第二卡 扣108关于所述凸台105对称,所述第一限位凸包104和第二限位凸包110关于所述凸台105对称。可以理解,所述第一连接件100可以实现双头机械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扣102的截面为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金属脚针沿圆柱形第一壳体101的轴向设置,所述弹性金属脚针包括针管301、弹簧(图未示)、第一针头306和第二针头307,所述第一针头306和第二针头307通过弹簧连接对称设置在针管301的两端,所述第一针头306经由所述第一开口106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所述第二针头307经由所述第二开口107而显露于所述第一连接件100。可以理解,弹性金属脚针可以利用弹簧的伸缩性实现对第一针头306和第二针头307的上下移动,从而与外部电路,比如电路板400,通过紧压固定的方式实现稳定的电气连接。另外,设置两个针头可以实现双头的电气连接。另外,所述第一壳体101的外径等于或小于所述通孔202的直径,由于第一壳体101的第一开口106具有第一缺口103使得第一壳体101的第一开口106有一定的弹性,使得第一卡扣102可以顺利插入通孔202,并与所述第一端面203实现扣合锁紧。第一壳体101的外径为9.8mm,通孔202的直径为9.9mm。

优选地,所述弹性金属脚针为四个,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弹性金属脚针302、303、304位于同一直线上,第四弹性金属脚针305位于所述直线外。这四个弹性金属脚针的作用分别是接地、连接电源、两个信号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电路板400及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是如上所述的连接结构,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200是电子装置的壳体;所述电路板400与第二连接件200固定连接,所述电路板400与弹性金属脚针抵接,实现电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包括五个电气触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电气触点401、402、403位于同一直线上,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弹性金属脚针302、303、304一一对应接触,第四、第五电气触点404、405关于第一、第二、第三电气触点401、402、403所在的直线左右对称,且第四404或者第五电气触点405与第四弹性金属脚针305对应接触。由于弹性金属脚针的针管两端各有一个针头,弹性金属脚针的两端均可以与电路连接,但是从第一连接件的左右两端看过去,弹性金属脚针的排布是不同的,请参阅图3,左视图和右视图中弹性金属脚针的排布恰好成镜像关系。为了保证连接件左右 两端都能与电路板的电气触点以正确的顺序接触,不会出现短路,本实用新型中电路板的电气触点设计为五个,其中位于同一直线上的三个触点与同一直线上的弹性金属脚针一一对应,另外设计有两个触点,这两个触点关于之前的三个触点所处的直线呈左右对称,这两个触点电路板内部电气直接连通,如此一来,无论第四弹性金属脚针305分布在左边还是右边都能够保证对应的信号电路完全导通,解决了镜像分布导致的电气连接问题。

在实际使用中,将第一连接件100的第一限位凸包104正对限位槽206插入第二连接件200的通孔202中,当第一连接件100的第一卡扣102穿过通孔202后,第一卡扣102弹性失效以达到第一卡扣102与第一端面203或者台阶面205卡合锁紧的作用,同时第一限位凸包104滑入限位槽206中,形成了结构的稳定连接,同时,固定收容于第一连接件100中的弹性金属脚针接触到位于第二连接件200的第一端面203处的电路板400,形成电路连接。当拆解零件时,拉取第一连接件100,第一卡扣102弹性变形,使第一连接件100、弹性金属脚针跟第一卡扣102一并拔出,使零件拆解。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与现有组装方式的区别在于:1、传统打螺丝的组装连接方式,其优点是稳定性较好,能承受相对高强度力的作用,但是组装连接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操作比较繁复;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可以徒手操作,方便快速组装和拆解;2、传统扣合的组装连接方式,只是纯机械结构的连接,无法实现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连接结构可实现机械结构和电路的同时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