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调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7094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调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设备零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调机构。



背景技术:

微调机构是使用者通过机构外侧的调节旋钮,来实现主机体相对机构的微调,而同时又可以手动扭转机构上的调节旋钮来快速调整至某个大概的角度。现有的技术中,微调机构内的蜗杆易受热胀冷缩、移动过程中的晃动等情况导致蜗杆位置发生变化,蜗杆与微调机构内的齿轮不完全啮合甚至不再啮合,进而使得调节旋钮失灵。

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微调机构,可限制蜗杆在微调机构内的移动,且不论何种内部或外界的因素影响,蜗杆保持在一受限范围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调机构,蜗杆可在微调机构内进行微小的移动,以克服不同情况下蜗杆的不必要位移。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调机构,包括机构本体及固定于所述机构本体内、并以所述机构本体的中心轴为轴旋转的齿轮,所述机构本体包括一微调旋钮,所述微调旋钮包括一盖体及蜗杆,所述盖体露出于所述机构本体外,所述蜗杆的固定端固定于所述盖体内,所述蜗杆上设有齿状结构,与所述齿轮啮合;所述蜗杆上设有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齿状结构与所述盖体间,于所述蜗杆外侧,所述机构本体内设有一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限制所述限位结构的位移,以克服所述蜗杆与所述齿轮的偏移。

优选地,所述限位结构为沿所述蜗杆的径向方向突起的突起部;所述定位结构为相对于所述突起部而设的止挡部;当所述蜗杆沿其径向发生位移时,所述止挡部止挡所述突起部,将所述蜗杆限制于初始位置。

优选地,所述突起部呈球状;所述止挡部呈弧形,正对所述突起部而设;当所述蜗杆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突起部间具有一间隙,以作所述蜗杆的移动余量。

优选地,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突起部的上下两侧。

优选地,所述止挡部的宽度等于或略大于所述突起部的直径,使得所述止挡部包裹所述突起部。

优选地,所述机构本体内还设有一弹性元件,固定于机构本体内并与所述蜗杆的自由端接触,以向所述自由端施加一弹力,其中,所述弹力的方向向着所述齿轮。

优选地,所述弹性元件为一弹片,所述弹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蜗杆的旁侧,另一端向所述蜗杆延伸,并绕所述蜗杆的自由端上背向所述齿轮的部分。

优选地,所述蜗杆的自由端上大于等于所述自由端的半圆部分绕设在所述弹片内。

优选地,所述机构本体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蜗杆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相对,一调节元件伸入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以调节所述蜗杆在所述机构本体内的位置。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取消了完全固定的蜗杆结构,使得蜗杆具有一定的弹性可动空间;

2.在蜗杆热胀冷缩和移动时的晃动情况下,蜗杆具有的弹性可动空间可使得蜗杆稳定在可正常工作的范围内;

3.使用者可外部手动调节蜗杆的位置,始终保持蜗杆与齿轮的啮合关系。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微调机构的俯视图;

图2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微调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微调机构、110-机构本体、111-微调旋钮、112-盖体、113-蜗杆、114-齿状结构、115-突起部、116-止挡部、117-自由端、120-齿轮、130-弹片、140-第一通孔、150-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参阅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微调机构100的俯视图。微调机构100通常包括有机构本体110、齿轮120及覆盖在机构本体110上,并封闭齿轮120的盖体112组件。图1所示的,是未封闭有盖体112组件的微调机构100,因此在俯视的视图中,可完整地示出齿轮120与支撑齿轮120的机构本体110。齿轮120固定在机构本体110内,并以机构本体110的中心轴为轴旋转,也即,齿轮120的圆心与机构本体110的中心同心而设。在微调机构100上,通常与主机体相对而设,通过对齿轮120的调节,进而对主机体的微调节。因此,在机构本体110上,包括一微调旋钮111,使用者调节微调旋钮111,即可对齿轮120进行微调。具体地,微调旋钮111包括一盖体112及蜗杆113,盖体112露出在机构本体110外,供使用者手持并操作。蜗杆113则与盖体112固定,与盖体112固定的一端为蜗杆113的固定端,当使用者以旋转方式操作微调旋钮111时,可通过微调旋钮111驱动蜗杆113进行同轴旋转。而蜗杆113上设有齿状结构114,齿状结构114呈均匀分布形态,并与齿轮120啮合,当蜗杆113旋转时,其以自身的纵轴为轴旋转,该纵轴设于水平方向,即蜗杆113以一水平线为轴旋转,则蜗杆113上的齿状结构114同样绕该水平线为轴旋转。与该齿状结构114啮合的齿轮120受齿状结构114的驱动以一竖直线为轴旋转,即使用者通过对蜗杆113的绕水平方向的转动,转化为对齿轮120的绕竖直方向的转动。

鉴于本文所述的蜗杆113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错位、偏移的问题,如图所示实施例中,蜗杆113上设有一限位结构,设置在齿状结构114和盖体112之间。而对应该限位结构,同样地在机构本体110内部,蜗杆113的外侧,如左侧或右侧,设置有一定位结构。当蜗杆113因热胀冷缩或晃动等因素发生位置变化或与齿轮120无法完全啮合时,定位结构通过抵挡限位结构,进而限制蜗杆113的进一步错位或偏移。可以理解的是,定位结构将限位结构所抵挡的位置,也即限制限位结构所在的位置,在该位置内蜗杆113与齿轮120完全啮合,保证在任何情况下,蜗杆113与齿轮120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在可正常驱动的工作状态下。

一优选实施例中,限位结构配置为沿蜗杆113的径向方向突起的突起部115,对应地,定位结构为相对于突起部115设置的止挡部116。由于突起部115相对于蜗杆113的径向方向突起,因此,突起部115所在的外轮廓面较蜗杆113本身的外轮廓面更为接近外部空间,则相对于突起部115、设置在外部空间的止挡部116在蜗杆113偏移下,首先与突起部115接触,并通过接触后产生的弹力阻止突起部115、乃至蜗杆113的进一步移动,从而将蜗杆113限制在与齿轮120完全啮合的初始位置。采用突起部115与止挡部116的配置,可控制蜗杆113可接受的位移,也可最快地通过止挡部116向突起部115提供阻止其继续移动的弹力。其他限位结构与定位结构的相对结构如:限位结构为凹槽,定位结构为凸条;限位结构为凸块,定位结构为另一相对的凸块等配置均可适用。在实施不同的结构时,也同时需考虑到限位结构的额外设置对蜗杆113的驱动是否有影响,定位结构的设置是否会对机构本体110内部的空间布置有影响等问题。

参阅图2及图3,该优选实施例中,突起部115呈球状,止挡部116呈弧形,正对着球状的突起部115设置。由于球状的设计可使得,当蜗杆113在某一位置上的移动时,球状表面的各向突起将进一步放大上述位移,也就是说,蜗杆113本身的微小移动,在突起部115处,将带来较大的移动,帮助止挡部116尽快止挡突起部115。同时,弧形的止挡部116配合球状的突起部115表面,与表面上各点的间距均相同,任意一点的微小位移均将使得止挡部116与突起部115接触。当蜗杆113处于初始位置,可正常与齿轮120啮合时,止挡部116与突起部115间具有一间隙,作为蜗杆113的移动余量,也即上文所述的蜗杆113可接受的正常工作位移内。移动余量的设置,是考虑到随着齿轮120与蜗杆113的使用,两者的最佳的互相配合位置会发生改变,此时移动余量可作为蜗杆113的位置调节而作的冗余设计。使用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节移动余量的大小设置。

上述实施例中,止挡部116共有两处,分设在突起部115的上下两侧,即便蜗杆113的变形或偏移发生在其左右两侧,旋转蜗杆113的变形或偏转部分至上下两侧,即可完成止挡部116对突起部115的限制。因此,出于成本及占用机构本体110内部空间的考虑,止挡部116可仅在竖直方向上设置。

优选或可选地,弧形止挡部116的宽度等于突起部115的直径,或略大于亦可,包覆住整个突起部115,不会造成由于蜗杆113偏移量过大,止挡部116对蜗杆113表面损坏的情况发生。

以上配置为通过限位结构与定位结构的配合,对蜗杆113在其径向方向上的限位,防止各项外界因素导致的移位。由于限位结构设置在齿状结构114与盖体112间,若特殊情况下在蜗杆113的自由端117与齿状结构114间发生了形变或位移,限位结构与定位结构的配合无法起到始终保证蜗杆113的齿状结构114与齿轮120啮合的要求。因此,优选实施例中,机构本体110内还设有一弹性元件,弹性元件的一端固定在机构本体110内,另一端及其中部部分与蜗杆113的自由端117接触,对蜗杆113的自由端117施加一弹力,该弹力方向向着齿轮120,则利用杠杆原理,将蜗杆113向着齿轮120推拉,即便在蜗杆113的自由端117变形或偏移的情况下,仍能保证蜗杆113与齿轮120啮合。

具体地,弹性元件为一弹片130,弹片130的一端固定在蜗杆113的旁侧,上下左右任一位置均可,而另一端向着蜗杆113的自由端117延伸,直至环绕蜗杆113的自由端117上背向齿轮120的部分。环绕蜗杆113的部分作为向蜗杆113施加弹力的施力部,同时环绕蜗杆113的设置可保证蜗杆113的任何形变都不会造成蜗杆113脱离出弹片130的情况,进一步保证蜗杆113的位置固定。因此,更加优选地,蜗杆113的自由端117上超过半圆的部分(超过一半)绕设在弹片130内,蜗杆113不会脱出。

可以理解的是,弹片130的环绕方法是环绕蜗杆113自由端117上背向齿轮120的那部分,弹力的方向始终向着齿轮120。而在蜗杆113处于初始位置时,弹片130可与蜗杆113不接触,保证蜗杆113旋转的流畅性。

参阅图2,使用者也可根据自身要求手动调节。具体地,机构本体110的底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140,蜗杆113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150,第一通孔140贯穿机构本体110,第二通孔150贯穿蜗杆113,使用者手持调节元件可从微调机构100的外部伸入至机构本体110的内部,分别穿设入位置相对的第一通孔140和第二通孔150,在微调机构100的外部波动调节元件时,可微调蜗杆113在机构本体110内的位置。

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