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掀式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4722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前掀式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稳定、高强度抗振的前掀式柔性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连接器。



背景技术:

FPC/FFC连接器广泛应用于各种数码通讯产品、便携式电子产品、电脑周边设备、测量仪器、汽车电子等。

FPC/FFC连接器通常使用翻盖结构,根据翻盖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前翻盖式和后翻盖式。现有的一种前翻盖式FPC/FFC连接器,其包括一外壳、数个并排固定于外壳内的导电端子、连接于外壳并可以掀起的翻转盖,翻转盖用来压紧FPC或FFC。但现有的这种连接器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导电端子利用其一个臂上的一个或两个触点来和FPC或FFC接触,因此在发生振动的情况下,不能保证该臂上的触点始终与FPC/FFC接触,从而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二是翻转盖在翻转的过程中,仅通过导电端子的金属臂压住翻转盖的转轴进行旋转,转动过程中翻转盖的转轴容易脱离金属臂,并且翻转盖作用于导电端子上的力不均匀,容易导致两者之间的接触点在产品表面贴装(SMT)或受高温时变形。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稳定、受力均匀、抗振动能力强的前掀式FPC/FFC连接器,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稳定、受力均匀、抗振动能力强的前掀式FPC/FFC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前掀式连接器,包括外壳、插接于所述外壳内的多个导电端子及枢接于所述外壳并用于压紧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盖体;其中,每一所述导电端子均包括一枢接臂及至少两接触臂,所述枢接臂的端部开设有卡槽,所述盖体可枢转地卡设于所述卡槽内,至少两所述接触臂相间隔地设置且均呈弹性结构,每一所述接触臂上均凸设有用于和所述柔性电路板或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相接触的触点。

较佳地,所述卡槽呈U型。

较佳地,所述枢接臂的端部设有相间隔的第一卡合端及第二卡合端,所述第一卡合端、所述第二卡合端之间形成所述卡槽。

较佳地,所述盖体上设有一转轴,所述转轴卡合于所述卡槽内,所述盖体枢转以使所述转轴在所述卡槽内转动。

较佳地,所述盖体具有一远离所述外壳的第一位置及一靠近所述外壳的第二位置,所述盖体枢转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盖体压紧和所述触点相接触的所述紧柔性电路板或所述柔性扁平电缆。

较佳地,每一所述接触臂上均凸设有至少一个触点,且所述触点向所述枢接臂凸伸。

较佳地,每一所述导电端子的各所述接触臂上的触点与所述柔性电路板或所述柔性扁平电缆的同一导体相接触。

较佳地,每一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一基部,所述枢接臂、所述接触臂凸设于所述基部的同一侧。

较佳地,所述卡槽开设于所述枢接臂的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所述触点凸设于所述接触臂的远离所述基部的一端,且所述接触臂相对于所述基部的长度依次增加。

较佳地,所述基部的远离所述枢接臂、所述接触臂的一侧还凸设有焊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前掀式连接器,其每一个导电端子均包括一枢接臂及至少两接触臂,且枢接臂的端部开设有卡槽,盖体可枢转地卡设于卡槽内,至少两个接触臂相间隔地设置且均呈弹性结构,每一接触臂上均凸设有触点。因此,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插接于外壳上后,同一导电端子的各接触臂上的触点与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同一导体相接触,由于同一导电端子的每一个接触臂的触点分别将力作用在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同一导体上,因此不论怎么振动都始终能保证导电端子与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导体接触导通,使信号传输更稳定,具有更高强度的抗振动能力,进一步保证连接器的精密性;同时,盖体卡设于卡槽内,使盖体的转动更灵活轻松,盖体将力均匀地作用在枢接臂上,从而使整排导电端子的受力更均匀一致,盖体与枢接臂之间的接触点在产品表面贴装或受高温时受力更均匀一致、接触信号更稳定,并且盖体不易从枢接臂上脱离,两者的连接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前掀式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一截面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前掀式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稳定、高强度抗振的前掀式精密连接器100,其适用于连接0.5mm的柔性电路板(FPC)或柔性扁平电缆(FFC),但不以此为限。

下面先结合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前掀式连接器100,其包括外壳110、插接于外壳110内的多个导电端子120及枢接于外壳110并用于压紧FPC/FFC的盖体130,以使插接于外壳110内的FPC/FFC与导电端子120相接触。

下面结合图2-4所示,每一导电端子120均包括一基部121、一枢接臂122及至少两接触臂,枢接臂122、接触臂凸设于基部121的同一侧,且至少两个接触臂相间隔地凸设于基部121,每一个接触臂均呈弹性结构,每一个接触臂上均凸设有触点;枢接臂122用于和盖体130相枢接,接触臂用于和FPC/FFC相接触。

本实施例中,每一个导电端子120上设有两个相间隔的接触臂,分别为第一接触臂123及第二接触臂124(见图4),但接触臂的数量不以此为限,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更多数量的接触臂。

参看图4所示,枢接臂122凸设于基部121的上端,枢接臂122的远离基部121的端部开设有卡槽1221,盖体130可枢转地卡设于卡槽1221内。具体地,枢接臂122的远离基部121的一端设有相间隔的第一卡合端1222及第二卡合端1223,第一卡合端1222、第二卡合端1223之间形成卡槽1221,因此卡槽1221贯穿枢接臂122的自由端,盖体130可藉由枢接臂122的自由端卡入卡槽1221内。

更具体地,第一卡合端1222上凹设有第一凹槽(未标号),第二卡合端1223上凹设有与第一凹槽相对应的第二凹槽(未标号),盖体130枢接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内。通过第一卡合端1222、第二卡合端1223两个端子来共同夹持盖体130的转轴131(详见后述),使盖体130在枢转过程中不易脱离枢接臂122,两者的连接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枢转更灵活。

优选地,卡槽1221大致呈U型,但卡槽1221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

继续参看图4所示,第一接触臂123凸设于基部121的下端,第一接触臂123的延伸方向与枢接臂122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一接触臂123上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触点1231,第一触点1231向枢接臂122的方向凸伸。第二接触臂124凸设于第一接触臂123的下方并长于第一接触臂123,第二接触臂124上凸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触点1241,第二触点1241向枢接臂122的方向凸伸,且第二触点1241相较于基部121的距离大于第一触点1231相较于基部121的距离。第一触点1231、第二触点1241用于和FPC/FFC的同一导体相接触。由于第一接触臂123、第二接触臂124均呈弹性,且第一接触臂123上的第一触点1231、第二接触臂124上的第二触点1241同时接触FPC/FFC的同一导体,因此不论连接器100如何振动,至少会有一个触点与FPC/FFC接触,所以能始终保持接触导通,从而使信号接触、导通性能更优越,抗振动能力更强,尤其适用于对振动接触信号和导通有较高要求的产品。

优选地,第一触点1231凸设于第一接触臂123的远离基部121的一端,第二触点1241凸设于第二接触臂124的远离基部121的一端,但不以此为限,只要能保证第一触点1231、第二触点1241均能和FPC/FFC的同一导体接触即可。

另外,参看图4所示,基部121的相对于枢接臂122的另一侧还凸设有焊接部125,焊接部125位于基部121的下端。

再次结合图2-3所示,盖体130上设有一转轴131,盖体130连接于外壳110上,并使转轴131卡合于所有导电端子120的枢接臂122上的卡槽1221内。且盖体130具有一用于抵压FPC/FFC的抵压面132,盖体130具有一远离外壳110的第一位置及一靠近外壳110的第二位置,当盖体130位于第一位置时,FPC/FFC可插接于外壳110上;当盖体130由第一位置枢转至第二位置时,盖体130的抵压面132压紧FPC/FFC,使FPC/FFC始终保持与导电端子120的触点相接触。且盖体130枢转的过程中,转轴131在卡槽1221内转动,第一卡合端1222、第二卡合端1223共同夹持转轴131,一方面使转轴131不易从枢接臂122上脱离,连接稳定性高,另一方面使转轴131的转动灵活轻松,并且转轴131将力均匀地施加于第一卡合端1222、第二卡合端1223与之相接触的接触点上,进一步使转轴131与枢接臂122之间的接触点在产品表面贴装(SMT)或受高温时受力更均匀一致、接触信号更稳定。

下面结合图1-4所示,对本实用新型前掀式连接器100的组装过程进行描述。

首先,将若干导电端子120插接于外壳110内,并使导电端子120的焊接部120露出于外壳110外,如图1所示。

然后,将盖体130连接于外壳110上,并使盖体130的转轴131卡合于所有导电端子120的卡槽1221内,同时使盖体130处于第一位置,如图2所示。接着,将FPC/FFC插入外壳110内,FPC/FFC上的同一导体与一个导电端子120的第一接触臂123、第二接触臂124同时接触,即,第一接触臂123上的第一触点1231、第二接触臂124上的第二触点1241同时直接作用于FPC/FFC的同一导体上,因此不管连接器100如何振动,都能保证始终接触导通,从而使接触信号的导通性能更强,因此抗振动能力也就更强。

最后,旋转盖体130使其由第一位置枢转至第二位置,如图1、3所示,从而使盖体130的抵压面132压紧FPC/FFC,使FPC/FFC与导电端子120保持紧密接触。盖体130在转动过程中,由于转轴131通过第一卡合端1222、第二卡合端1223两个端子共同夹持,因此转轴131不易从枢接臂122上脱离,具有高稳定性,并且转轴131能够灵活轻松地转动,转轴131将力均匀地作用于枢接臂122上,从而使整排导电端子120的受力都更加均匀一致,转轴131与枢接臂122之间的接触点在产品表面贴装(SMT)或受高温时受力更均匀一致、接触信号更稳定。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前掀式连接器100,其每一个导电端子120均包括一枢接臂122及至少两接触臂,且枢接臂122的端部开设有卡槽1221,盖体130可枢转地卡设于卡槽1221内,至少两个接触臂相间隔地设置且均呈弹性结构,每一接触臂上均凸设有触点。因此,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插接于外壳110上后,同一导电端子120的各接触臂上的触点均与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同一导体相接触,由于同一导电端子120的每一个接触臂的触点分别将力作用在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同一导体上,因此不论怎么振动都始终能保证导电端子120与柔性电路板或柔性扁平电缆的导体接触导通,使信号传输更稳定,具有更高强度的抗振动能力,进一步保证该前掀式连接器100的精密性;同时,盖体130卡设于卡槽1221内,使盖体130的转轴131在转动时更灵活轻松,转轴131将力均匀地作用在枢接臂122上,从而使整排导电端子120的受力更均匀一致,转轴131与枢接臂122之间的接触点在产品表面贴装或受高温时受力更均匀一致、接触信号更稳定,并且转轴131不易从枢接臂122上脱离,两者的连接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前掀式连接器100的其他部分的结构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说明。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