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充电枪、充电桩、充电座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94601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充电枪、充电桩、充电座及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充电枪、充电桩、充电座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在充电时需要将充电枪插入到充电座中。当前发布的最新国家标准中,对于插拔力的要求为,供电插头插入或拔出供电插座,车辆插头插入或拔出车辆插座的全过程的力均应满足:

——对于交流充电接口,小于100N;

——对于直流充电接口,小于140N;

控制并减小插拔力主要目的是:在充电插拔充电枪时更加方便,提高客户充电时的使用体验。

一般情况下,端子在充电接口(包括充电枪和充电座)内部采用的是完全固定的结构,即限制端子在充电接口内的所有自由度,但由于装配时各端子必然产生位置度偏差,充电枪各端子与充电座各端子之间的同轴度很难保证,端子在充电接口内的位置偏差会对端子插拔力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就导致了端子实际插拔力大于设计插拔力,端子数量越多,因位置偏差导致的插拔力增大就越大;而通过减小设计公差及提高装配精度等方面进行改进将给制造难度及成本控制上带来很大挑战。

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存在一个技术偏见,即:只有端子在充电接口内固定才能够保证充电枪插入电动车的充电座后可靠的电连接。但是实用新型人发现,在实际安装完成后,由于位置偏差导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反而会降低。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在满足插拔力要求的同时,能够自动补偿位置度偏差的充电接口端子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接口端子组件,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包括端子和壳体,所述端子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端子外套设密封圈,并通过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实现所述端子与所述壳体的连接,所述密封圈一侧的所述端子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所述密封圈另一侧的所述端子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所述端子能够在所述壳体内绕所述密封圈的中心摆动。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进一步包括插接部和安装部,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前盖和绝缘块,所述插接部安装在所述前盖中,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绝缘块中。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插接部上与所述安装部连接的一端,所述插接部与所述前盖的内壁之间留有所述第一间隙,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绝缘块的内壁之间留有所述第二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上设有密封圈安装槽,所述密封圈的内圈套设在所述密封圈安装槽上,所述密封圈的外圈与所述前盖的内壁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上形成一圈凸缘,所述密封圈安装槽设置在所述凸缘的圆周面上,所述凸缘还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前盖内的第一凸台接触,所述第二台阶面与所述绝缘块上的第二凸台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留有第三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设有倒角。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为圆弧面、或斜坡面、或圆台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枪,所述充电枪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充电接口端子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桩,所述充电桩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充电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充电座,所述充电座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充电接口端子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部为空心的圆锥管,所述插接部的管径沿朝向所述安装部的方向逐渐变大,所述插接部上沿轴向形成多条间隔的狭缝,所述狭缝的宽度沿朝向所述安装部的方向也逐渐变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安装有如上所述的充电座。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接口端子组件,以密封圈为界,密封圈一侧的端子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密封圈另一侧的端子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端子能够在壳体内绕密封圈的中心摆动。当端子插接时,能够自动补偿两侧端子之间的位置度偏差,减小插拔力,提高了用户操作时的便利性和充电体验,同时保证可靠电连接。

附图说明

下面将通过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有助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和优点,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充电接口端子组件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充电接口端子组件正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充电接口端子组件背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端子 2-壳体 3-密封圈

4-第一间隙 5-第二间隙 6-第三间隙

11-插接部 12-安装部 21-前盖

22-绝缘块 23-后盖 111-密封圈安装槽

112-凸缘 113-狭缝 114-唇边

112a-第一台阶面 112b-第二台阶面 211-第一凸台

212-开口 213-安装孔 221-第二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可以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枪或充电座上,或者安装有充电枪的充电桩上。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包括端子和壳体,端子安装在壳体内,端子外套设密封圈,并通过密封圈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实现端子与壳体的连接,密封圈一侧的端子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密封圈另一侧的端子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端子能够在壳体内绕密封圈的中心摆动。

密封圈位于壳体的内壁与端子之间,密封圈由于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密封圈与壳体的内壁过盈配合后被压缩,实现壳体与端子之间的连接,壳体与端子之间在密封圈处形成一圈固定带。以密封圈为界,密封圈一侧的端子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密封圈另一侧的端子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使得端子在壳体内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又由于密封圈具有一定的弹性,虽然端子与壳体在密封圈处固定,但是端子仍然能够在壳体内绕密封圈的中心摆动。密封圈不仅实现了端子与壳体之间的固定和密封,在端子摆动的过程中,密封圈不同的部分的压缩量也在发生变化,允许端子在一定的范围内摆动,并且端子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能够回复到初始位置。这样当端子插接时,能够自动补偿两侧端子之间的位置度偏差,减小插拔力,提高了用户操作时的便利性和充电体验。另外,采用本实施例的浮动式端子安装结构取代传统的固定式端子安装结构后,自动补偿后的电连接可靠性要高于无补偿的电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二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二中充电接口端子组件的剖视图。

充电接口端子组件,包括端子1和壳体2,端子1安装在壳体2内,端子1外套设密封圈3,并通过密封圈3与壳体2的内壁之间过盈配合实现端子1与壳体2的连接,端子1进一步包括插接部11和安装部12,壳体2进一步包括前盖21和绝缘块22,插接部11安装在前盖21中,安装部12安装在绝缘块22中。密封圈3套设在插接部11上与安装部12连接的一端,插接部11与前盖21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4,安装部12与绝缘块22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二间隙5。

具体为,端子1为充电座端子,插接部11为空心管。充电枪端子能够插入到插接部11的空心内。插接部11与前盖21安装后,与前盖21的开口212,充电枪端子先穿过开口212,再进入到插接部11的空心内。

实施例二中插接部11的管体较长,因此密封圈3套设在插接部11尾端(即图1的右侧)的外圈上。插接部11上有足够的密封圈3的安装位置,并且有利于减小端子1摆动角度的范围。

前盖21的安装孔213为圆形通孔,安装孔213的前端(即图1的左侧)为开口212。插接部11的外圈与安装孔213的内壁之间留有第一间隙4。第一间隙4为插接部11在安装孔213内提供了活动空间。

绝缘块22与安装部12之间留有第二间隙5,第二间隙5为安装部12在绝缘块22内提供了活动空间。

由于整个端子11在密封圈3处与前盖11连接。当充电枪端子插入时,并且出现充电枪端子与充电座端子的位置度有偏差时,充电枪端子在插入的过程中,会带动充电座端子绕密封圈3的中心摆动,通过微小的摆动来调整充电枪端子与充电座端子的位置度,最终使得充电座端子调整到与充电枪端子匹配的位置上,实现充电枪端子与充电座端子的顺利连接,减小了插拔力,提高了用户的操作便利性和充电体验,并保证了充电枪端子与充电座端子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

实施例二中,插接部11上设有密封圈安装槽111,密封圈3的内圈套设在密封圈安装槽111上,密封圈3的外圈与壳体2的内壁过盈配合。

密封圈安装槽111为形成在插接部11的外圈上的一圈环形槽,密封圈安装槽111用于收容部分密封圈3,防止密封圈3相对于插接部11发生窜动。

密封圈3先安装到密封圈安装槽111中,然后将端子1的插接部11插入到前盖21的安装孔213中。密封圈3位于密封圈安装槽111与安装孔213的内壁之间,被压缩变形,使得端子1与前盖21能够连接。并且,当充电枪端子插入时,端子1(充电座端子)摆动的过程中,密封圈3的不同部位发生进一步的二次变形,这种二次变形为端子1的摆动让出了空间,并且也为端子1提供了弹性回复力。当充电枪端子从充电座端子中拔出后,二次变形消失,使得端子1又回到初始状态的位置度。

可选地,端子的最大摆动角度为1°。

实施例二中,插接部11上形成一圈凸缘112,密封圈安装槽111设置在凸缘112的圆周面上,凸缘112还包括第一台阶面112a和第二台阶面112b,第一台阶面112a与前盖21内的第一凸台211接触,第二台阶面112b与绝缘块22上的第二凸台221接触。

具体为,凸缘112为形成插接部11的尾端的一圈圆环形的凸起。凸缘112包括圆周面、位于圆周面左侧的第一台阶面112a和位于圆周面右侧的第二台阶面112b。圆周面正对安装孔213的内壁,因此密封圈安装槽111就形成在圆周面上。

与第一台阶面112a对应的第一凸台211形成在前盖21的安装孔213内,第一凸台211朝向安装孔213的中心凸起,形成一圈圆环形的台阶。第一凸台211正好与第一台阶面112a抵靠接触,限制端子1向左侧移动。

与第二台阶面112b对应的第二凸台221形成在绝缘块22上,第二凸台221也为一圈向内凸起的圆环形台阶。第二凸台221正好与第二台阶面112b抵靠接触,限制端子1向右侧移动。

这样,通过第一台阶面112a与第一凸台211的配合、第二台阶面112b与第二凸台221的配合,共同限制了端子1左右方向(即长度方向)的位置。

优选地,第二凸台221与第二台阶面112b的接触面为圆台面,圆台面的直径从左向右(如图1)逐渐变大。而第二台阶面112b沿垂直于端子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这样,减小了第二凸台221与第二台阶面112b的接触面积,圆台面上直径较小的部分与第二台阶面112b接触,减少了对端子1摆动的限制。

可选地,第二凸台221的圆台面的直径还可以从左向右逐渐变小,圆台面上直径较大的部分与第二台阶面112b接触,也能起到减小接触面积,减少对端子1的摆动限制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凸台211与第一台阶面112a的接触面也可以为圆台面。第一台阶面112a和第二台阶面112b也可以为斜坡面、或圆弧面。所述的圆台面是指剖切处为倾斜的直线,所述的圆弧面是指剖切处为凸起或凹陷的圆弧,所述的斜坡面是指剖切处为倾斜过渡的线段。

可选地,第一台阶面112a、第二台阶面112b、第一凸台211、第二凸台221中的任意一个或任意组合设有倒角。也能起到减少对端子1的摆动限制的作用。

实施例二中,密封圈3与第二凸台221之间留有第三间隙6。第三间隙6使得端子1在安装后的初始状态时,安装孔213的内壁与凸缘112之间有缝隙。第三间隙6增加了端子1的活动空间,减少了对端子摆动的限制。

可选地,第一间隙≥0.5mm,第二间隙≥0.5mm。

可选地,第三间隙≥1.5mm。

实施例二中,壳体2还包括后盖23,前盖21的后端与后盖23的前端对接,后盖23用于包覆安装部12和绝缘块22的结构,增加整体的美观性。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密封圈套设在安装部上与插接部连接的一端。

安装部上设有密封圈安装槽,密封圈的内圈套设在密封圈安装槽上,密封圈的外圈与绝缘块的内壁过盈配合。

安装部上形成一圈凸缘,密封圈安装槽设置在凸缘的圆周面上,凸缘还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第一台阶面与前盖内的第一凸台接触,第二台阶面与绝缘块上的第二凸台接触。

密封圈与第一凸台之间留有第三间隙。

实施例四

如图2-3所示,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充电接口端子组件正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充电接口端子组件背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二不同的是:插接部11为圆锥管,插接部11的管径沿朝向安装部12的方向逐渐变大,插接部11上沿轴向形成多条间隔的狭缝113,狭缝113的宽度沿朝向安装部12的方向也逐渐变宽。

这样能够保证端子1在摆动时不影响电连接,并且不提高插拔力。

较佳地,如图3所示,插接部11的前端还设有唇边114,唇边114为一圈圆环形的凸起。唇边114能够限制端子1的摆动量,使得端子的摆动量不至于过大,导致充电枪端子与充电座端子无法连接。

实施例五

端子为充电枪端子,端子的插接部为实心,并且插接部的前端部伸出前盖,用于插入到充电座端子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