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联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314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导联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产品,特别涉及一种导联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导联线设有多个联接器,每个联接器上均电性连接有电极,然后通过电极与相应的线缆或设备连接使用,但由于电极的一端置于联接器外部,所以电极在使用过程容易因碰撞而损坏,而且电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联接器内部,即电极无法直接拆除更换,从而使得电极损坏后的导联线难以修复、维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联线,以解决现有技术电极容易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联线,包括电缆和至少两个的联接器;所述电缆内设有芯线,所述芯线的数量与所述联接器的数量相同;所述联接器包括外壳和导电夹子,所述外壳包裹所述导电夹子;所述导电夹子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夹持所述电缆,每个所述第一夹持部对应与一根所述芯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面,两个所述夹持面置于所述外壳外。

优选的,所述联接器包括一个端部联接器和至少一个中部联接器;所述端部联接器上设有第一线孔,所述第一线孔与所述端部联接器内部导通;所述中部联接器上设有第二线孔,所述第二线孔贯通所述中部联接器相对的两侧;所述电缆穿过各个所述第二线孔后穿入至所述第一线孔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线孔和所述第二线孔的孔口处设有网尾,所述网尾套在所述电缆外。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设有至少一个夹持端,所述夹持端夹持所述电缆,所述电缆在被夹持处引出所述芯线与所述夹持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固定夹板、活动夹板和弹性板;所述固定夹板与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活动夹板与所述固定夹板相对布置,两个所述夹持面分别设于所述固定夹板和所述活动夹板相对的表面上;所述弹性板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夹板连接,所述弹性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夹板或所述第一夹持部连接,所述弹性板用于带动所述活动夹板进行复位。

优选的,所述弹性板或所述活动夹板连接有掰板,所述外壳覆盖在所述掰板外的部分形成把手,所述把手用于供使用者掰动所述活动夹板移离所述固定夹板。

优选的,所述把手与所述外壳包裹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部分相互分离,两者之间留有掰动空间;所述外壳设有挡线板,所述挡线板对所述掰动空间遮挡,所述挡线板用于阻挡线缆进入至所述掰动空间内。

优选的,所述外壳在所述导电夹子外部注塑成型。

优选的,所述导电夹子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设有标志位,一个所述标志位对应标示一个所述联接器的夹持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联线,其包括有第二夹持部,由于第二夹持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面,两个夹持面置于外壳外,所以两个夹持面能够对线缆或相关设备进行夹持,即取消了电极的设置,所以不再存在电极容易损坏的情况,而且两个夹持面相对布置,也避免夹持面受到外界碰撞而损坏,从而提高了导联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导联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联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导电夹子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电缆;

21、端部联接器;22、中部联接器;

3、外壳;31、把手;32、标志位;33、挡线板;

4、导电夹子;41、第一夹持部;411、夹持端;421、夹持面;422、固定夹板;423、活动夹板;424、弹性板;43、掰板;

5、网尾;

6、掰动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3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联线,包括电缆1和至少两个的联接器;所述电缆1内设有芯线,所述芯线的数量与所述联接器的数量相同;所述联接器包括外壳3和导电夹子4,所述外壳3包裹所述导电夹子4;所述导电夹子4包括第一夹持部41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41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41夹持所述电缆1,每个所述第一夹持部41对应与一根所述芯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面421,两个所述夹持面421置于所述外壳3外。

在现有技术中,导联线设有多个联接器,每个联接器上均电性连接有电极,然后通过电极与相应的线缆或设备连接使用,但由于电极的一端置于联接器外部,所以电极在使用过程容易因碰撞而损坏,而且电极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联接器内部,即电极无法直接拆除更换,从而使得电极损坏后的导联线难以修复、维护。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导联线,其包括有第二夹持部,由于第二夹持部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面421,两个夹持面421置于外壳3外,所以两个夹持面421能够对线缆或相关设备进行夹持,即取消了电极的设置,所以不再存在电极容易损坏的情况,而且两个夹持面421相对布置,也避免夹持面421受到外界碰撞而损坏,从而提高了导联线的使用寿命。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其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1、导联线通过电缆1与监测设备电性连接;

2、通过两个夹持面421对相关线缆或设备进行夹持,以夹持物为线缆为例,每个联接器均通过两个夹持面421夹持一根线缆,而每根线缆均连接有一个检测贴片,每个检测贴片均贴合在人体不同的检测部位;

3、由于每个第一夹持部41对应与一根芯线电性连接,且第一夹持部41与第二夹持部电性连接,所以使得每根线缆均能通过一根芯线与监测设备电性连接,从而实现了监测设备的多点监测。

需要指出,导电夹子4采用导电材质制成,如各种导电金属,但并限定其各处材质相同,或者必须各个部位均能导电,只要能够保证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电性导通,以实现监测设备与相关线缆或设备电性连通便可。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联接器包括一个端部联接器21和至少一个中部联接器22;所述端部联接器21上设有第一线孔,所述第一线孔与所述端部联接器21内部导通;所述中部联接器22上设有第二线孔,所述第二线孔贯通所述中部联接器22相对的两侧;所述电缆1穿过各个所述第二线孔后穿入至所述第一线孔内。

在现有技术中,电缆1的进出口设于联接器的同一侧,如电缆1经联接器的第一侧面穿入至联接器内,然后再从该联接器的第一侧面穿出,从而导致联接器一侧的线缆多而臃肿,不便收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将联接器设为包括一个端部联接器21和至少一个中部联接器22,且端部联接器21上设有第一线孔,第一线孔与端部联接器21内部导通,中部联接器22上设有第二线孔,第二线孔贯通中部联接器22相对的两侧,所以电缆1能够穿过各个第二线孔后再穿入至第一线孔内,从而使得中部联接器22和端部联接器21顺序串接在电缆1上,即电缆1将分别置于中部联接器22的两端,避免电缆1同时置于中部联接器22的一侧导致臃肿而难以收纳。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线孔和所述第二线孔的孔口处设有网尾5,所述网尾5套在所述电缆1外。

在电缆1置于联接器外的部分,由于没有设置保护结构,所以在多次弯折后容易出现损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在第一线孔和第二线孔的孔口处设有网尾5,且网尾5套在电缆1外,由于网尾5能够增加电缆1的强度,所以套有网尾5的电缆1即使进行多次弯折也不容易损坏,延长了导联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夹持部41设有至少一个夹持端411,所述夹持端411夹持所述电缆1,所述电缆1在被夹持处引出所述芯线与所述夹持端411电性连接。

导电夹子4用于夹持电缆1,以及与电缆1内对应的芯线进行电性连接,为同时实现这两个效果,可以设置一个部件用于夹持电缆1,并设置另一个部件用于与芯线进行电性连接,但设置过多的部件将导致导电夹子4结构复杂,增加了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夹持部41设有至少一个夹持端411,夹持端411夹持电缆1,且电缆1在被夹持处引出芯线与夹持端411电性连接,即本实施方式仅通过夹持端411同时实现了对电缆1的夹持,以及与芯线的电性连接,大大提高了导电夹子4的结构紧凑性,也降低了导电夹子4的生产成本。

需要指出,夹持端411还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图3所示,此时夹持端411为两个,分别设于第一夹持部41的两侧,其中,芯线只需与其中一个夹持端411进行电性连接便可,同理,当夹持端411为两个以上时亦是如此。

另外,每个夹持端411的开口可以呈U型或C型等,只要能够夹稳电缆1便可。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夹持部包括固定夹板422、活动夹板423和弹性板424;所述固定夹板422与所述第一夹持部41连接,所述活动夹板423与所述固定夹板422相对布置,两个所述夹持面421分别设于所述固定夹板422和所述活动夹板423相对的表面上;所述弹性板424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夹板423连接,所述弹性板424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夹板422或所述第一夹持部41连接,所述弹性板424用于带动所述活动夹板423进行复位。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需要使用第二夹持部夹持相应的线缆或设备进行使用,所以对线缆或设备进行稳定夹持尤为重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将第二夹持部设为包括固定夹板422、活动夹板423和弹性板424;其中,固定夹板422与第一夹持部41连接,从而实现了固定夹板422的固定连接;另外,活动夹板423与固定夹板422相对布置,两个夹持面421分别设于固定夹板422和活动夹板423相对的表面上,且弹性板424的一端与活动夹板423连接,弹性板424的另一端与固定夹板422或第一夹持部41连接,由于弹性板424具有自动复原的性质,所以无论活动夹板423移向或移离固定夹板422后,弹性板424均能将活动夹板423带回至原位,从而实现对活动夹板423的复位,因此线缆或设备置于两夹持面421之间时,弹性板424能够对活动夹板423持续施力,以保证活动夹板423能够时刻对线缆或设备施加夹持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和3所示,所述弹性板424或所述活动夹板423连接有掰板43,所述外壳3覆盖在所述掰板43外的部分形成把手31,所述把手31用于供使用者掰动所述活动夹板423移离所述固定夹板422。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关线缆或设备需要嵌入至两夹持面421之间进行夹持固定,为了便于使用者对相关线缆或设备进行夹持固定,本实施方式在弹性板424或活动夹板423处连接有掰板43,并使得外壳3覆盖在掰板43外的部分形成把手31,以图2和3为参考,当使用者掰动把手31时,掰板43将带动活动夹板423往上翻转,使得活动夹板423与固定夹板422之间的间距增大,从而便于将相关线缆或设备放置在活动夹板423与固定夹板422之间,为使用者的夹持操作带来便利。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把手31与所述外壳3包裹在所述第一夹持部41的部分相互分离,两者之间留有掰动空间6;所述外壳3设有挡线板33,所述挡线板33对所述掰动空间6遮挡,所述挡线板33用于阻挡线缆进入至所述掰动空间6内。

由于把手31与外壳3包裹在第一夹持部41的部分相互分离,所以定义两者分离的空间为掰动空间6,由于掰动空间6形成后,线缆容易陷入至掰动空间6内,这将导致线缆缠绕而难以收拾。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在外壳3上设有挡线板33,挡线板33对掰动空间6遮挡,由于挡线板33用于阻挡线缆进入至掰动空间6内,所以线缆将难以进入掰动空间6,从而避免出现线缆缠绕的情况,为导联线的收拾整理提供了便利。

其中,挡线板33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设置在掰动空间6的正前方或侧面,但挡线板33设置在掰动空间6侧面时,虽然同样能够防止线缆陷入掰动空间6而产生缠绕,但会使得掰动把手31变得不便,所以挡线板33的优选设置方式如图2所示,此时挡线板33置于掰动空间6的正前方,在此情况下,挡线板33不但阻挡线缆进入至掰动空间6内,而且不影响使用者对把手31的掰动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外壳3在所述导电夹子4外部注塑成型。

外壳3主要用于保护导电夹子4和芯线,以免外界环境对导电夹子4和芯线造成损坏,而外壳结构一般包括两个能够相互组合、拆卸的壳体,只要进行拆卸操作,便能将外壳结构所保护部件取出。

为了避免他人能够随意取出导电夹子4和芯线,本实施方式的外壳3在导电夹子4外部注塑成型,所以外壳3无法直接拆除,实现了对导电夹子4和芯线的有力保护,而且注塑成型的外壳3与导电夹子4、电缆1的贴合程度更高,能够更好的固定导电夹子4和电缆1。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导电夹子4一体成型。

在生产设计中,提高产品的紧凑性尤为重要,所以本实施方式将导电夹子4设为一体成型的结构,减少了部件的数量,不但提高了导电夹子4的结构紧凑性,而且也节省了导电夹子4的组装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外壳3上设有标志位32,一个所述标志位32对应标示一个所述联接器的夹持物。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的联接器用于夹持不同的线缆或设备,所以快速识别每个联接器的夹持物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施方式在外壳3上设有标志位32,由于每个标志位32对应标示一个联接器的夹持物,所以使用者观测标志位32便能迅速识别每个联接器的夹持物,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中,标志位32可以是各种各样具有标识性的结构。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