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3948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端子。
背景技术
::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金属端子广泛用于在电气设备中的部件和电子设备之间建立电连接。为了防止对接的金属端子意外地解除对接而脱离,设置了防脱离构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图10a和图10b是现有技术的金属端子的一对视图,其中图10a是金属端子的一平面剖视图,而图10b是金属端子的一侧剖视图。在附图中,811表示由绝缘性材料制成的一基座,基座具有一凹部813,一中继端子951插入并收容于凹部813。一第一端子851随后安装在凹部813内。第一端子851是连接于一电气设备或一电子设备的从凹部813的内壁向一开口812延伸的一金属板制的元件。第一端子851具有在两侧均形成的一防脱离凹部852。这里,861是连接于一些其它的电气设备或者电子设备的一金属板制的元件或第二端子861。中继端子951是方形筒状的一金属板制的元件,设置有一对侧壁952以及一对上下壁953。中继端子951在前后方向(图中的竖直方向)的两端均具有一插入口957。每个插入口957具有从接近上下壁953的中央附近朝向插入口957的内部弯折的一对弹性接触片955。每个侧壁952均具有从各插入口957的端部附近朝向前后方向的中心倾斜切起(notched)的一弹性防脱离片956。当一电气设备或者电子设备电连接于另一电气设备或者电子设备时,中继端子951首先从开口812插入凹部813。第一端子851随后相对中继端子951进入图中的上侧的插入口957,且在两侧被挟持在所述一对弹性接触片955之间。这样,就建立了第一端子851和中继端子951之间的一电连接。这里,所述一对弹性防脱离片956的前端接合第一端子851的防脱离凹部852。这样,防止第一端子851脱离中继端子951。然后,第二端子861相对中继端子951插入图中的下侧的插入口957,且第二端子861在两侧上被挟持在所述一对弹性接触片955之间,以建立与中继端子951的一电连接。由此,经由中继端子951建立了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之间的一电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特许公报JP2001-110534。然而,在现有技术中,当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继端子951进入插入口957中时,随着所述一对弹性接触片955被推离分开,所述一对弹性防脱离片956也被推离分开。结果,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受到来自中继端子951的大阻力。换句话说,当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继端子951插入并与中继端子951对接时存在大阻力。所以,当第一端子851和第二端子861朝向中继端子951插入并与中继端子951对接时,需要大的插入力和对接力。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时接触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和锁定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错开。结果是具有简单结构且成本低的适用范围广的金属端子,所述金属端子能够在施加小的力的情况下对接,同时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并可靠地防止脱离。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金属端子,其具有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连接于所述底板部的一对侧板部以及形成于每一所述侧板部的锁定凹部。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接触弹性元件,所述接触弹性元件包括压抵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的一接触端部;以及锁定弹性元件,所述锁定弹性元件包括能接合所述锁定凹部的锁定凸部。以及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错开。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锁定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所述接触弹性元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开始接触的位置的前侧。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接触弹性元件是在基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且从所述基端沿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悬臂状的弹片元件,而所述锁定弹性元件是在两端连接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一弹片元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触凸部形成于所述接触端部,且所述第二接触凸部压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底板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面对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以及连接于所述底板部和所述顶板部的一对侧板部,所述接触弹性元件形成于所述底板部且所述锁定弹性元件形成于所述侧板部。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具有一尖的前端的第一接触凸部形成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所述侧板部,所述第一接触凸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顶板部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后端的一内壁部,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中时,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端缘与所述内壁部接触,所述锁定凸部进入到所述锁定凹部,且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被定位和锁定。本实用新型还为一种金属端子,其具有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以及由一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对接。所述第一端子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以及一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一第一导电元件的连接部分,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后端。所述第二端子设置有能够收容所述第一接触部插入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且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一底板部以及面对所述底板部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所述顶板部包括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的一导引凸部,以及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时,所述导引凸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正上方。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中时,所述导引凸部的下端接近或接触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上端。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金属端子中,当所述第一接触部完全插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时,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前端缘到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前部的后端的范围收容在所述第二接触部内。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时接触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和锁定弹性元件变形的时间错开。结果,两个金属端子能够在施加小的力下对接同时可靠地维持接触状态并可靠地防止脱离。结果是结构能简化且成本能降低的适用范围广的两个金属端子。附图说明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立体图,其中图1a示出端子对接前的状态而图1b示出端子对接后的状态。图2a-图2e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五个视图,其中图2a是一左视图,图2b是一俯视图,图2c是一右视图,图2d是一后视图,而图2e是一前视图。图3a-图3e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五个视图,其中图3a是一左视图,图3b是一俯视图,图3c是一右视图,图3d是一后视图,而图3e是一仰视图。图4a和图4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一对剖视图,其中图4a是从图3b的A-A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4b是从图3b的B-B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5a和图5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一步的一对视图,其中图5a是切除顶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视图而图5b是从图5a的C-C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二步的一对视图,其中图6a是切除顶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视图而图6b是从图6a的C-C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三步的一对视图,其中图7a是切除顶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视图而图7b是从图7a的C-C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8a和图8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四步的一对视图,其中图8a是切除顶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视图而图8b是从图8a的C-C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9a和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视图,其中图9a是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立体图而图9b是第一端子的一俯视图。图10a和图10b是现有技术的金属端子的一对视图,其中图10a是金属端子的一平面剖视图而图10b是金属端子的一侧剖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51、851:第一端子53:第一固定部53a:芯线夹接部53b:护套夹接部55:第一接触部55a、155a:底板部55b、155b:侧板部55c:第一接触凸部55d:肋部55e:上端缘55e1:前上端缘55e2:后上端缘55f:前端缘56:锁定凹部56a:前端倾斜面56b:弯折片91:导线92:芯线151、861:第二端子153a:前固定部153b:后固定部154:内壁部155:第二接触部155c:第二接触凸部155d:接触臂部155d1:基板部155d2:倾斜板部155d3:接触端部155e:顶板部155g:导引凸部156:锁定臂部156a:锁定凸部156b:锁定前侧倾斜部156c:锁定后侧倾斜部157:开口部157a:入口导引部811:基座812:开口813:凹部852:防脱离凹部951:中继端子952:侧壁953:上下壁955:弹性接触片956:弹性防脱离片957:插入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是参照附图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的说明。图1a和图1b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立体图,而图2a-图2e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的五个视图。在图1a和图1b中,图1a示出端子对接前的状态而图1b示出端子对接后的状态。在图2a-图2e中,图2a是一左视图,图2b是一俯视图,图2c是一右视图,图2d是一后视图,而图2e是一前视图。在这些图中,51是第一端子或本实施例中的一对金属端子中的一个,而151是第二端子或本实施例中的一对金属端子中的另一个。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一对金属端子用于建立作为第一导电元件的一导线91与作为第二导电元件的一基板(未示出)之间的电连接和机械连接。所述一对金属端子也可用于建立基板和另一基板之间的一电连接和机械连接、用于建立导线91和另一导线之间的一电连接和机械连接或用于一些其它类型的用途。基板可以是用在电气设备或电子设备(诸如一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数字电视、车辆导航装置或游戏机)中的一印刷电路基板或柔性电路基板。基板也可以是一半导体元件安装基板,光接收元件和光发射元件已安装在其上而供一太阳能电池板、LCD显示装置、LED显示装置或LED照明器具使用。基板也可用在一些其它种类的装置中。导线91可以是用在任何种类的装置中的任何种类的导线。换句话说,第一导电元件和第二导电元件可以是任何种类的导电元件。此外,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一对金属端子可用于连接电源线、用于连接一地线或用于连接信号线。在本实施例中,用于解释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各部分的结构和操作的方向的表述(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它们取决于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及其组成部件在图中所示的姿势。当第一端子51、第二端子151或者其组成部件的姿势发生变化时,解释也将响应姿势的变化而变化。第一端子51是一被冲压弯折而一体成型的导电的金属板,并且具有:一第一接触部55;一第一固定部53,连接于第一接触部55的后方;以及一锁定凹部56,作为一第一锁定部形成于第一接触部55,用于保持对接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通常,第一端子51是总长约6.5mm、总宽约1.5mm以及总高约1.0mm的一微小的元件。然而,如果有必要,每个尺寸都可适宜变更。第二端子151是一被冲压和弯折而一体成型的导电的金属板,并且具有:一第二接触部155;一锁定臂部156,作为一第二锁定部形成于第二接触部155的一侧板部155b,用于保持对接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以及一前固定部153a和一后固定部153b,分别连接于第二接触部155的底板部155a的前后两端。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固定部153a和后固定部153b有时统称为第二固定部153。第二固定部153是一大体长方形的部分,使用一连接手段(诸如焊接)将其电气地和机械地连接并固定于形成在基板表面的一连接垫。如图所示,优选至少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是平面。当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使用焊接而连接于一连接垫的表面时,第二端子151能够直接安装在基板上而不必使用另一元件(诸如一基座)。连接垫是一平板状的金属制的元件,其连接于基板上的电源线、接地线或信号线的导电迹线。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平行于第二接触部155的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延伸,且优选位于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的下方。这样,当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连接于连接垫的表面时,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和基板的表面之间形成空间。此外,一导引凸部155g优选以一向下突出的凹坑(dimple)设置在顶板部155e的前端附近。第一固定部53包括:一芯线夹接部53a,作为导线91的连接部,夹接并固定芯线92;以及一护套夹接部53b,夹接芯线92周围的绝缘护套以固定导线91。如图中所示的例子中,芯线夹接部53a是第一固定部53的与第一接触部55的后端连接的前方的部分,而护套夹接部53b是第一固定部53的与芯线夹接部53a的后端连接的后方的部分。这样,第一固定部53电气地且机械地连接固定于导线91的芯线92,而第一端子51直接安装于导线91的终端而不使用任何其它元件(诸如一基座)。导线91可以是一电源线、一接地线或者一信号线。第一接触部55具有:一平板状的底板部55a,沿长方形的前后方向(图2b中的左右方向)延伸;以及左右的侧板部55b,分别一体连接于底板部55a的左右两侧缘。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已对接时,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角筒状的第二接触部155的开口部157中,并与第二接触部155接触,从而建立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的电连接。这里,底板部55a被第二接触部155的底板部155a上的作为接触弹性元件的悬臂弹片状的接触臂部155d从下面弹性压抵,从而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可靠地保持电连接状态。如图2e所示,当从前方看时,左右的侧板部55b正交于底板部55a且彼此平行。第一接触部55是上方敞开的、前后方向(纵向)延伸的以及具有一正方形的剖面形状的一檐槽形(gutter-shaped)元件。一锁定凹部56形成于各侧板部55b。如图2a和图2c所示,当从侧面看时,锁定凹部56是向下凹陷的具有大体长方形形状的元件。这里,侧板部55b的一部分被切掉,从而它们能从侧板部55b的上端缘55e向下凹陷。锁定凹部56的下端位于侧板部55b的下端的上方的位置。锁定凹部56的存在将上端缘55e一分为二,即分为一前上端缘55e1和一后上端缘55e2。当从侧面看时,前上端缘55e1和后上端缘55e2是直线的且平行于底板部55a。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前上端缘55e1的位置低于后上端缘55e2。一向上突出的第一接触凸部55c形成于各前上端缘55e1上。第一接触凸部55c的前端优选是尖的。这样当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中时,第一接触凸部55c刮擦第二接触部155的顶板部155e的下表面、除去形成在该下表面的薄膜以及附着在该下表面上的异物,从而提供一所谓的擦拭作用。这也减小了第一接触凸部55c和顶板部155e之间的接触阻力。如果需要,第一接触凸部55c可省略。一向上鼓出的细长的肋部55d形成于底板部55a上。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肋部55d从底板部55a的后端向前延伸。然而,肋部55d优选是不会进一步延伸到底板部55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之前。一肋部55d的形成提高了底板部55a的强度。如果需要,肋部55d的数量和配置可适宜变更或者全部省略。如图所示,锁定凹部56的前端缘具有被倒角的一前端倾斜面56a。前端倾斜面56a优选从侧板部55b的外侧向内侧倾斜。然而,一前端倾斜面56a不是必需的而可省略。优选地,第一接触部55的整个前端缘55f被倒角。如图所示,底板部55a和侧板部55b优选具有当从前端缘55f面向后方时向外扩宽的一倾斜表面。这样,第一接触部55能更顺畅地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中。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时,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作为一止挡件通过与第二端子151的内壁部154接触而在对接方向(前向)上阻止第一端子51前进。注意的是,前端缘55f作为一定位单元,限定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在对接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下面是第二端子151的构成的详细的说明。图3a-图3e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五个视图,而图4a-图4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的一对剖视图。在图3a-图3e中,图3a是一左视图,图3b是一俯视图,图3c是一右视图,图3d是一后视图,而图3e是一仰视图。在图4a-图4b中,图4a是从图3b的A-A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图4b是从图3b的B-B线作出的一剖视图。如上所述,第二端子151具有一第二固定部153、一第二接触部155以及一锁定臂部156。第二固定部153包括一前固定部153a以及一后固定部153b且使用一连接方式(诸如焊接)连接并固定于形成在基板的表面上的一连接垫。第二接触部155是具有一大体长方形的截面形状的一角筒状的部分,其具有平板状的长方形的一顶板部155e、面对顶板部155e的平板状的一底板部155a以及连接于顶板部155e和底板部155a的左右的侧板部155b。它们设置成顶板部155e和底板部155a彼此相对且所述一对侧板部155b彼此相对。开口部157沿前后方向(图3b中的左右方向)穿过第二接触部155。开口部157是在第二接触部155的前后端均具有一大体长方形开口的一长方体的空腔部,它的周围的四个面由顶板部155e、底板部155a和所述一对侧板部155b限定。开口部157的后端由连接于侧板部155b的后端的一内壁部154部分封闭。当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时,内壁部154与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接触且作为一止挡件在对接方向(前向)上阻止第一端子51前进。内壁部154也作为限定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在对接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的一定位单元。开口部157的前端具有:一对入口导引部157a,从侧板部155b的前端向前(向图3b的左方)延伸。如图3b所示,所述一对入口导引部157a优选使它们之间的间隔随着向前延伸而变宽地倾斜。一悬臂状的接触臂部155d形成于底板部155a。接触臂部155d是一弹片状的元件,在第二接触部155的前端附近的基端连接并固定于底板部155a,以使第二接触部155的后端附近的前端(自由端)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如图3c和图4b所示,当从侧面看时,接触臂部155d优选具有:一基板部155d1,平行于底板部155a;一倾斜板部155d2,连接于基板部155d1的前端并向前上升;以及高台状的一接触端部155d3,连接于倾斜板部155d2的前端并且平行于底板部155a延伸。这样,位于接触臂部155d的自由端处的接触端部155d3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并与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接触。在图中所示的例子中,从接触臂部155d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一第二接触凸部155c在接触臂部155d的前端形成于接触端部155d3。第二接触凸部155c的前端优选是尖的。这样当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时,第二接触凸部155c刮擦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以除去形成在该下表面的薄膜以及附着在该下表面上的异物,从而提供一所谓的擦拭作用。这也减小了第二接触凸部155c和底板部55a之间的接触阻力。如果需要,第二接触凸部155c可省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锁定臂部156形成于各侧板部155b。这些锁定臂部156在前后方向的两端均连接并固定于侧板部155b,而中间部分形成一锁定凸部156a,锁定凸部156a突出到侧板部155b的内侧,即朝向开口部157突出。优选地,如图3b和图3e所示,朝向开口部157向后向内逐渐倾斜的一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形成于各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凸部156a的前端,且朝向开口部157向前向内逐渐倾斜的一锁定后侧倾斜部156c形成于各锁定凸部156a的后端。锁定臂部156作为两端固定的一(双端)弹片。这样,当第一端子51接合第二端子151时,锁定凸部156a在水平方向(图3e中的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且接合第一端子51的锁定凹部56。此外,一导引凸部155g优选以一向下突出的凹坑的形式设置在顶板部155e的前端附近。当第一端子51与第二端子151对接时,导引凸部155g从上方进入第一端子51的左右的侧板部55b之间,且作为在左右方向定位第一端子51的导引部。当第一端子51与第二端子151的对接完成时,导引凸部155g直接位于第一端子51的部分第一固定部53的上方,具体地,直接位于芯线夹接部53a的上方,且导引凸部155g的下端接近或接触芯线夹接部53a的上端。因为与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的后方连接的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到导引凸部155g的限制,所以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的姿势是稳定的(stable)且即使当第一固定部53受到上下方向的外力时,诸如导线91在上下方向上被拉动(yank),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也保持可靠的对接状态。下面是对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进行对接和连接操作的说明。图5a和图5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一步的一对视图,图6a和图6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二步的一对视图,图7a和图7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三步的一对视图,而图8a和图8b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对接的第四步的一对视图。在图5a至图8b中,图5a、图6a、图7a、图8a是切除顶板部的第二端子的一俯视图而图5b、图6b、图7b、图8b分别是从图5a、图6a、图7a、图8a的C-C线作出的一剖视图。通过第一固定部53的芯线夹接部53a夹接并固定导线91的芯线92且通过使用护套夹接部53b夹接并固定导线91的芯线92上的绝缘护套,第一端子51安装于一导线91的终端。通过使用焊接将第二固定部153连接并固定于一基板上的一连接垫的表面,第二端子151安装于基板(未示出)。如图1a所示,操作者将第一端子51的前端和第二端子151的前端拿在一起,使第一端子51和/或第二端子151向另一方的端子移动靠近,且使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中。因为从侧板部155b的前端延伸的入口导引部157a设置在开口部157的前端且所述一对入口导引部157a以使它们之间的间距向前延伸扩宽地倾斜,所以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能够顺畅地插入到第二端子151的开口部157中。当第二端子151的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位于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的下方时,当第二固定部153的下表面连接于连接垫的表面时,底板部155a的下表面和基板的表面之间形成一空间。结果,即使在第二端子151安装于一基板上时,第一接触部55也能够顺畅地插入到开口部157中。当第一端子5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二端子151移动时,首先如图5a-图5b所示,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与锁定臂部156的内侧接触,具体的是与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的内侧接触。在这之后,当第一端子51向前移动时,各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和锁定凸部156a向外移位。结果,随着第一端子51向前移动,第一端子51受到锁定臂部156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阻力。注意的是,如图5a-图5b所示,当第一接触部55的侧板部55b的前端缘55f与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的内侧接触时,底板部55a的前端缘55f还没有与接触臂部155d的倾斜板部155d2接触。因此,第一端子51能够前进而不受因接触臂部155d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而来自接触臂部155d的阻力。然后,当第一端子51沿对接方向进一步相对第二端子151前进时,如图6a-图6b所示,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前端缘55f与接触臂部155d的倾斜板部155d2接触。之后,随着第一端子51前进,接触臂部155d的前端向下移位。因此,随着第一端子51前进,第一端子51受到接触臂部155d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阻力。在图6a-图6b所示的位置点(point),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和锁定凸部156a已向外移位,且锁定凸部156a与第一接触部55的侧板部55b的外表面接触(在图6a和图7a中,为了简单起见,锁定凸部156a和侧板部55b重叠,但是锁定臂部156实际上弹性变形且锁定凸部156a的内侧端与侧板部55b的外表面接触)。因为这时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和锁定凸部156a没有进一步向外移位,所以第一接触部55不受锁定臂部156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来自锁定臂部156的阻挡。然后,当第一端子51沿对接方向进一步相对第二端子151前进时,如图7所示,接触臂部155d的前端已向下移位,且位于该前端的接触端部155d3、更具体地形成于接触端部155d3上的第二接触凸部155c与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接触。因为当第一端子51已前进到此位置点时接触端部155d3已不再进一步移位且接触臂部155d不再进一步变形,所以第一端子51不受接触臂部155d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来自接触臂部155d的阻挡。在图7a-图7b所示的位置点中,各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前侧倾斜部156b和锁定凸部156a已经向外移位且锁定凸部156a与第一接触部55的侧板部55b的外表面接触。此时,即使第一端子51进一步前进,第一端子51也不再受到锁定臂部156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力的来自锁定臂部156的阻挡。然后,如图8a-图8b所示,当第一端子51沿对接方向进一步相对第二端子151前进时,第一接触部55插入第二接触部155已经完成,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对接已经完成,且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与内壁部154接触。因此,第一端子51沿对接方向相对第二端子151被定位而不能进一步前进。此外,形成于第一接触部55的侧板部55b的锁定凹部56已到达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凸部156a。结果,锁定臂部156的形状弹性恢复且锁定凸部156a进入锁定凹部56中。这样,锁定凸部156a和锁定凹部56彼此接合而锁定。这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保持对接状态。注意的是,锁定凸部156a更具体的讲是锁定后侧倾斜部156c的内表面与锁定凹部56的前端缘接触。结果,侧板部55b被锁定后侧倾斜部156c朝向内壁部154压。因此,侧板部55b由锁定后侧倾斜部156c和内壁部154前后挟持,且第一端子51的位置相对第二端子151稳定。接触臂部155d的弹性作用使得接触端部155d3具体地使得第二接触凸部155c压抵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在图5a至图8b中,为方便起见,切除第二端子151的第二接触部155的顶板部155e。然而,实际上,顶板部155e是存在的,且形成于侧板部55b的上端缘55e的第一接触凸部55c与顶板部155e的下表面接触,由此防止第一接触部55向上移位。因此,第二接触凸部155c可靠地压抵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且保持与底板部55a的接触。因为导引凸部155g位于芯线夹接部53a的正(directly)上方且导引凸部155g的下端接近或接触芯线夹接部53a的上端,所以连接于第一端子51的第一接触部55的后方的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导引凸部155g的限制。因此,即使当第一固定部53在上下方向上受到外力作用时,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的姿势保持稳定,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保持可靠的对接状态。此外,第一端子51的至少从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到连接于第一接触部55的后方的第一固定部53的芯线夹接部53a的后端的大范围(longrange)收容在第二端子151的第二接触部155内。因此,即使当第一端子51或第二端子151受到外力(诸如振动)作用时,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之间的姿势和位置关系保持原状(undisturbed),且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端子是由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一第一端子51和由导电性的金属制成的与第一端子51对接的一第二端子151。第一端子51设置有一第一接触部55,第一接触部55包括一底板部55a、连接于底板部55a的一对侧板部55b以及形成于每一侧板部55b的一锁定凹部56。第二端子151设置有能够收容插入的第一接触部55的一第二接触部155,第二接触部155与第一接触部55接触,且第二接触部155包括:一接触臂部155d,接触臂部155d包括压抵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一接触端部155d3;以及锁定臂部156,锁定臂部156包括能够接合锁定凹部56的锁定凸部156a。这里,接触臂部155d与第一接触部55开始接触的位置和锁定臂部156与第一接触部55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于第一接触部55的插入方向是错开的。当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接触臂部155d和锁定臂部156的其中一个变形而另外一个不变形。当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接触臂部155d与第一接触部55开始接触的位置和锁定臂部156与第一接触部55开始接触的位置相对第一接触部55的插入方向是错开的。结果,当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接触臂部155d和锁定臂部156的其中之一通过第一接触部55导致变形而另一个不变形。因此,第一接触部55能够不受大阻力而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且操作者只需要施加一小的力,就可使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因为锁定凸部156a接合锁定凹部56以锁定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所以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之间维持可靠的接触状态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维持可靠的对接状态。这可靠地防止第一接触部55脱离第二接触部155。结果就是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的结构能简化且成本能降低的适用范围广(versatile)的金属端子。进一步来说,锁定臂部156与第一接触部55开始接触的位置在第一接触部55的插入方向上位于接触臂部155d与第一接触部55开始接触的位置的前侧,当第一接触部55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时,锁定臂部156首先通过与第一接触部55接触而弹性变形。然而,此时接触臂部155d不变形。因此,第一端子51受到锁定臂部156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阻力,但不受到接触臂部155d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阻力。而后接触臂部155d通过与第一接触部55接触而弹性变形。然而,此时锁定臂部156已经变形且不再进一步变形。因此,第一端子51仅受到接触臂部155d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阻力而不受到锁定臂部156的弹性变形的反作用的阻力。此外,接触臂部155d是在基端连接并固定于第二接触部155且从所述基端沿第一接触部55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悬臂状的弹片元件,而锁定臂部156在两端连接并固定于第二接触部155的一弹片元件。因此,因为从接触臂部155d的基端到接触端部155d3的距离能够被加长,所以接触臂部155d的弹性作用长度能够增加。这增加了接触端部155d3在上下方向上的弹性变形的范围,且加强了接触端部155d3压抵底板部55a的弹性作用。这样,即使对接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受到外力作用(诸如振动),也能够可靠地维持接触端部155d3和底板部55a之间的接触状态。结果,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之间的接触。因为,接触臂部155d悬臂设置成自由端的接触端部155d3面向第一接触部55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所以它不会卡在插入的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上。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二接触凸部155c形成于接触端部155d3,且第二接触凸部155c压入到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这样第二接触凸部155c的尖的前端刮擦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的下表面,除去形成在该下表面上的薄膜以及附着在该下表面上的异物,从而提供一所谓的擦拭作用。这也减小了接触端部155d3和底板部55a之间的接触阻力。此外,第二接触部155包括一底板部155a、面对底板部155a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155e以及连接于底板部155a和顶板部155e的一对侧板部155b。接触臂部155d形成于底板部155a且锁定臂部156形成于各侧板部155b。因为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被挟持在接触臂部155d的接触端部155d3和顶板部155e之间,所以可靠地维持接触端部155d3和第一接触部55的底板部55a之间的接触状态。因为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的左右的侧板部55b被从外侧挟持在一对锁定臂部156之间,所以可靠地维持形成于第一接触部55的侧板部55b的锁定凹部56与锁定臂部156的锁定凸部156a的接合状态、可靠地维持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之间的接触状态以及可靠地维持第一端子51与第二端子151的对接状态。具有一尖的前端的一第一接触凸部55c形成于第一接触部55的侧板部55b,且第一接触凸部55c压入第二接触部155的顶板部155e。这样第一接触凸部55c的尖的前端刮擦第二接触部155的顶板部155e,除去形成在该下表面上的薄膜以及附着在该下表面上的异物,从而提供一所谓的擦拭作用。这也减小了第一接触部55和顶板部155e之间的接触阻力。此外,第二接触部155包括设置于第二接触部155的后端的一内壁部154,当第一接触部55完全进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与内壁部154接触,锁定凸部156a进入到锁定凹部56中,且第一接触部55和第二接触部155被定位和锁定。这样,第一端子51相对第二端子151牢固地定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子51设置有固定于一导线91的芯线92的一第一固定部53以及一第一接触部55。第一固定部53的芯线夹接部53a连接于第一接触部55的后端。第二端子151设置有能够收容第一接触部55插入的一第二接触部155,第二接触部155与第一接触部55接触,且第二接触部155包括一底板部155a以及面对底板部155a的呈平板状的一顶板部155e,顶板部155e包括朝向底板部155a突出的一导引凸部155g。当第一接触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导引凸部155g位于第一固定部53的芯线夹接部53a的正上方。因为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受到导引凸部155g的限制,所以即使当第一固定部53受到上下方向上的外力作用(诸如导线91在上下方向上被拉动),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的姿势也是稳定的且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可靠地保持对接状态。此外,当第一接触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导引凸部155g的下端接近或接触第一固定部53的芯线夹接部53a的前部的上端。因此,第一固定部53的上下方向的位移严格地受到导引凸部155g的限制,且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的姿势更稳定。此外,当第一接触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时,从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到第一固定部53的芯线夹接部53a的前部的后端的范围收容在第二接触部155内。因此,因为第一接触部55的上下方向的位移和左右方向的位移均受到第二接触部155的限制,所以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的第一接触部55的姿势更稳定。下面是一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省略进一步的说明。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操作和效果的进一步说明也省略。图9a-图9b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对视图。在图9a-图9b中,图9a是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一立体图而图9b是第一端子的一俯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的锁定凹部56通过弯折侧板部55b的一部分而形成以形成弯折片56b。在各弯折片56b中,前端连接并固定于侧板部55b,而后端在宽度方向上向第一接触部55的中心倾斜。各弯折片56b的外表面是位于锁定凹部56的前端缘的一前端倾斜面56a。因此,在相对第一接触部55的前后方向上,本实施例中的前端倾斜面56a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前端倾斜面56a大。因此,当第一接触部55完全插入到第二接触部155中时,锁定凸部156a与前端倾斜面56a可靠接触。结果,因为弯折片56b沿第一接触部55的插入方向受锁定凸部156a压抵,所以第一接触部55的前端缘55f压入内壁部154,且第一端子51相对第二端子151被可靠地定位。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其余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端子151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此外,因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对接并连接的操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进一步的说明。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说明中,第一端子51安装于一导线91而第二端子151安装于一基板。然而,第一端子51可以以与第二端子151同样的方式安装于一基板,而第二端子151可以以与第一端子51同样的方式安装于一导线91。换句话说,第一端子51和第二端子151可用于连接一导线到另一导线、一导线到一基板或者一基板到另一基板。在公开的本说明书中,说明了与具体优选实施例相关的特性。参照公开的本说明书,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可构思其它的实施例、修改以及变形。工业实用性本实用新型能适用于一金属端子。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