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37942阅读:6922来源:国知局
量子点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薄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量子点膜。



背景技术:

量子点是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的一种三个维度尺寸均在纳米数量级的结晶结构的半导体材料。在量子点中,能级根据量子点的尺寸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量子点的尺寸来控制带隙,从而控制量子点的发射光谱。由于量子点可通过外部光源如发光二极管(LED)等照射以激发量子点发出高色度的纯色光线,其发光特性已远远超过LED背光的荧光粉的发光特性。

目前,量子点膜是量子点显示技术最重要的一种应用方式。然而,一般认为量子点膜的结构是夹心饼,就是在一层阻隔膜上涂覆上液态量子点胶,再贴合一层阻隔膜,再加热或紫外固化或其固化再贴合而成。但是,由于液态量子点胶的流动特性、贴合的受力不均以及固化能量引起的张力变化容易造成量子点胶固化后的移形走位、分布不均匀,进而出现色偏差影响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量子点膜,可避免发生量子点胶移形走位、分布不均与的问题,保证该量子点膜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量子点膜,包括第一阻隔层、第二阻隔层、粘连所述第一阻隔层的第一基材层、粘连所述第二阻隔层的第二基材层、及粘连于所述第一基材层与所述第二基材层之间的量子点层;所述第一阻隔层为第一无机物层和第一聚合物层排列组合的堆叠层结构,所述第二阻隔层为第二无机物层和第二聚合物层排列组合的堆叠层结构;所述第一基材层为第一柔性基体,所述第一柔性基体粘连所述第一阻隔层;所述第二基材层包括第二柔性基体及无机化合物层,所述第二柔性基体粘连所述第二阻隔层,所述无机化合物层粘连所述量子点层;所述量子点层包括量子点胶与阻隔胶;所述第一无机物层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所述第二无机物层与第二所述聚合物层均通过一粘合树脂进行粘连。

上述量子点膜,解决了由于液态的量子点胶的流动特性、贴合的受力不均以及固化能量引起的张力变化容易造成量子点胶固化后的移形走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此量子点膜能提供更好的亮度、均匀度、色彩饱和度以及色域表现和对比度,同时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层与所述第二阻隔层均具有N层层次结构,层数为1<N≤6。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层与所述第二阻隔层的厚度范围均为 10μm~18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机物层与所述第二无机物层均采用氮化物、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交互堆叠而成的复合层,厚度范围均为5nm~200n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胶为不同官能度的丙烯酸酯类的光固化树脂、改性硅胶类或者环氧树脂类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隔胶的厚度范围为5μm-20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无机物层、第二无机物层均为包括SixNy、 SiOy、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等其他氧化物或氮化物。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第二聚合物层均为烯烃类聚合物、聚酯类、聚酞胺类(PA)、聚偏二氯乙烯系聚合物(PVDC)、液晶聚合物(LCP)、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物、离子型聚合物、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中的一种或多种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合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酸酐改性的线形低密度聚乙烯聚合物(LLDPE粘合树脂)、酸酐改性的聚丙烯聚合物(PP粘合树脂)、酸酐改性的高密度聚乙烯聚合物(HDPE粘合树脂)、聚羟基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无机化合物层带有形状,该形状为蜂窝状、圆圈状或者多边形状中的一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量子点膜的层次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的量子点膜的剖视图;

附图标注说明:

10-第一阻隔层,20-第二阻隔层,30-第一基材层,31-第一柔性基体,40- 第二基材层,41-第二柔性基体,42-无机化合物层,50-量子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量子点膜,包括第一阻隔层10、第二阻隔层20、粘连所述第一阻隔层10的第一基材层30、粘连所述第二阻隔层20的第二基材层40、及粘连于所述第一基材层30与所述第二基材层40之间的量子点层50。上述量子点膜,通过在二所述阻隔层10之间增设所述第一基材层20与所述第二基材层30,加强了所述量子点层40的聚合度,防止所述量子点层40发生变形移位,保证该量子点膜的性能及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第一阻隔层10与第二阻隔层20均为具有N层层次结构的复合层,具体地,层数为1<N≤6,厚度范围均为10μm~180μm,均优选15 μm~100μm。所述第一阻隔层10为第一无机物层和第一聚合物层排列组合的堆叠层结构,所述第一无机物层与所述第一聚合物层通过一粘合树脂进行粘连。所述第二阻隔层20为第二无机物层和第二聚合物层排列组合的堆叠层结构,所述第二无机物层与第二所述聚合物层通过所述粘合树脂进行粘连。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层10、第二阻隔层20也可以是无机氧化物层,但是并不限于上述列举的阻隔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阻隔层。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无机物层、第二无机物层均为采用氮化物、氧化物中的一种或多种交互堆叠而成的复合层,厚度范围均为5nm~200nm,均优选 10nm~100nm。所述第一无机物层、第二无机物层均为包括SixNy、SiOy、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等其他氧化物或氮化物。所述第一聚合物层、第二聚合物层均为烯烃类聚合物、聚酯类、聚酞胺类(PA)、聚偏二氯乙烯系聚合物(PVDC)、液晶聚合物(LCP)、聚合物基纳米复合物、离子型聚合物、乙烯- 乙烯醇共聚物(EVOH)中的一种或多种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粘合树脂为聚氨酯丙烯酸树脂、酸酐改性的线形低密度聚乙烯聚合物(LLDPE粘合树脂)、酸酐改性的聚丙烯聚合物(PP粘合树脂)、酸酐改性的高密度聚乙烯聚合物(HDPE粘合树脂)、聚羟基丙烯酸树脂中的一种。所述粘合树脂的性能一般根据所述无机物层与聚合物层的不同而改变或者调节厚度范围。

所述第一基材层30为一种第一柔性基体31,所述第一柔性基材31为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聚对苯二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所述第二基材层40主要为第二柔性基体41,在制备时,所述第二基材层40的一面,通过溅射、化学气相沉积或蒸发工艺制备一层有序的、带有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层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机化合物层42上的形状是蜂窝形、小圆圈、多边形等中的一种。

所述量子点层50包括量子点胶与阻隔胶,所述阻隔胶为不同官能度的丙烯酸酯类的光固化树脂、改性硅胶类或者环氧树脂类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阻隔胶本身具有隔水隔氧的效果且是光学级,能够均匀地分散所述量子点且不会影响所述量子点胶本身的性能,能够很好地与所述第二基材层40粘连且不影响所述第二基材层40本身的性能,还能很好地粘接所述第一基材层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隔胶的厚度范围为5μm-200μm,优选10μm-50μm。

采用此技术方案,先分别制备所述第一基材层30与所述第二基材层40,所述第一基材层30具有所述第一柔性基体31的一面制备一层所述第一阻隔层10,所述第二基材层40具有所述第二柔性基体41的一面制备一层所述第二阻隔层 20,所述第二基材层40具有所述无机化合物层42的一面涂覆所述量子点层50,固化,最后贴合带有所述第一阻隔层10的所述第一基材层20。

上述量子点膜,解决了由于液态的量子点胶的流动特性、贴合的受力不均以及固化能量引起的张力变化容易造成量子点胶固化后的移形走位、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此量子点膜能提供更好的亮度、均匀度、色彩饱和度以及色域表现和对比度,同时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