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压变频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7287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舰船用电缆,具体是一种用于舰船变频系统中的中压变频电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舰船用电机的不断发展,电机的功率再不断增大,但其速度不可调,从而导致其电能浪费极大。而变频电机的出现,实现了电机的软启动,电机速度实现可调,极大的节省了电能,同时由于变频电机负载的加大,迫切需要一种能适应变频电机的且满足额定电压3.6/6kV的舰船用变频电力电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的用于舰船变频系统的中压变频电缆。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 一种中压变频电缆,其结构特点是:包括主线芯、绕包层、内衬层、铠装屏蔽层和外护套。主线芯有3根,3根主线芯的结构相同。3根主线芯沿电缆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3根主线芯绞合成缆。3根主线芯均沿其各自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设有导体、导体屏蔽层、绝缘层、绝缘屏蔽层和分相屏蔽层。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采用三层共挤包覆在导体的外部。分相屏蔽层绕包在绝缘屏蔽层外。绕包层为无卤低烟阻燃带绕包在绞合在一起的主线芯的外部。内衬层由低烟无卤阻燃热塑性聚烯烃材料制成,内衬层挤包在绕包层外。铠装屏蔽层由铜塑带绕包在内衬层外,绕包搭盖率25%至30%,铜塑带的铜箔面朝外,再由直径为0.4mm的镀锡铜丝编织在铜塑带外而成,其编织覆盖率为88%至90%。外护套包覆在编织屏蔽层的外部。

以上述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填充条。填充条 有3根,填充条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扇形。3根填充条沿电缆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与相应相邻的主线芯相接触。各填充条均由环保PP网状纤维绳材料制成。3根主线芯和3根填充条采用向右绞合成缆,成缆节距为电力电缆外径的21至23倍。绕包层为无卤低烟阻燃带绕包在绞合在一起的主线芯和填充条的外部,绕包的搭盖率为20%至30%。

以上述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线芯的导体由若干根单丝直径相同、标称截面10至300平方毫米的铜丝或镀金属铜丝绞合紧压而成。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线芯的导体屏蔽层由半导电屏蔽材料制成。导体屏蔽层挤包在导体的外部。导体屏蔽层的厚度为0.62毫米至0.8毫米。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线芯的绝缘层由乙丙橡胶材料制成,绝缘层挤包在导体屏蔽层的外部。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线芯的绝缘屏蔽层由半导电绝缘屏蔽材料制成。绝缘屏蔽层挤包在绝缘层的外部。绝缘屏蔽层的厚度为0.53毫米至0.7毫米。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主线芯的分相屏蔽层采用裸铜带单层重叠绕包在绝缘屏蔽层外,裸铜带的厚度为0.1mm至0.12mm,搭盖率20%至30%。

以上述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外护套由低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制作而成,外护套的厚度为2.3毫米至3.0毫米。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结构简单电缆具有良好的低烟、无卤、阻燃、低毒、耐油等性能;同时电缆还具有较好的耐磨、抗弯等性能,确保在额定电压3.6/6kV舰船变频系统中安全使用,可靠性好,使用寿命长。

(2)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主线芯的导体多根单丝直径相同的铜丝或镀金属铜丝绞合紧压而成,可以减少导体表面缝隙,防止导体屏蔽层的材料陷入导体。导体屏蔽层(内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外屏蔽层)采用三层共挤包覆在导体的外部,保证了绝缘层与内外屏蔽层之间的结合紧密度与表面层的光滑度,减少了因间隙而产生的局部放电现象,大大提高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绝缘层采用耐压等级为10kV的乙丙橡胶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同时能够保证电缆具有良好的柔软性;绝缘层的抗张强度不小于4.2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200%,在空气烘箱中进行老化(温度为135℃±3℃,时间为168h),抗张强度不小于原抗张强度的±30%,断裂伸长率不小于原断裂伸长率的±30%;导体屏蔽层选择进口半导电屏蔽料HFDB-0586材料制成,保证了导体屏蔽层的抗张强度不小于6.5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25%,20℃体积电阻率不小于100欧姆厘米;绝缘屏蔽层选择进口绝缘半导电屏蔽料HFDA-0693材料制成,保证了绝缘屏蔽层的抗张强度不小于6.5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25%,20℃体积电阻率不小于100欧姆厘米。导体屏蔽层、绝缘层和绝缘屏蔽层采用三层共挤技术,在保证能剥离绝缘屏蔽层的基础上不损伤绝缘层,保证了绝缘线芯的完整。

(4)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主线芯为3根,采用圆形或扇形的填充条进行填充,方便成缆操作,使得成缆后的电力电缆更加紧实、圆整。

(5)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内衬层采用挤包无卤材料代替绕包式,相比绕包式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

(6)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铠装屏蔽层为总屏蔽层,铠装屏蔽层由铜塑带绕包在内衬层外,铜塑带的铜箔面朝外;再由直径为0.4mm的镀锡铜丝编织在铜塑带外而成,镀锡铜丝编织接地,不仅起到机械保护作用,又起到屏蔽作用,双层屏蔽保护做到对周围精密仪器干扰最小,屏蔽层即起到抑制电磁波对外发射的作用,又可作为短路电流的通道,能起到中性线的保护作用。

(7)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的屏蔽采用分相屏蔽和总屏蔽(铠装屏蔽层),此结构的屏蔽电缆可抗电磁感应、接地不良和电源线传导干扰,减小电感,防止感应电动势过大。

(8)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外护套由低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材料制作而成,外护套具有优异的耐油、低烟、无卤、阻燃等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压变频电缆的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

主线芯1,导体11,导体屏蔽层12,绝缘层13,绝缘屏蔽层14,分相屏蔽层15,

填充条2,绕包层3,内衬层4,铠装屏蔽层5,外护套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中压变频电缆包括主线芯1、填充条2、绕包层3、内衬层4、铠装屏蔽层5和外护套6。

见图1,主线芯1有3根,3根主线芯1的结构相同。3根主线芯1沿电缆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3根主线芯1均沿其各自径向由内向外依次设有导体11、导体屏蔽层12、绝缘层13、绝缘屏蔽层14和分相屏蔽层15。

见图1,导体11由若干根单丝直径相同、标称截面10至300平方毫米的铜丝或镀金属铜丝绞合紧压而成,本实施例采用760根单丝标称直径0.4毫米镀锡铜丝绞合紧压而成。

见图1,导体屏蔽层12由半导电屏蔽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可采用美国陶氏公司供应的HFDB-0586型号的半导电屏蔽产品。导体屏蔽层12挤包在导体11的外部。导体屏蔽层12的厚度为0.62毫米至0.8毫米,本实施例为0.8毫米。导体屏蔽层12选择进口半导电屏蔽料HFDB-0586材料制成,保证了导体屏蔽层12的抗张强度不小于6.5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25%,20℃体积电阻率不小于100欧姆厘米。

见图1,绝缘层13由乙丙橡胶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乙丙橡胶材料的耐压等级为10kV,可采用常州船用电缆有限责任公司供应的XJ-30EZ01A型号的乙丙橡胶绝缘材料产品。绝缘层13挤包在导体屏蔽层12的外部。绝缘层13的抗张强度不小于4.2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200%,在空气烘箱中进行老化(温度为135℃±3℃,时间为168h),抗张强度不小于原抗张强度的±30%,断裂伸长率不小于原断裂伸长率的±30%。

见图1,绝缘屏蔽层14由半导电绝缘屏蔽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可采用美国陶氏公司供应的HFDA-0693型号的半导电绝缘屏蔽产品。绝缘屏蔽层14挤包在绝缘层13的外部。绝缘屏蔽层14的厚度为0.53毫米至0.7毫米,本实施例为0.7毫米;绝缘屏蔽层14选择进口绝缘半导电屏蔽料HFDA-0693材料制成,保证了绝缘屏蔽层14的抗张强度不小于6.5MPa,断裂伸长率不小于125%,20℃体积电阻率不小于100欧姆厘米。

见图1,导体屏蔽层12、绝缘层13和绝缘屏蔽层14采用三层共挤包覆在导体11的外部。

见图1,分相屏蔽层15采用裸铜带单层重叠绕包在绝缘屏蔽层14外,裸铜带的厚度为0.1mm至0.12mm,本实施例为0.1mm,搭盖率20%至30%,本实施例为25%。

见图1,填充条2 有3根,3根填充条2沿电缆周向等间隔角度设置,与相应相邻的主线芯1相接触。各填充条2均由环保PP网状纤维绳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可采用常州市金鹿电缆材料有限公司供应的Φ10型号的环保PP网状纤维绳产品。填充条2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扇形,本实施例为圆形,单重不大于42.27g/m。

见图1,3根主线芯1和3根填充条2采用向右绞合成缆,成缆节距为电力电缆外径的21至23倍,本实施例为23倍。

见图1,绕包层3由无卤低烟阻燃带制成,无卤低烟阻燃带的厚度为0.15毫米至0.19毫米,本实施例为0.17毫米,无卤低烟阻燃带绕包在绞合在一起的主线芯1和填充条2的外部,绕包的搭盖率为20%至30%,本实施例为25%。

见图1,内衬层4由低烟无卤阻燃热塑性聚烯烃材料制成,内衬层4挤包在绕包层3外。

见图1,铠装屏蔽层5由铜塑带绕包在内衬层4外,绕包搭盖率25%至30%,本实施例的绕包搭盖率30%,铜塑带的铜箔面朝外;再由直径为0.4mm的镀锡铜丝编织在铜塑带外而成,其编织覆盖率为88%至90%,本实施例为88%。

见图1,外护套6由低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制作而成,本实施例中可采用希普拉斯公司供应的HTPJ9001型号的低烟无卤阻燃交联聚烯烃产品。外护套6包覆在编织屏蔽层5的外部。外护套6的厚度为2.3毫米至3.0毫米,本实施例为2.8毫米。

以上实施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启发进行相应的改造,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