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滚轮按键和具有该滚轮按键的多媒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47829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滚轮按键和具有该滚轮按键的多媒体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的按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滚轮按键和具有该滚轮按键的多媒体设备。



背景技术:

现如今电子行业蓬勃发展,人们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子产品所带来的便利,而且,电子产品朝着更轻便、更简洁的外观以实现复杂的功能和控制的方向改善。现有的电子产品实现音量加减,多媒体文件播放、暂停,多种多媒体文件的向前切换(上一曲)和向后切换(下一曲)等功能是通过多按键和多旋钮复合的控制面板而完成的。这样的控制面板不仅占用空间大,影响产品的成本,而且,按键和旋钮多,操作复杂,很容易混淆,造成误按,还会出现控制不灵敏,造成操作失误;因此,这种传统的多按键和多旋钮复合的控制面板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当代电子产品的需求,如何获得更简洁的外观且能够实现更多的操作已经成为企业设计和生产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滚轮按键和具有该滚轮按键的多媒体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按键按钮多、操作不方便和控制不灵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滚轮按键,其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按键印刷线路板,所述按键印刷线路板上共线设有三个按键,所述按键的上方设有滚轮支架,所述滚轮支架上设有滚轮,所述滚轮的两端设有转轴,所述滚轮一端的转轴连接有编码器,所述编码器连接有编码器印刷线路板;所述滚轮支架的底部设有三个筋位,三个所述筋位与三个所述按键的位置分别对应一致,所述按键的顶部设有按键触点,所述筋位与所述按键触点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按键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按键、第二按键和第三按键,所述按键触点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按键触点、第二按键触点和第三按键触点,所述筋位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筋位、第二筋位和第三筋位,所述第一筋位到所述第二筋位的水平距离是所述第一筋位到所述第三筋位的水平距离的0.4-0.6倍,所述第一按键触点到所述第一筋位的垂直距离为d1,所述第二按键触点到所述第二筋位的垂直距离为d2,所述第三按键触点到所述第三筋位的垂直距离为d3,d1=d3,d1<2d2<2d1。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筋位到所述第二筋位的水平距离是所述第一筋位到所述第三筋位的水平距离的0.5倍。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d1的取值范围为2-4mm,所述d2的取值范围为1.5-3mm。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筋位为设置于所述滚轮支架底部的支架,所述按键触点的尺寸小于其对应的所述按键的尺寸,所述筋位与所述按键触点通过弹簧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套接连接到所述筋位的外侧,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套接连接到所述按键触点的外侧,所述弹簧的中部为中空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滚轮支架包括支撑板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两端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与所述转轴相适配的凹槽,三个所述筋位均位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编码器印刷线路板与所述滚轮支架的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按键印刷线路板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编码器印刷线路板与所述滚轮支架的支撑板的一端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按键印刷线路板与所述底板也通过螺钉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滚轮呈卧式圆柱型设置,所述滚轮的两端通过圆锥形设置的滚轮接头与所述转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多媒体设备,其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所述壳体内设有上面任意一项所述的滚轮按键,所述上壳上设有供所述滚轮漏出的开口。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滚轮通过所述滚轮接头与所述上壳抵接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滚轮的滚动实现了音量增加和减小,通过按压滚轮的两侧实现了多媒体文件的向前切换(上一曲)和向后切换(下一曲),通过按压滚轮的中间实现了多媒体文件播放或暂停;其外观简洁,功能多样,采用一个滚轮来控制常用多媒体的五种按键,控制准确,按压清晰,避免了误触发的风险,结构新颖简便,满足了用户对于现如今便捷生活的需要,且增大生产加工的可量产性,有效降低了不良率;滚轮设计实现通过无工作角度限制旋转来调节音量,客户在任意位置滑动均可满足要求,取代以往的音量增减按键的设计,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其不仅可以用于音箱、电视和耳机上,还可以用于其它多媒体设备上,在当今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社会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内部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按键与筋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音箱的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滚轮;2-滚轮支架;3-编码器;4-编码器印刷线路板;5-按键印刷线路板;6-弹簧;7-按键;8-底板;9-按键触点;10-上壳;

11-滚轮接头;12-转轴;21-安装座;22-凹槽;23-筋位;24-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阅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8,底板8上设有按键印刷线路板5,按键印刷线路板5上共线设有三个按键7,这三个按键7位于一条直线上,按键7通过按键印刷线路板5安装在底板8上,按键7的控制信息通过印刷线路板5进行传递。按键7的上方设有滚轮支架2,滚轮支架2上设有滚轮1,滚轮1通过滚轮支架2设置在按键7的上方;滚轮1的两端设有转轴12,滚轮1一端的转轴12(即左端的转轴12)连接有编码器3,编码器3连接有编码器印刷线路板4,滚轮1绕转轴12旋转的信息通过编码器印刷线路板4进行传递;滚轮支架2的底部设有三个筋位23,三个筋位23与三个按键7的位置分别对应一致,按键7的顶部设有按键触点9,筋位23与按键触点9通过弹性部件连接,在弹性部件的作用下,实现筋位23与按键触点9的接触或脱离,从而实现筋位23对按键7的触发或不触发;按键7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按键、第二按键和第三按键,也可以称为左按键、中按键和右按键;按键触点9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按键触点、第二按键触点和第三按键触点,也可以称为左按键触点、中按键触点和右按键触点;筋位23自左向右依次为第一筋位、第二筋位和第三筋位,也可以称为左筋位、中筋位和右筋位;第一筋位到第二筋位的水平距离是第一筋位到第三筋位的水平距离的0.4-0.6倍;第一按键触点即左按键触点到第一筋位即左筋位的垂直距离为d1,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到第二筋位即中筋位的垂直距离为d2,第三按键触点即右按键触点到第三筋位即右筋位的垂直距离为d3,d1=d3,d1<2d2<2d1;第一筋位即左筋位按压第一按键触点即左按键触点使第一按键即左按键触发,此时,第二按键即中按键和第三按键右按键均无误触发,第二筋位即中筋位按压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使第二按键即中按键触发,此时,第一按键左按键和第三按键右按键均无误触发,第三筋位即右按键按压第三按键触点右按键触点使第三按键即右按键触发,此时,第一按键即左按键和第二按键即中按键均无误触发。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一个滚轮1的滚轮支架2底部设置三个筋位23完成了一个滚轮1控制多个按键7的功能,同时,由于严格控制了三个筋位23到三个按键触点9的距离,确保了每个按键7控制精确,按压清晰,严格避免了误触发的风险。通常情况下,第一筋位到第二筋位的水平距离是第一筋位到第三筋位的水平距离的0.5倍,即第一筋位到第二筋位的水平距离和第二筋位到第三筋位的水平距离相等,从而充分保证了两边的两个按键7的平衡,当然,这里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公差,在±0.1的公差范围内均可以。参阅附图4,一般情况下,d1和d3的取值范围为2-4mm,d2的取值范围为1.5-3mm,例如:d1=d3=2mm,d2=1.5mm,这种设计的滚轮按键,在进行按压时,不仅可以实现3个按键7的功能,而且无误触发,设计合理,灵敏度高,使用方便。

参阅附图2和附图3,本实施例中,筋位23为设置于滚轮支架2底部的支架,按键触点9的尺寸小于其对应的按键7的尺寸,筋位23与按键触点9通过弹簧6连接,弹簧6的一端(即上端)套接连接到筋位23的外侧,弹簧6的另一端(即下端)套接连接到按键触点9的外侧,弹簧6的中部为中空设置。按键触点9和筋位23均可以呈圆柱型设置,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第一筋位即左筋位的直径大于第一按键触点即左按键触点的直径,第二筋位即中筋位的直径大于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的直径,第三筋位即右筋位的直径大于第三按键触点即右按键触点的直径。这种筋位23的直径大于其对应的按键触点9的直径的设置,使筋位23按压按键触点9的时候按压容易,动作清晰干脆,控制准确。按键7也均呈圆柱型设置,按键7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第一按键即左按键的直径大于第一按键触点即左按键触点的直径,第二按键即中按键的直径大于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的直径,第三按键即右按键的直径大于第三按键触点右按键触点的直径。在按键7的顶部设有小于其直径的按键触点9使按键7的顶部形成一种凸台式结构,方便弹簧6的下端套置在按键触点9上,并方便弹簧6的压缩固定;弹簧6在支撑板24和按键7的作用下实现压缩,使筋位23与按键触点9接触,并将压力传递给按键7,压缩后的弹簧6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实现其复位。

参阅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中,滚轮支架2包括支撑板24和设置在支撑板24两端的安装座21,安装座21上设有与转轴12相适配的凹槽22,转轴12在凹槽22内完成旋转,三个筋位23均位于支撑板24的底部。本实用新型中,编码器印刷线路板4与滚轮支架2的支撑板24固定连接,按键印刷线路板5与底板8固定连接;这种固定连接充分保证了编码器印刷线路板4和按键印刷线路板5的稳定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流畅性。本实施例中,编码器印刷线路板4与滚轮支架2的支撑板24的一端即左端通过螺钉连接,按键印刷线路板5与底板8也通过螺钉连接;这种连接简单,组装方便,还可以进行拆卸,方便检修。

实施例二

参阅附图4和附图5,本实施例为一种采用了实施例一的滚轮按键的多媒体设备即音箱,当然,该多媒体设备还可以是电视或耳机或其它多媒体设备。该多媒体设备即音箱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上壳10,壳体内设有实施例一中的滚轮按键,上壳10上设有供滚轮1漏出的开口。该滚轮按键可以安装在音箱、耳机、电视等多媒体设备上,通过与这些多媒体设备的壳体上的上壳10的密切配合,从而完美实现滚轮按键的功能,实现通过无工作角度限制旋转来调节音量,客户在任意位置滑动均可满足要求。参阅附图5,滚轮1呈卧式圆柱型设置,滚轮1的两端通过圆锥形设置的滚轮接头11与转轴12连接;滚轮1整体呈长条形,具有足够的长度,其中间的呈圆柱型设置,该圆柱型通过圆锥形滚轮接头11平滑过渡与转轴12连接,有利于滚轮1的旋转。滚轮1通过滚轮接头11与上壳10抵接连接,上壳10的存在对滚轮1起到一定的按压作用,从而充分保证了弹簧6处于一定的预压缩状态,充分保证了滚轮按键的稳固性。本实用新型仅涉及滚轮按键的机械结构的改进,对于其电路结构和电路控制原理均为现有技术。

工作原理:取底板8,在底板8上通过螺钉安装按键印刷线路板5,在按键印刷线路板5上安装三个按键7,使三个按键7呈一条直线间隔排列,在按键7上的按键触点9上套置弹簧6的下端;取滚轮支架2,将滚轮1的转轴12安装在滚轮支架2的安装座21上的凹槽22内,将编码器3安装在编码器印刷线路板4上,将滚轮1的一端即左端的转轴12插入编码器3的内部,最后,使弹簧6的上端套置在滚轮支架2的支撑板24底部上的筋位23的外侧,盖上上壳10,从而完成该滚轮按键的组装工作。

当用户转动滚轮1时,滚轮1带动编码器3旋转,可以通过程序设定编码器3输出值;如:当向上旋转滚轮1时,音量增加;当向下旋转滚轮1时,音量减小;设定相反方向实现音量增减通过编程亦可是实现;按压滚轮1的左侧,第一筋位即左筋位按压第一按键触点左按键触点,第一按键即左按键触发,同时,第二筋位即中筋位远离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使第二按键即中按键的无触发,同样,第三筋位即右筋位更远离第三按键触点即右按键触点,第三按键即右按键的无触发,从而实现了多媒体文件的向前切换(上一曲);按压滚轮1的中部,第二筋位即中筋位按压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第二按键即中按键触发,此时,第一筋位即左筋位远离第一按键触点即左按键触点,第三筋位即右筋位远离第三按键触点即右按键触点,第一按键即左按键和第三按键即右按键均无触发,从而实现了多媒体文件的播放或暂停;按压滚轮1的右侧,第三筋位即右筋位按压第三按键触点即右按键触点,第三按键即右按键触发,同时,第二筋位即中筋位远离第二按键触点即中按键触点,第二按键即中按键无触发,同样,第一筋位左筋位更远离第一按键触点即左按键触点,第一按键即左按键无触发,从而实现了多媒体文件的向后切换(下一曲),从而将常用多媒体的五种按键7采用一个滚轮1实现了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滚轮1的滚动实现了音量增加和减小,通过按压滚轮1的两侧实现了多媒体文件的向前切换(上一曲)和向后切换(下一曲),通过按压滚轮1的中间实现了多媒体文件播放或暂停;其外观简洁,功能多样,采用一个滚轮1来控制常用多媒体的五种按键7,控制准确,按压清晰,避免了误触发的风险,结构新颖简便,满足了用户对于现如今便捷生活的需要,且增大生产加工的可量产性,有效降低了不良率;滚轮1设计实现通过无工作角度限制旋转来调节音量,客户在任意位置滑动均可满足要求,取代以往的音量增减按键7的设计,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其不仅可以用于音箱、电视和耳机上,还可以用于其它多媒体设备上,在当今电子产品飞速发展的社会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