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61018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拖线板,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办公电子设备在各个家庭、单位等的用量越来越多,这对电源插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现有的拖线板来说存在很难实现使用一个手将插头拔出的问题,且就算强行用一个手去拔,插座的另一头由于没有反向作用力稳定,导致受力不均,非常容易翘起,会使我们的手指十分容易碰到插头或插座的导电金属片,极易导致触电事故,因此对于残疾人来说拔这种不固定的拖线插座板,不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别人的帮助,给生活带来一些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及技术方案,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只需通过控制按压弹跳结构即可实现插座与插头分离的目的,继而实现单手拔插头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残疾人(独臂或手残疾)的使用。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包括拖线板壳体,所述的拖线板壳体的上表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内凹形成有多个圆柱形容置腔,每个容置腔内均固设有用以与插头相配合的圆柱形插座,且每个插座均配备有一个便于插座与插头脱离的按压弹跳结构。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按压弹跳结构包括可相对容置腔旋转及上下运动的转筒、设置在转筒与容置腔底面之间的弹簧、仅可相对容置腔上下运动的弹跳筒和形成于容置腔内侧壁上且等距环状排列的多个条状凸板和形成于相邻两块条状凸板之间的轴向导槽,所述的转筒套设在插座外并通过弹簧与容置腔底面相连;所述的转筒的上端开口,转筒的下端侧壁形成有四块等距环状排列且可在轴向导槽内上下滑动的卡块,每块卡块的上端均形成有斜面;所述的条状凸板的下端均形成有一个用以与上述卡块上端相配合来固定转筒的棘齿,该棘齿的斜面与卡块上端的斜面相配合,以便卡块脱离轴向导槽后在棘齿的斜面与卡块上端的斜面作用下,使得卡块上端与棘齿卡合;所述的条状凸板的下端与容置腔底面之间存在有一定活动距离,以便保证弹簧压缩时卡块上端能够与棘齿完全脱离,确保转筒能够旋转;所述的弹跳筒卡设于容置腔内并套设在转筒外;所述的弹跳筒的上端面加工有便于插头插入插座的插孔,弹跳筒的下端加工有一圈与上述卡块上端啮合的齿牙,当卡块上端与棘齿卡固时卡块上端与齿牙相啮合,且卡块上端与齿牙之间预留了为卡块上端斜面与齿牙共同作用下转筒旋转使得卡块上端斜面与条状凸板下端侧棱相接触提供活动空间的间隙;所述的弹跳筒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多个等距环状排列且在轴向导槽内上下滑动的的滑块。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条状凸板上加工有与上述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轴向导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拖线板壳体包括上壳和下盖,所述的上壳和下盖可拆卸连接;上述的容置腔形成于上壳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上壳上设置有拖线板控制开关和指示灯;所述的下盖的尾部设置有挂孔。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其每个插座均配备有一个便于插座与插头脱离的按压弹跳结构,只需通过控制按压弹跳结构即可实现插座与插头分离的目的,继而实现单手拔插头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残疾人(独臂或手残疾)的使用;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其利用转筒上卡块上端与棘齿卡合实现按压弹跳结构初始状态设置,向下按弹跳筒使得弹簧压缩转筒上卡块上端与棘齿脱离,转筒上卡块上端斜面先与齿牙作用使得卡块上端斜面与条状凸板下端侧棱相接触,卡块上端斜面再与条状凸板下端侧棱作用使得卡块进人轴向导槽内,再在弹簧的回弹性作用下控制弹跳筒和转筒一并向上运动,实现插座与插头的分离;将已经弹跳起来的弹跳筒向下按使得转筒上卡块脱离轴向导槽,并在转筒上卡块上端斜面与棘齿斜面的作用下转筒上卡块上端与棘齿卡合,实现按压弹跳结构恢复初始状态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其条状凸板上加工有与上述滑块滑动配合的第二轴向导槽,使得弹跳筒运动更为稳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的拆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弹跳筒的拆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转筒的拆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上壳的部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初始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下按后卡块与条状凸板侧楞刚接触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下按后转筒旋转卡块刚进入轴向导槽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下按后卡块与轴向导槽刚脱离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中下按后卡块与轴向导槽刚脱离后卡块与棘齿作用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容置腔;11、条状凸板;111、第二轴向导槽;112、棘齿;12、轴向导槽;2、插座;3、转筒;31、卡块;4、弹簧;5、弹跳筒;51、插孔;52、齿牙;53、滑块;61、上壳;62、下盖;7、拖线板控制开关;8、指示灯;9、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

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包括拖线板壳体,拖线板壳体包括上壳61和下盖62,上壳61和下盖62可拆卸连接,上壳61上设置有拖线板控制开关7和指示灯8,下盖62的尾部设置有挂孔9;拖线板壳体的上表面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内凹形成有多个圆柱形容置腔1,本实施例中容置腔1形成于上壳61上;每个容置腔1内均固设有用以与插头相配合的圆柱形插座2,且每个插座2均配备有一个便于插座与插头脱离的按压弹跳结构;只需通过控制按压弹跳结构即可实现插座2与插头分离的目的,继而实现单手拔插头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残疾人(独臂或手残疾)的使用;

接续并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按压弹跳结构包括可相对容置腔1旋转及上下运动的转筒3、仅可相对容置腔1上下运动的弹跳筒5和形成于容置腔1内侧壁上且等距环状排列的多个条状凸板11和形成于相邻两块条状凸板11之间的轴向导槽12,转筒3套设在插座2外并通过弹簧4与容置腔1底面相连;转筒3的上端开口,转筒3的下端侧壁形成有四块等距环状排列且可在轴向导槽12内上下滑动的卡块31,每块卡块31的上端均形成有斜面;所述的条状凸板11的下端均形成有一个用以与上述卡块31上端相配合来固定转筒3的棘齿112,该棘齿112的斜面与卡块31上端的斜面相配合,以便卡块31脱离轴向导槽12后在棘齿112的斜面与卡块31上端的斜面作用下,使得卡块31上端与棘齿112卡合;条状凸板11的下端与容置腔1底面之间存在有一定活动距离,以便保证弹簧4压缩时卡块31上端能够与棘齿完全脱离,确保转筒能够旋转;弹跳筒5卡设于容置腔1内并套设在转筒3外;弹跳筒5的上端面加工有便于插头插入插座2的插孔51,弹跳筒5的下端加工有一圈与上述卡块31上端啮合的齿牙52,当卡块31上端与棘齿112卡固时卡块31上端与齿牙52相啮合,且卡块31上端与齿牙52之间预留了为在卡块31上端斜面与齿牙52共同作用下转筒3旋转使得卡块31上端斜面与条状凸板11下端侧棱相接触提供活动空间的间隙;弹跳筒5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多个等距环状排列且在轴向导槽12内上下滑动的的滑块53;为了使得弹跳筒5运动更为稳妥,条状凸板11上加工有与上述滑块53滑动配合的第二轴向导槽111。

使用时利用转筒上卡块上端与棘齿卡合实现按压弹跳结构初始状态设置(参见图6所示),向下按弹跳筒使得弹簧压缩转筒上卡块上端与棘齿脱离,转筒上卡块上端斜面先与齿牙作用使得卡块上端斜面与条状凸板下端侧棱相接触(参见图7所示),卡块上端斜面再与条状凸板下端侧棱作用使得卡块进人轴向导槽内(参见图8所示),再在弹簧的回弹性作用下控制弹跳筒和转筒一并向上运动,实现插座与插头的分离;将已经弹跳起来的弹跳筒向下按使得转筒上卡块脱离轴向导槽,并在转筒上卡块上端斜面与棘齿斜面的作用下转筒上卡块上端与棘齿卡合(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实现按压弹跳结构恢复初始状态的目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插头插拔的拖线板,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只需通过控制按压弹跳结构即可实现插座与插头分离的目的,继而实现单手拔插头的目的,特别适用于残疾人(独臂或手残疾)的使用。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