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957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USB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电子设备的数据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USB数据线。
背景技术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如今俨然成为了最常用的电子设备之一。而受限于电池容量,出行时使用公共设备为手机充电成为了大部分用户的选择。然而手机数据线在充电的同时也允许进行数据传输,公共充电站可以通过USB调试安装、静默植入后门、自动拷贝等手段盗取用户数据或进行病毒攻击,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为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目前手机用户都会选择在手机上安装安全软件。然而通过USB调试许可或是root通道,数据线直连的设备可以轻易绕过手机软件层面的安全保护。而将数据线更换为无数据传输功能的单纯充电线又会造成线缆冗余的麻烦,且对环保无益。如何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既能解决数据线的信息安全问题,又不为用户强加使用成本和负担,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心。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USB数据线,旨在解决数据线充电过程存在个人信息不安全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SB数据线,所述USB数据线包括数据线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数据线主体上的线性控制开关;所述数据线主体包括用于传输电流的电源线、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以及设于与所述线性控制开关位置对应处的针脚组件,所述针脚组件包括连通电源线的第一针脚以及连通数据线的第二针脚;所述线性控制开关包括沿着第二针脚延伸方向往返运动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二针脚。优选的,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弧形触片,所述第二针脚设有断开缺口,所述弧形触片设于第二针脚的断开缺口处,所述弧形触片的一端连接第二针脚的一端,所述弧形触片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接触件沿着弧形触片往返运动,所述接触件在往返运动中控制弧形触片的自由端与第二针脚的另一端断开或导通。优选的,所述第二针脚设有断开缺口,所述接触件沿着第二针脚延伸方向往返运动,所述接触件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填充所述断开缺口。优选的,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滑动件和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内部开设有条形通孔,所述滑动件穿过所述条形通孔且其底部与接触件的顶部连接,条形通孔用于限制所述滑动件的滑动行程。优选的,所述滑动件包括按钮及连接柱,所述接触件通过连接柱与按钮连接,连接柱穿设于条形通孔内,接触件和按钮分别突出位于条形通孔的两侧。优选的,所述接触件呈弯钩状,其底部切面与所述第二针脚位于同一平面,其底部曲面与所述弧形触片的自由端的曲面相匹配。优选的,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滑动件上的密封板,所述密封板与所述条形通孔贴合设置用以对所述条形通孔进行密封。优选的,所述限位件的条形通孔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一对凸块。优选的,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顶部开口的空腔,所述限位件盖置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二针脚和接触件被收容于所述空腔内。优选的,所述USB数据线为USBType-C数据线。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包括数据线主体及线性控制开关,所述数据线主体包括用于传输电流的电源线、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以及设于与所述线性控制开关位置对应处的针脚组件,所述针脚组件包括连通电源线的第一针脚以及连通数据线的第二针脚;所述线性控制开关包括沿着第二针脚延伸方向往返运动的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二针脚。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通过在数据线主体上增设线性控制开关,便可以实现通过物理方式控制数据传输路径的通断,从而可对数据线在全功能模式和单纯充电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保障外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等在公共场所充电时的个人信息安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处于单纯充电模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处于全功能模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的线性控制开关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示出的USB数据线的线性控制开关的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线性控制开关设于导线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线性控制开关设于第二接口的结构示意图。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第一针脚20弧形触片11第二针脚201连接端111第一端202自由端112第二端21滑动件12第一接口211接触件13第二接口212连接柱131固定座213按钮132针脚接口22限位件14导线221条形通孔23密封板24壳体30充电标识31数据标识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器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器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USB数据线。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USB数据线包括数据线主体以及设于所述数据线主体上的线性控制开关;所述数据线主体包括用于传输电流的电源线、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以及设于与所述线性控制开关位置对应处的针脚组件,所述针脚组件包括连通电源线的第一针脚10以及连通数据线的第二针脚11;所述线性控制开关包括沿着第二针脚11延伸方向往返运动的接触件211,所述接触件211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二针脚1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述数据线主体包括第一接口12、第二接口13以及连接第一接口12和第二接口13的导线14,第一接口12主要用于连接电脑或者充电器,第二接口13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导线14内部具有用于传输电流的电源线及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线性控制开关可以设置于导线14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接口13上,在导线14上或第二接口13处增设第一针脚10和第二针脚11。线性控制开关包括接触件211,接触件211沿着第二针脚11延伸方向往返运动,接触件211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二针脚11,从而实现通过物理方式控制数据传输路径的通断,从而可对USB数据线在全功能模式和单纯充电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保障外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等在公共场所充电时的个人信息安全。进一步的,参照图1,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弧形触片20,所述第二针脚11设有断开缺口,所述弧形触片20设于第二针脚11的断开缺口处,所述弧形触片20的一端连接第二针脚11的一端,所述弧形触片2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接触件211沿着弧形触片20往返运动,所述接触件211在往返运动中控制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与第二针脚11的另一端断开或导通。第二针脚11设有断开缺口,第二针脚11断开处相对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11与第二端112。所述弧形触片20设于第一针脚10的断开缺口处,弧形触片20的两端分别为连接端201与自由端202,弧形触片20的连接端201连接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1,弧形触片20的另一端为自由端202,弧形触片20与第二针脚11为一体连接结构。用于传输数据的第二针脚11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二针脚11分别对应设有弧形触片20。接触件211设于弧形触片20凸起的一侧,接触件211的底部与弧形触片20接触滑动连接,所述接触件211沿着弧形触片往返运动,接触件211运动至弧形触片20的连接端201位置处,连接端201在接触件211的按压作用力下朝向背离接触件的方向运动,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相应地同时同向运动,发生偏转,从而与第二针脚11的第二端112断开连接,此时USB数据线的数据传输路径断开,USB数据线处于单纯充电模式。接触件211运动至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位置处,接触件211不再对连接端201施加按压作用力,弧形触片20在其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朝向靠近接触件211的方向运动,从而与第二针脚11的第二端112接触连通,此时USB数据线的数据传输路径连通,USB数据线处于兼具数据传输与充电功能的全功能模式。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针脚11设有断开缺口,所述接触件211沿着第二针脚11延伸方向往返运动,所述接触件211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填充所述断开缺口。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二针脚11设有断开缺口,接触件211沿着第二针脚11延伸方向往返运动,接触件211运动至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1位置,断开缺口处于断开状态,第二针脚11相应处于断开状态,此时USB数据线的数据传输路径断开,USB数据线处于单纯充电模式。当然,应当理解的是,USB数据线处于单纯充电模式时,接触件211也可以运动至第二针脚11的第二端111位置。接触件211运动至断开缺口位置,接触件211连接断开缺口两端,断开缺口处于被填充状态,第二针脚11相应处于导通状态,此时USB数据线的数据传输路径连通,USB数据线处于兼具数据传输与充电功能的全功能模式。当用户在安全的个人设备、家庭环境或是可信任的办公场所使用USB数据线连接设备时,可通过线性控制开关将USB数据线切换到全功能模式,使USB数据线像普通数据线一样同时具有充电及数据传输功能。而当用户在公共设备充电,或是在禁止拷贝的信息监控区域使用USB数据线充电时,可通过线性控制开关将USB数据线切换到单纯充电模式,隔断数据传输路径,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也避免了误操作等带来的信息管制问题。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通过在数据线主体上增设线性控制开关,便可以实现通过物理方式控制数据传输路径的通断,从而可对数据线在全功能模式和单纯充电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保障外部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等在公共场所充电时的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了公共充电站通过USB调试安装、静默植入后门、自动拷贝等手段盗取用户数据或进行病毒攻击,威胁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而且本实用新型的USB数据线的线性控制开关是一种简单的实现接通和阻断功能的物理开关,不需要为数据线附加额外的电源或控制模块,体积小巧轻便,生产成本低。进一步的,参照图1至图4,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滑动件21和限位件22,所述限位件22内部开设有条形通孔221,所述滑动件21穿过所述条形通孔221且其底部与接触件211的顶部连接,条形通孔221用于限制所述滑动件21的滑动行程。所述线性控制开关包括滑动件21和限位件22,所述限位件22内部开设有条形通孔221,接触件设于所述滑动件21的底部,条形通孔221用于限制所述滑动件21的滑动行程。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2呈块状,限位件22可以是任意形状,如方形块状、椭圆形块状等,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22为与条形通孔221形状相匹配的腰形块状,其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面为曲面,使得限位件22外形简洁平滑,减少携带使用过程中与其他物体产生刮擦磕碰损坏。滑动件21的顶部伸出条形通孔221外,操作滑动件21的顶部使滑动件21沿条形通孔221做往返运动即可控制弧形触片20与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2的连接与断开,条形通孔221限制所述滑动件21的滑动行程。进一步的,参照图1至图4,所述滑动件21包括按钮213及连接柱212,所述接触件211通过连接柱212与按钮213连接,连接柱212穿设于条形通孔221内,接触件211和按钮213分别突出位于条形通孔221的两侧。连接柱212穿设于条形通孔221内,接触件211和按钮213分别突出位于条形通孔221的两侧。连接柱212为圆柱体,其直径与条形通孔221的宽度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柱212与按钮213为一体连接结构。推动按钮213控制接触件211沿着第二针脚11延伸方向往返运动,接触件211在往返运动中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二针脚11,以此实现对数据线在全功能模式和单纯充电模式这两种模式之间进行切换。进一步的,参照图1和图2,所述接触件211呈弯钩状,其底部切面与所述第二针脚11位于同一平面,其底部曲面与所述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的曲面相匹配。所述接触件211呈弯钩状,其底部切面与所述第二针脚11位于同一平面,其底部曲面与所述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的曲面相匹配。接触件211的底面为曲面,弧形触片20的顶面也为曲面,接触件211的底部曲面与所述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的顶部曲面相匹配。参照图1,推动按钮213控制接触件211滑动至弧形触片20的连接端201位置处,由于接触件211底部切面与所述第二针脚11位于同一平面,弧形触片20朝向靠近接触件211一侧弯曲,因此接触件211会对弧形触片20的连接端201施加压力,从而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相应地发生偏转与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2断开连接,使USB数据线处于单纯充电模式。参照图2,推动按钮213控制接触件211滑动至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位置处,此时接触件211的最底部位于自由端202与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2的连接处或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2的端部,由于接触件211底部切面与第二针脚11位于同一平面,接触件211不会对第二针脚11施加压力。由于接触件211的底部曲面与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的顶部曲面相匹配,接触件211的底部与自由端202的顶部贴合接触连接,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在朝向靠近接触件211的方向运动过程中,使得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运动至与第二针脚11的第一端112接触连接时止,限制弧形触片20的自由端202继续运动而无法与第二针脚11对接接触连接,从而实现USB数据线处于全功能模式。进一步的,参照图3,优选的,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滑动件21上的密封板23,所述密封板23与所述条形通孔221贴合设置用以对所述条形通孔221进行密封。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套设于所述滑动件21上的密封板23,所述密封板23与所述条形通孔221贴合设置用以对所述条形通孔221进行密封。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板23设于连接柱212上,密封板23与连接柱212、按钮213为一体连接结构,密封板23的顶面与所述条形通孔221的底面贴合设置,密封板23的长度大于条形通孔221的长度。在滑动件21沿着条形通孔221往返运动时,密封板23随同一起运动,密封板23的两侧交替对条形通孔221进行密封,使条形通孔221始终处于封口状态。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22的条形通孔22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相对的内壁上分别设有一对凸块。条形通孔221两端的凸块分别用于对滑动件21位于相应位置时进行定位固定,具体而言,当USB数据线需要切换至单纯充电模式时,推动按钮213使滑动件21沿着条形通孔221运动到条形通孔221的一端,条形通孔221该端的凸块对连接柱212进行阻挡定位,防止滑动件21向条形通孔221的另一端运动,导致USB数据线由单纯充电模式转化为全功能模式。同理,当USB数据线需要切换至全功能模式时,推动按钮213使滑动件21沿着条形通孔221运动到条形通孔221的另一端,条形通孔221另一端的凸块对连接柱212进行阻挡定位,防止滑动件21向条形通孔221相对的另一端运动,导致USB数据线由全功能模式转化为单纯充电模式,提高数据线使用过程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的,参照图3和图4,所述线性控制开关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顶部开口的空腔,所述限位件盖置于所述开口处,所述第二针脚和接触件被收容于所述空腔内。在本实施例中,线性控制开关设置于导线14上,导线14内部具有用于传输电流的电源线及用于传输数据的数据线,第一针脚10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源线,第二针脚11的两端分别连接数据线,第一针脚10和第二针脚11被收容于壳体24内,壳体24用于保护第一针脚10、第二针脚11、弧形触片20和接触件211,以及用于支撑固定限位件22。此时,壳体24和密封板23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空间,对空间内组件起到防尘和防水作用,延长线性控制开关的使用寿命。当然,线性控制开关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接口13上,参照图6,线性控制开关设置在第一接口13上,第一接口13包括固定座131以及用于连接外部设备的针脚接口132。线性控制开关设置在第一接口13上时,滑动控制组件不包括壳体24,第一针脚10和第二针脚11设于固定座131内,第一针脚10的一端连接电源线,第二针脚11的一端连接数据线。固定座131顶部设置开口,限位件22盖置于所述开口处,固定座131用于保护第一针脚10、第二针脚11、弧形触片20和接触件211以及用于支撑固定限位件22。此时,固定座131和密封板23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空间,对空间内组件起到防尘和防水作用,延长线性控制开关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所述USB数据线为USBType-C数据线。在本实施例中,USB数据线为USBType-C数据线,USBType-C数据线的第一接口13主要用于连接外部设备,例如手机,USBType-C数据线的第一接口13包括5个金属针脚,其中第一针脚10有2个,第二针脚11有3个。5个金属针脚并排设置,2个第一针脚10位于外侧,3个第二针脚11位于中间。本实施例的USBType-C数据线,通过在导线14处或第一接口13处增设线性控制开关,便可以实现通过物理方式控制数据传输路径的通断,从而切换数据线的使用模式,起到安全使用的效果。进一步,参照图5,线性控制开关的外表面直观处对应设有用于指示USB数据线单纯充电模式或全功能模式的标识,所述标识可以设于限位件外表面、壳体外表面或密封板外表面,具体的,标识包括用于指示USB数据线单纯充电模式的充电标识30和用于指示USB数据线全功能模式的数据标识31,便于用于识别,防止误操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