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互感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4024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漏电互感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互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漏电互感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漏电互感器基本都是由互感器座、铁芯、屏蔽片、屏蔽圈、导线束和环氧胶组成。由于漏电互感器长期处于高温状态下,环氧胶在这种环境下会发生老化,严重时甚至出现熔化现象,从而导致漏电产品相间短路,影响绝缘性能。另外,由于电气间隙不够,内部的热元件导体和屏蔽片之间易发生击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漏电互感器的环氧胶在长期处于高温状态时容易发生老化,从而导致漏电产品易发生相间短路,导致绝缘性能的缺失,从而提供一种在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工作时不易发生老化、熔融现象,绝缘性能优异的漏电互感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漏电互感器结构,包括:

漏电互感器本体;

盖体,内部成型有所述漏电互感器本体的容置空间;

底座,与所述盖体相配,在所述漏电互感器本体装入所述盖体的容置空间后,所述底座覆盖在所述容置空间上以将所述漏电互感器本体与外界绝缘。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相对应的位置至少一部分成型有出线端子出口。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所述出口包括成型在所述底座的侧壁上的开口或分线槽,和成型在所述盖体的侧壁上的分线槽或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分线槽卡接。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所述开口由所述底座或盖体的底壁向远离圆心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分线槽为延伸出所述盖体或底座的主体部的凸出部。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所述分线槽内部平行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隔板。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所述盖体的高度为12mm。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所述底座和所述盖体均包括环形的底壁和分别成型在所述底壁的靠近端部的外侧壁和内侧壁。

所述的漏电互感器结构,所述盖体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外侧壁和内侧壁的配合,使得所述盖体和所述底座形成插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互感器结构,在漏电互感器本体装入盖体的容置空间后,底座覆盖在容置空间上以将漏电互感器本体与外界绝缘。这样即使漏电互感器长期处于高温状态工作,盖体也不会发生老化和熔融现象,保证了绝缘性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互感器结构,在底座和盖体相对应的位置至少一部分成型有出线端子出口,方便漏电互感器本体的出线端子与其他设备的连接,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绝缘性能。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漏电互感器结构,盖体的高度为12mm,保证了电气间隙,增加了本身的绝缘性能。由于绝缘性能的提高,可以取消穿入漏电互感器本体内部的绝缘层和包覆物,使得产品结构更加简单,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漏电互感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底座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盖体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2-盖体;3-开口;4-分线槽;5-底壁;6-外侧壁;7-内侧壁;21-容置空间;41-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3所示的漏电互感器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漏电互感器本体,由铁芯、屏蔽片、屏蔽圈和导线束组成。盖体2,内部成型有所述漏电互感器本体的容置空间21,容置空间21的形状与漏电互感器本体的形状相配。底座1,与所述盖体2相配,在所述漏电互感器本体装入所述盖体2的容置空间21后,所述底座1覆盖在所述容置空间21上以将所述漏电互感器本体与外界绝缘。

在所述底座1和所述盖体2相对应的位置至少一部分成型有出线端子出口。具体地,所述出口包括成型在所述底座1的侧壁上的开口3,和成型在所述盖体2的侧壁上的分线槽4,所述开口3与所述分线槽4卡接。所述开口3由所述底座1的底壁5向远离圆心的方向延伸形成,延伸长度为1-2cm,相应的侧壁部分被挖空,若底座1为具有一定柔性的材质,开口3也可以由侧壁的一部分向外弯折至水平位置形成;所述分线槽4为延伸出所述盖体2的主体部的凸出部,凸出部的深度方向为朝向底座1的开口3方向,在加工时采用一体成型工艺。

所述分线槽4内部平行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隔板41,形成若干个分隔空间,分隔空间的侧壁或底壁设置有允许出线端子穿过的通孔。导线束的多个出线端子分别从不同的分隔空间中向外延伸,避免相互缠绕。

所述盖体2的高度为12mm。

所述底座1和所述盖体2均包括环形的底壁5和分别成型在所述底壁5的靠近端部的外侧壁6和内侧壁7,底壁5、外侧壁6和内侧壁7围成所述容置空间21。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的内侧壁7的直径略大于底座1的内侧壁7的直径,盖体2的外侧壁6的直径略小于底座1的外侧壁6的直径,盖体2的内侧壁7底端向圆心方向延伸有一凸缘,盖体2的外侧壁的底端向远离圆心方向延伸有另一凸缘,两个凸缘的延伸距离与底座1的外侧壁6和内侧壁7的厚度一致,这样所述盖体2和所述底座1通过所述外侧壁6和内侧壁7的配合,即将底座1扣合在盖体2上,底座1的外侧壁6和内侧壁7分别抵接在盖体2的两个凸缘上,使得所述盖体2和所述底座1形成插接结构,从而将漏电互感器本体固定在容置空间21中,不需要任何连接结构,就能实现盖体2和底座1的有效连接,便于安装,成本较低。

作为一种替代实施方式,所述出口包括成型在所述底座的侧壁上的分线槽,和成型在所述盖体的侧壁上的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分线槽卡接。所述开口由所述盖体的底壁向远离圆心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分线槽为延伸出所述底座的主体部的凸出部。在本实施例中,盖体的内侧壁的直径略小于底座的内侧壁的直径,盖体的外侧壁的直径略大于底座的外侧壁的直径,这样所述盖体和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外侧壁和内侧壁的配合,即将盖体2扣合在底座1上,使得所述盖体和所述底座形成插接结构,从而将漏电互感器本体固定在容置空间中。

作为一种替代实施方式,盖体2与底座1也可以通过枢轴连接的方式形成可开合的结构。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