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4761发布日期:2018-08-08 00:0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关组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



背景技术:

微动开关是具有微小接点间隔和快动机构,用规定的行程和规定的力进行开关动作的接点机构,用外壳覆盖,并且外部有驱动杆的一种开关。微动开关常用于鼠标,汽车电子产品,通讯设备等产品上。现有技术中,微动开关的生产组装通常是通过流水线上工人的组装来实现的。而由于每个工人组装手法不可能达到一致,因此微动开关的组装尤其是其内部弹片的组装通常会因人而异,有可能发生错位以致产品良率低、使用时接触不良或其他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高效的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包括固定座,弹片取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两边分别向中间延伸并相对而设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固定座的顶部所处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所处水平面的上方区域;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所处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所处水平面的上方区域;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设有卡槽;所述弹片取放装置设置于固定座上方;所述弹片取放装置包括顶推部和吸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的顶部端面设有向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倾斜的第一引导面;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平面高度从靠近第一支撑部侧向固定座边上呈阶梯式下降且在相对高度最低的平面上设有弹性支撑机构。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机构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方形或矩形。

进一步地,所述顶推部设有竖直伸缩杆;所述弹片取放装置在所述吸嘴处为向上拱起的倒U字形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靠近第二支撑部的侧面设有弹性夹紧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是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的1.1-1.5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的横截面、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横截面均为多边形。

优选地,第一支撑部横截面为梯形;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横截面为含有三个直角的五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还包括平移升降机构,所述弹片取放装置通过平移升降机构设置于固定座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包括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连接且在所述弹性支撑机构处向弹性支撑机构弯折;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相对高度最低的平面的外侧设有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在所述弹性支撑机构的上方形成一个靠近第一支撑部一侧宽,远离第一支撑部一侧窄的卡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方设有贯穿第一侧壁的横向顶推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有COM端子,所述COM端子带圆孔接口的下部设置于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相对高度差等于所述COM端子上部的两端子与COM端子主体的高度差;所述COM端子上设有与COM端子主体平行的切换片;所述切换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面、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连接;所述切换片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机构上;所述吸嘴下设置有U型片。

在微动开关组装过程中,需要把弹片(如U型片),切换片以及COM端子三者组装起来。组装时,U型片的前端需要嵌入到切换片中并且U型片的后端需要与COM端子上的一个V型卡槽连接;切换片的一端与COM端子的一端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完成上述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首先是COM端子的固定:通过机械手、人工或吸嘴等任一现有的放置技术,将COM端子的主体放置在第二支撑部上,使得带圆孔接口的下部卡在卡槽中并且COM端子上部弯折的端子放置在第一支撑部上。通过第一支撑部的弹性支撑机构对COM端子的位置进一步固定。由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相对高度差等于所述COM端子上部的两端子与COM端子主体的高度差,所以COM端子上部两端子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紧接着是切换片的放置:把切换片的一端放置在第一引导面处,并且通过第一引导面将其引导至第一支撑部上,使其与第一支撑部上的COM端子上部的端子卡接;切换片的中空区域放置于COM端子上部的另一个端子上;切换片的另一端放置于弹性支撑机构上。此时所述弹性支撑机构的水平高度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高度相等,切换片的两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平行于COM端子主体所在平面。

最后是U型片的组装:弹片取放装置的吸嘴按照特定的角度将U型片真空吸附。具体地,U型片包括两个反向弯曲的U字形前端和后端,其中向上弯曲的前端被吸嘴真空吸附。其与COM端子的V型卡槽连接的后端在取件过程中不与吸嘴直接接触,而是与顶推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其弯曲端向下弯曲,顶推部与U型片后端上下形成中空区域,所述中空区域用于提供给竖直伸缩杆空间从而能够向下顶推U型片。

取件完毕后,弹片取放装置通过平移升降机构,整体吸附着U型片平移到COM端子及切换片的上方。接着,弹片取放装置通过平移升降机构,竖直下降直到U型片前端刚刚嵌入于切换片放置于弹性支撑机构的一端时停止下降。此时,U型片前端的延伸部分与切换片所在平面垂直,U型片从后端到前端刚好位于切换片的中空区域与COM端子连接的位置的右上方。顶推部的竖直伸缩杆垂直向下伸出,并且顶住U型片后端中心,将其垂直往下推,U型片的前端继续嵌入到切换片中。竖直伸缩杆将U型片后端继续下推到V型卡槽处,与此同时,U型片前端嵌入到切换片的部位被固定,不再向下移动。接着,吸嘴释放U型片并且顶推部不再往下推U型片,竖直伸缩杆往上缩回,U型片受到嵌入的部位的压力及其本身的弹性作用,其自由的一端向上移动并且与V型卡槽上下卡接。卡接后,U型片与COM端子、切换片之间的组装成功完成。

在U型片开始向下运动的时候,托着切换片的弹性支撑机构也会随着U型片的下降而下降,直到U型片后端成功与COM端子的V型卡槽卡接。

最后,横向顶推部会将组装好的微动开关弹片横向推出,便于后续步骤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微动开关弹片的准确高效自动组装。全自动的组装方式,提高了组装的精度和组装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和生产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片取放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示意图。

图5为自组装完成的微动开关弹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包括固定座1,弹片取放装置2,平移升降机构6。固定座1的两边分别向中间延伸并相对而设有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所述固定座的顶部所处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所处水平面的上方区域;所述固定座1的顶部端面设有向第一支撑部11的顶部端面倾斜的第一引导面13。

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顶部所处水平面位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所处水平面的上方区域;所述第二支撑部12的平面高度从靠近第一支撑部11侧向固定座1边上呈阶梯式下降且在相对高度最低的平面上设有弹性支撑机构121。

优选地,所述弹性支撑机构121为横截面为圆形的弹性针。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是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的1.1倍。

优选地,第一支撑部11横截面为梯形;第二支撑部12的顶部端面的横截面为含有三个直角的五边形。

所述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之间设有卡槽14。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11靠近第二支撑部12的侧面设有弹性夹紧装置111。

优选地,所述弹性夹紧装置为弹簧块。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1包括第一侧壁15,所述第一侧壁15与第一支撑部11、第二支撑部12连接且在所述弹性支撑机构121处向弹性支撑机构121弯折;所述第二支撑部12的相对高度最低的平面的外侧设有第二侧壁16;所述第一侧壁15、第二侧壁16在所述弹性支撑机构121的上方形成一个靠近第一支撑部11一侧宽,远离第一支撑部11一侧窄的卡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1在所述第二支撑部12上方设有贯穿第一侧壁15的横向顶推部17。

所述弹片取放装置2通过平移升降机构6设置于固定座1上方;所述弹片取放装置2包括顶推部21和吸嘴22。

进一步地,所述顶推部21设有竖直伸缩杆211;所述弹片取放装置2在所述吸嘴22处为向上拱起的倒U字形曲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部11和第二支撑部12上设置有COM端子3,所述COM端子3带圆孔接口的下部设置于所述卡槽14中;所述第一支撑部11的顶部端面相对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2的顶部端面相对高度差等于所述COM端子3上部的两端子与COM端子主体的高度差;所述COM端子3上设有与COM端子3主体平行的切换片4;所述切换片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导面13、第一支撑部11的顶部端面连接;所述切换片4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弹性支撑机构121上;所述吸嘴22下设置有U型片5。

在微动开关组装过程中,需要把弹片(如U型片5),切换片4以及COM端子3三者组装起来。组装时,U型片5的前端需要嵌入到切换片4中并且U型片5的后端需要与COM端子3上的一个V型卡槽连接;切换片4的一端与COM端子3的一端卡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微动开关弹片自组装机构完成上述过程主要分为三步。

首先是COM端子3的固定:通过机械手、人工或吸嘴等任一现有的放置技术,将COM端子3的主体放置在第二支撑部12上,使得带圆孔接口的下部卡在卡槽14中并且COM端子3上部弯折的端子放置在第一支撑部11上。通过第一支撑部11的弹性夹紧装置111对COM端子3的位置进一步固定。由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的顶部端面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2的顶部端面相对高度差等于所述COM端子3上部的两端子与COM端子3主体的高度差,所以COM端子3上部两端子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紧接着是切换片4的放置:把切换片4的一端放置在第一引导面13处,并且通过第一引导面13将其引导至第一支撑部11上,使其与第一支撑部11上的COM端子3上部的端子卡接;切换片4的中空区域放置于COM端子3上部的另一个端子上;切换片4的另一端放置于弹性支撑机构121上。此时所述弹性支撑机构121水平高度与所述第一支撑部11的顶部端面高度相等,切换片4的两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且平行于COM端子3主体所在平面。

最后是U型片5的组装:弹片取放装置2的吸嘴22按照特定的角度将U型片5真空吸附。具体地,U型片包括两个反向弯曲的U字形前端和后端,其中向上弯曲的前端被吸嘴22真空吸附。其与COM端子3的V型卡槽连接的后端在取件过程中不与吸嘴22直接接触,而是与顶推部2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且其弯曲端向下弯曲,顶推部21与U型片5后端上下形成中空区域,所述中空区域用于提供给竖直伸缩杆211空间从而能够向下顶推U型片5。

取件完毕后,弹片取放装置2通过平移升降机构6,整体吸附着U型片5平移到COM端子3及切换片4的上方。接着,弹片取放装置2通过平移升降机构6,竖直下降直到U型片5前端刚刚嵌入于切换片4放置于弹性支撑机构121的一端时停止下降。此时,U型片5前端的延伸部分与切换片4所在平面垂直,U型片5从后端到前端刚好位于切换片4的中空区域与COM端子3连接的位置的右上方。顶推部21的竖直伸缩杆211垂直向下伸出,并且顶住U型片5后端中心,将其垂直往下推,U型片5的前端继续嵌入到切换片4中。竖直伸缩杆211将U型片5后端继续下推到V型卡槽处,与此同时,U型片5前端嵌入到切换片4的部位被固定,不再向下移动。接着,吸嘴22释放U型片5并且顶推部21不再往下推U型片5,竖直伸缩杆211往上缩回,U型片5受到嵌入的部位的压力及其本身的弹性作用,其自由的一端向上移动并且与V型卡槽上下卡接。卡接后,U型片5与COM端子3、切换片4之间的组装成功完成。

在U型片5开始向下运动的时候,托着切换片4的弹性支撑机构121也会随着U型片5的下降而下降,直到U型片5后端成功与COM端子3的V型卡槽卡接。

最后,横向顶推部17会将组装好的微动开关弹片横向推出,便于后续步骤的进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方便快捷地实现了微动开关弹片的准确高效自动组装。全自动的组装方式,提高了组装的精度和组装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和生产时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是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的1.2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是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的1.3倍。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是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的1.4倍。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结构与实施例1一致,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是第一支撑部的顶部端面的长度的1.5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中所未详细描述的技术细节,均可通过任一现有技术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