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体式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95092发布日期:2018-06-28 04:42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体式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连体式开关。



背景技术:

现在行业中118、120系列三位开关,由于受到标准底盒安装孔距74.5mm 限制(个别金属底盒空间位69mm),三位开关均通过由三个独立的一位开关模块进行拼装组合而成。这种拼装的模式导致产品在终端客户安装上墙壁时,在电源线与墙壁底盒内堆积挤压形成顶出力作用下,使得三个开关功能件受力不均而变形,形成按钮之间高低差/断差,影响产品美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体式开关,以解决开关按压时产生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体式开关,所述开关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按钮组件、过渡件组件、连体压板、五金组件以及连体后座,所述过渡件组件设置在所述连体压板上,所述五金组件设置在所述连体后座上,所述按钮组件和所述连体压板之间、所述连体压板和所述连体后座之间相卡合;

其中,所述连体压板上设置有若干组第一压紧筋以及若干组第二压紧筋,所述第一压紧筋包括两者垂直的横向筋和纵向筋,所述第二压紧筋包括一第一筋以及与所述第一筋相连的第二筋,所述第一筋和所述第二筋之间呈倾斜角。

较佳的,所述第一压紧筋(的所述横向筋和/或所述纵向筋的末端呈过渡相切的圆角结构,所述第二压紧筋的所述第一筋和所述第二筋的末端均呈过渡相切的圆角结构。

较佳的,所述连体压板上还设置有若干组压紧圆柱,所述第一压紧筋和所述第二压紧筋分别位于所述连体压板的两侧,所述压紧圆柱位于所述连体压板的中心线上。

较佳的,所述压紧圆柱、所述第一压紧筋和所述第二压紧筋均为3个。

较佳的,所述连体压板上还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呈周圈结构,将所述压紧圆柱、所述第一压紧筋和以及第二压紧筋连接在一起。

较佳的,所述连体压板的上、下端分别设置有若干组第一扣位,所述连体后座上设置有若干组与所述第一扣位一一对应的第一扣位孔,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一扣位孔过盈配合。

较佳的,所述连体压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扣位孔,所述连体后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扣位孔一一对应的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与所述第二扣位孔过盈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在上述开关中,通过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8组扣位的过盈配合,结合连体压板的筋位强度,装配后压板可承受≤100N的力顶出作用下,连体压板和连体后座不会发生形变,开关功能件装配效果完好,产品性能良好。此外,工字型压紧筋和Z字型压紧筋的使用,实现了压紧五金载流部件的装配需求。以及,工字型压紧筋和Z字型压紧筋中相切全圆角的和夹角的设计,在达到最大筋位强度的效果的同时,整个装配过程简便。整个开关结构性能稳定,装配工艺简单,易拆装。

附图说明

参考所附附图,以更加充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所附附图仅用于说明和阐述,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体式开关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连体式开关中连体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三位连体是开关中连体压板上的部件A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三位连体是开关中连体压板上的部件B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三位连体是开关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中:1、按钮组件;2、过渡件组件;3、连体压板;4、五金组件;5、连体后座;31、第一扣位;32、第二扣位孔;33、压紧圆柱;34、第一压紧筋;341、横向筋;342、纵向筋;35、第二压紧筋;351、第一筋;352、第二筋;36、加强筋;51、第一扣位孔;52、第二扣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连体式开关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连体式开关,包括:

按钮组件1,包括若干个依次连接的按键;

过渡件组件2,设置在按钮组件1下方,过渡件组件2中包括若干个与按键一一对应设置的过渡件,用以于按键按动时起到压力传递的作用;

连体压板3,如图2所示,设置在按钮组件1下方,且过渡件组件2设置在该连体压板3上,即过渡件组件2位于按钮组件1和连体压板3之间,按钮组件 1与该连体压板3卡合,该连体压板3用以放置过渡件组件2以及固定按钮组件 1,起到一个支撑作用;

五金组件4,固定设置在连体后座5上且位于连体压板3和连体后座5之间,于过渡件组件2对应设置,按键按动带动相应的过渡件运动,进而带动相应的五金组件4动作,实现电路的通断效果;

连体后座5,位于连体压板3下方。

具体来说,该连体式开关从上到下依次包括按钮组件1、过渡件组件2、连体压板3、五金组件4以及连体后座5,其中该开关为三位开关,相对应的按键为三个。过渡件之间是不连接的,一一卡合在连体压板3上,此外,按钮组件1 也是卡扣在连体压板3的上方的,而连体压板3又卡扣在连体后座5上。

近一步来讲,如图3和图4所示,连体压板3上设置有若干组压紧圆柱33、若干组第一压紧筋34以及若干组第二压紧筋35,优选的,压紧圆柱33、第一压紧筋34以及第二压紧筋35的个数均为三个。第一压紧筋34呈T字型结构,即第一压紧筋34包括横向筋341和纵向筋342,两者垂直呈工字型结构。其中,第一压紧筋34的末端,即横向筋341和/或纵向筋342的末端,均呈过渡相切的圆角结构。第二压紧筋35包括一第一筋351以及与该第一筋351相连的第二筋 352,第一筋351和第二筋352之间呈倾斜角,即并不是相互垂直的,且两者的末端均呈过渡相切的全圆角结构。

近一步来讲,连体压板3上是设置有加强筋36,加强筋36呈周圈结构,将压紧圆柱33、第一压紧筋34和第二压紧筋35连接在一起,以近一步增强压板整体结构。

值得指出的是,第一压紧筋34和第二压紧筋35分别位于连体压板3的两侧,而压筋圆柱位于连体压板3的中心线上。压紧圆柱33、工字型压紧筋和Z字型压紧筋的使用,在降低成型工艺复杂度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筋位的强度。此外,加强筋36的使用,也近一步的增强了连体压板3的整体结构强度。

近一步来讲,如图5所示,连体压板3上、下端方向共设置若干组第一扣位 31,该第一扣位31与连体后座5上的若干组第一扣位孔51一一对应,且过盈配合。优选的,第一扣位31和扣第一位孔均为4个。

近一步来讲,连体压板3的左、右侧各设置有若干个第二扣位孔32,相应的,连体后座5上设置有与第二扣位孔32一一对应的第二扣位52,第二扣位孔 32和第二扣位52过盈配合。优选的,左、右侧各设置有2个第二扣位孔32。

在上述开关中,通过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8组扣位的过盈配合,结合连体压板3的筋位强度,装配后压板可承受≤100N的力顶出作用下,连体压板3和连体后座5不会发生形变,开关功能件装配效果完好,产品性能良好。此外,工字型压紧筋和Z字型压紧筋的使用,实现了压紧五金载流部件的装配需求。以及,工字型压紧筋和Z字型压紧筋中相切全圆角的和夹角的设计,在达到最大筋位强度的效果的同时,整个装配过程简便。整个开关结构性能稳定,装配工艺简单,易拆装。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实用新型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