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簧及按键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43471发布日期:2018-09-14 23:04阅读:31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键开关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弹簧及按键开关。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很多操作需要使用到键盘开关作为输入手段,键盘开关的好坏决定了输入设备的体验,这就需要键盘开关具有良好的手感和声感。现有采用金属片作为动触片的薄型键盘开关因为开关内部空间的限制,金属片的弹力相对不足,缺乏按压手感。生产厂家不断从金属片材料、形状等各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加按压感受,但一直仅限于对按压触感的改进,由于薄型键盘开关内部空间的限制,始终无法像大键盘开关一样具有按压声音。

专利申请号为2016108023710的发明专利“一种产生按压声音的键盘开关”通过在按键开关的底座上设置扭簧与按压组件配合,通过按压块与导引斜面使扭簧的端部反复产生弹性变形来产生声音解决了薄型键盘开关内部空间的限制导致无法产生按压声音的难题。然而该专利申请的扭簧通过第二端部与基座固定连接,第二端部为圆柱状,在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第二端部容易产生转动,难以对其进行定位,自动化生产难度高,一般只能采用手工安装扭簧,效率低。而且该专利沿袭常规按键开关的结构,通过基座、盖子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按压组件构成基本结构,实际生产上在基座上需要安装多种零部件,工序繁琐、易出错,不利于节省成本。我们知道,键盘按键开关一般底部与相应的硅胶垫连接,由于按压组件是往复运动,硅胶垫均被设置为具有较强弹性恢复能力的碗状结构,以下我们简称硅胶碗。而现有的键盘按键开关一般在按压组件下部延伸出柱体的压紧块,通过压紧块来按压硅胶碗中部,这种常规结构在键盘按键开关进行快速敲打时,因为硅胶碗缺乏对其相对有效的限位结构,容易导致硅胶碗位移产生错位,不仅限制了键盘按键开关的敲打效率,而且严重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弹簧及按键开关,它能有效地解决背景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

一种弹簧,包括扭簧,所述扭簧上端延伸出弹跳端,所述扭簧下端延伸出固定端,所述固定端的末端沿一平面内弯曲形成一定位平台。

现有的扭簧由于固定端为圆柱体,在自动化生产中难以对其进行批量的排列传送并安装,圆柱体的固定端在传送或安装过程中容易转动,导致扭簧偏移,尤其扭簧作为微型元件时难度更好。本实用新型在固定端设置定位平台,使固定端构成面连接,因此可对其进行定位,实现精准的自动化批量安装生产,提高生产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平台处的固定端弯曲成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三角形、U形、V形、水滴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一种按键开关,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中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按压组件,所述容置槽一侧的基座上还设置有扭簧,所述扭簧上端延伸出弹跳端,所述扭簧下端延伸出与基座连接的固定端,所述基座位于弹跳端下方设置有导引斜面,所述按压组件位于导引斜面一侧设置有按压块,所述弹跳端抵触按压块下端,所述固定端的末端沿一平面内弯曲形成一定位平台。

本实用新型按压组件在容置槽内上下移动,当按压组件按下时弹跳端通过按压块的作用向下移动,同时导引斜面驱使弹跳端向外侧移动,最终引导弹跳端脱出按压块,通过弹跳端的回弹复位反复敲击基座从而产生敲击声音。现有技术中固定端采用扭簧自然延伸出的圆柱体,在按键开关生产过程中夹持、传送、安装等工序受限于圆柱体可自由转动的性质,导致机械加工困难,只能依靠人手将扭簧装入基座,而当固定端的末端向上弯曲形成一定位平台,定位平台使固定端可构成面连接,因此可对其进行定位,实现精准的自动化批量安装生产,提高生产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整体呈矩形的按钮,所述按压块设置于按钮一侧,所述按压块端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上斜面,所述按压块下表面包括水平的压紧面及连接压紧面与上斜面的过渡弧面。

按压块端部设置向外延伸的上斜面便于弹跳端的回弹复位;考虑到按压块在下移时按压弹跳端,设置水平的压紧面能够得到较好的按压感又不会干涉弹跳端脱出按压块;而过渡弧面的设置也是为了方便弹跳的弹出及复位。

进一步的,所述按压块下表面的长度小于导引斜面水平投影的宽度。

只有限定按压块下表面的长度小于导引斜面水平投影的宽度,在按压过程中才能保证弹跳端在未脱离导引弧面的前提下先脱开按压块,确保扭簧能够准确、顺畅的运作。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底部设置有硅胶容纳槽,所述按钮下端穿过容置槽且可滑动伸入硅胶容纳槽中。

设置硅胶容纳槽用于包裹硅胶碗,对硅胶碗外侧进行限位,从而确保硅胶碗不产生水平位移,那么即使按压组件快速敲击硅胶碗中部,也不会导致硅胶碗产生错位,确保敲击的精准,保证用户的体验。

进一步的,所述按钮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内滑槽,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伸入内滑槽对按钮下移行程进行限位的内限位块。

设置内限位块与内滑槽配合对按钮的下移进行限位,防止按钮脱出容置槽。

进一步的,所述按钮另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外限位块,所述容置槽内设置有与外限位块对应的外滑槽,所述外限位块伸入外滑槽对按钮上移行程进行限位。

设置外限位块与外滑槽配合对按钮的上移进行限位,防止按钮脱出容置槽,而内滑槽与外滑槽的位置对应按钮的四壁,确保按钮沿竖直方向运动,受力更为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内滑槽设置于按钮下端且贯穿按钮下表面,所述外滑槽设置于容置槽下端且贯穿容置槽下表面。

使内滑槽下端贯穿按钮下表面,使外滑槽下端贯穿容置槽下表面能够便于内滑槽与外滑槽的加工,降低加工成本,而且便于按钮与基座之间的安装,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按钮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弹片,所述外限位块设置于弹片上。

由于内限位块与外限位块位于按钮的四周,按钮装入时必定有其中一组对其造成干涉,考虑到内限位块设置于容置槽内,将外限位块设置于弹片上,通过弹片与按钮连接,利用弹片的弹性势能便于按钮的装入。

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一防脱块,所述防脱块位于弹跳端正上方,且位于按压块侧边。

设置防脱块对弹跳端的复位进行限定,防止弹跳端回弹敲击按压块,停止弹跳端的震动,同时弹跳端回弹敲击防脱块产生敲击声。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平台处的固定端弯曲成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三角形、U形、V形、水滴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

本实用新型通过按钮在基座上移动时对扭簧的弹跳端的按压使弹跳端反复弹跳敲击基座产生敲击声;在扭簧的固定端设置定位平台使固定端便于定位,可实现自动化批量生产;按钮与基座构成的整体结构相对于现有的按键开关省略了盖体的生产,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硅胶容纳槽的设置对硅胶碗具有极好的限位作用,即使快速敲击也能确保硅胶碗不产生错位;整体结构上按键开关的高度仅限制于基座及按钮配合的综合高度,按压后利用硅胶碗的弹性复位使按钮复位,省略了常规按键开关用于按压硅胶碗中部的柱体,不仅节省了材料的使用,更在安装上降低了按键开关的高度,给按键开关的安装提供更具自由度的位置选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按钮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基座另一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簧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簧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簧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簧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扭簧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9所示,一种按键开关,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中部设置有容置槽2,所述容置槽2内设置有按压组件,所述容置槽2一侧的基座1上还设置有扭簧3,所述扭簧3上端延伸出弹跳端4,所述扭簧3下端延伸出与基座1连接的固定端5,所述基座1位于弹跳端4下方设置有导引斜面6,所述按压组件位于导引斜面6一侧设置有按压块7,所述弹跳端4抵触按压块7下端,所述固定端5的末端沿一平面内弯曲形成一定位平台8。

所述按压组件包括整体呈矩形的按钮9,所述按压块7设置于按钮9一侧,所述按压块7端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上斜面10,所述按压块7下表面包括水平的压紧面11及连接压紧面11与上斜面10的过渡弧面12。

所述按压块7下表面的长度小于导引斜面6水平投影的宽度。

所述基座1底部设置有硅胶容纳槽13,所述按钮9下端穿过容置槽2且可滑动伸入硅胶容纳槽13中。

所述按钮9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内滑槽14,所述容置槽2内设置有伸入内滑槽14对按钮9下移行程进行限位的内限位块15。

所述按钮9另外两侧分别设置有外限位块16,所述容置槽2内设置有与外限位块16对应的外滑槽17,所述外限位块16伸入外滑槽17对按钮9上移行程进行限位。

所述按钮9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弹片18,所述外限位块16设置于弹片18上。

所述基座1上还设置有一防脱块19,所述防脱块19位于弹跳端4正上方,且位于按压块7侧边。

所述定位平台8处的固定端5弯曲成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三角形、U形、V形、水滴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所述内滑槽14设置于按钮9下端且贯穿按钮9下表面,所述外滑槽17设置于容置槽2下端且贯穿容置槽2下表面。

实施例3

一种弹簧,如图5-9所示,包括扭簧3,所述扭簧3上端延伸出弹跳端4,所述扭簧3下端延伸出固定端5,所述固定端5的末端沿一平面内弯曲形成一定位平台8。

所述定位平台8处的固定端5弯曲成圆形、椭圆形、矩形、菱形、三角形、U形、V形、水滴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具体实现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显而易见的替换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