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玻组件及双玻组件阵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89653发布日期:2018-07-20 21:57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边框的双玻组件。



背景技术:

双玻组件作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光伏组件,由于其具有耐磨损、抗腐蚀性强、透水率低等优点,在光伏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双玻组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其结构中无背板、无边框,因此,在安装过程中,为防止双玻组件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具有较高的安装要求,需要花费更多的材料、设计及人工成本生产与双玻组件相配适的安装转换件。同时,现有的双玻组件多是通过上压块及下压块的配合使其固定在檩条上以形成双玻组件阵列,因此,在双玻组件的安装过程中需要将上、下压块对准安装,致使双玻组件的安装结构复杂、安装成本高;而且,从目前的双玻组件安装方式看,双玻组件安装后的牢固性、耐久性及准确性无法保证。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对现有的双玻组件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玻组件,其可改善安装效率及安装强度。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玻组件,包括主体及安装在所述主体上的L型构件,所述主体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封装玻璃、封装层、电池片、封装层及下封装玻璃,所述L型构件包括至少2个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底壁以及垂直所述底壁设置的侧壁,所述底壁支撑于所述主体的下封装玻璃的底表面,所述侧壁挡于所述主体的侧边外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壁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主体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的长度小于所述框体安装位置处的主体的侧边边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的长度与所述框体安装位置处的主体的侧边长度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安装在所述主体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上的框体对称设置,且两个框体的底壁连接成为一体,使得所述L型构件呈U 型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与所述主体通过太阳能硅胶粘结为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框体为一体成型设置的金属边框。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双玻组件阵列,包括成阵列式排布的双玻组件、用于承载所述双玻组件的檩条以及用于将所述双玻组件固定在所述檩条上的上压块,其中,所述双玻组件为前述的带有边框构件的双玻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压块与所述L型构件对应设置,且所述上压块与所述双玻组件之间粘结有橡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压块上开设有凹槽,所述橡胶垫限位固定在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双玻组件通过在边缘安装的框体(L型构件),一方面提升了双玻组件的使用及安装强度;另一方面,将双玻组件安装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下压块即L型构件与双玻组件集成为一体,降低了双玻组件在组装形成双玻组件阵列时的安装难度,提升了双玻组件阵列的安装、对位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双玻组件阵列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双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双玻组件的截面图。

图3是图1中框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双玻组件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双玻组件阵列边缘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双玻组件100,所述双玻组件100包括主体1及安装在所述主体1上的L型构件2。

所述主体1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封装玻璃11、封装层12、电池片13、封装层12及下封装玻璃14,所述上封装玻璃11、封装层12、电池片 13、封装层12及下封装玻璃14由上至下依次排布整齐后,经层压制得具有一定厚度的主体1。

所述L型构件2包括至少2个框体20,所述框体20包括支撑于所述主体1的下封装玻璃14的底表面设置的底壁21以及垂直所述底壁21且挡于所述主体1的侧边边缘设置的侧壁22。

所述框体20通过太阳能硅胶23粘结在所述主体1上,所述侧壁22的高度不超过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所述双玻组件100 在组装成双玻组件阵列200的过程中出现卡持不稳、松动滑落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L型构件2中每个所述框体20均呈L型设置,且所述框体20的长度均小于所述框体20安装位置处的主体1的侧边边长,且所述框体20分段、对称的设置在所述主体1相对设置的两边上,如此设置,可使得所述双玻组件100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受力均匀,以保证所述双玻组件100的使用强度,进一步的,为使得所述双玻组件100具有更加优异的使用强度,所述L型构件2及所述框体20至少关于所述主体1的一条对称轴成轴对称设置,如此设置可使得所述双玻组件100在安装过程中受理更加均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双玻组件100的安装及使用强度。

当然,所述呈L型设置的框体20的长度也可以与安装位置处的主体1 的侧边长度相等,以进一步保证所述双玻组件100的使用、安装强度,故,所述框体20的长度及安装形式可根据双玻组件100应用位置处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中L型构件2还可以设置为U型,即L型构件2 中安装在所述主体1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上的框体20对称设置,且两个框体20的底壁21连接成为一体,使得两个框体20形成呈U型设置L型构件 2,如此设置,可进一步保证双玻组件100的安装使用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框体20为一体成型设置的金属边框构件,即所述底壁21与所述侧壁22为一体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框体20还可为采用其它材料制成的框体20或是采用分体形式、拼接制成的框体20,即所述框体20的具体加工形式及材质可根据双玻组件100的具体使用位置及使用环境进行选择,于此不予限制。

请参图4及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玻组件阵列200,所述双玻组件阵列200包括呈阵列式排布的所述双玻组件100、用于承载所述双玻组件100的檩条4以及用于将所述双玻组件100固定在所述檩条4上的上压块3。

所述上压块3包括设置在相邻排布的两块双玻组件100之间的中压块以及设置在所述双玻组件阵列200边缘的边压块,且所述中压块与所述边压块与双玻组件100的L型构件2相对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中压块及所述边压块经螺丝31将所述双玻组件100固定在所述檩条4上。具体来讲,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双玻组件100设置有L型构件2,因此在所述双玻组件100与所述上压块3的对接安装过程中,只需考虑上压块3即中压块、边压块的安装位置与所述L型构件2对齐即可保证所述双玻组件阵列200的安装的准确性,如此设置,不仅提高了双玻组件100安装时的对位功能,也进一步提高了双玻组件阵列200安装效率。

所述上压块3与所述上封装玻璃11之间还设有橡胶垫32,所述橡胶垫32所述在平面与所述下封装玻璃14所在平面平行,且所述橡胶垫32与所述下封装玻璃14接触的一侧设有锯齿状的突起,以防止所述双玻组件100在组装过程中发生滑落,当然,所述突起还可以为其它形式的突起或凹槽,只需保证所述橡胶垫32具有良好的防滑性能即可。

为保证所述橡胶垫32与所述上压块3之间连接稳固,所述橡胶垫32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压块3与所述上封装玻璃11平行且贴近的一侧的下表面上,具体来讲,所述橡胶垫32既可以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上压块3的下表面上;也可以通过在所述上压块3的下表面开设凹槽(如图4、图5),将所述橡胶垫23以限位固定的方式固定在所述上压块3与所述上封装玻璃11 之间。

所述橡胶垫3的设置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所述双玻组件100在组装成双玻组件阵列200的过程中,由于所述上压块3的压紧固定导致的上封装玻璃11 的破损;另一方面,可有效防止所述双玻组件阵列200中的双玻组件100在组装及使用过程中发生滑落,保证所述双玻组件阵列200使用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玻组件100通过在主体1设置L型构件2,一方面使得所述双玻组件100的使用及安装强度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减少了下压块的安装设置,简化了双玻组件100在安装形成双玻组件阵列200时的安装难度,提高了双玻组件阵列200的安装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双玻组件 100安装后的牢固性、耐久性及准确性,降低双玻组件100的安装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