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芯柔性屏蔽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6300发布日期:2018-08-31 23:2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芯柔性屏蔽电缆。



背景技术: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为线缆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随着中国电力工业、数据通信业、城市轨道交通业、汽车业以及造船等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线电缆的需求也将迅速增长,未来电线电缆业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市场中电缆电线在使用受到外界较多的干扰,容易对电缆的信号传输造成影响,降低电缆的使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芯柔性屏蔽电缆,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芯柔性屏蔽电缆,包括外包层、填充物、内衬层和电缆线芯,所述内衬层位于电缆线芯的表面,所述内衬层包括绝缘层、屏蔽层和线束层,所述线束层包裹在电缆线芯的表面,所述屏蔽层位于线束层的表面,所述屏蔽层的外侧设有绝缘层,所述外包层包裹在内衬层的表面,所述外包层包括碳纤维层和护套,所述护套位于最外侧,所述碳纤维层均匀覆盖在护套的内侧,所述外包层与内衬层之间设有填充物,所述填充物包括聚氨酯发泡层和石棉层,所述聚氨酯发泡层位于内衬层的表面,所述石棉层固定于聚氨酯发泡层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聚氨酯发泡层和石棉层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护套为尼龙材料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屏蔽层为铜铝复合金属制成,所述屏蔽层呈网状覆盖电缆线芯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缆线芯包括多根且呈束状分布与内衬层的中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缆的表面设有尼龙材料的护套和碳纤维层,增强护套的耐磨性和抗拉强度,提高电缆的使用寿命,通过在内城内衬层设有绝缘层和屏蔽层,提高电缆线芯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多芯柔性屏蔽电缆端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多芯柔性屏蔽电缆填充物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包层1,填充物2,内衬层3,电缆线芯4,绝缘层5,屏蔽层6,线束层7,碳纤维层8,护套9,聚氨酯发泡层10,石棉层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芯柔性屏蔽电缆,包括外包层1、填充物2、内衬层3和电缆线芯4,所述内衬层3位于电缆线芯4的表面,所述内衬层3包括绝缘层5、屏蔽层6和线束层7,所述线束层7包裹在电缆线芯4的表面,所述屏蔽层6位于线束层7的表面,所述屏蔽层6的外侧设有绝缘层5,所述外包层1包裹在内衬层3的表面,所述外包层1包括碳纤维层8和护套9,所述护套9位于最外侧,所述碳纤维层8均匀覆盖在护套9的内侧,所述外包层1与内衬层3之间设有填充物2,所述填充物2包括聚氨酯发泡层10和石棉层11,所述聚氨酯发泡层10位于内衬层3的表面,所述石棉层11固定于聚氨酯发泡层10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聚氨酯发泡层10和石棉层11通过粘接剂固定连接,通过在聚氨酯发泡层10和石棉层11之间设有粘接剂,便于将填充物2固定成整体,便于提高填充物2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护套9为尼龙材料制成,通过使用尼龙材料制成护套9,便于提高护套9的柔软度的同时增强护套9的耐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屏蔽层6为铜铝复合金属制成,所述屏蔽层6呈网状覆盖电缆线芯4的表面,通过在电缆线芯4的表面覆盖有网状的屏蔽层6,便于对外界的干扰信号进行屏蔽,提高电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电缆线芯4包括多根且呈束状分布与内衬层3的中心,通过在内衬层3的中心设有多根电缆线芯4,便于提高电缆的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信号通过电缆线芯4进行传输,屏蔽层6对外界的干扰进行屏蔽,绝缘层5防止电磁力场对信号产生干扰,提高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在电缆使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尼龙材料的护套9提高电缆的耐磨性,防止电缆表面遭受损坏,填充物2可对电缆线芯4进行保温,防止外界温度的变化对信号传输造成影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