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1217发布日期:2018-08-29 00:52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连接器是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它的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电源连接器作为连接器的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如电动叉车、高尔夫车、游览车、电动游船、电动洗地机、矿用电机车、ups不间断电源、电力通讯铁路系统等产品中,由于每个2P4S电源连接器需要传输30A的功率才能使电子产品正常工作,但是现有的2P4S电源连接器只能传输7A电流,不能满足大功率电子产品的使用。另一方面,目前的电源pin额定功率为30A,高功率的电源pin或者电源连接器外的其他电子元件会产生较强的电磁效应,给电源连接器内的电源pin带来严重的电磁干扰,为了使电源连接器正常工作,应该设置每一个配对的电源pin的屏蔽衰减小于40分贝。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该连接器主体外设有一个屏蔽罩,屏蔽罩上有13个屏蔽块,屏蔽块设置在导电端子插脚的周围,在屏蔽块的电磁干扰屏蔽作用下,很好的保护了插脚,使其实现每一个插脚的电磁屏蔽衰减均小于40分贝,从而电连接器能够正常工作而不被干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解决:

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本体,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绝缘壳体、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内左右两侧的电源插脚、安装在所述绝缘壳体中部的4根信号插脚,所述绝缘壳体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插槽,所述电源插脚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插槽内,所述绝缘壳体中部并排设置有4个第二插槽,所述信号插脚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插槽内;

屏蔽罩,所述屏蔽罩套设在所述连接器本体外侧,所述屏蔽罩上盖板前端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屏蔽块、第二屏蔽块、第三屏蔽块、第四屏蔽块、第五屏蔽块,所述屏蔽罩右盖板前端设置有第六屏蔽块,所述屏蔽罩下盖板前端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第七屏蔽块、第八屏蔽块、第九屏蔽块、第十屏蔽块、第十一屏蔽块、第十二屏蔽块,所述屏蔽罩左盖板前端设置有第十三屏蔽块;

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连接器本体下侧,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焊接孔、第二焊接孔、第一安装孔、以及第二安装孔。

具体的,所述连接器本体对应于所述第一屏蔽块、第五屏蔽块、第六屏蔽块、第七屏蔽块、第十二屏蔽块、第十三屏蔽块的位置均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屏蔽块、第五屏蔽块、第六屏蔽块、第七屏蔽块、第十二屏蔽块、第十三屏蔽块均位于所述通孔内。

具体的,所述第一屏蔽块、第五屏蔽块、第六屏蔽块、第七屏蔽块、第八屏蔽块、第九屏蔽块、第十屏蔽块、第十一屏蔽块、第十二屏蔽块、第十三屏蔽块均包括与所述屏蔽罩连接的倾斜块、以及连接在所述倾斜块末端的弯折块,所述第二屏蔽块、第三屏蔽块、第四屏蔽块均包括与所述屏蔽罩连接的弯曲部、以及连接在所述弯曲部下端的平行部。

具体的,所述信号插脚包括贯穿所述第一插槽前侧的插针、以及延伸出绝缘壳体下侧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焊接部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焊接孔内。

具体的,所述电源插脚包括两个顶部通过U型板相连且相对设置的导电片,两个所述导电片均包括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右端相连的接触端,以及与所述连接板下端相连的若干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焊接孔配合连接。

具体的,所述接触端包括与所述连接板连接的折弯部、与所述折弯部连接的倾斜部、以及与所述倾斜部另一端连接的弯曲部。

具体的,所述连接器本体前端还设置有一个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4个所述第二插槽下侧。

具体的,所述连接器本体底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配合连接。

具体的,所述屏蔽罩下盖板后端设置有一个开口部,所述开口部边缘下侧设置有若干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配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该连接器主体外设有一个屏蔽罩,屏蔽罩上有13个屏蔽块,屏蔽块设置在导电端子插脚的周围,在屏蔽块的电磁干扰屏蔽作用下,很好的保护了插脚,使其实现每一个插脚的电磁屏蔽衰减均小于40分贝,从而电连接器能够正常工作而不被干扰;

第二,在连接器底部部覆盖了可以灵活布局的PCB,从而实现了导电脚末端的电连接;

第三,在连接器正面设置一个导槽,该导槽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于防止导电端子极化,又方便了连接器与自由端连接器插头进行配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的立体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罩的立体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绝缘壳体的立体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插脚的立体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信号插脚的立体视图。

附图标记为:连接器本体1、绝缘壳体11、第一插槽111、第二插槽112、电源插脚12、U型板121、连接板122、接触端123、折弯部1231、倾斜部1232、弯曲部1233、第二焊接部124、信号插脚13、插针131、第一焊接部132、通孔14、导向槽15、安装柱16、屏蔽罩2、安装脚201、第一屏蔽块21、第二屏蔽块22、第三屏蔽块23、第四屏蔽块24、第五屏蔽块25、第六屏蔽块26、第七屏蔽块27、第八屏蔽块28、第九屏蔽块29、第十屏蔽块210、第十一屏蔽块211、第十二屏蔽块212、第十三屏蔽块213、电路板3、第一焊接孔31、第二焊接孔32、第一安装孔33、第二安装孔34、倾斜块81、弯折块82、弯曲部91、平行部9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参照图1-7所示:

一种带多触点屏蔽罩的2P4S板端连接器,包括:

连接器本体1,连接器本体1包括绝缘壳体11、安装在绝缘壳体11内左右两侧的电源插脚12、安装在绝缘壳体11中部的4根信号插脚13,绝缘壳体1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插槽111,电源插脚12对应设置在第一插槽111内,绝缘壳体11中部并排设置有4个第二插槽112,信号插脚13对应设置在第二插槽112内;

屏蔽罩2,屏蔽罩2套设在连接器本体1外侧,屏蔽罩2上盖板前端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屏蔽块21、第二屏蔽块22、第三屏蔽块23、第四屏蔽块24、第五屏蔽块25,屏蔽罩2右盖板前端设置有第六屏蔽块26,屏蔽罩2下盖板前端从右到左依次设置有第七屏蔽块27、第八屏蔽块28、第九屏蔽块29、第十屏蔽块210、第十一屏蔽块211、第十二屏蔽块212,屏蔽罩2左盖板前端设置有第十三屏蔽块213,这十三个屏蔽块均设置在导电端子插脚的周围,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在屏蔽块的电磁干扰屏蔽作用下,很好的保护了电源插脚12和信号插脚13,使其实现每一个插脚的电磁屏蔽衰减均小于40分贝,从而电连接器能够正常工作而不被干扰;

电路板3,电路板3位于连接器本体1下侧,电路板3上设置有若干第一焊接孔31、第二焊接孔32、第一安装孔33、以及第二安装孔34,在电路板3上的第一焊接孔31和第二焊接孔32,将电源插脚12和信号插脚13的末端电连接,然后再通过导线相应的与主板连接;电路板3上的第一安装孔33以及第二安装孔34可以插入连接器本体1与屏蔽罩2上的安装部件,从而将连接器本体1与屏蔽罩2进行固定。

为了得到更好的屏蔽效果,连接器本体1对应于第一屏蔽块21、第五屏蔽块25、第六屏蔽块26、第七屏蔽块27、第十二屏蔽块212、第十三屏蔽块213的位置均设有通孔14,第一屏蔽块21、第五屏蔽块25、第六屏蔽块26、第七屏蔽块27、第十二屏蔽块212、第十三屏蔽块213均位于通孔14内。

进一步的,第一屏蔽块21、第五屏蔽块25、第六屏蔽块26、第七屏蔽块27、第八屏蔽块28、第九屏蔽块29、第十屏蔽块210、第十一屏蔽块211、第十二屏蔽块212、第十三屏蔽块213均包括与屏蔽罩2连接的倾斜块81、以及连接在倾斜块81末端的弯折块82,第二屏蔽块22、第三屏蔽块23、第四屏蔽块24均包括与屏蔽罩2连接的弯曲部91、以及连接在弯曲部91下端的平行部92。

进一步的,信号插脚13包括贯穿第一插槽111前侧的插针131、以及延伸出绝缘壳体11下侧的第一焊接部132,第一焊接部132的底部位于第一焊接孔31内。

进一步的,电源插脚12包括两个顶部通过U型板121相连且相对设置的导电片,两个导电片均包括连接板122、与连接板122右端相连的接触端123,以及与连接板122下端相连的若干第二焊接部124,第二焊接部124与第二焊接孔32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接触端123包括与连接板122连接的折弯部1231、与折弯部1231连接的倾斜部1232、以及与倾斜部1232另一端连接的弯曲部1233。

进一步的,连接器本体1前端还设置有一个导向槽15,导向槽15位于4个第二插槽112下侧,该导槽15具有双重功能,既可以用于防止导电端子极化,又方便了连接器与自由端连接器插头进行配对。

进一步的,连接器本体1底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柱16,安装柱16与第一安装孔33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屏蔽罩2下盖板后端设置有一个开口部,开口部边缘下侧设置有若干安装脚201,安装脚201与第二安装孔34配合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