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7102发布日期:2018-11-13 22:24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继电器,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当输入量(激励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

现有智能继电器连接紧密,内部空间狭小,散热效果不太理想,电路模块易受热老化,影响智能继电器的使用寿命,而且抗震效果不理想,在被运用到震动较大的设备上时,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智能继电器,解决现有技术中智能继电器抗震效果和散热效果不理想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继电器,该智能继电器包括:

外套筒,其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其侧壁上开设有线圈孔;

继电器主体,其内置于外套筒内,与外套筒间隙配合,可以在外套筒内滑动,继电器主体包括外壳、连接插片、线圈引出脚以及继电模块,外壳内部含有一容纳腔,其上顶面和下底面开设有多个通气孔,继电模块内置于容纳腔内,连接插片一端穿过外壳上顶面与继电模块电连接,另一端穿过开口延伸至外套筒外,线圈引出脚一端穿过外壳与继电模块电连接,另一端穿过线圈孔延伸至外套筒外;

复位弹簧,其一端与外套筒底部连接,另一端与继电器主体下底面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继电器利用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使得继电器主体和外套筒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气压差造成空气流动进行散热,既增强了继电器的抗震性能,又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见图1至图4,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的侧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

智能继电器包括:外套筒1、继电器主体以及复位弹簧3。

外套筒1为筒型,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侧壁上开设有线圈孔11,内壁上开设有多个滑槽12。外套筒1的横截面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形状,例如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等。请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第一实施例中,横截面为圆形。请参见图4,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继电器第二实施例中,横截面为正方形。

继电器主体包括外壳21、连接插片22、线圈引出脚23、继电模块24以及保护圈25。外壳21上设置有和滑槽12一一对应的凸起,继电器主体内置于外套筒1内,通过凸起和滑槽12配合连接。继电器主体与外套筒1间隙配合,在继电器主体和外套筒1之间设置有润滑油,润滑油起到润滑和密封的作用,使得继电器主体可以在外套筒1内顺利的滑动。

外壳21内部含有一容纳腔,继电模块24内置于容纳腔内,外壳21的上顶面和下底面开设有多个通气孔。连接插片22一端穿过外壳21上顶面与继电模块24电连接,另一端穿过开口延伸至外套筒1外。线圈引出脚23一端穿过外壳21与继电模块24电连接,另一端穿过线圈孔11延伸至外套筒1外。在线圈引出脚23位于外壳21外的部分套设有保护圈25,当继电器主体在外套筒1内上下运动时,保护圈25保护线圈引出脚23,避免线圈引出脚23直接撞击外壳21。

复位弹簧3一端与外套筒1底部连接,另一端与外壳21下底面连接,起到减震复位的作用。

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继电器适用于震动较大的设备上,通过插片22和线圈引出脚23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外壳21内的继电模块24起到继电器的功能。设备运行产生的震动通过插片22传递给继电器主体,使得继电器主体在外套筒1内作上下运动,这种运动会不断改变继电器主体与外套筒1所围空间4的压强。这种压强的改变会使得空间4内的空气和外部空气发生流动,这种空气的流动是通过通气孔来穿过继电器主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将继电模块24上的热量带走,起到降温的作用。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智能继电器利用机械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使得继电器主体和外套筒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产生气压差造成空气流动进行散热,既增强了继电器的抗震性能,又提高了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