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功能的自动剥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02913发布日期:2019-02-19 18:10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功能的自动剥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功能的自动剥线机。



背景技术:

在高压输电过程中,电缆连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现有技术中,电缆连接头的制作大部分采用人工操作,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速度慢、接头质量一致性差等缺点。从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整套可以解决了电缆连接头制作过程中的连续生产,连续进行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的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功能的自动剥线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具有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功能的自动剥线机,包括机架、送线装置、切线装置、剥线装置和压线装置,所述机架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送线装置、切线装置、剥线装置和压线装置。

所述送线装置,包括送线单元和校正单元;所述送线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电机、左转动轴、顶板、第一主动轮、从动轮、皮带、左皮带轮、右皮带轮、传动轴、第二安装板、右转动轴、减速箱、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所述顶板安装在机架顶部,所述顶板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所述顶板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减速箱相连,所述减速箱共有两个输出轴,分别为前输出轴和后输出轴,所述前输出轴穿过第一安装板与第一主动轮相连,所述后输出轴上安装有左皮带轮,所述左皮带轮通过皮带与右皮带轮相连,所述右皮带轮与传动轴的后端固定相连,所述传动轴的前端穿过第二安装板与第二主动轮相连;所述第一主动轮的上方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通过轴承与左转动轴的前端相连,所述左转动轴的后端固定在第一安装板上;所述第二主动轮的上方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通过轴承与右转动轴的前端相连,所述右转动轴的后端固定在第二安装板上。

进一步的,五个校正轮分为两排,上排有两个,下排有三个,上排的两个校正轮的中心位置与第一从动轮、第二从动轮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排的三个校正轮的中心位置与第一主动轮、第二主动轮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的轮缘上均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大小与电缆的直径大小相适应;所述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的轮缘上也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大小与电缆的直径大小相适应。

所述校正单元包括校正轮、校正安装板、固定轴,所述校正安装板位于两块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之间且与顶板垂直相连,所述校正安装板上共固定焊接或镶嵌有五根固定轴,所述五根固定轴的前端分别安装有五个校正轮。

所述切线装置包括安装板、左挡板、右挡板、左套筒、右套筒、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砂轮切割片、丝杆、连接块、滑块、导轨、连接板;所述安装板固定在机架顶部,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两块垂直的挡板,分别为左挡板和右挡板,所述左挡板、右挡板上分别设有左安装孔、右安装孔,所述左安装孔、右安装孔内分别安装有左套筒和右套筒,所述左套筒和右套筒的内部分别设有左过线孔、右过线孔;所述右挡板右侧设有两根平行的导轨,所述导轨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上,两根导轨上安装有与之相匹配的两个滑块,所述滑块的顶部设有一块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底部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中心设有丝杆孔,所述丝杆孔内安装有与之相配的丝杆,所述丝杆与第二电机相连,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安装板上;所述连接板上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砂轮切割片,所述砂轮切割片位于左套筒和右套筒之间。

所述剥线装置包括升降油缸、连接杆、导向块、顶块、下半圆形凹形块、下凹槽、半圆形切割片、上半圆形凹形块、上凹槽、三角形切割刀、C字形本体;所述导向块安装在机架上部,所述导向块中心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垂直的正下方设有升降油缸,所述升降油缸安装固定在机架的下部,所述升降油缸的上部与连接杆相连,所述连接杆上侧穿过导向块中心的导向孔与顶块相接,所述顶块上设有下半圆形凹形块,所述下半圆形凹形块的中心设有下凹槽,所述下凹槽内设有三角形切割刀,所述下半圆形凹形块的前后两端设有半圆形切割片;所述导向块与C字形本体相接,所述C字形本体的上侧设有对应的上半圆形凹形块,所述上半圆形凹形块的前后两端同样设有半圆形切割片,所述上半圆形凹形块的中心设有上凹槽,所述上凹槽处也设有三角形切割刀。

所述压线装置包括压线单元和弯线单元,所述压线单元和弯线单元都设于机架上,所述弯线单元设于压线单元的右侧;

所述压线单元包括压线单元、弯线单元、电缆、升降油缸、第一导向柱、连接杆、第二导向柱、滑动腔、圆柱形滑块、下半圆形凹槽、下压线块、弯杆、上半圆形凹槽、上压线块、下压线模、上压线模、卡槽、凸起块、加热线圈、加强筋;所述第一导向柱安装在机架上部,所述第一导向柱中心设有导向孔,所述机架下部安装有升降油缸,所述升降油缸上部与连接杆相连,所述连接杆上部穿过第一导向柱中心的导向孔与圆柱形滑块相连,所述圆柱形滑块顶部设有下半圆形凹槽,所述下半圆形凹槽内设有下压线块,所述下压线块上安装有开口向上的下压线模;所述第一导向柱上方设有第二导向柱,所述第一导向柱与第二导向柱相连,所述第二导向柱内部设有滑动腔,所述圆柱形滑块位于滑动腔内,且圆柱形滑块可沿滑动腔上下滑动;所述第二导向柱的上部与弯杆相接,所述弯杆的上部设有与下半圆形凹槽相对应的上半圆形凹槽,所述上半圆形凹槽内设有上压线块,所述上压线块上安装有开口向下的上压线模。

所述弯线单元包括竖直安装板、安装杆、进线平台、导向板、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小转轮、大转轮、连接板、旋转电机;所述竖直安装板前方设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下端与机架相连,所述安装杆上端与进线平台连接,所述进线平台的上方设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固定在竖直安装板上,所述竖直安装板垂直固定在机架上。所述进线平台右侧设有大转轮,所述大转轮通过第一转动轴穿过竖直安装板与旋转电机相连,所述大转轮的外圈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另一端安装有与大转轮平行的第二转动轴,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安装有小转轮,所述小转轮可沿第二转动轴旋转,所述大转轮与小转轮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电缆的外径。

进一步的,所述上压线模、下压线模分别为梯形形状,当上压线模、下压线模压合时形成一个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电缆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大转轮与小转轮的外部均包裹有一层耐磨橡胶,所述耐磨橡胶用于保护电缆弯曲时表面不受损伤。

进一步的,所述大转轮的直径为30~50mm,所述小转轮的直径为15~25mm。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解决了电缆套接铜端子过程中的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系列难题,实现了电缆套接铜端子的机械化,是对现有的技术的重大突破,不但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本实用新型能对成卷的电缆线进行连续加工,实现送线、校平、切割、剥线、压线、弯曲等多项功能,节省了人力,生产效率与人工相比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约是人工操作的50-90倍。而且制作的电缆连接头,质量一致性好、接头牢固,提高了导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送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送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切线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切线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线单元的左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压线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弯线单元的主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弯线单元的左视图。

附图中,1.机架,2.送线装置,201.第一安装板,202.电机,203.左转动轴,204.顶板,205.第一主动轮,206.从动轮,207.皮带,208.左皮带轮,209.右皮带轮,210.第二安装板,211.传动轴,212.校正轮,213.校正安装板,214.第二从动轮,215.固定轴,216.减速箱,217.第二主动轮,218.前输出轴,219.后输出轴,220.右转动轴, 221.环形槽,3.切线装置,301.左挡板,302.右挡板,303.第一电机,304.第二电机,305.砂轮切割片,306.连接板,307.丝杆,308.连接块,309.滑块,310.导轨,311.左套筒,13.右套筒,313.安装板,314.排屑孔,315.导向管,316.电缆,317.左安装孔,318.右安装孔,319.左过线孔,320.右过线孔,4.剥线装置,401.第一液压缸,402.顶杆,403.导向块,404.顶块,405. 下半圆形凹形块,406. 下凹槽,407.半圆形切割片,408.上半圆形凹形块,409.上凹槽,410.三角形切割刀,411. C字形本体,5.压线装置,501. 压线单元, 502.弯线单元, 503.电缆, 504.第二液压缸,505.第一导向柱, 506.连接杆, 507.第二导向柱, 508.滑动腔, 509.圆柱形滑块, 510.下半圆形凹槽, 511.下压线块, 512. 弯杆, 513.上半圆形凹槽, 514.上压线块, 515.下压线模, 516.上压线模, 517.卡槽, 518.凸起块, 519.加热线圈, 520.加强筋, 521.安装杆, 522.进线平台, 523.导向板, 524.竖直安装板, 525.第二转动轴, 526.小转轮, 527.第一转动轴, 528.大转轮, 529.连接板, 530.旋转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具有送线、切线、剥线、压线、弯线功能的自动剥线机,包括机架1、送线装置2、切线装置3、剥线装置4和压线装置5,所述机架上从左至右依次设有送线装置2、切线装置3、剥线装置4和压线装置5。

如图3、图4所示,所述送线装置2包括送线单元和校正单元,所述校正单元位于送线单元中间位置。所述送线单元包括第一安装板201、电机202、左转动轴203、顶板204、第一主动轮205、从动轮206、皮带207、左皮带轮208、右皮带轮209、第二安装板210、传动轴211、减速箱216、第二主动轮217、第二从动轮214、前输出轴218、后输出轴219、右转动轴220。所述顶板204安装在机架1顶部,所述顶板204的中间位置安装有电机202,所述顶板204的左右两侧分别垂直焊接有第一安装板201、第二安装板210。

所述电机20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减速箱216相连,所述减速箱216共有两个输出轴,分别为前输出轴218和后输出轴219。所述前输出轴218穿过第一安装板201与第一主动轮205相连,所述后输出轴219上安装有左皮带轮208。所述左皮带轮208通过皮带207与右皮带轮209相连,所述右皮带轮209与传动轴211的后端固定相连,所述传动轴211的前端穿过第二安装板210与第二主动轮217相连。

所述第一主动轮205的上方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一从动轮206,所述第一从动轮206通过轴承与左转动轴203的前端相连,所述左转动轴203的后端固定在第一安装板201上。所述第一主动轮205、第一从动轮206的轮缘上均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环形槽221,所述环形槽221的大小与电缆的直径大小相适应。所述第二主动轮217的上方设有与之啮合的第二从动轮214,所述第二从动轮214通过轴承与右转动轴220的前端相连,所述右转动轴220的后端固定在第二安装板210上。所述第二主动轮217、第二从动轮214的轮缘上也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环形槽221,所述环形槽221的大小与电缆的直径大小相适应。

所述校正单元包括校正轮212、校正安装板213、固定轴215。所述校正安装板213位于两块第一安装板201、第二安装板210之间且与机架1上的顶板204垂直焊接相连。所述校正安装板213上共固定焊接或镶嵌有五根固定轴215,所述五根固定轴215的前端分别安装有五个校正轮212,每个校正轮212的中心均安装有轴承,所述固定轴215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在轴承的内圈,所述校正轮212可绕固定轴215自由转动。每个校正轮212的轮缘上均设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环形槽221,所述环形槽221的大小与电缆的直径大小相适应。五个校正轮212分为两排,上排有两个,下排有三个,上排的两个校正轮的中心位置与第一从动轮206、第二从动轮214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下排的三个校正轮的中心位置与第一主动轮205、第二主动轮217的中心位置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当电机202启动时,带动减速箱216的前输出轴218、后输出轴219转动,所述前输出轴218带动第一主动轮205转动,所述后输出轴219带动左皮带轮208转动,所述左皮带轮208通过皮带207、右皮带轮209带动传动轴211转动,所述传动轴211带动第二主动轮217转动。第一主动轮205转动时,通过啮合带动第一从动轮206转动,从而将电缆送入,电缆经过较正装置进行较正,再由第二主动轮217、第二从动轮214啮合送出到下一道切线工序。

如图3、图4、图5所示,所述切线装置包括左挡板301、右挡板30202、第一电机303、第二电机304、砂轮切割片305、连接板306、丝杆307、连接块308、滑块309、导轨310、左套筒311、右套筒13、安装板313、排屑孔314、导向管315、电缆316、左安装孔317、右安装孔318、左过线孔319、右过线孔320。

所述安装板313焊接在机架1的顶部,所述安装板313上焊接有两块垂直的挡板,分别为左挡板301和右挡板302。所述左挡板301、右挡板302上分别设有左安装孔317、右安装孔318,所述左安装孔317、右安装孔318内分别安装有带端板的左套筒311和右套筒13,所述左套筒311和右套筒13的端板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左挡板301和右挡板302上。左套筒311和右套筒13的内部分别设有用于电缆通过的左过线孔319、右过线孔320,所述右套筒13的右侧还焊接有导向管315,所述导向管315为空心管。切割时,电缆通过送线装置送入左套筒311和右套筒13内的左过线孔319、右过线孔320,然后从导向管315出来。

所述右挡板302右侧设有两根平行的导轨310,所述导轨310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板313上,两根导轨310上安装有与之相匹配的两个滑块309,所述滑块309可沿导轨310来回滑动。两个滑块309的顶部设有一块连接板306,连接板306与滑块309通过螺栓相连,所述连接板306的底部焊接有连接块308,所述连接块308中心设有丝杆孔,所述丝杆孔内安装有与之相配的丝杆307,所述丝杆307与第二电机304相连,所述第二电机304固定安装在安装板313上。所述连接板306上安装有第一电机303,所述第一电机303的输出轴上安装有砂轮切割片305,所述砂轮切割片305位于左套筒311和右套筒13之间。

当第二电机304启动时,带动丝杆307旋转,继而推动滑块309移动,滑块309移动带动连接板306上的第一电机303和砂轮切割片305一起前后移动,同时第一电机303启动,砂轮切割片305旋转,对穿过左套筒311和右套筒13的电缆进行自动切割电缆。作为优选,安装板313上设有排屑孔314,所述排屑孔314位于砂轮切割片305的下方。

如图8所示,一种剥线装置,包括第一液压缸401、顶杆402、导向块403、顶块404、下半圆形凹形块405、下凹槽406、半圆形切割片407、上半圆形凹形块408、上凹槽409、三角形切割刀410、C字形本体411。

所述机架1的台面上焊接有导向块403,所述导向块403为圆柱体或长方体,导向块403的中心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垂直的正下方设有第一液压缸401,所述第一液压缸401安装固定在机架1的下部。第一液压缸401的上部与顶杆402相连,所述顶杆402上侧穿过导向块403中心的导向孔与顶块404焊接相连。

所述顶块404上设有下半圆形凹形块405,所述下半圆形凹形块405的中心开有下凹槽406,所述下凹槽406内安装有可拆卸的三角形切割刀410,所述下半圆形凹形块405的前后两端通过螺栓安装有半圆形切割片407。所述导向块403与C字形本体411的下侧焊接相连,所述C字形本体411采用铸钢铸造或碳钢冲压而成,所述C字形本体411的上侧安装有对应的上半圆形凹形块408,所述上半圆形凹形块408的前后两端同样通过螺栓安装有半圆形切割片407,所述上半圆形凹形块408的中心开有上凹槽409,所述上凹槽409也内安装有三角形切割刀410。

优选地,所述上半圆形凹形块408和下半圆形凹形块405的左右两端都设有卡槽。所述半圆形切割片407的刀口处为锋利的圆形刀刃。所述半圆形切割片407与上半圆形凹形块408和下半圆形凹形块405的前后两端都设有相匹配的螺纹孔,所述半圆形切割片407与半圆形凹形块通过螺栓相连。这样既便于组装,又便于将零件拆卸下来清洗或更换,不会造成其他部件的浪费。

如图9所示,一种压线装置,包括机架1、压线单元501和弯线单元502,所述压线单元501和弯线单元502都设于机架1上,所述弯线单元502设于压线单元501的右侧。

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压线单元501包括机架1、压线单元501、弯线单元502、电缆503、第二液压缸504、第一导向柱505、连接杆506、第二导向柱507、滑动腔508、圆柱形滑块509、下半圆形凹槽510、下压线块511、弯杆512、上半圆形凹槽513、上压线块514、下压线模515、上压线模516、卡槽517、凸起块518、加热线圈519、加强筋520。

在机架1的上部安装有第一导向柱505,在第一导向柱505中心设有导向孔。在机架1的下部安装有第二液压缸504,第二液压缸504的上部与连接杆506下端相连,所述连接杆506上端穿过第一导向柱505中心的导向孔与圆柱形滑块509相连。所述圆柱形滑块509顶部设有下半圆形凹槽510,所述下半圆形凹槽510内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或卡槽517的方式安装有下压线块511,所述下压线块511也为半圆形,与下半圆形凹槽510形状相适配。所述下压线块511上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或卡槽517的方式安装有开口向上的下压线模515。

所述第一导向柱505上方设有第二导向柱507,所述第一导向柱505与第二导向柱507焊接相连,所述第二导向柱507内部设有滑动腔508,所述圆柱形滑块509位于滑动腔508内,且圆柱形滑块509可沿滑动腔508上下滑动。所述第二导向柱507的上部与弯杆512相接,所述弯杆512的上部设有与下半圆形凹槽510相对应的上半圆形凹槽513,所述上半圆形凹槽513内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或卡槽517安装的方式安装有上压线块514,所述上压线块514也为半圆形,与上半圆形凹槽513形状相适配。所述上压线块514上通过焊接、或螺钉连接、或卡槽517的方式安装有开口向下的上压线模516。优选地,所述上压线模516、下压线模515分别为梯形形状,当上压线模516、下压线模515压合时形成一个六边形,所述六边形的内切圆直径小于电缆503直径。

所述上半圆形凹槽513和下半圆形凹槽510的左右两端都设有凸起块518。所述上压线块514和下压线块511的左右两端设有卡槽517,所述凸起块518的形状与卡槽517相匹配。这样从侧面可以将上压线块514和下压线块511分别快速地推入上半圆形凹槽513和下半圆形凹槽510中,这样既便于组装,又便于将零件拆卸下来清洗或更换,不会造成其他部件的损坏。所述弯杆512外侧设有加强筋520,所述加强筋520与弯杆512通过焊接相连或铸造一体成型,所述弯杆512右上方安装有加热线圈519。

当第二液压缸504上升时,带动连接杆506、圆柱形滑块509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下半圆形凹槽510、下压线块511、下压线模515向上运动,使下压线块511逐步向上压线块514靠拢,将送入到下压线块511、上压线块514之间的套有铜端子的电缆503逐步挤压变形,使铜端子与电缆503通过物理变形牢固连接为一体,然后套上热缩套管,再送入到加热线圈519中加热,热缩套管遇热收缩便会粘固包裹在套有铜端子的电缆503表面,起到绝缘与保护作用。

如图12、图13所示,所述弯线单元502包括竖直安装板524、安装杆521、进线平台522、导向板523、第一转动轴527、第二转动轴525、小转轮526、大转轮528、连接板529、旋转电机530。

所述竖直安装板524垂直固定焊接在机架1上,所述竖直安装板524前方设有安装杆521。所述安装杆521下端与机架1焊接相连,所述安装杆521上端与进线平台522连接,进线平台522为圆盘形状,边缘为圆弧形,所述进线平台522的上方设有导向板523,所述导向板523固定在竖直安装板524上,且所述导向板523与机架1的台面平行。所述进线平台522右侧设有大转轮528,所述大转轮528通过第一转动轴527安装在竖直安装板524的右上侧位置,所述第一转动轴527穿过竖直安装板524与旋转电机530的输出轴相连,所述大转轮528的外圈焊接有连接板529,所述连接板529的另一端安装有与大转轮528平行的第二转动轴525,所述第二转动轴525上安装有小转轮526,所述小转轮526可沿第二转动轴525旋转。所述大转轮528与小转轮526的外部均包裹有一层耐磨橡胶,所述耐磨橡胶用于保护电缆503弯曲时表面不受损伤。优选地,所述大转轮528的直径为30~50mm,所述小转轮526的直径为15~25mm,所述大转轮528与小转轮526之间的最小间距大于电缆503的外径。

将粘固好热缩套管的电缆503从进线平台522送至大转轮528与小转轮526之间,开启旋转电机530,带动第一转动轴527、大转轮528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板529、小转轮526也跟着一起转动,小转轮526从大转轮528的下侧旋转到上侧,将位于大转轮528与小转轮526之间的电缆503弯曲。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