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耳机、充电线二合一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9140发布日期:2019-04-29 12:05阅读:16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耳机、充电线二合一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线二合一数据线。



背景技术:

由于Type-C接口使用的便捷性,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或电子设备使用Type-C接口,传统的耳机无法直接通过Type-C接口接入到移动终端或电子设备中,而必须使用转接头才能通过Type-C接口接入到移动终端或电子设备中。现有终端设备通用3.5耳机专用插孔,由于产品结构问题直接影响手机产品的尺寸厚度和产品整体的美观。现有的Type-C接口既可以实现充电功能,也可以实现音频输出功能,但是现有的耳机和充电充电线均是独立的两条线,在同一电子设备上并不能同时使用。

另外,现有的智能手机的音频输出接口主要有3.5mm三芯插头,但随着手机行业的发展,以苹果的lighting接口为例,它既是充电/通信的接口,又是音频输出的接口,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使用转换线或者同时携带耳机线和充电线,从而造成使用的不便,而且,在充电/音频输出二合一的接口上,现有的充电线在充电过程中不能再连接耳机线进行音频的接收,目前实现充电和听歌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连接设置有多个转换口的转换接头进行电源输入和音频输出。

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充电/音频输出二合一输出过程中可以实现同时使用充电功能和音频接收功能的数据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线二合一数据线,通过耳机线上的主线段与所述充电线本体的连接使耳机线和充电线形成一个整体数据线,使数据线在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音频接收。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耳机、充电线二合一数据线,包括耳机线和充电线,所述耳机线包括耳机线本体、音频输入端和音频输出端,所述音频输出端连接在电子设备上,所述音频输入端连接发声单元,所述充电线包括充电线本体、设置于充电线本体两端的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充电插头,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电子设备,所述耳机线本体包括主线段和由主线段一端延伸设置的分线段,所述分线段与所述音频输入端连接,所述主线段与所述充电线本体沿长度方向连接,使耳机线和充电线形成一条整体的数据线。

优选的,所述音频输出端和所述电源输出端设置在同一个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的连接器上,在充电线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音频输出,然后通过耳机线上的音频输入端将音频传输至发声单元。

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出端包括连接部和包裹在连接部下端的握持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充电线本体进行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上端插接在所述充电插头上,所述握持部用于在将连接部插入充电插头中时便于手部施加外力,所述分线段与所述握持部卡接或固定连接,所述分线段包括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用于连接音频输入端。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上设置空腔,由所述主线段与所述充电线本体连接组成的数据线主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空腔中,此时主线段与所述充电线本体的外部由外壳进行包裹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使主线段和充电线本体形成整体的数据线,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主线段的一端由所述空腔内部延伸至外部。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或卡环,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或卡环上。当使用充电线时,将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卡槽或卡环中拆卸出来,将连接部插入充电插头进行充电,通过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连接的发生单元将音频输入至人耳中。

更优选的,所述握持部的底壁设置底壁通孔,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空腔中穿过底壁延伸至外部。防止充电过程中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卡在握持部和连接部之间影响充电工作。

优选的,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握持部的上壁延伸出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延伸出所述空腔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的封闭盖体。

更优选的,在握持部的上壁设置上壁通孔,在封闭盖体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空腔中分别穿过上壁通孔和盖体通孔伸出所述握持部,封闭盖体在连接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连接部,对连接部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此时数据线可以单独作为耳机线进行使用,当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使封闭盖体与连接部分离进行充电。

优选的,在握持部的上壁设置上壁通孔,在封闭盖体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空腔中分别穿过上壁通孔和盖体通孔伸出所述握持部和封闭盖体,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握持部延伸出后置于所述连接部沿厚度方向的侧壁的一侧。

优选的,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握持部延伸出后分别置于所述连接部沿厚度方向的侧壁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握持部的侧壁设置侧壁通孔,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所述侧壁通孔延伸出所述空腔,此时握持部与由主线段和所述充电线本体连接组成的数据线主体之间形成夹角,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所述电源输出端还包括封闭盖体,所述封闭盖体在所述连接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

更优选的,所述夹角的角度为直角。

优选的,所述主线段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的一侧,所述握持部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或卡环,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或卡环上并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的封闭盖体,所述封闭盖体在所述连接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当使用充电线进行充电时,将封闭盖体与连接部分离,同时将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握持部的卡槽或卡环上拆卸下来,再将主线段和充电线本体分离,实现耳机线和充电线的分离,使数据线充电过程中耳机线有足够的长度连接至耳部进行音频输入。

优选的,所述主线段通过凹槽或卡扣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的一侧。

优选的,在充电线本体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卡扣用于卡接主线段。

优选的,所述充电线本体通过带有凹槽的外壳包裹,在外壳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整条凹槽用于卡接主线段。

优选的,所述电源输出端包括连接部和包裹在连接部下端的握持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充电线本体电连接,所述连接部上端插接在所述充电插头上,所述主线段的上端与所述握持部卡接或固定连接,所述主线段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握持部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的封闭盖体,所述分线段包括从所述封闭盖体的上壁延伸的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

更优选的,所述主线段的上端通过卡槽或卡环卡接在所述握持部的侧壁上。

更优选的,所述主线段的上端与所述握持部固定连接,所述主线段的上端从所述握持部上壁延伸出后设置在所述连接部沿厚度方向的侧壁的一侧,这样可以减少握持部的整体宽度,便于携带。

优选的,所述主线段和所述充电线本体设置在拉链组件中,所述拉链组件包括包覆所述主线段的左拉链带、包覆所述充电线本体的右拉链带和开合所述左拉链带和所述右拉链带的拉头,所述握持部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或卡环,所述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或卡环上并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的封闭盖体,所述封闭盖体在所述连接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通过拉动拉头实现主线段和所述充电线本体的连接和分离,同时将封闭盖体与连接部分离,再将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握持部的卡槽或卡环上拆卸下来实现边充电边听歌。

优选的,所述主线段和所述充电线本体设置在拉链组件中,所述拉链组件包括包覆所述主线段的左拉链带、包覆所述充电线本体的右拉链带和开合所述左拉链带和所述右拉链带的拉头,所述握持部的一侧外壁设置卡槽或卡环,所述主线段的上端通过卡槽或卡环卡接在所述握持部的侧壁上,所述主线段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握持部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的封闭盖体,所述分线段包括从所述封闭盖体的上壁延伸的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取得了有益的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耳机线上的主线段与所述充电线本体的连接使耳机线和充电线形成一个整体数据线,使数据线在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音频接收。当电子设备不需要充电时,本实用新型的数据线可以直接作为耳机使用,在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将充电线上的连接设备连接至充电插头进行充电,同时耳机线上的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连接发生单元对人体耳部进行音频输入。本实用新型减少了日常使用中充电线和耳机线的携带量,方便收纳和携带。

2、通过设置封闭盖体,使封闭盖体在连接部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连接部,对连接部进行保护,避免外界环境对连接部的损坏。

3、将主线段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的一侧,当使用充电线进行充电时,将封闭盖体与连接部分离,同时将第一分线和第二分线从握持部的卡槽或卡环上拆卸下来,再将主线段和充电线本体分离,实现耳机线和充电线的分离,使数据线充电过程中耳机线有足够的长度连接至耳部进行音频输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数据线合并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的数据线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各附图标记所指代的技术特征如下:

1.充电线;11.充电线本体;12.连接部;13.握持部;131.卡槽;2.耳机线本体;21主线段;22.分线段;221.第一分线;222.第二分线;23.封闭盖体;3.数据线主体;4.卡扣;5.凹槽;6.拉链组件;61.左拉链带;62.右拉链带;63.拉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下述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耳机、充电线二合一数据线,包括耳机线和充电线1,所述耳机线包括耳机线本体2、音频输入端和音频输出端,所述音频输出端连接在电子设备上,所述音频输入端连接发声单元,通过发生单元将音频输送至人耳。所述充电线1包括充电线本体11、设置于充电线本体11两端的电源输入端和电源输出端,所述电源输入端连接充电插头,所述电源输出端连接电子设备,电子设备上设置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既可以进行充电又可以进行音频输出,本实施例的所述音频输出端和所述电源输出端设置在同一个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的连接器上,由于音频输出端和所述电源输出端同时连接在连接器上,在充电线1对电子设备充电的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音频输出,然后通过耳机线上的音频输入端将音频传输至发声单元。

所述耳机线本体2包括主线段21和由主线段21一端延伸设置的分线段22,所述分线段22的一端与所述音频输入端连接,所述主线段21与所述充电线本体11沿长度方向并排连接,即主线段21连接在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或主线段21与所述充电线本体11沿长度方向缠绕连接,所述主线段21与所述充电线本体11通过绝缘材料包裹在一起形成一条整体的数据线主体3。

所述电源输出端包括连接部12和包裹在连接部12下端的握持部13,所述连接部12和所述充电线本体11进行电连接,所述连接部12上端插接在所述充电插头上,所述握持部13用于在将连接部12插入充电插头中时便于手部施加外力,所述分线段22与所述握持部13卡接或固定连接,所述分线段22包括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用于连接音频输入端。所述握持部13上设置空腔,耳机线本体2的主线段21和充电线本体11的一端均连接至连接器,耳机线本体2的主线段21和充电线本体11的另一端均连接至空腔,即由所述主线段21与所述充电线本体11连接组成的数据线主体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空腔中,此时主线段21与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外部由绝缘外壳进行包裹实现二者的固定连接,使主线段21和充电线本体11形成的数据线主体3,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主线段21的一端由所述空腔内部延伸至外部,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端置于空腔中且与连接部12进行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所述握持部13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131或卡环,所述握持部13的底壁设置底壁通孔,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空腔中穿过底壁延伸至外部,防止充电过程中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卡在握持部13和连接部12之间影响充电工作。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穿过底壁后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131或卡环上。当使用充电线1时,将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卡槽131或卡环中拆卸出来,将连接部12插入充电插头进行充电,然后通过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连接的发生单元将音频输入至人耳中。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的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的上壁延伸出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延伸出所述空腔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在握持部13的上壁设置上壁通孔,在封闭盖体23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空腔中分别穿过上壁通孔和盖体通孔伸出所述握持部13,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延伸出后分别置于所述连接部12沿宽度方向的侧壁两侧。

封闭盖体23在连接部1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连接部12,对连接部12进行保护,避免磨损连接部12,此时本实施例的数据线可以单独作为耳机线进行使用,当需要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时,使封闭盖体23与连接部12分离进行充电工作,当封闭盖体23与连接部12分离后,封闭盖体23可以沿分线段22上下移动,调节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的长度。封闭盖体可以使得整个产品更有一体化更加美观,并且可以防雨水。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在所述握持部13的侧壁设置侧壁通孔,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直接从所述侧壁通孔延伸出所述空腔,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端置于空腔中且与连接部12进行电连接,此时握持部13与由主线段21和所述充电线本体11连接组成的数据线主体3之间形成夹角,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夹角的角度为直角。所述握持部13与所述所述电源输出端还包括封闭盖体23,所述封闭盖体23在所述连接部1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12。封闭盖体23在连接部12工作时单独取下来,结构简单。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述主线段21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本实施例的所述主线段21通过扣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优选的在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若干个卡扣4用于卡接主线段21。

所述握持部13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131或卡环,主线段21延伸至握持部13的底部,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底部分开后,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131或卡环上并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在封闭盖体23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卡接在握持部13的两侧后穿过盖体通孔与封闭盖体23连接,封闭盖体23上设置封闭腔用于在所述连接部1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12。

当使用充电线1进行充电时,将封闭盖体23与连接部12分离,同时将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握持部13的卡槽131或卡环上拆卸下来,再将主线段21和充电线本体11分离,实现耳机线和充电线1的分离,使充电线1充电过程中耳机线有足够的长度连接至耳部进行音频输入。

实施例五: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所述主线段21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所述充电线本体11通过带有凹槽5的外壳包裹,在外壳的一侧沿长度方向设置整条凹槽5或部分凹槽5用于卡接主线段21。

所述握持部13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131或卡环,主线段21延伸至握持部13的底部,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底部分开后,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131或卡环上并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在封闭盖体23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卡接在握持部13的两侧后穿过盖体通孔与封闭盖体23连接,封闭盖体23上设置封闭腔用于在所述连接部1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12。

当使用充电线1进行充电时,将封闭盖体23与连接部12分离,同时将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握持部13的卡槽131或卡环上拆卸下来,再将主线段21从凹槽5中拔出,实现耳机线和充电线1的分离,此时耳机线和充电线1在通过同一个连接器连接至电子设备,耳机线和充电线1从连接器处即实现分离,使充电线充电过程中耳机线有足够的长度连接至耳部进行音频输入。

实施例六:

如图6和7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的所述主线段21和所述充电线本体11设置在拉链组件6中,所述拉链组件6包括包覆所述主线段21的左拉链带61、包覆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右拉链带62和开合所述左拉链带61和所述右拉链带62的拉头63,所述握持部13的两侧外壁设置卡槽131或卡环,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底部分开后,分别卡接在所述卡槽131或卡环上并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在封闭盖体23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卡接在握持部13的两侧后穿过盖体通孔与封闭盖体23连接,所述封闭盖体23在所述连接部12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封闭所述连接部12。通过拉动拉头63实现主线段21和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连接和分离,同时将封闭盖体23与连接部12分离,再将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握持部13的卡槽131或卡环上拆卸下来实现边充电边听歌。

实施例七:

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述电源输出端包括连接部12和包裹在连接部12下端的握持部13,所述连接部12和所述充电线本体电11连接,所述连接部12上端插接在所述充电插头上,所述主线段21的大部分固定或卡接在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与所述握持部13沿宽度方向的侧壁卡接连接,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握持部13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所述分线段22包括从所述封闭盖体23的上壁延伸的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通过卡槽131或卡环卡接在所述握持部13的侧壁上。

实施例八:

如图8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述主线段21和所述充电线本体11设置在拉链组件6中,所述拉链组件6包括包覆大部分主线段21的左拉链带61、包覆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右拉链带62和开合所述左拉链61带和所述右拉链带62的拉头63,所述握持部13的一侧外壁设置卡槽131或卡环,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通过卡槽131或卡环卡接在所述握持部13的侧壁上,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握持部13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所述分线段22包括从所述封闭盖体23的上壁延伸出的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本实施例的结构简单,耳机线和充电线的拆装更加便捷。

实施例九:

如图9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的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的上壁延伸出所述空腔,所述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延伸出所述空腔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在握持部13的上壁设置上壁通孔,在封闭盖体23上设置盖体通孔,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空腔中分别穿过上壁通孔和盖体通孔伸出所述握持部13和封闭盖体23,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延伸出后置于所述连接部12沿厚度方向的侧壁的一侧,或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从所述握持部13延伸出后分别置于所述连接部12沿厚度方向的侧壁的两侧(图中未示出)。

实施例十:

如图10所示,该实施例仅描述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其余技术特征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所述电源输出端包括连接部12和包裹在连接部12下端的握持部13,所述连接部12和所述充电线本体电11连接,所述连接部12上端插接在所述充电插头上,所述主线段21的大部分固定在所述充电线本体11的一侧形成数据线主体3,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与所述握持部13固定连接,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从所述握持部13上壁延伸出后设置在所述连接部13沿厚度方向的侧壁的一侧,这样可以减少握持部13的整体宽度,便于携带。所述主线段21的上端延伸出所述握持部13后连接封闭所述连接部12的封闭盖体23,所述分线段22包括从所述封闭盖体23的上壁延伸的第一分线221和第二分线222。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