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9055发布日期:2019-01-22 22:3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电气线路中常用的保护设备,其具有短路、过载和漏电保护功能,可在设备发生漏电故障以及对人体有触点危险时起到保护作用,也可在正常情况下作为电路的不频繁转换之用。一般的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手柄操作机构、电磁脱扣机构、接线端子、动触片和静触片,手柄操作机构可实现动触片与静触片相抵触实现合闸,当发生漏电或短路的故障时,电磁脱扣机构运行,可带动动触片脱离静触片实现自动分闸,电磁脱扣机构往往存在结构复杂,反应不够灵敏,传动不稳定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其结构简单,发生漏电或短路的故障后能实现自动分闸,传动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手柄操作机构、电磁脱扣机构、接线端子、动触片和静触片,所述动触片转动设置在壳体上,所述手柄操作机构包括手柄、锁扣和传动块,手柄转动设置在壳体上,锁扣一端与手柄铰接设置,另一端与传动块铰接设置,所述传动块远离锁扣的一端与动触片铰接设置,手柄转动可带动动触片转动构成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或断开,壳体上设有驱动动触片远离静触片的第一复位件,电磁脱扣机构包括线圈架、铁芯、拨杆和跳扣杆,所述线圈架固定设置在壳体上,线圈架外绕设有线圈,铁芯固定设置在线圈架上,跳扣杆转动设置在传动块上,拨杆铰接设置在壳体上,拨杆的一端延伸至铁芯的上方,拨杆的另一端延伸至跳扣杆处,壳体上设有驱动拨杆远离铁芯的第二复位件,当手柄带动动触片与静触片导通时,跳扣杆与锁扣相抵触锁扣手柄转动;当铁芯吸合拨杆时,拨杆转动可抵触并带动跳扣杆转动,锁扣脱离与跳扣杆的抵触,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实现动触片与静触片的断开。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合闸时,转动手柄,手柄带动锁扣转动,锁扣在带动传动块转动,传动块在传动的同时会向下抵压动触片,静触片的触头位于动触片的触头的下方,动触片受传动块的抵压向下转动,动触片与静触片相抵触,在动触片和静触片抵触后,手柄还能带动锁扣继续转动,直至锁扣上的端部凸块与跳扣杆相抵触,此时跳扣杆可限制锁扣与传动块进行复位,可一直保持合闸状态;当发生漏电或短路的故障时,线圈产生磁场,铁芯具有磁力,拨杆的一端延伸至铁芯的上方,可被磁力吸引,铁芯吸引拨杆的端部并带动拨杆转动,拨杆转动一定角度后,拨杆的另一端可抵压并带动跳扣杆转动,跳扣杆转动时,锁扣的凸块脱离与跳扣杆的抵触,在第一复位件的作用下,动触片向远离静触片的方向转动,实现动触片与静触片的断开,锁扣、传动块和手柄均复位至分闸状态,第二复位件可使拨杆与铁芯尽可能远离,保证其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更有利于进行脱扣操作,整体结构简单,发生漏电或短路的故障后能实现自动分闸,传动稳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拨杆包括铰接部、吸合部和抵触部,铰接部连接于吸合部与抵触部之间,吸合部位于铁芯的上方,铰接部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设置在壳体上,抵触部可与跳扣杆相抵触,吸合部上设置有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远离拨杆的吸合部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垫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拨杆的吸合部上焊接有配重块,配重块可为螺丝或是铁块,拨杆可被具有磁力的铁芯吸引,并且配重块的本身较重,拨杆更容易被吸引沿第一铰接轴转动,当然也可以拨杆的吸合部本身就能被磁力所吸引,吸合部本身较重,省去单独设置配重块,当拨杆受磁力吸引沿第一铰接轴转动时,其上的抵触部正好能抵触到跳扣杆,从而带动跳扣杆转动,实现脱扣操作,当拨杆转动时,其上的配重块可能碰触到壳体,这样会产生一定的声响,缓冲垫片起到减震的作用,也可以是缓冲垫圈。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第二复位件为弹簧,其一端连接在吸合部上,另一端连接在铁芯或线圈架的上端面。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弹簧可撑开拨杆的吸合部,使吸合部与铁芯尽可能远离,保证其在磁力的作用下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更有利于进行脱扣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第二复位件为拉簧,其一端连接在抵触部上,另一端连接在壳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拉簧一端连接在抵触部上,另一端连接在壳体上,其可通过拉簧拉动抵触部,带动拨杆转动,从而使拨杆的吸合部与铁芯尽可能远离,保证其在磁力的作用下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更有利于进行脱扣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第二复位件为扭簧,其套设在第一铰接轴上,其一端抵触在拨杆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扭簧套设在第一铰接轴上,其一端抵触在拨杆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上,当铁芯吸引拨杆转动时会压缩扭簧,磁力消失后,扭簧会带动拨杆复位转动,从而使拨杆的吸合部与铁芯尽可能远离,保证其在磁力的作用下具有较大的转动角度,更有利于进行脱扣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跳扣杆成L型设置,跳扣杆穿设于传动块并与第一铰接轴平行设置,跳扣杆的端部位置设有凹槽,跳扣杆在凹槽处卡设于限位片,限位片与传动块的侧面相抵触可限制跳扣杆脱离传动块,跳扣杆上套设有驱动其向靠近拨杆的方向转动的第一扭簧,所述跳扣杆上设有直杆,所述直杆与第一铰接轴平行设置,直杆位于拨杆的抵触部的转动轨迹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跳扣杆穿设于传动块的铰接孔,其一端卡设有限位片,可限制跳扣杆脱离传动块,跳扣杆在传动块远离限位片的一侧套设有第一扭簧,第一扭簧一端抵触在传动块上,另一端抵触在跳扣杆上,跳扣杆受拨杆抵压转动后,第一扭簧能驱动其进行自动复位,便于下次脱扣操作,跳扣杆上还延伸设置有直杆,使得直杆尽可能处于拨杆抵触部的端部位置,这样一来拨杆转动时拨杆能最大程度的带动跳扣杆转动,更利于解除跳扣杆对锁扣的锁定,实现快速分闸。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动触片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设置在壳体上,所述第一复位件为第二扭簧,壳体在靠近第二铰接轴处设有安装轴,第二扭簧套设在安装轴上,其一端抵触在动触片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动触片的一端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设置在壳体上,另一端设有触头可与静触片导通,第二扭簧会驱动动触片的触头向远离静触片的方向转动,在分闸时,能够实现动触片与静触片自动断开。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接线端包括输入端和输出端,输入端与静触片电连接,输出端与动触片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有漏电电流发生时,能及时切断电流的输入,这样断路器在断开电气电路后,其上不会残留有电流,不易发生触电事故,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壳体上设有若干组动触片和静触片,各静触片通过隔板隔开设置,各动触片通过联动轴连接,联动轴穿设于动触片,传动块的端部位置与联动轴铰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由一组电磁脱扣机构控制多组动触片和静触片导通或断开时,各个动触片分别转动设置在壳体上,联动轴穿设于各个动触片,联动轴与传动块的端部铰接,传动块可带动联动轴上下移动,从而带动各个动触片上下转动,可同时控制多组电路的通断,结构简单,控制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手柄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设置在壳体上,第三铰接轴上套设有驱动其复位的第三扭簧,第三扭簧的一端抵触在手柄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断路器进行分闸时,手柄在第三扭簧的作用下,可自动进行复位操作,便于再次进行合闸操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分闸状态示意图;

图3为合闸状态示意图;

图4为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手柄操作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图6为动触片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线圈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第二复位件第二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9为第二复位件第三种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10为拨杆的另一种铰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10所示,一种断路器,包括壳体1,壳体1上设有手柄操作机构、电磁脱扣机构、接线端子、动触片2和静触片3,动触片2转动设置在壳体上,手柄操作机构包括手柄41、锁扣42和传动块43,手柄43转动设置在壳体1上,锁扣42一端与手柄41铰接设置,另一端与传动块43铰接设置,传动块43远离锁扣42的一端与动触片2铰接设置,手柄41转动可带动动触片2转动构成动触片2与静触片3导通或断开,壳体1上设有驱动动触片2远离静触片3的第一复位件51,电磁脱扣机构包括线圈架61、铁芯62、拨杆63和跳扣杆64,线圈架61固定设置在壳体1上,线圈架61外绕设有线圈611,铁芯62固定设置在线圈架61上,跳扣杆64转动设置在传动块43上,拨杆63铰接设置在壳体1上,拨杆63的一端延伸至铁芯62的上方,拨杆63的另一端延伸至跳扣杆64处,壳体1上设有驱动拨杆63远离铁芯62的第二复位件52,当手柄41带动动触片2与静触片3导通时,跳扣杆64与锁扣42上的凸块421相抵触限制锁扣42转动;当铁芯62吸合拨杆63时,拨杆63转动可抵触并带动跳扣杆64转动,锁扣42上的凸块421脱离与跳扣杆64的抵触,在第一复位件51的作用下实现动触片2与静触片3的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拨杆63包括铰接部631、吸合部632和抵触部633,铰接部631连接于吸合部632与抵触部633之间,吸合部632位于铁芯62的上方,铰接部631通过第一铰接轴71铰接设置在壳体1上,抵触部633可与跳扣杆64相抵触,吸合部632上固定设置配重块65,配重块65可为螺丝或是铁块,其可被具有磁力的铁芯吸引,配重块65远离拨杆69的吸合部632的一侧设置有缓冲垫片66。当然拨杆63也可以通过无铰接轴的结构铰接设置在壳体1上,如图10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复位件52为弹簧,其一端连接在吸合部632上,另一端连接在铁芯62或线圈架61的上端面。

如图8所示,第二复位件52为拉簧,其一端连接在抵触部633上,另一端连接在壳体1上。

如图9所示,第二复位件52为扭簧,其套设在第一铰接轴71上,其一端抵触在拨杆63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跳扣杆64成L型设置,跳扣杆64穿设于传动块43的铰接孔431,并与第一铰接轴71平行设置,跳扣杆64的端部位置设有凹槽641,跳扣杆64在凹槽641处卡设于限位片67,限位片67与传动块43的侧面相抵触可限制跳扣杆64脱离传动块43,跳扣杆64上套设有驱动其向靠近拨杆63的方向转动的第一扭簧53,第一扭簧53一端抵触在传动块43上,另一端抵触在跳扣杆64上,跳扣杆64上固定或一体设置有直杆68,直杆68与第一铰接轴71平行设置,直杆68位于拨杆63的抵触部633的转动轨迹上。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片2通过第二铰接轴72铰接设置在壳体1上,第一复位件51为第二扭簧,壳体1在靠近第二铰接轴72处设有安装轴11,第二扭簧套设在安装轴11上,其一端抵触在动触片2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1上。

在本实施例中,接线端包括输入端81和输出端82,输入端81与静触片3电连接,输出端82与动触片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有若干组动触片2和静触片3,各静触片3通过隔板12隔开设置,各动触片2通过联动轴9连接,联动轴9分别穿设于各动触片2的中部位置,带动各动触片2同步转动,传动块43的端部位置与联动轴9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41通过第三铰接轴73铰接设置在壳体1上,第三铰接轴73上套设有驱动其复位的第三扭簧54,第三扭簧54的一端抵触在手柄41上,另一端抵触在壳体1上。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具体实施例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