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18137发布日期:2019-04-29 11:5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盒加工设备,具体涉及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背景技术:

蓄电池加工时,会先在极柱上套设密封圈,然后再放入端子,最后将端子焊接在极柱上。

现有的密封圈都是人工手动套进去,这种方式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放密封圈机构以及端子机。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放密封圈机构,包括第一机架和第一输送带,所述第一输送带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用于输送电池盒,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投圈组件和压圈组件,所述投圈组件包括:

第一气缸,第一气缸的缸身与第一机架相对固定,且位于第一输送带的上方;

第一活动座,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

第一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活动座上;

投圈元件,固定在第一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投圈元件具有弹性针头,所述弹性针头用于内套在密封圈中,投圈元件获取密封圈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使密封圈外套在极柱上;

所述压圈组件包括:

第二升降元件,位于输送带正上方;

压圈件,固定在第二升降元件的活动杆上,所述压圈件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一插孔,压圈件用于在第二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

放密封圈机构工作原理: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上移动,第一气缸带动第一活动座、第一升降元件以及投圈元件平移,通过第一升降元件的升降操作,投圈元件能够内套在密封圈中,即获取密封圈;当电池盒移动到位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密封圈脱离弹性针头,在头圈元件端面的限制下,密封圈能够外套在极柱上,即完成了投圈操作;投圈完成后,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的作用下移动至压圈组件处,移动到位后,第二升降元件工作,活动杆下移,带动压圈件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至极柱底部。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定位,可以在第一机架上设置阻挡气缸,限定电池盒的位置,阻挡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挡板,挡板与电池盒的前端面抵靠,当操作完成后,阻挡气缸的活塞杆缩回。投圈组件、压圈组件以及下文的第一剔除组件都可以设置一个阻挡气缸。

实际运用时,投圈元件内部具有复位弹簧,用于使弹性针头不受外力时,向外移动。即不受外力使弹性针头能够自动复位。

实际运用时,第二升降元件可以安装在第一机架上。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投圈组件还包括送料通道,投圈元件用于与送料通道配合,将密封圈外套在弹性针头上。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投圈组件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的振动盘,所述振动盘用于将密封圈输送到所述送料通道中。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针头包括圆柱部和位于圆柱部下方的尖部。

设置尖部能够方便弹性针头内套在密封圈中。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压圈件内部具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与弹性针头配合,用于在弹性针头不受外力时使弹性针头自动复位。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缸的轴线与第一输送带的输送方向垂直。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所述第二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第一剔除组件,用于对来自压圈组件的电池盒进行检测并剔除不合格的电池盒,所述第一剔除组件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在第一机架上;

第三升降元件,安装在第一支架上;

活动件,与所述第三升降元件的活动杆固定,活动件的下端具有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的上端面具有测距点,所述定位柱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配合的第二插孔;

第一测距传感器,安装在第一支架上,且位于活动件的上方,第一测距传感器正对所述测距点,用于在第三升降元件带动活动件运动至最下方后,测量测距点与第一测距传感器的距离;

第一剔除气缸,设置在第一输送带的一侧,用于在第一测距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推出第一输送带。

当极柱上未安装好密封圈时,通过第一剔除组件能够检测出,因为当密封圈未装好后,活动件下移的距离会较高或较低,此时通过第一测距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会不在设定范围内,通过第一剔除气缸就能够将不合格的电池盒剔除进行返修。

实际运用时,活动件下部具有检测套,所述第二插孔位于检测套中。

实际运用时,第三升降元件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于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剔除组件还包括第一接收平台,第一剔除气缸和第一接收平台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两侧,第一接收平台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端子机,包括上文所述的放密封圈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上移动,第一气缸带动第一活动座、第一升降元件以及投圈元件平移,通过第一升降元件的升降操作,投圈元件能够内套在密封圈中,即获取密封圈;当电池盒移动到位后,在第一气缸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的作用下弹性针头与电池盒的极柱抵靠,弹性针头受压进入投圈元件内部,密封圈脱离弹性针头,在头圈元件端面的限制下,密封圈能够外套在极柱上,即完成了投圈操作;投圈完成后,电池盒在第一输送带的作用下移动至压圈组件处,移动到位后,第二升降元件工作,活动杆下移,带动压圈件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至极柱底部。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放密封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放密封圈机构的主体示意图;

图3是投圈组件和压圈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投圈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第一剔除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端子焊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剔除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焊接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第一机架;2、第一输送带;3、投圈组件;4、压圈组件;5、第一剔除组件;6、电池盒;7、第一气缸;8、第一活动座;9、第一升降元件;10、振动盘;11、送料通道;12、弹性针头;13、圆柱部;14、尖部;15、投圈元件;16、极柱;17、第二升降元件;18、压圈件;19、第一支架;20、第三升降元件;21、第一测距传感器;22、活动件;23、测距点;24、检测套;25、第一剔除气缸;26、第一接收平台;27、第二机架;28、第二输送带;29、第二剔除组件;30、焊接组件;31、第二支架;32、第二测距传感器;33、检测板;34、检测孔;35、第二剔除气缸;36、第二接收平台;37、第三支架;38、第四升降元件;39、焊接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如图1和6所示,本实施公开了一种端子机,包括图1的放密封圈机构以及图6的端子焊接机构。

其中,如图1、2、3和4所示,本实施例的放密封圈机构包括第一机架1和第一输送带2,第一输送带2安装在第一机架1上,用于输送电池盒6,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投圈组件3和压圈组件4,投圈组件3包括:

第一气缸7,第一气缸7的缸身与第一机架1相对固定,且位于第一输送带2的上方;

第一活动座8,与第一气缸7的活塞杆固定;

第一升降元件9,安装在第一活动座8上;

投圈元件15,固定在第一升降元件9的活动杆上,投圈元件15具有弹性针头12,弹性针头12用于内套在密封圈中,投圈元件15获取密封圈后,在第一气缸7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16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9的作用下弹性针头12与电池盒6的极柱16抵靠,弹性针头12受压进入投圈元件15内部,使密封圈外套在极柱16上;

压圈组件4包括:

第二升降元件17,位于输送带正上方;

压圈件18,固定在第二升降元件17的活动杆上,压圈件18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16配合的第一插孔(图中未示出),压圈件18用于在第二升降元件17的作用下,外套在对应的极柱16上,将密封圈下压。

放密封圈机构工作原理:电池盒6在第一输送带2上移动,第一气缸7带动第一活动座8、第一升降元件9以及投圈元件15平移,通过第一升降元件9的升降操作,投圈元件15能够内套在密封圈中,即获取密封圈;当电池盒6移动到位后,在第一气缸7的作用下移动至对应极柱16的正上方,在第一升降元件9的作用下弹性针头12与电池盒6的极柱16抵靠,弹性针头12受压进入投圈元件15内部,密封圈脱离弹性针头12,在头圈元件端面的限制下,密封圈能够外套在极柱上,即完成了投圈操作;投圈完成后,电池盒6在第一输送带2的作用下移动至压圈组件4处,移动到位后,第二升降元件17工作,活动杆下移,带动压圈件18外套在对应的极柱上,将密封圈下压至极柱底部。本申请的放密封圈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安装密封圈而言,能够实现自动投放密封圈以及按压密封圈,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定位,可以在第一机架1上设置阻挡气缸,限定电池盒6的位置,阻挡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挡板,挡板与电池盒的前端面抵靠,当操作完成后,阻挡气缸的活塞杆缩回。投圈组件3、压圈组件4以及下文的第一剔除组件5都可以设置一个阻挡气缸。

实际运用时,第二升降元件17可以安装在第一机架1上,也可以安装在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的支架上。

如图3和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投圈组件3还包括送料通道11,投圈元件15用于与送料通道11配合,将密封圈外套在弹性针头12上。

如图2和3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投圈组件3还包括安装在第一机架1上的振动盘10,振动盘10用于将密封圈输送到送料通道11中。

如图3和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弹性针头12包括圆柱部13和位于圆柱部13下方的尖部14。设置尖部14能够方便弹性针头12内套在密封圈中。

于本实施例中,压圈件18内部具有复位弹簧(图中未示出),复位弹簧与弹性针头12配合,用于在弹性针头12不受外力时使弹性针头12自动复位。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气缸7的轴线与第一输送带2的输送方向垂直。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元件9为气缸或电动推杆,第二升降元件17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如图2和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放密封圈机构还包括第一剔除组件5,用于对来自压圈组件4的电池盒6进行检测并剔除不合格的电池盒6,第一剔除组件5包括:

第一支架19,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

第三升降元件20,安装在第一支架19上;

活动件22,与第三升降元件20的活动杆固定,活动件22的下端具有定位柱,定位柱的上端面具有测距点23,定位柱的下端面具有与极柱16配合的第二插孔(图中未示出);

第一测距传感器21,安装在第一支架19上,且位于活动件22的上方,第一测距传感器21正对测距点23,用于在第三升降元件20带动活动件22运动至最下方后,测量测距点23与第一测距传感器21的距离;

第一剔除气缸25,设置在第一输送带2的一侧,用于在第一测距传感器21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6推出第一输送带2。

当极柱上未安装好密封圈时,通过第一剔除组件5能够检测出,因为当密封圈未装好后,活动件22下移的距离会较高或较低,此时通过第一测距传感器21测得的距离会不在设定范围内,通过第一剔除气缸25就能够将不合格的电池盒6剔除进行返修。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活动件22下部具有检测套24,第二插孔位于检测套24中。

于本实施例中,第三升降元件20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剔除组件5还包括第一接收平台26,第一剔除气缸25和第一接收平台26分别设置在第一输送带2两侧,第一接收平台26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6。

如图6、7和8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端子焊接机构包括第二机架27和第二输送带28,第二输送带28安装在第二机架27上,用于输送电池盒6,端子焊接机构还包括第二剔除组件29和焊接组件30,第二剔除组件29包括:

第二支架31,固定在第二机架27上;

第二测距传感器32,安装在第二支架31上,且位于第二输送带28的正上方,第二测距传感器32用于对准电池盒6的极柱16,测量极柱16上端面与第二测距传感器32的距离;

第二剔除气缸35,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8的一侧,用于在第二测距传感器32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进行工作,将对应的电池盒6推出第二输送带28;

焊接组件30包括:

第三支架37,固定在第二机架27上;

第四升降元件38,安装在第三支架37上;

焊接设备39,与第四升降元件38的活动杆固定,焊接设备39用于与来自第二剔除组件29的电池盒6配合,将外套在极柱16上的端子焊接在极柱上。

端子焊接机构工作原理:人工或通过自动设备将端子外套在电池盒6的极柱上,电池盒6在第二输送带28上移动,进入第二剔除组件29处,电池盒6运动到位后,第二剔除组件29的第二测距传感器32工作,测量极柱上端面与第二测距传感器32的距离,当第二测距传感器32测得的距离不在设定范围内时,第二剔除气缸35进行工作,将该不合格的电池盒6推出第二输送带28,合格的电池盒6继续在第二输送带28的带动下,运动至焊接组件30处,待电池盒6运动到位后,第四升降元件38工作,带动焊接设备39下移至极柱和端子处,进行焊接操作。本申请的端子焊接机构相对于现有的人工焊接而言,能够自动检测极柱高度是否合格以及实现自动焊接操作,能够大大降低人工成本,提供效率。

实际运用时,为了方便定位,可以在第二机架27上设置阻挡气缸,限定电池盒6的位置,阻挡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挡板,挡板与电池盒6的前端面抵靠,当操作完成后,阻挡气缸的活塞杆缩回。第二剔除组件29以及焊接组件30处都可以设置一个阻挡气缸。

如图7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31包括位于第二输送带28上方的检测板33,检测板33上具有检测孔34,第二测距传感器32位于检测孔34的正上方。设置检测板33和检测孔34,方便第二测距传感器32的检测操作。

于本实施例中,第四升降元件38为气缸或电动推杆。

于本实施例中,焊接组件30有两个。

如图7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剔除组件29还包括第二接收平台36,第二剔除气缸35和第二接收平台36分别设置在第二输送带28两侧,第二接收平台36用于接收被剔除的电池盒6。

本实施例的端子机工作时,先将具有极柱的电池盒放入密封圈机构中,使密封圈自动放入极柱,然后通过人工或机械设备将端子放入安装有密封圈的极柱上,最后将安放有端子的电池盒放入端子焊接机构进行自动焊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