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频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49003发布日期:2019-06-29 01:1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射频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射频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需要越来越多的天线来接收不同频段和不同制式的射频信号。因此集成了天线、射频模块、系统芯片等的智能天线系统成为当今移动终端设备的主流方式,高度集成化的智能天线系统中往往需要电路板与电路板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

现有技术方案中多采用同轴结构的“板对板”形式的连接器或是焊接同轴线的方式在两块电路板间传输射频信号。这两种方式在制造成本、生产成本、组装难度、占用空间上都存在着较大劣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便于生产制造,并可以减小尺寸的射频连接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射频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和连接电路板,所述连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在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之间,所述连接电路板一端与第一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电路板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通过弹性连接件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弹片和/或柔性导电件。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弹片和柔性导电件,所述弹片固定设置在连接电路板的电路上,并且弹性接触连接在第二电路板的电路上;所述柔性导电件固定连接在第二电路板的电路上,并且弹性接触连接在连接电路板的电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片包括固定端和弹性连接端;所述固定端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部,所述连接电路板夹设在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所述弹性连接端弹性接触连接在第二电路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弹片还包括插片,所述插片设置在弹性连接端的前端,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与插片对应的插孔。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电路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柔性导电件弹性接触连接在卡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导电件为导电泡棉。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电路板设置有卡台,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与卡台匹配的卡口,所述卡台卡入卡口内,并且通过焊接实现第一电路板与连接电路板上电路的电性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固定板,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均固定在固定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与固定板之间卡接和/或螺接。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采用弹性连接件,连接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连接时允许有较大的误差,不会影响连接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的信号传输,并且连接可靠,因而组装更容易、性能更稳定。而且连接电路板与第一电路板的固定、整个结构的组装容易生产制作,弹性连接件容易获取。另外,采用连接电路板进行第一电路板与第二电路板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板材与板材之间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沿着板材接触线处形成更多的连接点,可以在小的空间内实现多个信号传输,相对同轴结构或同轴线连接可以减小整体结构的尺寸,有利于整个结构的小型化,也更容易实现板对板之间的多个信号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射频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射频连接结构的弹性连接件与连接电路板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射频连接结构的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射频连接结构的柔性导电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射频连接结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4,一种射频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电路板1、第二电路板2和连接电路板3,所述连接电路板3电性连接在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2之间,用作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2之间的信号传输。所述连接电路板3一端与第一电路板1固定连接,即连接电路板3与第一电路板1机械结构固定连接,而且连接电路板3与第一电路板1对应的线路导电连接。所述连接电路板3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板2通过弹性连接件4活动连接,从而安装时直接将连接电路板3与第一电路板1形成的整体结构与第二电路板2通过弹性连接件4连接在一起,由于采用弹性连接件4,连接电路板3与第二电路板2连接时允许有较大的误差,不会影响连接电路板3与第二电路板2的信号传输,并且连接可靠,因而组装更容易、性能更稳定。而且连接电路板3与第一电路板1的固定、整个结构的组装容易生产制作,弹性连接件4容易获取。另外,采用连接电路板3进行第一电路板1与第二电路板2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板材与板材之间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沿着板材接触线处形成更多的连接点,可以在小的空间内实现多个信号传输,相对同轴结构或同轴线连接可以减小整体结构的尺寸,有利于整个结构的小型化,也更容易实现板对板之间的多个信号连通。

参阅图2~4,所述弹性连接件4可以采用导电弹簧、导电弹片、柔性导电材料等结构或组合使用,本实施例中采用弹片41和柔性导电件42配合,弹片41使得连接电路板3与第二电路板2之间的连接具有一定的刚度,柔性导电件42保证了两者充分接触,从而通过弹片41和柔性导电件42实现了连接电路板3与第二电路板2更好的电性连接。弹片41与柔性导电件42中的一个可以作为信号线线的连接,另一个用作地线连接。弹片41与柔性导电件42可以根据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2之间传输信号的数量设置多组。

参阅图2,所述弹片41固定设置在连接电路板3上,并且弹性接触连接在第二电路板2的电路上。可以在连接电路板3与第二电路板2连接的一端设置多个开槽结构,包括与弹片41对应的弹片连接开槽33,与柔性导电件42对应的开槽31,从而可以将弹片41和柔性导电件42分开至设定的距离,即保证信号线与地线的间距要求,也避免了柔性导电件与弹片发生误触。

参阅图2和图3,所述弹片41包括固定端411和弹性连接端412,固定端411用作与连接电路板3固定连接,弹性连接端412用作与第二电路板2的焊盘22弹性接触。所述固定端41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部,一个是弹片末端弯折形成,另一个是冲压形成,所述连接电路板3夹设在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两个夹持部中的一个与电路板3一侧的电路焊盘焊接,电路板3的另一侧设置固定夹持部的固定焊盘,从而可以通过焊接将两个夹持部与电路板3两侧的焊盘焊接,实现弹片41与电路板3的固定。

参阅图2和4,所述柔性导电件42可以采用一个块状结构,一边固定连接在第二电路板2的电路上,可以焊接在第二电路板2对应的焊盘上,最好设置两个以上的焊盘,柔性导电件42设置两个以上的焊点,这样更容易焊接。柔性导电件42的另一半弹性接触连接在卡槽31内并且连接电路板3的电路上。一般连接电路板3的电路设置在侧面,因而可以将柔性导电件42最好设置成一个“凹”字形结构,两侧凸出部分与连接电路板3侧面的电路接触,也可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连接电路板3的限位。柔性导电件42也可以采用简单的块状结构,通过连接电路板3下压变形后两侧的凸起也可以与连接电路板3侧面的电路接触。所述柔性导电件42可以采用导电泡棉等常用的柔性导电泡棉材料。

另外,所述弹片41末端还可以设置插片,所述插片设置在弹性连接端412的前端,所述第二电路板2上设置有与插片对应的插孔,从而安装时可以先通过插片与插孔插接实现预定位,安装更容易。

参阅图1,所述连接电路板3设置有卡台32,所述第一电路板1上设置有与卡台32匹配的卡口11,所述卡台32卡入卡口11内,实现第一电路板1与连接电路板3的机械结构固定,并且通过焊接实现第一电路板1与连接电路板3上对应电路的电性连接。

第一电路板1、第二电路板2和连接电路板3均可采用印刷电路板,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印刷电路板的层数。例如连接电路板3可以设置四层结构,第一层由信号线和地线组成,第二、三、四层均为地线,四层地线通过通孔连接。

实施例二

参阅图5,本实施例利用实施例一的射频连接结构,并且作为车载天线的射频连接结构。除了实施例一种的部件外,本实施例的射频连接结构还包括固定板5,所述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2均固定在固定板5上,所述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2与固定板5之间通过卡接、螺接来连接,或者将两者配合使用。

车载天线还包括壳体6及天线结构和上壳7,壳体6可以与固定板5一起作为第一电路板1与第二电路板2的固定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路板1连接车载天线的各个天线结构,第二电路板2上设置各个天线的信号源,需要通过连接电路板3实现第一电路板1与第二电路板2的射频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车载天线。整个结构组装时,先将弹片41与连接电路板3固定连接,将柔性导电件42固定在第二电路板2对应的焊盘21上;再第一电路板1与连接电路板3之间固定连接并实现电路导通;最后将第一电路板1与连接电路板3整体结构中的连接电路板3插入固定板5的开槽,将第一电路板1和第二电路板2分别固定在固定板5的两侧,与此同时实现了连接电路板3上的弹片41与第二电路板2上对应焊盘22的弹性接触,以及柔性导电件42与连接电路板3上开槽31侧边电路的弹性接触,即同时实现了第一电路板1与连接电路板3整体结构与第二电路板2的机械连接和电性连接。可以将壳体6与第二电路板2通过同一组螺丝固定,将上壳体也固定在固定板5上,实现了整个天线结构的安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