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幕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5032发布日期:2019-11-05 23:36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幕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幕墙。



背景技术:

目前,柔性薄膜组件的颜色都是墨绿色的,其颜色比较单一,其所能呈现的建筑效果单一,随着光伏行业的发展,光伏应用领域的拓展,市场对光伏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柔性薄膜组件能够应用于建筑行业,建筑师为实现自己的建筑效果,通常需要特殊颜色的光伏组件,因而单一颜色的柔性薄膜组件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因而如何实现使得光伏组件呈现不同的颜色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幕墙,主要目的是使得光伏组件呈现不同的颜色。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

太阳能电池片和光线处理层,所述光线处理层设置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第一侧,所述第一侧为太阳能电池片吸收光线转化为电流的一侧,

其中,光线进入到所述光线处理层,所述光线处理层将预设波段的光反射出使所述光线处理层呈现预设颜色。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地,还包括:透明前板,所述透明前板对应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设置在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第一侧,所述光线处理层对应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设置在所述透明前板靠近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一侧。

可选地,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设置在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第一侧的相对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光线处理层为减反射膜。

可选地,还包括接线盒,所述接线盒与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连接,用于引出所述太阳能电池片输出的电流。

可选地,还包括安装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一侧,所述安装板为金属材质。

可选地,所述接线盒设置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透明前板背离所述太阳能电池片的一侧设置有压花图案。

可选地,所述太阳能电池片为晶硅太阳能电池片或柔性太阳能电池片。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幕墙,该光伏幕墙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光伏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光伏组件及光伏幕墙,光线经过光线处理层后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的表面,光线在经过光线处理层时,有一部分的光透过光线处理层,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而预设波段的光从光线处理层反射出来,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使得人看到的光线处理层呈现预设颜色,通常太阳能电池片具有颜色,太阳能电池片反射出来的光波与预设光波段的光叠加在一起,进而使得光伏组件能够呈现出预定的颜色。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光伏组件的太阳能电池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太阳能电池片,11-发电区域,12-非发电区域,2-光线处理层,3-透明前板,4-背板,5-封装胶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伏组件及光伏幕墙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一方面,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组件,该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电池片1和光线处理层2,光线处理层2设置于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第一侧为太阳能电池片1吸收光线转化为电流的一侧,其中,光线进入到光线处理层2,光线处理层2将预设波段的光反射出使光线处理层2呈现预设颜色。其中,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为入光侧,光线从第一侧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能够将吸收的光线转化为电流,当光进入到光线处理层2后,光线处理层2将预设波段的光反射出来使光线处理层2呈现预设颜色。通常太阳能电池片1具有颜色,光从第一侧射入到光伏组件上,会先经过光线处理层2,而后再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1,而光线在经过光线处理层2时,光线处理层2会将预设波段的光线反射出来,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使得外界在看到光线处理层2时,光线反射膜呈现预设颜色,同时,太阳能电池片1也具有颜色,太阳能电池片1反射出的光线通过光线处理层2后与预设波段的光线重叠在一起,使得光伏组件呈现出不同于太阳能电池片1的颜色。在制作光线处理层2时,可以对光线处理层2反射出来的预设波段的光线进行选择,进而能够在制作光线处理层2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光线处理层2实际所反射出来的光线的波段,设定光线处理层2所呈现的颜色,通过将光线处理层2设置成不同的颜色,进而能够调整光伏组件所呈现的颜色,将光伏组件应用于建筑中时,使得建筑物呈现不同的颜色,进而实现不同的建筑效果,其中,光线处理层2不具有颜色,其为无色透明的薄膜。而光伏组件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具体制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光伏组件,光线经过光线处理层2后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1的表面,光线在经过光线处理层2时,有一部分的光透过光线处理层2,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1,而预设波段的光从光线处理层2反射出来,反射光线进入人眼,使得人看到的光线处理层2呈现预设颜色,通常太阳能电池片1具有颜色,太阳能电池片1反射出来的光波与预设光波段的光叠加在一起,进而使得光伏组件能够呈现出预定的颜色。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光伏组件还还包括:透明前板3,透明前板3对应于太阳能电池片1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光线处理层2对应于太阳能电池片1设置在透明前板3靠近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透明前板3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能够对太阳能电池片1进行保护,此外,光线处理层2可以通过PVD(物理气相沉淀)镀膜工艺等形成在透明前板3靠近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其中,真空蒸发镀膜法是物理气相沉积的基本方法之一,在真空的条件下,加热蒸发容器中的镀膜材料,使其原子或分子从表面蒸发或气化逸出,形成蒸汽流,入射到基材的表面,本申请中的基材就是透明前板3,进而凝结生成固态薄膜,薄膜形成的过程是由气相到吸附相、再到固相的相变过程,其成膜过程可以分为三步骤:(1)将镀膜材料从固态变为气态;(2)镀膜材料的气态原子或分子或离子运动到达基片表面;(3)镀膜材料的气态原子或分子或离子沉积在基片上并逐渐形成薄膜。而光线处理层2材料可以包括Ti3O5和SiO2,即镀膜材料可以为Ti3O5和SiO2。透明前板3无色透明不会影响光线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1上,也不会影响光伏组件所呈现的颜色。透明前板3与太阳能电池片1之间具有一层封装胶膜5,封装胶膜5用于将透明前板3与太阳能电池片1粘接在一起。此外,透明前板3和光线处理层2应该具有高透性,进而能够保证太阳能电池片1吸收到足够的光。而封装胶膜5可以是EVA胶膜,EVA胶膜在粘着力、耐久性以及光学特性等方面都具有优越性。封装胶膜5还可以是PO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中透明前板3可以为钢化玻璃。光线处理层2设置在透明前板3靠近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能够避免光线处理层2暴露于空气中,能够避免光线处理层2被划伤以及被腐蚀等。此外,光线处理层2也可以设置在透明前板3背离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同样能够使得光伏组件呈现出不同于太阳能电池片1的颜色,为了保护光线处理层2,还可以在光线处理层2背离透明前板3的一侧设置保护膜。光线处理层2可以由绝缘材质制成,进而能够避免光线处理层2对太阳能电池片1的导电线路造成影响。光线处理层2的材质优选为镀层比较均匀,颜色不存在色差的材料,光线处理层2由多层子膜构成,其中,子膜的层数能够改变预设颜色的深浅,如预设颜色为蓝色,通过改变子膜的层数使得蓝色的深浅发生变化,进而能够调整光伏组件所呈现出颜色。

其中,如图1所示,光线处理层2在透明前板3上的正投影可以置于透明前板3所在的区域内,即透明前板3的面积大于光线处理层2,使得透明前板3能够完全遮住光线处理层2,这样能够防止静电的产生。此外,为了方便制作光线处理层2,如图2所示,还可以使得透明前板3上全部都镀有光线处理层2。

优选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光伏组件还包括:背板4,背板4设置在与太阳能电池片1第一侧的相对的一侧。其中,太阳能电池片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透明前板3设置在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能够对太阳能电池片1的第一侧进行保护,而背板4设置在与太阳能电池片1第一侧相对的一侧,即第二侧,继而能够对太阳能电池片1的另一侧进行保护,防止太阳能电池片1被损坏。背板4与太阳能电池片1之间具有封装胶膜5,封装胶膜5由粘性材质制成,能将背板4与太阳能板粘接在一起,背板4的颜色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也可以像透明前板3一样,将背板4设置成透明的,也可以设置不透明背板4,当然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颜色。当背板4为金属板时,金属板能够将太阳能电池片1所产生的热量导出,有利于太阳能电池片1的散热。此时背板4可以有铝制成,此外,背板4还可以是阻水膜或布料,其中阻水膜和布料是较好的柔性背板。光伏组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需要有不同的硬度,因而,应根据光伏组件的应用场景选择其硬度,此外,背板4还采用TPT、TPE等耐老化,耐腐蚀的材质。如图4所示,太阳能电池片1包括发电区域11和非发电区域12,非发电区域12围绕发电区域11的边缘设置,非发电区域12与透明前板3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层,非发电区域12与背板4之间设置有密封胶层。太阳能电池片1的发电区域11用于发电,非发电区域12围绕在发电区域11的边缘,由于,透明前板3和背板4通过封接胶层粘接在太阳能电池片1上之后,其密封性能并不是很好,外界水蒸气等容易进入到光伏组件内,对太阳能电池片1造成损坏,因此应在对光伏组件进行密封,在非发电区域12与透明前板3之间设置密封胶层,以及在非发电区域12与背板4之间设置密封胶层进行密封,其中密封胶层可以是丁基胶层,丁基胶呈黑色,将丁基胶层设置在非发电区域12不会影响发电区域11吸收光能,也不会影响太阳能电池片1的发电。其中密封胶层不同于封装胶膜5。发电区域11在光线处理层2上的正投影置于光线处理层2所在的区域内。使得光线处理层2能够完全遮住发电区域11,避免发电区域11不能完全被遮住,导致光伏组件的颜色不均匀,影响建筑效果。其中,可以将光线处理层2对应发电区域11的区域划分成多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能够反射不同波段的光线,进而能够使得不同子区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进而使得同一光伏组件能够呈现不同的颜色。光线处理层2的子区域可以以矩形阵列的方式排列在光线处理层2上,还可以是多个子区域呈圆环状,其中一子区域呈圆形,其余多个环形子区域依次排列在圆形子区域的外部,其子区域的划分方式有多种,在此不一一列举。

优选地,光线处理层2为减反射膜。减反射膜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控制减反射膜所呈现的颜色,同时,减反射膜还具有高透性,能够增加光线的透光率,使得光线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1的比例增加,进而能够增加太阳能电池片1吸收的光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

优选地,光伏组件还包括接线盒,接线盒与太阳能电池片1连接,用于引出太阳能电池片1输出的电流。接线盒上设置有引出线,通过引出线与太阳能电池片1相连接,进而使得太阳能电池片1与接线盒的内部线路连接在一起,而接线盒的内部线路与外部线缆导通,继而使得太阳能电池片1与外部线缆导通,实现供电的功能。其中,接线盒的外壳有强烈的抗老化、耐紫外线能力。

优选地,光伏组件还包括安装板,背板4设置于安装板的一侧,安装板为金属材质。背板4设置在安装板上,二者之间可以通过粘胶进行连接,安装板为金属材质,其硬度较大,能够光伏组件进行支撑,同时,各个太阳能电池片1可以通过安装板与其他装置进行安装,进而能够避免在安装光伏组件的过程中对太阳能电池片1造成损坏。

优选地,在安装接线盒时,需要将接线盒设置在安装板的另一侧。首先,接线盒与太阳能电池片1不设置在安装板的同一侧不会对光线进行遮挡,进而能够保证太阳能电池片1吸收足够的光能,此外,接线盒安装在安装板上的另一侧,由于太阳能电池片1与接线盒之间通过安装板隔开,能够避免接线盒对太阳能电池片1造成损坏。在安装接线盒时,操作人员将粘接剂均匀连续涂抹在接线盒地面,并根据粘接剂的物化性及使用要求将接线盒对准安装位置进行粘接。

优选地,透明前板3背离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设置有压花图案。透明前板3背离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设置有压花图案后,此时观看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呈现出亚光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将透明前板3的表面设置成光面,以实现不同的建筑效果。而对于刚性的透明前板3,可以在透明前,3背离太阳能电池片1的一侧做磨砂处理,进而使得光伏组件呈现出亚光的效果。

优选地,太阳能电池片1为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或柔性太阳能电池片1。其中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包括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其中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的光电转换效率为18%左右,最高的能达到24%,因而采用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能够具有较高光电转换效率,且具有较长的寿命。而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的制作成本较低,材料制造简单,节约电耗,采用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1能够降低光伏组件的制作成本。此外太阳能电池片1还可以采用柔性太阳能电池片1,而柔性太阳能电池片1重量较轻,并且能够任意弯曲,弱光性好,其在弱光条件下也能发电,对光线的要求较低,并且形状可塑,当采用柔性太阳能电池片1后,透明前板3与背板4均可以采用柔性材质,透明前板3与背板4均能任意弯折,进而能够将光伏组件安装在屋顶、帐篷等上面,同时还方便携带。此时,光伏组件的透明前板3可以是氟膜(如ETFE)或者氟膜+煮水膜构成,ETFE的中文名为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膜材的厚度通常小于0.20mm,是一种透明膜材,ETFE膜的透光率可高达95%。该材料不阻挡紫外线等光的透射,以保证建筑内部自然光线。而背板4可以是阻水膜或布料等,其可以弯折,保证光伏组件的柔性,而太阳能电池板为CIGS电池片(柔性太阳能电池片1)时,为了增强光伏组件的刚性,可以使背板4由刚性材质制成,此时背板4可以是铝背板,进而使得柔性的光伏组件具有较好的刚性。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幕墙,该光伏幕墙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光伏幕墙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因此,该光伏幕墙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