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03652发布日期:2020-02-22 03:24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的连接器具备:能与对方壳体嵌合的壳体;能转动地安装于壳体的杆;以及检测体(以下称为检测部件),其能移动地组装到设置于杆的锁定臂。杆能够向减少从壳体突出的突出量的方向转动而进行两个壳体的嵌合。检测部件在两个壳体嵌合前维持为被锁定臂限制移动的状态,在两个壳体正规嵌合时,移动限制状态解除,向与杆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进行压入移动。这样,检测部件能够移动,从而能够检测两个壳体已正规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105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如上所述,当杆的转动方向和检测部件的移动方向设定为相同方向时,杆的转动操作和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用一系列的作业进行,因此有可能作业者没有意识到要进行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其结果有可能忘记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或者检测部件的移动量不足。另外,在杆转动时,也有可能作业者的手指接触到检测部件、或者检测部件意外地移动。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提供能够将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的可靠性提高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能与对方壳体嵌合;杆,其能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向使从所述壳体突出的突出量减少的方向转动而进行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的嵌合;以及检测部件,其以能移动到等待位置和检测位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正规嵌合时能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所述杆具有解除部,所述解除部将位于所述等待位置的所述检测部件和所述壳体的卡止解除,所述杆转动的方向和所述检测部件移动的方向相互交叉。

根据本发明,因为检测部件能移动地设置于壳体,所以能够防止在杆转动时作业者的手指接触检测部件。在两个壳体正规嵌合时,位于等待位置的检测部件和壳体的卡止通过杆的解除部解除,从而检测部件能够向检测位置移动。

检测部件通过被向与杆的转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按压,从而从等待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因此,作业者能意识到要进行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从而能够防止忘记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

通过以上,能够提高从等待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的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中,杆位于初期位置、检测部件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杆位于嵌合位置、检测部件能够从等待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检测部件移动到检测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杆位于初期位置、检测部件位于等待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7是示出利用杆的解除部将检测部件和壳体的卡止解除、检测部件能够从等待位置向检测位置移动的状态的与图6对应的图。

图8是示出杆位于嵌合位置、检测部件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9是图8的a-a剖视图。

图10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1是检测部件的后视图。

图12是检测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杆的俯视图。

图14是杆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1)所述杆可以为一片板状。假设在检测部件设置于杆的情况下,例如当设为杆由一对凸轮板和连接两个凸轮板的连结部形成为门型时,则能够将检测部件设置于连结部、两个凸轮板中的任一方,因此容易确保设置检测部件的区域。另一方面,当杆为一片板状时,与上述门型的杆相比,难以确保设置检测部件的区域。在这方面,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因为检测部件不是设置于杆而是设置于壳体,所以即使是一片板状的杆,也能够实现检测部件的检测功能。

(2)也可以为,所述杆具有向外侧突出的杆操作部,所述检测部件在与向所述检测位置移动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具有检测部件操作部,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正规嵌合时,所述杆操作部和所述检测部件操作部在所述杆转动的方向相互并排地配置。通过杆操作部和检测部件操作部在杆的转动方向相互并排地配置,从而杆操作部和检测部件操作部接近,因此在杆转动后,能够不迷惑地迅速进行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

(3)也可以为,在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正规嵌合时,当所述检测部件位于所述等待位置时,所述检测部件操作部相对于所述杆操作部向外侧突出地配置,当所述检测部件位于所述检测位置时,所述检测部件操作部与所述杆操作部在相同位置对齐地配置。由此,在检测部件从等待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时,能够明确地用眼睛确认或者通过触觉确认检测部件操作部相对于杆操作部的状态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提高检测部件的移动操作的可靠性。

(4)也可以为,所述杆具有保持所述壳体和所述对方壳体的嵌合状态的能挠曲的锁定臂,所述检测部件具有限制片,所述限制片在所述检测位置进入到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由此,锁定臂的挠曲动作被限制片限制,因此可确实地维持两个壳体的嵌合状态。

(5)也可以为,所述杆具有退避槽,所述退避槽容许所述限制片进入到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所述限制片能与所述退避槽的槽面抵接地配置。通过限制片与退避槽的槽面抵接,从而可限制杆的转动,因此可更确实且牢固地维持两个壳体的嵌合状态。

<实施例1>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1。实施例1的连接器具备壳体10、杆11以及检测部件12。壳体10能够与未图示的对方壳体嵌合。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两个壳体在嵌合开始时彼此相对的面侧作为前侧,上下方向以图4、图8、图10及图14为基准。

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4所示,具有:壳体主体14,其具有多个腔13;罩部15(参照图10),其将壳体主体14的外周包围。在各腔13从后方插入未图示的端子零件。各腔13在内壁下表面具有能够挠曲的矛状部16,矛状部16将端子零件卡止为防脱状态。

如图4所示,壳体10在罩部15的上部具有:宽幅板状的第1板部17,其与壳体主体14的上表面连设;宽幅板状的第2板部18,其与第1板部17的上方对置地配置;板状的第3板部19,其与第2板部18的一侧(图4的右侧)上方对置地配置,宽度尺寸比第1板部17及第2板部18小;沿着上下方向的一侧壁21,其将第1板部17、第2板部18以及第3板部19的各一端(图4的各右端)连接;沿着上下方向的其他侧壁22,其将第1板部17及第2板部18的各另一端(图4的各左端)连接;以及中间侧壁23,其从第2板部18的上表面立设到第3板部19的另一端。一侧壁21的高度比其他侧壁22及中间侧壁23高,具有在侧方开口的插通口24(参照图5)。

如图4所示,壳体10在罩部15的上部具有:宽幅狭缝状的杆收纳部25,其由第1板部17、第2板部18、一侧壁21以及其他侧壁22划分,在后方开放;以及检测部件收纳部26(参照图6),其由第2板部18、第3板部19、一侧壁21以及中间侧壁23划分,从插通口24向侧方开放。在杆收纳部25能转动地收纳有杆11。在检测部件收纳部26通过插通口24能移动地收纳有检测部件12。另外,如图5所示,检测部件12的后述的限制片54能够通过插通口24的下侧而收纳于杆收纳部25。

如图5所示,壳体10在杆收纳部25的内侧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支承轴27,在其他侧壁22的前端部且向内侧倾斜的部分的端部具有临时卡止部28,如图10所示,在第2板部18的内壁上表面的检测部件收纳部26的下方且后端部具有爪状的卡止部29。杆11能转动地支承于支承轴27,如图5所示,卡止于临时卡止部28而保持在初期位置,如图10所示,卡止于卡止部29而保持在嵌合位置。

如图4及图6所示,壳体10在将检测部件收纳部26的后表面封闭的后壁部分具有移动限制部31。移动限制部31形成为上端与第3板部19连结、下端与第2板部18连结的板片状。检测部件收纳部26的后表面在夹着移动限制部31的左右两侧具有在后方开口的窗部32。另外,如图10所示,壳体10在将检测部件收纳部26的前表面封闭的前壁部分具有防脱部33。防脱部33形成于前壁部分的靠近一侧壁21的开口端部。检测部件12卡止于移动限制部31而被限制从等待位置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并卡止于防脱部33而被限制从等待位置脱离。

如图5及图6所示,壳体10在一侧壁21具有左右延伸并在侧方与检测部件收纳部26连通的导孔34,如图5及图10所示,在第1板部17的内壁下表面具有左右延伸并面向侧方的有底的导槽35。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由导孔34及导槽35引导。

杆11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3所示,整体呈一片板状,具有水平板状的杆主体36。杆主体36具有与支承轴27嵌合的轴孔37,在下表面具有从轴孔37的附近弯曲地延伸并在外周缘开口的有底的凸轮槽38。在杆11的转动过程中,未图示的对方壳体的凸轮从动件在凸轮槽38的槽面滑动,从而杆11和对方壳体凸轮卡合,进行两个壳体的嵌合进行。

杆主体36在外周缘的凸轮槽38的开口的附近位置具有临时卡止片39,临时卡止片39以沿着杆11的转动方向的方式突出。在杆11位于初期位置时,临时卡止片39的顶端被临时卡止部28卡止为限制转动状态,并且在两个壳体开始嵌合时,未图示的对方壳体的解除肋按压临时卡止片39的顶端,从而临时卡止片39和临时卡止部28的卡止解除。由此,杆11成为能够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的状态。

杆主体36在与轴孔37及凸轮槽38所位于的一侧为相反侧的一侧具有与前后方向(将杆11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作为前后方向的基准。以下相同。)平行地延伸的左右的狭缝41,在左右的狭缝41间的板片部分具有能够以杆主体36的前端侧为支点挠曲的锁定臂42。锁定臂42具有向上方突出的爪状的锁定突起43。如图10所示,通过锁定突起43弹性地卡止于卡止部29,从而可限制杆11从嵌合位置向返回初期位置的方向转动。

杆11具有保护壁44,保护壁44与杆主体36的后端部相连,如图8所示,将锁定臂42的后端部(自由端部)遍及全周地包围。保护壁44从后方观看呈大致矩形的窗框状,具有:上壁部45,其架设于杆主体36的上方;下壁部46,其架设于杆主体36的下方;以及杆操作部47,其将上壁部45及下壁部46的各一端连接,向杆主体36的侧方突出。

上壁部45呈以覆盖锁定臂42的后端部的方式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肋状,通过异物等的外力抵接于此处,从而起到使锁定突起43和卡止部29的卡止不会由于外力而意外地解除的作用。另一方面,上壁部45的后端面弯曲为弓形,在弯曲部分的内侧插入作业者的指尖,通过使手指抵住锁定臂42的后端部并按压,从而能够将锁定突起43和卡止部29的卡止解除。另外,通过锁定臂42的后端部抵接于上壁部45,从而能够限制锁定臂42过度挠曲变形。

如图13所示,上壁部45在比前端面的左右中央稍微靠另一侧的位置具有向前方突出的爪状的解除部48。解除部48起到如下作用:当杆11到达嵌合位置时,将检测部件12卡止于移动限制部31的状态解除。解除部48的顶端面沿着左右配置,解除部48的一侧面的顶端侧倾斜地被倒角。

杆操作部47在前端面及后端面具有止滑部49,止滑部49具有凹凸状筋,凹凸状筋在左右排列有多个。作业者能够一边使手指抵住杆操作部47的止滑部49一边进行杆11的转动操作。在初期位置上,如图1所示,杆主体36向壳体10的后方较大地突出,伴随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转动,杆主体36相对于壳体10的突出量减少,在嵌合位置上,如图2所示,杆主体36向壳体10的后方较小地突出配置。杆操作部47始终在壳体10的后方露出,在嵌合位置上沿着壳体10的一侧部分的检测部件收纳部26的后表面配置。

杆主体36在下表面的从一侧(图13的右侧)的狭缝41到杆主体36的一侧的侧面为止的范围,如图14所示,具有侧视时呈切成矩形截面的形状的退避槽51。如图10所示,在杆主体36的退避槽51插入检测部件12的后述的限制片54的限制基部62。

接着,对检测部件12进行说明。检测部件12为合成树脂制,如图11所示,具有:沿着上下方向的板状的检测部件操作部52,其配置于一侧的端部(图11的右端部);卡止臂53,其从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上端部向另一侧(图11的左侧)较长地突出;以及限制片54,其从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下端部向另一侧较短地突出,检测部件12整体呈两叉夹子状。

检测部件操作部52沿着前后方向具有平坦的板面。通过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一侧的板面被向另一侧按压,从而检测部件12相对于壳体10从等待位置朝向检测位置移动。在等待位置上,如图2所示,检测部件12的一侧部分向壳体10的侧方较大地突出,在检测位置上,如图3所示,检测部件12的一侧部分向壳体10的侧方较小地突出。在检测位置上,实质上仅检测部件操作部52在侧方露出,在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另一侧的板面与壳体10之间形成有凹部55。在使检测部件12从检测位置向等待位置返回时,指尖插入到凹部55,与上述相反,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另一侧的板面被向一侧按压。

如图12所示,卡止臂53在从检测部件操作部52到朝向另一侧的中途为止的部分具有前后宽度大的臂基部56,在从中途到另一侧的顶端为止的部分具有臂顶端部57,臂顶端部57的前后宽度比臂基部56小,能以臂基部56侧为支点弹性移位(能偏斜移位)。臂基部56在靠近另一侧的位置具有在左右延伸的狭缝状的容许挠曲空间58,在前端的与容许挠曲空间58对置的位置具有限动部59。如图10所示,通过限动部59卡止于壳体10的防脱部33,从而可限制检测部件12在等待位置上从检测部件收纳部26向侧方脱离。臂基部56中隔着容许挠曲空间58位于限动部59侧的梁状部分在限动部59卡止于壳体10的防脱部33时向使容许挠曲空间58的槽宽缩窄的方向挠曲变形。

如图12所示,臂顶端部57在另一侧的顶端部具有向后方呈折弯状突出的爪状的卡止突部61。卡止突部61在等待位置上如图6所示抵接于移动限制部31的一侧的端面而限制检测部件12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在检测位置上,如图9所示,抵接于移动限制部31的另一侧的侧面而限制检测部件12向等待位置的返回移动。

如图11所示,限制片54在从检测部件操作部52朝向另一侧的中途为止的部分具有上下厚度较大的限制基部62,在从中途到另一侧的顶端为止的部分具有限制顶端部63,限制顶端部63的上下厚度比限制基部62小,且从限制基部62较短地突出。如图10所示,限制基部62在检测位置插入到杆主体36的退避槽51,能与退避槽51的前后的槽面抵接地配置。如图11所示,限制顶端部63的下表面与限制基部62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齐平地连接,限制顶端部63的上表面在从限制基部62的上表面降一级的位置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如图5所示,限制顶端部63以嵌合状态插入到第1板部17的导槽35。

接着,说明本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

在两个壳体嵌合之前,如图1所示,相对于壳体10,杆11保持在初期位置,并且检测部件12保持在等待位置。杆11在初期位置上如图5所示,通过凸轮槽38的开口朝向前方,并且临时卡止片39的顶端与临时卡止部28卡止,从而被限制向嵌合位置的转动,如图1所示,通过保护壁44的另一侧的侧面抵接于第2板部18的另一侧的后端,从而被限制向与嵌合位置相反的一侧的转动。杆操作部47在初期位置上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在检测部件收纳部26的后方且另一侧的分开的位置。

检测部件12如图6所示,卡止臂53插入到检测部件收纳部26,在等待位置上,通过卡止突部61抵接于移动限制部31的一侧的侧面,从而被限制向检测位置的移动。另外,通过限动部59抵接于防脱部33,从而被限制向与检测位置相反的一侧的脱离方向的移动。

如图4所示,卡止突部61在等待位置上露出于窗部32而配置,窗部32在移动限制部31的一侧(右侧)开口。如图6所示,臂基部56在等待位置上以嵌合状态插入到导孔34。如图5所示,限制片54在等待位置上,包括限制顶端部63的下端部分以嵌合状态插入到导槽35,限制基部62以从导孔34邻近杆收纳部25的方式配置。

接着,未图示的对方壳体浅浅地嵌合到壳体10,当临时卡止片39和临时卡止部28的卡止通过解除肋解除时,杆11能够朝向嵌合位置转动。在该状态下,用手指抓住杆操作部47向前方按压,使杆11朝向嵌合位置转动。在转动过程中,对方壳体的凸轮从动件在杆主体36的凸轮槽38的槽面滑动,从而两个壳体相互嵌合。

当杆11到达嵌合位置时,如图2所示,除了保护壁44之外的杆主体36的大部分插入到杆收纳部25,保护壁44沿着壳体10的一侧的后端配置。在杆11位于嵌合位置、检测部件12位于等待位置时,检测部件操作部52在杆操作部47的前方与杆操作部47并排地配置,进一步从杆操作部47呈台阶状向侧方突出地配置。

另外,当杆11达到嵌合位置时,两个壳体变为正规嵌合状态,安装于两个壳体的未图示的端子零件彼此电连接。另外,在嵌合位置上,锁定臂42的锁定突起43与壳体10的卡止部29弹性地卡止,两个壳体通过杆11的锁定臂42保持为嵌合状态。

进一步地,当杆11达到嵌合位置时,如图7所示,保护壁44的解除部48与露出于窗部32的卡止突部61抵接,臂顶端部57被解除部48按压而挠曲变形,从而卡止突部61从移动限制部31的一侧的侧面脱离。由此,卡止突部61和移动限制部31的卡止被解除,检测部件12能够移动到检测位置。在该状态下,手指从杆操作部47移动到检测部件操作部52,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一侧的板面被向另一侧按压。在检测部件12朝向检测位置的过程中,臂基部56在导孔34的内表面滑动,限制片54的下端部分在导槽35的槽面滑动,从而检测部件12相对于壳体10顺利地滑动移动。另外,在检测部件12朝向检测位置的过程中,卡止突部61跨上移动限制部31的前表面而滑动,可维持臂顶端部57挠曲变形的状态。

当检测部件12达到检测位置时,如图9所示,臂顶端部57弹性地恢复,卡止突部61抵接于移动限制部31的另一侧的侧面而能与其卡止地配置。由此,可限制检测部件12向从检测位置返回到等待位置的方向移动。另外,在检测位置上,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另一侧的板面抵接于一侧壁21,从而可限制检测部件12从检测位置向另一侧移动。

进一步地,在检测位置上,检测部件操作部52和杆操作部47在前后方向的大致同一位置对齐地配置。作业者的手指在向检测位置移动的过程中仅抵接于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一侧的板面,伴随达到检测位置,能够横跨检测部件操作部52的一侧的板面和杆操作部47的一侧的侧面而抵接。因此,能够通过手指感知检测部件12已达到检测位置。

另外,在检测位置上,如图10所示,限制基部62通过杆主体36的退避槽51插入到杆收纳部25,进入到锁定臂42的下方的挠曲空间64。因此,即使将锁定突起43和卡止部29的卡止解除的偶发的外力作用于锁定臂42,通过锁定臂42抵接于限制基部62,也可限制锁定臂42的挠曲动作,可良好地维持锁定突起43和卡止部29的卡止。并且,通过限制基部62抵接于退避槽51的前侧的槽面,可限制杆11从嵌合位置向后方(返回初期位置的方向)转动,通过限制基部62抵接于退避槽51的后侧的槽面,可限制杆11从嵌合位置向前方转动。其结果,可确实地维持杆11位于嵌合位置的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1,因为检测部件12能移动地设置于壳体10的检测部件收纳部26,所以与检测部件12能移动地设置于杆11的情况相比,在杆11转动时作业者的手指难以与等待位置上的检测部件12接触,可防止检测部件12意外地从等待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因为杆11从初期位置向前方转动到嵌合位置,检测部件12从等待位置向侧方(另一侧)移动到检测位置,杆11的转动方向和检测部件12的移动方向相互交叉,所以作业者能够在杆11转动后意识到要进行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从而能够防止忘记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与本实施例1不同,当假设检测部件12设置于一片板状的杆11时,与门型的杆相比面积小,所以与门型的杆相比,设置检测部件12的区域被限制。在这方面,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因为检测部件12设置于壳体10,所以即使是一片板状的杆11,也能够实现检测部件12的检测功能。

另外,在杆11达到嵌合位置、两个壳体正规嵌合时,杆操作部47和检测部件操作部52在杆11的转动方向相互并排地接近配置,因此能够使作业者的手指迅速地从杆操作部47向检测部件操作部52移动,在杆11转动后,能够不迷惑地进行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

进一步地,在杆11达到嵌合位置、两个壳体正规嵌合的状态下,当检测部件12位于等待位置时,检测部件操作部52相对于杆操作部47向外侧突出地配置,并且当检测部件12位于检测位置时,检测部件操作部52和杆操作部47实质上在相同位置对齐地配置,因此作业者能够明确地用眼睛确认或者通过触觉确认检测部件12从初期位置移动到检测位置的状态变化。其结果,能够更加提高检测部件12的移动操作的可靠性。

<其他实施例>

以下,简单地说明其他实施例。

(1)本发明的杆也可以是通过具有凸轮槽的一对杆主体经由杆操作部连结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为门型的结构。

(2)本发明也可以从检测部件省略限制片。另外,也可以从杆省略锁定臂。

(3)在两个壳体正规嵌合时,当检测部件位于检测位置时,检测部件操作部和杆操作部各自的一侧的侧面不必严格地对齐为同一面状,只要以至少在左右方向具有重叠部分的方式在相同位置对齐即可。

(4)本发明只要杆的转动方向和检测部件的移动方向相互交叉,就不限定于实施例1,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杆从初期位置向嵌合位置向下转动,检测部件从等待位置向检测位置向前方移动。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

11:杆

12:检测部件

25:杆收纳部

26:检测部件收纳部

42:锁定臂

47:杆操作部

48:解除部

51:退避槽

52:检测部件操作部

54:限制片

61:卡止突部

64:挠曲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