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32703发布日期:2020-04-17 21:50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与配接连接器配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照图18和图19,日本特开2009-37970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能够沿z方向与配接连接器950配接的连接器900。配接连接器950包括配接壳体960和多个配接端子970。配接端子970由配接壳体960保持。连接器900在使用时安装在对象980上。连接器900包括壳体910和多个端子920。壳体910具有接收部912和端子容纳部916。当连接器900与配接连接器950配接时,接收部912接收配接壳体960的一部分。各端子容纳部916与接收部912连通。端子容纳部916分别部分地容纳端子920。端子920由壳体910保持为在y方向上布置成两排。具体地,端子920形成位于连接器900的+x侧的端子排,以及位于连接器900的-x侧的另一端子排。在下文中,将对位于连接器900的+x侧的端子排中所包括的端子920进行说明。端子920具有被固定部922、被保持部924、第一弹簧部930和第二弹簧部940。当连接器900使用时,被固定部922固定在对象980上。被保持部924由壳体910保持。第一弹簧部930从被保持部924延伸。第一弹簧部930具有第一转向部932和第一连接部936。第一转向部932从被保持部924沿+z方向和-x方向延伸,然后沿-z方向延伸。第一连接部936从第一转向部932沿-z方向和+x方向延伸。第二弹簧部940从第一弹簧部930延伸。第二弹簧部940具有第二转向部942、第二连接部944、上触点946和凹陷部948。第二转向部942通过第一连接部936与第一转向部932连接。第二转向部942在z方向中的-z方向上超出第一转向部932定位。第二连接部944从第二转向部942沿+z方向延伸。上触点946通过第二连接部944与第二转向部942连接。上触点946面向-x方向。在连接器900与配接连接器950未彼此配接的状态下,上触点946位于端子容纳部916中。第二转向部942具有下触点943。下触点943位于接收部912中并面向-x方向。凹陷部948沿+x方向凹进。凹陷部948在z方向上位于上触点946与下触点943之间。

当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900与配接连接器950彼此配接时,配接连接器950的配接端子970与下触点943接触。然后,第二连接部944以跷跷板方式运动,使得上触点946沿-x方向移动,从而使上触点946与配接端子970接触。

如果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900小型化,则端子920在z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因此,在小型化的连接器900与配接连接器950配接时,上触点946在-x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可能会减小。具体地,当小型化的连接器900与配接连接器950配接时,可能仅下触点943会与配接端子970接触。换言之,如果连接器900小型化,则在小型化的连接器900与配接连接器950配接时,端子920与配接端子970之间的接触可靠性可能会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能够在连接器小型化的情况下,确保小型化的连接器与配接连接器配接时端子与配接端子之间的可靠接触。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能够沿上下方向与配接连接器配接的连接器。配接连接器具有配接壳体和多个配接端子。配接端子由配接壳体保持。连接器在使用时安装在对象上。连接器包括壳体和多个端子。壳体具有接收部和端子容纳部。当连接器与配接连接器配接时,接收部接收配接壳体的一部分。各端子容纳部与接收部连通。端子容纳部分别部分地容纳端子。端子由壳体保持。各端子具有被固定部、被保持部、第一弹簧部和第二弹簧部。当连接器使用时,被固定部固定在对象上。被保持部由壳体保持。第一弹簧部从被保持部延伸。第一弹簧部具有第一转向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一转向部从被保持部至少向上或在第一预定方位延伸,然后向下延伸。第一预定方位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预定方向。第一连接部从第一转向部向下延伸。第二弹簧部从第一弹簧部延伸。第二弹簧部具有第二转向部、第二连接部、上触点和凹陷部。第二转向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转向部连接。第二转向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的下方。第二连接部从第二转向部向上延伸。上触点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转向部连接。上触点位于接收部中。上触点面向第一预定方位。第二转向部具有下触点。下触点位于接收部中。下触点面向第一预定方位。在预定方向上,凹陷部在与第一预定方位相反的第二预定方位凹进。凹陷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触点与下触点之间。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上触点和下触点均位于壳体的接收部中。因此,本发明的连接器具有即使连接器小型化,也可确保小型化的连接器与配接连接器配接时上触点和下触点均与配接端子接触的结构。换言之,即使本发明的连接器小型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确保小型化的连接器与配接连接器配接时端子与配接端子之间的可靠接触。

通过研究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并参照附图,可以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并且更完整地理解其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3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在图中,用虚线示出对象。

图5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中所包括的端子的前视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图5的端子的后视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5的端子的后视图。

图9是示出图5的端子的正视图。

图10是示出图5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能够与图1的连接器配接的配接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和图11的配接连接器的侧视图。在图中,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未彼此配接。

图13是示出图12的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的沿a-a线截取的剖视图。在图中,放大示出第二弹簧部的一部分。

图14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和图11的配接连接器的另一侧视图。在图中,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处于配接过程中。

图15是示出图14的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的沿b-b线截取的剖视图。在图中,连接器的端子的上触点与配接连接器的配接端子接触,而连接器的端子的下触点未与配接连接器的配接端子接触。

图16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和图11的配接连接器的又一侧视图。在图中,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处于配接状态。

图17是示出图16的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的沿c-c线截取的剖视图。在图中,连接器的端子的上触点和下触点均与配接连接器的配接端子接触。

图18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9是示出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的剖视图。在图中,连接器和配接连接器处于配接状态。

虽然本发明容许各种变形和替代形式,但是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并将在文中详细说明其特定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的是,附图和详细说明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相反,本发明旨在涵盖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思想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形、等同形式和替代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1和图17,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连接器100能够沿上下方向与配接连接器500配接。在本实施例中,上下方向是z方向。具体地,假设向上是+z方向,而向下是-z方向。

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配接连接器500包括配接壳体600和多个配接端子700。

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配接壳体600具有包围部610和岛状部容纳部620。

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包围部61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矩形管形状。

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岛状部容纳部620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内由包围部610包围。如图13中所示,岛状部容纳部620是在上下方向向上凹进的凹部。岛状部容纳部620具有上表面622。上表面622在上下方向上限定岛状部容纳部620的上端。

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配接端子700由配接壳体600保持。各配接端子700具有配接接触部710。配接接触部710露出于岛状部容纳部620中。配接接触部710在预定方向上面向内。配接接触部710在下端具有倾斜面712。倾斜面712在上下方向向下并在预定方向向外倾斜。在本实施例中,预定方向是x方向。

如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在使用时安装在对象800上。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包括壳体200和多个端子300。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壳体200具有接收部210和岛状部220。

如图1、图13、图15和图1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接收部210在上下方向向上开口。具体地,接收部210是在上下方向向下凹进的凹部。接收部210在上端具有开口212。当连接器100与配接连接器500配接时,本实施例的接收部210接收配接壳体600的一部分。

如图1和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岛状部220在上下方向向上突出。岛状部22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端222。岛状部220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上由接收部210包围。岛状部220的上端22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接收部210的开口212的上方。岛状部220具有多个端子容纳部230。换言之,壳体200具有接收部210和端子容纳部230。

如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各端子容纳部230与接收部210连通。端子容纳部230分别部分地容纳端子300。各端子容纳部230在预定方向上与接收部210连通。参照图2,各端子容纳部230具有两个侧壁232和上壁234。具体地,各侧壁232垂直于间距方向,而上壁234垂直于上下方向。侧壁232分别位于端子容纳部230的间距方向的两端。上壁234在上下方向上限定端子容纳部230的上端。在本实施例中,间距方向是y方向。

如图2和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端子300由壳体200保持。参照图3,端子300在间距方向上布置成两排。具体地,端子300形成沿预定方向布置的两个端子排303、305。端子排303在预定方向的-x方向上超出端子排305之外定位。

在下文中,将对如图3中所示的端子排303中包括的端子300进行说明。如图3中所示的端子排305中包括的端子300,除如下所述的第一预定方位和第二预定方位的定义之外,具有与端子排303中包括的端子30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详细说明。

参照图5至图10,本实施例的端子300是通过弯曲金属坯料而形成的所谓的弯曲接触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端子300可以是通过冲压金属板而形成的所谓的冲压接触件。

如图6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端子300具有被固定部310、被保持部330、第一弹簧部340和第二弹簧部370。

如图4中所示,当连接器100使用时,本实施例的被固定部310固定至对象800。如图6中所示,被固定部310在上下方向上限定端子300的下端。被固定部310在预定方向上限定端子300的外端。具体地,被固定部310在预定方向的-x方向上限定端子300的一端。关于端子排303的端子300,假设第一预定方位是-x方向,而第二预定方位是+x方向。关于如图3中所示的端子排305的端子300,假设第一预定方位是+x方向,而第二预定方位是-x方向。

如图8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被保持部330在间距方向上向外突出。如图6中所示,被保持部33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被固定部310的上方。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被保持部330由壳体200保持。具体地,被保持部330压配合至壳体200中。详细地,被保持部330压配合至壳体200的端子容纳部230的侧壁232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被保持部330可通过嵌件成型嵌入壳体200中。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弹簧部340从被保持部330延伸。当沿间距方向观察时,第一弹簧部340具有大致u形形状。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弹簧部340具有第一转向部342和第一连接部346。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向部342从被保持部330向上并沿第一预定方位延伸,然后向下延伸。具体地,第一弹簧部340的延伸方向在第一转向部342改变。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一弹簧部340可构造成使得第一转向部342从被保持部330沿第一预定方位延伸,然后向下延伸。换言之,可对第一转向部342的形状进行修改,只要第一转向部342在从被保持部330向上延伸或者沿垂直于上下方向的预定方向中的第一预定方位延伸之后向下延伸即可。第一转向部34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端343。第一转向部34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被保持部330的上方。换言之,被保持部33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下方。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346从第一转向部342向下延伸。更具体地,第一连接部346从第一转向部342向下并沿第二预定方位延伸。第一连接部346具有细长的板状形状。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弹簧部370从第一弹簧部340延伸。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弹簧部370具有第二转向部372、第二连接部377、上触点379、凹陷部390和引导部395。

如图5至图7中所示,当沿间距方向观察时,本实施例的第二转向部372具有大致c形形状。具体地,第二弹簧部370的延伸方向在第二转向部372改变。第二转向部372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下端373。第二转向部372通过第一连接部346与第一转向部342连接。第二转向部37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下方。如图10中所示,当从上方单独观察端子300时,第二转向部372的一部分可见。

如图6中所示,第一转向部34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假想线l1的上方,其中假想线l1平行于预定方向,同时在上下方向上穿过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与第二转向部372的下端373之间的中点mp。第一连接部346与假想线l1重叠。第一连接部346在第二预定方位上位于假想线l2之外,该假想线l2平行于上下方向,同时穿过第二转向部372的下端373。第一连接部346不与假想线l2重叠。第二转向部372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假想线l1的下方。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部377具有细长的板状形状。第二连接部377与假想线l1重叠。第二连接部377在第一预定方位上位于假想线l2之外。第二连接部377不与假想线l2重叠。第二连接部377从第二转向部372向上延伸。更具体地,第二连接部377从凹陷部390直线延伸至上触点379。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弹簧部370可构造成使得第二连接部377从凹陷部390延伸至上触点379,同时在第一预定方位拱起。换言之,第二连接部377可具有在第一预定方位拱起的弧形形状。

如图5至图7中所示,当连接器100和配接连接器500彼此配接时,本实施例的上触点379与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接触。上触点379通过第二连接部377与第二转向部372连接。上触点379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假想线l1的上方。上触点379在第一预定方位上位于假想线l2之外。

如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上触点379位于接收部210中。上触点379面向第一预定方位。上触点379在预定方向上与端子容纳部230间隔开距离d1。更具体地,在预定方向上,上触点379与端子容纳部230的侧壁232的第一预定方位上的端部间隔开距离d1。如图6中所示,在上下方向上,上触点379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与第二转向部372的下端373之间的中点mp的上方。上触点379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的下方。上触点379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连接部346的上方。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转向部372具有下触点375。

如图6中所示,当连接器100和配接连接器500彼此配接时,本实施例的下触点375与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接触。下触点375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中点mp的下方。下触点375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二转向部372的下端373的上方。

如图1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下触点375位于接收部210中。下触点375面向第一预定方位。下触点375在预定方向上与端子容纳部230间隔开距离d2。更具体地,在预定方向上,下触点375与端子容纳部230的侧壁232的第一预定方位上的端部间隔开距离d2。

参照图13,在预定方向上,上触点379与端子容纳部230之间的距离d1大于下触点375与端子容纳部230之间的距离d2。更具体地,在预定方向上,上触点379与端子容纳部230的侧壁232的第一预定方位上的端部之间的距离d1大于下触点375与端子容纳部230的侧壁232的第一预定方位上的端部之间的距离d2。即,在接收部210中,上触点379在预定方向上向内超出下触点375定位。

如图6中所示,在预定方向上,本实施例的凹陷部390在与第一预定方位相反的第二预定方位上凹进。凹陷部390形成在第二转向部372与第二连接部377之间的边界部380上。凹陷部39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触点379与下触点375之间。凹陷部390在第一预定方位上位于假想线l2之外。凹陷部390不与假想线l2重叠。

如图6中所示,凹陷部39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与第二转向部372的下端373之间的中点mp的下方。因此,在端子300具有减小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的同时,上触点379可具有适当的预定方向上的移动范围。

如图5至图7中所示,本实施例的引导部395从上触点379沿上下方向向上并沿第二预定方位延伸。更具体地,引导部395从上触点379沿上下方向向上并沿第二预定方位直线延伸。引导部395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上端396。上端396是自由端。引导部395具有细长的板状形状。上端39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的上方。如图13中所示,上端396位于壳体200的端子容纳部230中。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与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操作以及配接时连接器100的端子300的各部件的运动状态。

参照图13,首先定位连接器100和配接连接器500,使得连接器100的岛状部220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配接连接器500的岛状部容纳部620,同时连接器100的接收部210在上下方向上面对配接连接器500的包围部610。

在上述定位之后,如果配接连接器500相对于连接器100向下移动,使得配接连接器500和连接器10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接近,则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的倾斜面712分别在上下方向上与连接器100的端子300的引导部395接触。

此时,当配接连接器500被向下推压时,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的倾斜面712在第二预定方位上移动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引导部395的同时向下移动。然后,倾斜面712与对应的端子300的上触点379接触。

如上所述,上触点379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与第二转向部372的下端373之间的中点mp的上方。因此,当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的倾斜面712在第二预定方位上移动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引导部395时,下触点375在第一预定方位上轻微移动。

在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倾斜面712与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上触点379接触的状态下,当配接连接器500被进一步向下推压时,连接器100和配接连接器500的状态改变为图15中所示的状态。

此时,配接连接器500的包围部610的一部分被接收在连接器100的接收部210中,同时连接器100的岛状部220的一部分容纳在配接连接器500的岛状部容纳部620中。此外,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在预定方向上与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上触点379接触。

在图15中所示的状态下,当配接连接器500被进一步向下推压时,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的倾斜面712在第二预定方位上移动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下触点375的同时向下移动。因此,连接器100和配接连接器500的状态改变为图17中所示的状态。

此时,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的配接接触部710在预定方向上与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上触点379和下触点375两者接触。

如上所述,当配接连接器500的配接端子700与连接器100的相对应的端子300的上触点379接触并成为图15的状态时,下触点375在预定方向的第一预定方位上轻微移动。因此,在图17中所示的状态下,连接器100的端子300的下触点375可以充分的接触压力与配接连接器500的相对应的配接端子700接触。

虽然以上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容许各种变形和替代形式。

虽然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接收部210在上下方向向上开口并构造成从上方接收配接连接器500,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连接器100可变形为在上下方向向下开口并构造成从下方接收配接连接器500。在这种情况下,当变形的连接器100和配接连接器500彼此配接时,在下触点375与配接接触部710接触之后,上触点379与配接接触部710接触。

虽然本实施例的连接器100的端子300的被保持部330位于第一转向部342的下方,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具体地,参照图6,可修改被保持部330的布置,只要被保持部330位于从示出的被保持部330的原始位置延伸至示出的第一转向部342的上端343的位置的端子300的一部分上即可。

虽然已经说明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情况下,可对其做出其他和进一步的修改,并且旨在要求保护落入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