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450088发布日期:2020-07-10 17:42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件1(jp4115983b)公开了一种用于将电路基板和线缆电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在专利文件1中,安装在电路基板上的一连接器(称为“基板连接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用于保持一线缆端子的一连接器(称为“线缆连接器”)对接。线缆连接器配置在基板连接器的上侧并且嵌入在基板连接器的左右的侧壁的内侧。一凹部形成在基板连接器的侧壁的内表面,而与基板连接器的凹部接合的一凸部形成在线缆连接器的左右的侧面。这样的凹部和凸部能够限制两个连接器的分离。

当一线缆连接器与一基板连接器对接时,可能产生一向后倾斜拉动线缆的力。为了防止这个力使两个连接器分离,有效的是增加两个连接器的接合力(凹部和凸部的接合度)。然而,在专利文件1的结构中,当增加凹部和凸部之间的接合度时,作业人员对接和分离两个连接器所需的力过大,这使得作业性恶化。即,在常规结构中,难以在维持两个连接器的对接作业和分离作业的作业性的同时提高对向后倾斜拉动线缆的力的抵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地防止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离的连接器组件。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第一连接器和一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能够安装在一电路基板上;第二连接器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接第一连接器上并且保持设置在线缆的端部的一端子,其中,线缆能够连接于第二连接器且向后延伸。第一连接器具有朝向第一连接器的后方露出的一第一后接合部以及朝向第一连接器的前方露出的一第一前接合部。第二连接器具有一第二后接合部和一第二前接合部。在第一连接器对接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状态下,第二后接合部设置于第一后接合部的后侧从而与第一后接合部接合,而第二前接合部设置于第一前接合部的前侧从而与第一前接合部接合。

例如,如果线缆被向后倾斜拉动时,所述连接器组件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分离。此外,所述连接器组件能够使第二后接合部与第一后接合部的接合作业容易。

注意的是,在所述连接器组件中,线缆和线缆端子不是第二连接器的要素。当使用第二连接器时,线缆端子可以由第二连接器保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出的一连接器组件的一示例的一分解立体图。

图2a是连接器组件的一立体图。

图2b是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立体图。

图3a是示出构成连接器组件的两个连接器的对接过程的图。

图3b是示出构成连接器组件的两个连接器的对接过程的图。

图3c是示出构成连接器组件的两个连接器的对接过程的图。

图4a是示出连接器组件的后部的一侧视图。

图4b是示出连接器组件的前部的一侧视图。

图5是连接器组件的一前视图。

图6a是一第一连接器的一分解立体图。

图6b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前侧的一立体图。

图6c是一第一连接器的一前视图。

图6d是第一连接器的前部的一侧视图。

图7a是一第二连接器的一分解立体图。

图7b是示出第二连接器的前侧的一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后接合部与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后接合部接合的状态的一俯视图。

图9a是一线缆端子的一立体图。

图9b是示出线缆端子和第一连接器的一端子连接的状态的一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连接器组件

10第一连接器

11端子

11b上端

20基座

21r、21l侧壁

21a孔

22前壁

22a孔

22b缘

22c上端

23a、23b第一前接合部

23a接触面

23b引导面

23c上端

23d凸部

24a、24b第一后接合部

24a上部

24b竖直面

24c倾斜面

25加强部

25a倾斜面

29底部

31加强金属配件

31a下缘

31b上部

61端子保持部

61a保持孔

61b侧面

62前延长部

62e连结部

63a接触面

63c、63d缘

64a接触面

64b后部

64c端面

66侧壁

90线缆

91线缆端子

91a芯线连接部

91b端子连接部

91c、91d接触部

101电路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组件。本说明书说明如图1等所示的作为连接器组件的一示例的连接器组件1。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中由x1和x2所示的方向分别称为右和左,而图1由y1和y2所示的方向分别称为前和后。此外,由z1和z2所示的方向分别称为上和下。尽管这些方向用于说明构成连接器组件的部件、构件和部位的相对位置关系,但是这些对方向的说明不限制连接器组件1在使用时的姿势。

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1具有一第一连接器10和一第二连接器60。两个连接器10、60能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接。连接器组件1是用于将电路基板101(参照图2a)和多根线缆90电连接的一连接器组件。第一连接器1是安装在电路基板101上的一连接器,而第二连接器60是与线缆90连接的一连接器。

第一连接器的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10可以包括一基座20以及安装在基座20上的端子11。例如,基座20是由树脂一体成型。端子11由一导电材料(例如铜)形成并且连接于在电路基板101上形成的一导电垫。例如,端子11焊接于导电垫。第一连接器10可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端子11。尽管图1所示的端子11的数量是两个,但是端子11的数量也可以例如是一个或三个。基座20可具有沿前后方向形成的左右的侧壁21r、21l以及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1r、21l的最前部之间的一前壁22。端子11固定于前壁22上。此外,基座20可具有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1r、21l的下缘之间的一底部29。基座20向上和向后开口。

前壁22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壁22的孔22a(参照图6a)。端子11固定在孔22a内。端子11的前部和后部分别从前壁22向前和向后突出。例如,端子11压入并固定在孔22a内。与此不同的是,端子11可嵌件成型在第一基座20中。即,由熔融树脂成形第一基座20的过程中,端子11可与固化的树脂结合。

第二连接器的说明

如图1和图7a所示,第二连接器60可保持安装在每根线缆90的端部的一线缆端子91。线缆90连接于第二连接器60,以从第二连接器60向后延伸。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根线缆90可连接于第二连接器60。尽管与第二连接器60连接的线缆90的数量是两根,但是与第二连接器60连接的线缆90的数量也可以例如是一根或三根。在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的对接状态下,多根线缆端子91分别与设置在第一连接器10上的多个端子11连接。

如图7a所示,例如,第二连接器60由树脂一体成型。第二连接器60可具有用于保持多个线缆端子91的一端子保持部61f。端子保持部61上形成有从其后端朝向前侧延伸的保持孔61a。线缆端子91插入并固定在该保持孔61a内。保持孔61a在端子保持部61的最前部向下开口(参照图7b)。

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之间的对接状态下,第二连接器60的端子保持部61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左右的侧壁21r、21l之间。此外,端子11嵌入在保持孔61a中,以接触线缆端子91的最前部。后面将说明线缆端子91的形状。

两个连接器的接合结构和接合部的作用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10(具体地,基座20)可具有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1r、21l上。具体地,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1r、21l的后端。此外,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向第一连接器10的后方露出。即,从第一连接器10的后视图看,第一连接器10没有任何部分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重叠。此外,如图2b和图6b所示,第一连接器10(具体地,基座20)可具有第一前接合部23a、23b。例如,第一前接合部23a、23b形成在前壁22的前表面并向第一连接器10的前方露出。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可以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形成在前壁22上。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例如,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三个或更多个。

对照地,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器60可具有在第二连接器60的后部的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例如,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分别在左右方向上从端子保持部61的左右的侧面61b向外突出。此外,如图2b和图7b所示,第二连接器60可以具有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第二连接器60具有从端子保持部61向前延伸的一前延长部62。例如,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形成在前延长部62的前缘,以从前延长部62向下延伸。

如图1和图2a所示,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分别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后侧,以与第二后接合部24a24b接合。具体地,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前端置于在第一后接合部24a24b上形成的后述的倾斜面24c(参照图4a)的下侧。此外,如图2b所示,在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分别置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前侧,以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接合。即,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最下部置于在第一前接合部23a、23b上形成的后述的接触面23a的下侧(参照图6b)。因此,在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在前后方向上被第二连接器60的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和第二后接合部64a、64b挟持。

第二连接器60能够以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的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为中心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旋转。具体地,在连接器10、60的对接过程中,第二连接器60首先置于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0倾斜的位置,以使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参照图3a)。当第二连接器60的前部以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为中心降低时,第二前接合部63a、63b抵靠在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前表面上(参照图3b)并且在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前表面(后述引导面23b)上向下滑动。进一步地,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最下部到达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下表面(接触面23a)的下侧(参照图3c)。与对接过程相反的是,在连接器10、60的分离过程中,第二连接器60的前部以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为中心升起。

在这种方式下,因为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分别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后侧以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所以作业人员能够以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为中心旋转第二连接器60。通过旋转第二连接器60,作业人员能够使第二前接合部63a、63b以及第一前接合部23a、23b接合和解除接合。

因为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置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前侧,所以当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和第一前接合部23a、23b解除接合时,第二前接合部63a、63b沿图4b中箭头d1所示的方向移动(向前且向上倾斜)。向后且向上倾斜拉动线缆90的力作用于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和第一前接合部23a、23b。当向后且向上倾斜拉动线缆90时,在图4b中d2所示的方向(向后且向上倾斜)上的力作用于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即,当拉动线缆9时,在d2方向上作用的力与d1方向上作用的用于使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和第一前接合部23a、23b解除接合的力有很大不同。因此,当倾斜向后和向上拉动线缆90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两个连接器10、60分离。

此外,在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分别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后侧,以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如后所述,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上部24a(参照图4a)置于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上方。根据这种结构,当线缆90向前且向上倾斜时,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上部24a能够限制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移动,有效地防止两个连接器10、60分离。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10的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向第一连接器10的后方露出。即,从第一连接器10的后视图看,第一连接器10的没有任何部位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重叠。即,当从第一连接器10的正后方看时,作业人员能够看见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因此,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后接合部64a、64b抵靠在第一后接合部24a、24b上,因此能够使作业性提高。

在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中,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用作左右的侧壁21r、21l的后端面。因此,在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的情况下,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在侧方露出,这使作业人员容易确认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二后接合部64a、64b抵靠在第一后接合部24a、24b上的作业特别容易。

此外,因为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用作左右的侧壁21r、21l的后端面,所以当作业人员不希望的东西被线缆90卡住且线缆90被向右或向左拉动时,受力的部分(线缆90的一部分)和第一后接合部24a、24b之间的距离变近。因此,能够提高对这种力导致的在连接器10、60中产生的力矩的抵抗。

如图3c所示,在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第一前接合部23a、23b(后述的接触面23a(图4b))和第二前接合部63a、63b之间可形成间隙,而在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和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后述的接触面64a)之间也可以形成间隙。根据这种结构,在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以及在达到对接状态的过程中,除了能够防止在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和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之间施加过大的负荷之外,还能够防止在第一前接合部23a、23b和第二前接合部63a、63b之间施加过大的负荷。

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位置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例如,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可以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1r、21l的内表面。例如,台阶可以形成在左右的侧壁21r、21l的内表面,从而所述台阶可以构成向后方露出的表面。此外,所述向后方露出的表面可以用作第一后接合部24a、24b。

后接合部的说明

以下将详细说明后接合部24a、24b、64a、64b。因为两个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形状以及两个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形状都是左右对称的,所以下文将主要说明在右侧形成的后接合部24a、64a。对在右侧形成的后接合部24a、64a的说明也适用于在左侧形成的后接合部24b、64b。

如图4a所示,第二后接合部64a可具有一接触面64a,接触面64a抵靠在第一后接合部24a上,并且当从第二连接器60的侧视图看时,接触面64a是呈弯曲状的。接触面64a在左右方向上以穿过第二后接合部64a的直线l3为中心的圆弧(参照图1)。例如,接触面64a以直线l3为中心构成半圆。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以及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分离的作业过程中,接触面64a的这个形状能够使第二连接器60以左右的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为中心顺利地旋转。

如图4a所示,第一后接合部24a可具有一上部24a,上部24a置于第二后接合部64a的接触面64a的上方。上部24a的存在能够防止第一后接合部24a与第二后接合部64a意外分离。

如图4a所示,第一后接合部24a可具有一竖直面24b以及第一倾斜面24c,第一倾斜面24c从竖直面24b向后且向上倾斜延伸。第二后接合部64a的接触面64a面对竖直面24b以及第一倾斜面24c的下部。在使第二后接合部64a与第一后接合部24a接合的作业过程中,当第二后接合部64a抵靠在第一后接合部24a的第一倾斜面24c的上部时,第二后接合部64a被第一倾斜面24c向下引导。即,第一倾斜面24c可以用作引导面。

此外,如图4a所示,第一后接合部24a可以具有一第二倾斜面24d,第二倾斜面24d从第一倾斜面24c的上部延伸。第二倾斜面24d沿上下方向线性地向前倾斜。即,第二倾斜面24d从第一倾斜面24c的上部向前且向上倾斜延伸。具体地,第二倾斜面24d在弯曲成圆弧状的同时向前且向上倾斜延伸。与此不同的是,第二倾斜面24d可以从第一倾斜面24c的上部向前且向上直线延伸。

在使第二后接合部64a与第一后接合部24a接合的作业过程中,即使第二后接合部64a从上侧接近第一后接合部24a并且抵靠在第一后接合部24a的上部24a上,第二后接合部64a也将被第二倾斜面24d引导以向后滑动并且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的后侧。因此,第二倾斜面24d能够使第二后接合部64a与第一后接合部24a接合的作业容易。

第一后接合部24a的形状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例如,第一后接合部24a可以不具有竖直面24b。在这种情况下,倾斜面24c可以在整个第一后接合部24a上形成,即,可以在右侧壁21r的整个后端面上形成。作为又一示例,第一后接合部24a不是必须具有倾斜面24c,只要第一后接合部24a的形状能够限制第二后接合部64a向上移动即可。作为又一示例,倾斜面24c直线地延伸,但是倾斜面24c也可以弯曲。

如图4a所示,第二后接合部64a具有一后部64b,后部64b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的上部24a的后方。从而,能够充分确保第二后接合部64a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同时也容易确保第二后接合部64a相对于第一后接合部24a受到的力的强度。例如,后部64b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2大于形成接触面(弯曲的表面)64a的部分的宽度w1。

后接合部24a、64a的结构不限于连接器10、60所示的示例。例如,能够使第二连接器60顺利地旋转的接触面(圆弧状的接触面)可以形成在第一后接合部24a。例如,第一后接合部24a可以从第一连接器10的侧壁21r向后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后接合部24a的后端面(抵靠在第二后接合部64a上的表面)可以弯曲成圆弧状。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后接合部64a可以不具有弯曲的接触面。作为又一示例,第一后接合部24a可以从第一连接器10的侧壁21r的内表面向内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后接合部24a的后表面(抵靠在第二后接合部64a上的表面)可以弯曲成圆弧状。

加强金属配件的说明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10可以具有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相邻的一加强金属配件31。加强金属配件31能够使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强度增加,例如,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因受到来自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力而变形。例如,加强金属配件31安装在左右的侧壁21r、21l的每一个的后部。加强金属配件31呈板状并且配置成面对左右方向。

如图4a所示,加强金属配件31的下缘31a可以置于第一连接器10的下表面的下方。加强金属配件31的下缘31a可以安装在电路基板101中。例如,加强金属配件31的下缘31a可以焊接于电路基板101。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防止第二后接合部64a作用于第一后接合部24a上的力作用在端子11和电路基板101的导电垫之间的连接部分上。

如图4a所示,当两个连接器10、60相互对接时,加强金属配件31置于第二后接合部64a、64b的前方。加强金属配件31的上部31b的位置高于第二后接合部64a。此外,加强金属配件31的上部31b像第一后接合部24a的上部24a一样向后突出。

如图8所示,在连接器10、60的平面视图中,加强金属配件31与第二后接合部64a的端面64c(左右方向上的外端)相比置于接近第一连接器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换句话说,在前后方向上通过加强金属配件31的直线l1也通过第二后接合部64a。根据加强金属配件31的配置,加强金属配件31能够有效地接收第二后接合部64a作用于第一后接合部24a上的力。

如图6a所示,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侧壁21r的一孔21a形成于侧壁21r(参见图6),而加强金属配件31压入孔21a并且固定于侧壁21r。加强金属配件31可以通过与包括侧壁21r的基座20一起嵌件成型。

前接合部的说明

如图2b所示,第一连接器10可以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多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类似地,第二连接器60可以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多个第二前接合部63a、63b。例如,第一连接器10具有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而第二连接器60具有两个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在第一连接器10中,多个端子11(具体地,两个端子11)配置在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之间。

前接合部23a、23b、63a、63b的数量和位置不限于连接器10、60的示例。例如,除了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或代替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外,第一连接器10还可以具有在端子11之间形成的一第一前接合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接器60具有与在端子11之间形成的第一前接合部对应的第二前接合部。

形成在左侧的第二前接合部63b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稍大于形成在右侧的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宽度(参照图5)。相应地,形成在左侧的第一前接合部23b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可以稍大于形成在右侧的第二前接合部23a的宽度。除了这一点之外,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形状以及两个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形状实质上是左右对称的。这样,在下文中,将主要说明形成在右侧的前接合部23a、63a。对于形成在右侧的前接合部23a、63a的说明也适用于形成在左侧的前接合部23b、63b。

如图4b所示,第一前接合部23a可以具有在其下部的接触面23a。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末端(下端)置于接触面23a的下方和前方,以使接触面23a与第二前接合部63a接触。例如,当线缆90被拉动并且第二连接器60向后移动时,接触面23a与第二前接合部63a接触。此外,当第二连接器60以第二后接合部64a为中心旋转时,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末端(下端)抵靠在接触面23a上。因此,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60意外旋转而与第一连接器10分离。与连接器10、60的该示例不同的是,连接器10、60的尺寸可以设计为在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接触面23a连续接触第二前接合部63a。

如图4b所示,接触面23a可以从前壁22的前表面向前且向上倾斜延伸。根据第一前接合部23a的这种倾斜,当向后且向上倾斜拉动线缆90的力作用时,力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接触面23a。因此,当拉动线缆90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二连接器60与第一连接器10分离。

如图4b所示,第二连接器60的第二前接合部63a也可以具有在其下部向前且向上倾斜延伸的一接触面63a。从而,当向后且向上倾斜拉动线缆90的力作用时,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接触面63a的大部分都抵靠在第一前接合部23a的接触面23a上。因此,能够防止过大的应力只作用在接触面63a的一部分上。

此外,如图4b所示,接触面23a相对平面p1倾斜,平面p1通过第二连接器60的旋转中心(如图1中直线l3所示)以及接触面23a。具体地,接触面23a相对于平面p1向上倾斜。例如,与接触面23a平行于平面p1的情况相比,这种结构能够使第二前接合部63a和第一前接合部23a的解除接合的作业容易。

前接合部23a、63a的结构不限于连接器10、60的示例。例如,第一前接合部23a的接触面23a可以弯曲成圆弧状。例如在又一示例中,接触面23a可以平行于平面p1。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接触面63a可以向前且向上倾斜延伸或弯曲成圆弧状。

如图6d所示,第一前接合部23a具有一引导面23b,引导面23b从接触面23a的前端向上且向后倾斜延伸。在使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末端(下端)在引导面23b上向接触面23a滑动。

如图6d所示,引导面23b在上下方向上具有一比较大的长度w4。具体地,引导面23b的长度w4可以大于接触面23a的长度w3。此外,引导面23b的长度w4可以大于第一连接器10的侧壁21r的高度h1的一半。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引导面23b的长度,减缓在使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作用于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力(摩擦力)的增加。换句话说,能够减缓作用于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冲击。

如图6d所示,在第二连接器60中,引导面23b的上端23c的位置可以高于前壁22的上端22c。这种结构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器60的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末端(下端)与前壁22的上端22c碰撞。引导面23b的上端23c可以高于端子11的上端11b的位置。

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引导面23b可以具有在其最下部的向前膨出的一凸部23d。即,引导面23b在上下方向上的倾斜在凸部23d处更陡峭。根据这种结构,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当第二前接合部63a的下端到达凸部23d时,操作(旋转)第二连接器60所需的力瞬间增加;对照地,当第二前接合部63a的下端超过凸部23d时,操作(旋转)第二连接器60所需的力急剧减小。这种力的减小使作业人员无需目视第二前接合部63a的末端(下端)的位置,就能够认识到第二前接合部63a已经与第一前接合部23a正确地接合。

如上所述,端子11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0的前壁22上。端子11由金属制成,并且当使用第一连接器10时被固定于电路基板101的导电垫。第一前接合部23a形成在该前壁22上。根据这种结构,端子11能够增加前壁22的强度。因此,当第二前接合部63a推动第一前接合部23a的引导面23b时,能够防止前壁22变形。

如图6c所示,第一前接合部23a可以与端子11相邻。具体地,第一前接合部23a的缘可以与嵌入有端子11的孔22a(图6a)的缘22b一致。更具体地,形成在右侧的第一前接合部23a进一步在右侧的端子11的右侧形成,而第一前接合部23a的左缘可以与孔22a的缘22b一致。因此,因为第一前接合部23a的位置靠近端子11并且该端子11固定于电路基板101,所以当第二前接合部63a推动第一前接合部23a的引导面23b时,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前接合部23a的位置产生凹陷。

注意的是,加强前壁22的构件可以不是端子11。即,不是用于电路基板101和线缆90的电连接而是固定(例如焊接)到电路基板101的一金属构件可以安装在前壁22上。

如图6b所示,前壁22可以具有一加强部25,加强部25置于两个第一前接合部23a、23b之间并且向前膨出。例如,加强部25形成在两个端子11之间。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增加前壁22的刚性。因此,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当第二前接合部63a、63b推动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引导面23b时,能够防止前壁22变形。

加强部25可以具有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相同的形状。即,加强部25可以具有一倾斜面25a,倾斜面25a向下且向前倾斜延伸。例如,倾斜面25a的上端的高度与第一前接合部23a的引导面23b的高度相同(参照图6d)。加强部25的右端和左端的位置可以与安装有两个端子11的孔22a的缘一致。

如图7b所示,在第二连接器60中,一前延长部62从一端子保持部61向前延伸。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前延长部62形成为覆盖第一连接器10的前壁22的整个上侧。如图7b所示,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形成在延长部62的前缘。第二前接合部23a、23b从前延长部62的前缘向下延伸,并且第二前接合部23a、23b的下部向下且向后弯曲。

如上所述,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克服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末端(下端)和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引导面23b之间的摩擦力而在引导面23b上滑动。因此,第二前接合部63a、63b优选具有高刚性。

如图7b所示,第二前接合部63a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5可以大于第二前接合部63a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6。更具体地,在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基部中,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5可以大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6。这种形状能够增加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刚性。因此,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能够防止第二前接合部63a受到第一前接合部23a的力而变形。此外,第二前接合部63a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w5可以大于端子1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w7(参照图6c)。这种形状能够增加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刚性。

第二前接合部63a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靠近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电连接的位置。具体地,第二前接合部63a置于与第二后接合部64a相比在左右方向上更接近第二连接器60的中心。换句话说,两个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处于左右的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之间。因此,如图5所示,在两个连接器10、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分别与两个端子11相邻。具体地,右侧的第二前接合部63a进一步置于右端子11的右侧,而左侧的第二前接合部63b进一步置于到左端子11的左侧。因为第二前接合部63a、63b以这种方式靠近端子11的位置,所以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在端子11和线缆端子91的附近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接合,使端子11和线缆端子9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得到提高。此外,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能够抑制端子11和线缆端子91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二连接器的侧壁的说明

如图2b和图5所示,前延长部62可以具有侧壁66,述侧壁66从前延长部62的右部和左部下降。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之间对接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的前壁22的上部置于左右的侧壁66之间。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侧壁66和前壁22,能够减小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5所示,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基部可以连接于侧壁66。即,连结部62e可以形成在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基部和侧壁66之间。该连结部62e能够进一步增加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刚性。在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中,因为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经由连结部62e连接于侧壁66,所以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的左右的缘的长度不同。即,连结部62e进一步形成在右侧形成的第二前接合部63a右侧。因此,第二前接合部63a的右缘63d的长度比左缘63c短。对照地,连结部62e进一步形成在左侧形成的第二前接合部63b的左侧。因此,第二前接合部63b的左缘63d的长度比右缘63c短。

线缆端子的说明

线缆端子91嵌入在保持孔61a中,保持孔61a形成在第二连接器60的端子保持部61。如图9a所示,线缆端子91可以具有一芯线连接部91a,芯线连接部91a保持线缆90的芯线以连接于芯线。此外,线缆端子91可以具有一端子连接部91b,端子连接部91b形成在芯线连接部91a的前方,以在左右方向上挟持端子11。端子连接部91b可以具有接触端子11的一个侧面的一第一接触部91c以及接触端子11的另一个相反侧面的一第二接触部91d。如图9b所示,第一接触部91c可以形成一个大致的u字状,以能够弹性变形。第一接触部91c利用其弹性力压在端子11的侧面上。对照地,第二接触部91d可以呈板状。因此,因为两个接触部91c、91d中的仅一个可以为能够弹性变形的形状,所以与两个接触部91c、91d都制成能够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线缆端子91的宽度能够减小。因此,第二连接器60和第一连接器10的宽度能够减小。

总结

如上所述,连接器组件1包括:一第一连接器10,其能够安装在一电路基板101上;一第二连接器60,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对接第一连接器10并且保持设置在线缆90的端部的端子91,其中,线缆90能够连接于第二连接器60且向后延伸。第一连接器10具有朝向第一连接器10的后方露出的第一后接合部24a、24b以及朝向第一连接器10的前方露出的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第二连接器60具有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和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在第一连接器10对接于第二连接器60的状态下,第二后接合部64a、64b设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后侧从而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而第二前接合部63a、63b设置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前侧从而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接合。

因此,在连接器组件1中,因为第二后接合部64a、64b分别置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的后侧以与第一后接合部24a、24b接合,所以作业人员能够以第二后接合部64a、64b为中心旋转第二连接器60。此外,因为第二前接合部63a、63b置于第一前接合部23a、23b的前侧,所以当拉动线缆9时,在d2方向上作用的力与d1方向上作用的用于使第二前接合部63a、63b和第一前接合部23a、23b解除接合的力有很大不同。因此,当拉动线缆90时,能够有效地防止两个连接器10、60分离。此外,第一后接合部24a、24b向第一连接器10的后方露出。因此,在第二连接器60对接第一连接器10的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使第二后接合部64a、64b抵靠在第一后接合部24a、24b上,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变形例

本发明中提出的连接器组件不限于上述连接器组件1的示例。

例如,接合部23a、23b、24a、24b、63a、63b、64a、64a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由金属构件制成。例如,金属构件可以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0的侧壁21r、21l的后端并用作第一后接合部24a、24b。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