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529358发布日期:2021-06-18 20:20阅读:77来源:国知局
键盘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等的输入处理的键盘。



背景技术:

例如,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了进行输入处理而设有键盘。键盘具有多个键顶、以及形成有用于安装该键顶的安装孔的面板部件等。

此外,还已知一种结构,通过在邻接的键顶之间设置框部,从而在面板部件上对于每个键顶形成孔。此类键盘也被称为独立式键盘(isolationkeyboard)。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7-03622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9-2596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9-02263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8729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最近的笔记本型个人电脑的薄型化取得进展,对于搭载于其上的键盘的薄型化的要求也变得越高。然而,需要使键盘的键顶进行升降动作,并需要在键盘内形成预定的行程区域。因此,为了实现键盘的薄型化,需要使包括键顶在内的、构成键盘的各构成零件更薄。

因此,当对键盘进行了薄型化时,键顶的高度会变得比键顶的行程量更小,并会在键顶的底面与框部(面板部件)之间形成较大的缝隙。

若在键顶与框部之间形成缝隙,则当操作者对键顶进行按压操作时手指甲会伸进该缝隙而存在操作性降低的问题。此外,当是在键顶的背面侧具有背光的背光键盘时,存在背光的光会从键顶与框部的缝隙漏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薄型化并实现操作性提高的键盘。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键顶;面板部件,其在邻接的所述键顶之间形成有框部;以及覆盖部,其设在位于所述键顶的面前的前侧框部和位于里侧的里侧框部之中至少一个框部上、并对形成于所述框部与所述键顶之间的缝隙进行覆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可实现薄型化并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放大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键开关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面板部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图,图4(a)是非操作时的侧视图,图4(b)是非操作时的剖视图,图4(c)是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使用键盘的个人电脑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键盘的变形例的图,图6(a)是非操作时的侧视图,图6(b)

是非操作时的剖视图,图6(c)是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图,图8(a)是非操作时的侧视图,图8(b)是非操作时的剖视图,图8(c)是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键盘的变形例的图,图9(a)是非操作时的侧视图,图9(b)是非操作时的剖视图,图9(c)是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又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图,图10(a)是非操作时的侧视图,图10(b)是非操作时的剖视图,图10(c)是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键盘的变形例的图,图11(a)是非操作时的侧视图,图11(b)是非操作时的剖视图,图11(c)是操作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又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的键开关装置的剖视图,图12(a)是表示非操作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操作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非限定的示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的记载中,对于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及零件付予相同或对应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附图中,只要非特别指定,就并非为表示部件或零件间的相对比的目的。因此,具体的尺寸可参照以下非限定的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确定。

此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而是示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所记述的所有特征及其组合并不限定为发明的本质特征。

图1~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10a进行说明的图(在图4中省略键开关装置12的图示)。该键盘10a可用于输入处理所需的各种电子设备。

图5表示出作为键盘10a的使用例子的、将键盘10a用于笔记型个人电脑1的例子。个人电脑1中,外壳部2与盖体部3利用铰链部6接合,盖体部3相对于外壳部2可开闭。

键盘10a设置在外壳部2的上表面上。另外,在外壳部2的上表面上,除了键盘10a以外,设置有滚动板(scrollpad)4等。此外,在盖体部3上设置有液晶显示装置5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搭载于个人电脑1上的键盘的作为面前侧(也即操作者侧)由图中箭头y1所示的方向定义为前方向,将作为从操作者处来看的里侧的由图中箭头y2所示的方向定义为后方向。此外,将搭载于个人电脑1上的键盘的作为从操作者处来看的右侧的由图中箭头x1所示的方向定义为右方向,将作为从操作者处来看的左侧的由图中箭头x2所示的方向定义为左方向,将作为从操作者处来看的上方的由图中箭头z1所示的方向定义为上方向,将作为从操作者处来看的下方的由图中箭头z2所示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向。

如图1及图2所示,键盘10a具有面板部件11a及多个键开关装置12a。各个键开关装置12a具有键顶15,键顶15从面板部件11a的上表面11a向上方突出。通过操作者对键顶15进行按压操作,从而个人电脑1通过键盘10a进行信号的输入处理。

首先,主要参照图2对键开关装置12a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对链接式的键开关装置12a进行说明。然而,适用于本发明的键开关装置并不限定于链接式的键开关装置12a,也可适用于使用了其他各种致动器(例如滑动型等)的键开关装置。

键开关装置12a具有键顶15、框架部件16、以及链接部件17、18等。

键顶15在其表面上设有未示出的文字或符号等。另外,在键顶15的下部形成有与下述链接部件17、18卡合的多个卡合部15a。

该键顶15例如可由树脂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如下所述当键盘10a为背光对应构造时,为了使光穿透,可由透光性的树脂来形成键顶15的一部分。

框架部件16及链接部件17、18设置在键顶15的下部。

链接部件17、18起到用于使键顶15上下移动的传动链接(gearlink)的作用。在链接部件17、18的上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轴部17a、18a。该轴部17a、18a与在键顶15上所形成的卡合部15a卡合。

另外,在链接部件17、18的下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传动链接部17b、18b。该各个传动链接部17b、18b构成齿轮,相互咬合。因此,当键顶15被操作时,各链接部件17、18同步地转动,由此键顶15以维持水平状态的稳定状态上下移动。

框架部件16以使链接部件17、18可转动的方式支撑链接部件17、18。该框架部件16固定在下述的支撑板14上。因此,链接部件17、18通过框架部件16而安装在支撑板14上。

在键顶15与框架部件16之间,设置有橡胶制动器19。该橡胶制动器19为可弹性变形的构造。

因此,当操作键顶15时,橡胶制动器19随着键顶15的移动而弹性变形,在被按压的状态下产生将回到原先状态的弹性复原力。该弹性复原力起到向上方向推起键顶15的力的作用。

另外,在框架部件16的下方向上设置有膜片13及支撑板14。

膜片13设置在橡胶致动器19的下部,设有对应键顶15的上下移动而开闭的电气触点。该膜片13由上部片、隔片、以及下部片构成。在上部片以及下部片上形成有电极图案,通过键顶15上下移动,各电极图案接触或分离,由此构成膜片开关。

支撑板14为金属制的板状部件,设置在膜片13的下部。如上所述,链接部件17、18通过框架部件16而安装在支撑板14上。该支撑板14起到键盘10a的增强部件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键顶15的下方位置上,除了膜片13以及支撑板14,还可以设置未图示的导光板。并且,该导光板可使来自发光二极管等的光射入,使键顶15的下方位置发光。

由此结构,导光板起到背光的作用,并通过使键顶15具有透光性,从而可提高在暗处使用键盘10a(个人电脑1)时的使用性。

接着,参照图1~4对面板部件11a进行说明。

面板部件设置在个人电脑1的外壳部2上。此时,面板部件11a可以与外壳部2的上表面2a为一体的结构,也可以为面板部件11a与外壳部2为不同个体的结构。

图3是表示出将键开关装置12a拆下状态的面板部件11a。面板部件11a具有横框20、纵框21、以及覆盖突起25等。

横框20被设置为沿图中左右方向(图中箭头x1、x2方向)延伸,纵轴21被设置为沿图中前后方向(图中箭头y1、y2方向)延伸。该横框20和纵框21被设置为大致网格状,因此在邻接的横框20和纵框21之间形成有孔。在该各孔中安装有键开关装置12a的键顶15。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将由该横框20和纵框21所形成的孔称为安装孔22。

安装孔22以与设置在键盘10a上的多个键开关装置12a的设置位置对应的方向形成。因此,当将键开关装置12a安装到面板部件11a上时,在邻接的键顶15之间存在横框20和纵框21。

需要说明的是,如本实施方式所示,有时将在由横框20和纵框21所围绕的各个安装孔22中分别设置键开关装置12a(键顶15)的键盘称为独立式键盘,又将横框20及纵框21称为边框。

另一方面,期望搭载有键盘10a的个人电脑1的薄型化,随之键盘10a的薄型化的要求也变得越高。对此,当对键顶15进行了薄型化时,如上所述会在面板部件11a(横框20及纵框21)与键顶的底面之间形成缝隙(在图2中用箭头δh1表示该缝隙,并在以下称为缝隙δh1),面板部件11a的使用性会降低。

覆盖突起25为覆盖该缝隙δh1的覆盖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突起25被设置为从面板部件11a的上表面11a突出。另外,覆盖突起25为与面板部件11a一体形成的结构。

该覆盖突起25可设在位于相对于键顶15的前方向(面前方向、箭头y1方向)的横框20上,还可设在位于相对于键顶15的后方向(里方向、箭头y2方向)的横框20上。再有,还可将覆盖突起25设在位于相对于键顶15的前方向的横框20及位于后方向的横框20两者上。

换言之,覆盖突起25设在位于键顶15的前方向的横框20和位于后方向的横框20之中至少一个框部上,并覆盖在该框部与键顶15之间所形成的缝隙δh1。

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将覆盖突起25设置在位于键顶15的前方向的横框20上的例子。

参照图1对该结构具体进行说明。这里,以图1中在最面前侧(箭头y1方向侧)沿左右方向(箭头x1、x2方向)排列的键顶15的列为第n列,以在较该第n列的键顶列更里侧(箭头y2方向侧)一个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键顶15的列为第n+1列,再以在较第n+1列的键顶列更里侧一个上沿左右方向排列的键顶15的列为第n+2列。

另外,以第n列的键顶15的位于前方向的横框20为横框20a,以第n+1列的键顶15的位于前方向的横框20为横框20b,以第n+2列的键顶15的位于前方向的横框20为横框20c,以第n+2列的键顶15的位于后方向的横框20为横框20d。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横框20a上设置覆盖突起25a,在横框20b上设置覆盖突起25b,在横框20c上设置覆盖突起25c(需要说明的是,当对覆盖突起25a~25c进行总称时,称为覆盖突起25)。

该覆盖突起25a~25c覆盖在横框20a~20c与键顶15的底面部分之间所形成的缝隙δh1。

在此,“覆盖缝隙δh1”并不仅表示完全阻塞缝隙δh1,还包括以操作者的指甲等不伸入缝隙δh1程度地覆盖缝隙的结构等。另外,当设置使用导光板使来自发光二极管等的光在键顶15的设置位置上发光的背光时,还包括以该导光板的光不从缝隙δh1漏出程度地覆盖缝隙的结构。上述“覆盖缝隙δh1”的定义,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也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从图2中由箭头δh2所示的覆盖突起25a的上表面11a(横框20a的上表面)的突出量大于缝隙δh1。

然而,也并不必须如上所述将从覆盖突起25a的上表面11a的突出量δh2设定为大于缝隙δh1,只要操作者的指甲等不会伸入、背光的光不漏出必要量以上,则突出量δh2也可等于缝隙δh1、或比δh1小。

图4(c)表示出操作者操作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a的状态。在操作时,操作者进行按压键顶15的动作,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a中,在横框20(横框20a~20d)与键顶15之间所形成的缝隙δh1被覆盖突起25(覆盖突起25a~25c)覆盖。因此,即使实现键盘10a(键顶15)的薄型化,仍可在键操作时不使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缝隙δh1内,可提高键盘10a的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比起设在键顶15的前方向的覆盖突起(例如由符号25a所示的覆盖突起)与键顶15前端的距离,位于键顶15的后侧的覆盖突起(例如由符号25b所示的覆盖突起)与键顶15后端的距离更大。特别是,在图4所示右端的键顶上,在其后端未形成覆盖突起。因此,在图4(c)的状态下,例如图4的左侧所示的键顶15的上表面与横框20b的上表面为大致同一平面。

另外,即使在键盘10a上设有背光,利用覆盖突起25也可减少从缝隙δh1漏出的光。因此,可提高在暗处使用键盘10a时的可视性,由此可提高键盘10a的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纵框21上未设置覆盖突起。这是由于若在横框20及纵框21上均设置覆盖突起,则在键顶15的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会碰到在纵框21上所形成的覆盖突起并使操作性降低。

然而,在不影响键顶15的操作性的范围内,也可在纵框21上形成覆盖突起。此时,特别是设置背光的情况下,可进一步确实地减少从缝隙δh1漏出的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覆盖突起25(覆盖突起25a~25c)与面板部件11a一体形成。然而,并不必须将覆盖突起25(覆盖突起25a~25c)与面板部件11a一体形成,也可为分别的构成。

当分别构成时,例如可将覆盖突起25(覆盖突起25a~25c)设为可弹性变形的材料。此时,当进行键顶15的按压操作时,覆盖突起25被操作者的手指按压而弹性变形。因此,在键顶15的操作时,可防止覆盖突起25(覆盖突起25a~25c)妨碍操作。

接着,参照图6~12对图1~4所示的键盘10a的变形例及其他实施方式10c~10g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12中,对与图1~4所示的结构相同或对应的结构付予相同符号,并适当省略其说明。

图6表示出作为图1~4所示的键盘10a的变形例的键盘10b。

在图6所示的键盘10b的面板部件11b中,在位于键顶15的前方向的横框20a~20c上设置覆盖突起25a~25c,并在位于键顶15的后方向(图中箭头y2方向)的横框20b~20d上设置覆盖突起26a~26c。在图6的例子中,在横框20b、20c上设置共两个覆盖突起(由符号26a和25b、26b和25c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突起26a~26c为与覆盖突起25a~25c同等的形状及大小,覆盖缝隙δh1。

需要说明的是,覆盖突起26a~26c可与面板部件11c一体形成,也可另外设置。另外,当与面板部件11c另外设置时,可将覆盖突起26a~26c的材质设为通过操作者的按压操作而可弹性变形的材质。再有,覆盖突起26a~26c的形状及大小也并不必须与覆盖突起25a~25c相同。

这样一来,通过在相对于一个键顶15的前方向及后方向两者上设置覆盖突起,从而可更确实地防止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缝隙δh1、以及背光的光从缝隙δh1漏出。在图6的例子中,特别是键顶后方向的缝隙也可更有效地被覆盖。

图7~8表示出作为另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10c。

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在图1~4中所示的键盘10a上设置的覆盖突起25,在面板部件11c上设置覆盖山形突起28。如图8(b)所示,覆盖山形突起28具有剖面观察为山形的形状。

该覆盖山形突起28与上述覆盖突起25同样地起到覆盖缝隙δh1的覆盖部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山形突起28也被设为从面板部件11c的上表面11a突出。另外,覆盖山形突起28可与面板部件11c一体形成,也可分别构成。

再有,覆盖山形突起28设在位于键顶15的前方向或后方向的横框20之中至少一个框部上,并被设为覆盖在该框部与键顶15之间所形成的缝隙δh1。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出将覆盖山形突起28设在位于键顶15的前方向的横框20上的例子。具体来说,在面板部件11c中,分别在横框20a上形成覆盖山形突起28a,在横框20b上形成覆盖山形突起28b,在横框20c上形成覆盖山形突起28c。

图8(c)表示出操作者操作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c的状态。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缝隙δh1也被覆盖山形突起28(覆盖山形突起28a~28c)覆盖,因此即使实现键盘10c(键顶15)的薄型化,也可防止在操作时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缝隙δh1内、并当设置背光时可降低从缝隙δh1漏出的光,因此可提高键盘10c的操作型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c中,在面板部件11b上所形成的覆盖山形突起28(覆盖山形突起28a~28c)具有剖面观察为山形的形状。覆盖山形突起28还被设为对应于键顶15的前端的位置最高、向着键顶15的后方向逐渐变低的形状。因此,若在剖面上观察(或在侧面上观察)多个覆盖山形突起28a~28c,其形状为波形的形状。

因此,通过在键顶15的前端的位置上覆盖山形突起28覆盖缝隙δh1,从而可防止

指甲的向缝隙的误插入以及背光的光洩漏。另外,由于随着从覆盖山形突起28的形成位置向后方向缝隙δh1变宽,因此可防止操作时手指与面板部件11c抵靠而妨碍操作。

图9表示出作为图7~8所示的键盘10c的变形例的键盘10d。

在图9所示的键盘10c的面板部件11c中,在位于键顶15的前方向的横框20a~20c上设置覆盖山形突起28a~28c,并在位于键顶15的后方向(图中箭头y2方向)的横框20b~20d上设置覆盖山形突起29a~29c。

另外,在对应的一对覆盖山形突起28a~28c与覆盖山形突起29a~29c之间,形成有弯曲状凹进的弯曲凹部30a~30c。该弯曲凹部30a~30c的各形状(曲率)被设定为对应于人的手指的形状。

这样一来,通过在相对于一个键顶15的前方向及后方向两者上设置覆盖山形突起,从而可更确实地防止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缝隙δh1、以及背光的光从缝隙δh1漏出。

另外,通过在对应的一对覆盖山形突起28a~28c与覆盖山形突起29a~29c之间形成对应于人的手指形状的弯曲凹部30a~30c,使得在操作时手指伸入该弯曲凹部30a~30c。因此,可提高键盘10c的操作性。

图10表示出作为又一实施方式的键盘10e。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覆盖缝隙δh1的覆盖部设置覆盖框32。该覆盖框32分别设置在多个安装孔22上,多个安装孔22对应于键开关装置12a的设置位置形成在面板部件11e上。在图10中,表示出对应于3个键开关装置12a设置的覆盖框32a~32c(总称时称为覆盖框32)。

各个覆盖框32以使键顶15在其内部沿上下方向(箭头z1、z2方向)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另外,覆盖框32的外形设定为比安装孔22小一些。覆盖框32在安装孔22内可相对于面板部件11e(横框20)沿上下方向(箭头z1、z2方向)移动。

另外,在各覆盖框32的下方向上设置有弹性部件33。该弹性部件33对覆盖框向上方向施力。因此,当弹性部件33在未被按压操作的非操作时,覆盖框32为向上方向移动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33使用螺旋弹簧。然而,只要可对覆盖框32向上方向移动施力,弹性部件33就不限定于螺旋弹簧,也可使用其他弹性部件(例如板状弹簧、橡胶等)。

在利用弹性部件33覆盖框32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覆盖框32的上方向的预定部分从面板部件11e(横框20)的上表面11a突出。另外,覆盖框32的从上表面11a的突出量被设定为与在面板部件11e(横框20)的上表面11a与键顶15的底面之间所形成的间隙δh1相等、或者比其更大。因此,当键顶15未被操作的非操作时,在面板部件11e(横框20)与键顶15之间所形成的间隙δh1为被覆盖框32所覆盖的状态。

图10(c)表示出操作者操作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e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缝隙δh1也被覆盖框32(覆盖框32a~32c)覆盖,因此即使实现键盘10e(键顶15)的薄型化,也可防止操作时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缝隙δh1内,并当设置背光时可降低从缝隙δh1漏出的光,从而可提高键盘10e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e中,覆盖框32相对于面板部件11e可沿上下方向(箭头z1、z2方向)移动。因此,当操作者用手指对键顶15进行按压操作时,如第10(c)所示覆盖框32对抗弹性部件33的弹性力向下方向移动。由此,当键顶15的按压操作时,可防止覆盖框32妨碍键顶15的按压操作,可提高键盘10e的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键顶15的按压操作而向下方向移动的覆盖框32,通过操作解除,从而由于弹性部件33的弹性复原力而回到操作前的位置。

图11表示出作为图10所示的键盘10e的变形例的键盘10f。

图10所示的键盘10e利用弹性部件33对覆盖框32向上方向移动施力。相对于此,本变形例的键盘10f由可弹性变形的材质来形成覆盖框34(覆盖框34a~34c)。具体来说,覆盖框34可使用橡胶、弹性树脂等弹性材料来形成。

这样一来,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f在操作时被按压操作时,覆盖框34自身由于弹性变形而向下方向移动。

因此,与图10所示的键盘10e相比可不需要弹性部件33,可实现零件个数的消减。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自身弹性变形一点以外,覆盖框34具有与图10所示的覆盖框23相同的形状及功能。因此,省略关于覆盖框34的形状及功能的说明。

图12表示出又一个实施方式的键盘10g。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键开关装置12b上设置作为覆盖缝隙δh1的覆盖部的覆盖滑动部件37。覆盖滑动部件37为板状的部件,设置在键顶15的底面侧。该覆盖滑动部件37在设置于键顶15的底面侧的滑动空间部15c内,可沿图中箭头z1、z2所示的上下方向(键顶15的操作方向)移动。

另外,在未操作键顶15的非操作状态下,如图12(a)所示,覆盖滑动部件37由于自重而向下方向滑动,为从键顶15的底面突出的状态。此时,覆盖滑动部件37的从键顶15的底面的突出量被设为大于在横框(面板部件11g)的上表面11a与键顶15的底面之间所形成的缝隙δh1。

需要说明的是,在覆盖滑动部件37与滑动空间部15c之间,设有不使覆盖滑动部件37从覆盖缝隙δh1的位置向下方向进一步移动的锁定机构(图中未示出)。

图12(b)表示出键顶15被按压操作的状态。随着键顶15被按压操作向下方向移动,覆盖滑动部件37与框架部件16抵靠,在滑动空间部15c内相对地向上方向滑动移动。接着,在键顶15被按压到预定位置的状态下,覆盖滑动部件37变为被容纳在滑动空间部15c内的状态。

在此容纳状态下,键顶15和覆盖滑动部件37的合计厚度与键顶15的厚度大致相等(参见图12(b))。因此,即使在键顶15上设置覆盖滑动部件37,仍可确保操作时的键顶15的行程量,并且不会妨碍键盘10g的薄型化。

如上所述,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g中缝隙δh1也被覆盖滑动部件37覆盖,因此即使实现键盘10g(键顶15)的薄型化,仍可防止操作时操作者的指甲伸入缝隙δh1内,并当设置背光时可减少从缝隙δh1漏出的光,因此可提高键盘10g的操作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键盘10g中,由于在面板部件11g的上表面11a上不存在覆盖缝隙δh1的覆盖部,因此可实现美观的提高。另外,由于在面板部件11g的上表面11a上不存在覆盖部,因此在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不会接触到覆盖部,可实现操作感的提高。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方式,在权力要求书所记载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符号说明

1个人电脑

10a~10g键盘

11a~11g面板部件

12a、12b键开关装置

13膜片

14支撑板

15键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