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0860发布日期:2019-11-08 23:54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数据传输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国内亦称作接插件、插头和插座,一般是指电器连接器,即连接两个有源器件的器件,传输电流或信号。

连接器形式和结构是千变万化的,随着应用对象、频率、功率、应用环境等不同,有各种不同形式的连接器,现有的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插头在拔出时容易发生折断的现象,使用寿命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插头在拔出时容易发生折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包括插头,所述插头四周设置有凹槽,插头凹槽内设置有弹簧,且弹簧一端固定连接有插头,所述弹簧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体,且防护体内壁与插头外壁相贴合。

优选的,所述插头一端连接有电线,且插头一侧设置有壳体,壳体两侧均开设有一横向通孔,并且壳体通孔内贯穿有电线。

优选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卷盘,且卷盘外壁缠绕有电线。

优选的,所述卷盘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连接轴,且连接轴两端固定连接有壳体。

优选的,所述连接轴外壁固定连接有涡卷弹簧,且涡卷弹簧一端卡合有卷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插头外壁设置有防护体,当插头向外拔除时,防护体会通过其端部弹簧的弹性复位结构使防护体内壁可以贴合于插头的外壁对插头进行有效防护,使插头在拔除的过程中插头端部不会被折断从而使该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使用寿命增长。该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电线通过盘卷在壳体内卷盘的外壁上使电线的长度可以被调节,而且卷盘内设置有涡卷弹簧,在涡卷弹簧的弹性收缩性能下被抽出的电线可以自动卷收至壳体内,为其使用提供了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插头与防护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卷盘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插头,2、电线,3、防护体,4、弹簧,5、壳体,6、卷盘,7、涡卷弹簧,8、连接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大数据传输连接器,包括插头1,插头1四周设置有凹槽,插头1凹槽内设置有弹簧4,且弹簧4一端固定连接有插头1,弹簧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防护体3,且防护体3内壁与插头1外壁相贴合,此结构防护体3的内壁与插头1端部的外壁相贴合,可以避免插头1端部被折断,而且防护体3的端部通过与弹簧4连接,在弹簧4的弹性伸缩作用下当插头1在拔除时防护体3会随着插头1拔除的同时向外伸展来对插头1进行防护,插头1一端连接有电线2,且插头1一侧设置有壳体5,壳体5两侧均开设有一横向通孔,并且壳体5通孔内贯穿有电线2,壳体5内设置有卷盘6,且卷盘6外壁缠绕有电线2,此结构电线2通过盘卷在卷盘6上使电线2不会出现打结的现象而影响使用,卷盘6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连接轴8,且连接轴8两端固定连接有壳体5,连接轴8外壁固定连接有涡卷弹簧7,且涡卷弹簧7一端卡合有卷盘6,此结构在涡卷弹簧7的收缩性能下可以使电线2自动卷收至卷盘6的外壁上,给使用者在使用该装置时提供了便捷。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大数据传输连接器时,首先将插头1插于电脑的插孔内,插头1在插入电脑的插孔时,插头1外壁的防护体3会受到电脑外壳的挤压,其下端的弹簧4会发生收缩,接着防护体3会被挤压至插头1的凹槽内使插头1的端部可以插入电脑的插孔内,当插头1插入电脑插孔内后,接着将壳体5内盘卷在卷盘6外壁的电线2向外抽出至适当的长度,并将电线2的另一端连接大数据传输源,当大数据被传输完成后,接着将电线2的一端从大数据传输源的插孔内拔出,接着电线2会受到涡卷弹簧7的收缩性能作用自动收缩至壳体5内并缠绕于卷盘6上,接着再将插头1从电脑的插孔内拔除,插孔1从电脑的插孔内拔除的过程中,插头1外壁的防护体3受不到抵触力后,其端部的弹簧4将会伸展,接着防护体3会被弹簧4从插头1的凹槽内向外弹出,接着防护体3的外壁将贴合于插头1的外壁对插头1进行防护,这就是该大数据传输连接器的使用工作过程。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