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入式接触系统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69010发布日期:2020-02-18 14:25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插入式接触系统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低压电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和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pc级自动转换开关电器的转换装置各式各样,有电磁吸合式的,有电机驱动式的。对于pc三段式(即有常用位置、备用位置、双分断电位置)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大多数采用上下两组转轴的双腔体结构,即常用电源触头接触系统与备用电源触头接触系统处于两个单独的结构体内,一组转轴接通分断常用电源触头系统,另一组转轴接通分断备用电源触头系统,两个触头系统的出线端连接在一起。这种结构虽然能够做到常用侧电源与备用侧电源的相对独立,更加安全,但此种上下两组转轴的双腔体结构存着体积较大,结构相对复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单转轴的插入式接触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入式接触系统,其包括与主轴连接的触头支持和设置在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动触头的两端分别设有接触槽,在触头支持的一侧设有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在触头支持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以及与第二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二出线静触头,触头支持能够带动动触头转动,使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分别插入到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内,或使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分别插入到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内。

优选的,所述动触头成h型,动触头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杆,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杆中部之间的连接板,在两个接触杆之间与连接板的两侧分别形成接触槽,在两个接触杆的外侧分别设有弹片,两个弹片能够分别从外侧推动两个接触杆向另一个接触杆相互靠近。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进线接触板和第一进线挡板,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进线接触板和第二进线挡板,第一进线接触板和第二进线接触板能够插入到接触槽中,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能够从外侧抵在动触头上。

优选的,所述的两个接触杆分别包括两个设置在两端的平直部,以及设置在两个平直部之间的凸起部,两个接触杆的凸起部分别向外侧扭曲,在两个凸起部的两端分别形成麻花形的扭转部,两个凸起部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扭转部与两个平直部相连,且两个凸起部的内侧通过连接板相连,在两个接触杆两端的两个平直部之间分别形成接触槽。

优选的,所述弹片成片状,弹片包括弹片包括弹性臂,以及由弹性臂两端分别向平直部折弯而成的折弯臂,凸起部伸到两个折弯臂之间并抵在弹性臂内侧的中部,折弯臂的一端与弹性臂连接且与平直部间隔设置,折弯臂的另一端与平直部远离凸起部的端面齐平并抵在平直部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触头支持成圆形,在触头支持侧面的圆周上设有两个用于避让动触头的触头孔,两个触头孔的连线位于主轴的一侧,动触头的两端从两个触头孔伸出触头支持,折弯臂的外侧与触头孔的内壁限位配合,连接板上设有插销,在弹性臂上设有与插销固定连接的插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第二出线静触头、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均垂直于两个接触杆的连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的侧边分别与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垂直连接,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的侧边分别与第一进线接线板和第二进线接线板倾斜连接,在第一进线接线板和第二进线接线板上分别设有接线螺钉,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的侧面与两个接触杆中的一个限位配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上的第一进线挡板向靠近第二进线静触头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上的第二进线挡板向靠近第一进线静触头的一侧倾斜,且第一进线挡板与第一进线静触头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进线挡板与第二进线静触头之间的夹角α均为钝角。

优选的,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的一侧设有第一出线接线板,第一出线接线板的侧边与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第一出线接线板的一端与第二出线接线板垂直连接,在第二出线接线板上设有接线螺钉。

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通过将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设置在触头支持的一侧,以及分别与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设置在触头支持的另一侧,不仅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触头支持能够带动动触头转动,使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分别套在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上导通一侧电源,或者使动触头两端的接触槽分别套在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上导通另一侧电源,还具有接触可靠的特点。此外,动触头套在第一进线静触头、第二进线静触头、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上后,再通过两侧的弹片推动两个接触杆夹紧,能够更可靠地接触。此外,通过第一进线挡板和第二进线挡板分别与动触头两端的侧面限位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对动触头限位的作用,而且能够增加接触时的面积并减少接触电阻。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其包括操作机构、传动机构和所述的插入式接触系统,接触系统的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分别与常用侧电源和备用侧电源连接,接触系统的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与负载连接,接触系统的主轴与操作机构连接,操作机构能够驱动主轴带动触头支持上的动触头转动,动触头能够导通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一出线静触头使常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或导通第二进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使备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当动触头不与第一进线静触头和第二进线静触头接触时停止为负载供电,具有安全可靠、触头分能力强和体积小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入式接触系统的双分位置;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2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入式接触系统的常用电源合闸位置;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插入式接触系统的备用电源合闸位置;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5的正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3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触头与弹片的配合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动触头的俯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出线静触头和第二出线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换开关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12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系统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操作机构7、传动机构和插入式接触系统,插入式接触系统包括分别与常用侧电源和备用侧电源连接的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以及分别与负载连接的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插入式接触系统的主轴1与操作机构7连接,操作机构7能够驱动主轴1带动触头支持2上的动触头3转动,动触头3能够导通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使备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备用电源合闸位置),或导通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使常用侧电源为负载供电(常用电源合闸位置),当动触头3不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接触时停止为负载供电(双分位置)。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接触系统,包括多个并排设置且分别与主轴1连接的触头支持2和设置在触头支持2上的动触头3,动触头3的两端分别设有成u形的接触槽36,在触头支持2的一侧设有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在触头支持2的另一侧设有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51,以及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相对设置的第二出线静触头52,触头支持2能够带动动触头3转动,使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分别插入到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内,或使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分别插入到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内。

本实用新型的插入式接触系统,通过将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设置在触头支持2的一侧,以及分别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相对设置的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设置在触头支持2的另一侧,不仅具有体积小的特点,而且触头支持2能够带动动触头3转动,使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分别套在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上导通一侧电源,或者使动触头3两端的接触槽36分别套在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上导通另一侧电源,还具有接触可靠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动触头3成h型,动触头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杆33,以及连接在两个接触杆33中部之间的连接板34,在两个接触杆33之间与连接板34的两侧分别形成接触槽36,在两个接触杆33的外侧分别设有弹片35,两个弹片35能够分别从外侧推动两个接触杆33向另一个接触杆33相互靠近。动触头3套在第一进线静触头41、第二进线静触头42、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上后,再通过两侧的弹片35推动两个接触杆33夹紧,能够更可靠地接触。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41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进线接触板410和第一进线挡板411,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42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二进线接触板420和第二进线挡板421,第一进线接触板410和第二进线接触板420能够插入到接触槽36中,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能够从外侧抵在动触头3上。通过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分别与动触头3两端的侧面限位配合,不仅能够起到对动触头3限位的作用,而且能够增加接触时的面积并减少接触电阻。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上也可以设置与动触头3两端的侧面限位配合的第一出线挡板和第二出线挡板,第一出线挡板与第一进线挡板411平行设置,第二出线挡板与第二进线挡板421平行设置。

所述动触头3伸到第一进线静触头41与第二出线静触头52之间的一端为第一动触点31,动触头3伸到第二进线静触头42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之间的另一端为第二动触点32,触头支持2能够带动动触头3的第一动触点31在第一进线静触头41与第二出线静触头52之间摆动,同时使动触头3的第二动触点32在第二进线静触头42和第一出线静触头51之间摆动,当第一动触点31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接触时,第二动触点32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接触;当第一动触点31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接触时,第二动触点32与第二出线静触头52接触。

如图3-4所示,当第一动触点31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接触时,第二动触点32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接触,使接触系统在第一进线静触头41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之间形成通路,导通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连接的一侧电源;

如图5-6所示,当第二动触点32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接触时,第二动触点32与第二出线静触头52接触,使接触系统在第二进线静触头42与第二出线静触头52之间形成通路,导通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连接的另一侧电源;

如图1-2所示,当第一动触点31位于第一进线静触头41与第二出线静触头52之间时,另一端的第二动触点32位于第二进线静触头42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之间,则接触系统中不存在通路,两侧的电源均位于断开状态。

所述的第一出线挡板和第二出线挡板能够分别与第一动触点31和第二动触点32相对于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的另一侧侧面限位配合,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能够同时限位动触头3的一端,动触头3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出线挡板和第二出线挡板限位,当第一进线挡板411与第一动触点31底侧侧面配合时,第一出线挡板能够与第二动触点32顶侧侧面配合,同理第二进线挡板421与第二动触点32顶侧侧面配合时,第二出线挡板能够与第一动触点31底侧侧面配合,第一出线挡板和第二出线挡板不仅能够进一步对动触头3限位的作用,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与第一动触点31和第二动触点32接触时的接触面积,降低动触头3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接触时的接触电阻。

参阅图8-10示出动触头3的具体结构,所述动触头3成h型,动触头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杆33,两个接触杆33分别包括两个设置在两端的平直部33a,以及设置在两个平直部33a之间的凸起部33b,两个接触杆33的凸起部33b分别向外侧扭曲,在两个凸起部33b的两端分别形成麻花形的扭转部33c,两个凸起部33b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扭转部33c与两个平直部33a相连,且两个凸起部33b的内侧通过连接板34相连,在两个接触杆33两端的两个平直部33a之间分别形成接触槽36。通过成麻花形的扭转部33c连接在凸起部33b与平直部33a之间,能够有效提高接触杆33的弹性,能够更可靠地夹紧第一进线接触板410、第二进线接触板420、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两侧的侧面上。

进一步,所述弹片35成片状,弹片35包括弹片35包括弹性臂35b,以及由弹性臂35b两端分别向平直部33a折弯而成的折弯臂35a,凸起部33b伸到两个折弯臂35a之间并抵在弹性臂35b内侧的中部,折弯臂35a的一端与弹性臂35b连接且与平直部33a间隔设置,折弯臂35a的另一端与平直部33a远离凸起部33b的端面齐平并抵在平直部33a的外侧。折弯臂35a的一端与平直部33a间隔设置,不仅能够在折弯臂35a的内侧留出平直部33a接触静触头时变形的空间,而且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加工和成本低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触头支持2成圆形,在触头支持2侧面的圆周上设有两个用于避让动触头3的触头孔21,两个触头孔21的连线位于主轴1的一侧,动触头3的两端从两个触头孔21伸出触头支持2,折弯臂35a的外侧与触头孔21的内壁限位配合,连接板34上设有插销350,在弹性臂35b上设有与插销350固定连接的插孔。弹片35通过插销350与动触头3固定连接,可以先与动触头3装配为一体,再一起装配到触头支持2中,能够降低装配的难度,而且触头孔21和凸起部33b分别从两个垂直的方向限位弹片35,插销350沿弹片35的长度方向限位,不仅结构简单,而且限位可靠。

如图2、4、6、7所示,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51、第二出线静触头52、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均垂直于两个接触杆33的连线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的侧边分别与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垂直连接,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的侧边分别与第一进线接线板412和第二进线接线板422倾斜连接,在第一进线接线板412和第二进线接线板422上分别设有接线螺钉,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二进线挡板421的侧面与两个接触杆33中的一个限位配合。巧妙地将第一进线挡板411与第一进线接触板410,以及第二进线挡板421与第二进线接触板420分别结合到一起,使第一进线挡板411和第一进线接触板410,以及第二进线挡板421与第二进线接触板420能够分别通过折弯一体成型,使第一进线静触头41和第二进线静触头42还具有便于加工、结构强度高和成本低的特点。

进一步,所述第一进线静触头41上的第一进线挡板411向靠近第二进线静触头42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进线静触头42上的第二进线挡板421向靠近第一进线静触头41的一侧倾斜,且第一进线挡板411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进线挡板421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之间的夹角α均为钝角。当然,第一进线挡板411也可以向远离第二进线静触头42的一侧倾斜,第二进线挡板421也可以向远离第一进线静触头41的一侧倾斜,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是第一进线挡板411与第一进线静触头41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进线挡板421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之间的夹角均为钝角,不仅能够减少折弯的角度,降低加工的难度,而且还能够增加第一进线静触头41与第二进线静触头42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保证备用侧电源与常用侧电源之间的安全距离。

如图11示出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的具体结构,所述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的一侧设有第一出线接线板501,第一出线接线板501的侧边与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第一出线接线板501的一端与第二出线接线板502垂直连接,在第二出线接线板502上设有接线螺钉。巧妙地将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与第一出线接线板501和第二出线接线板502结合在一起,使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能够通过一个金属板通过折弯一体成型,具有便于加工、结构强度高和成本低的特点。当然,第一出线静触头51和第二出线静触头52也可以分体设置,再通过软连接或导电片等导体相连,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2示出自动转换开关电器包括常用基座6、操作机构7、第一进线静触头41、第二进线静触头42、备用基座8和出线静触头5。操作机构7驱动主轴1带动动触头3转动,实现常用合闸、备用合闸和双分。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