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71908发布日期:2019-11-19 21:2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按压旋转的开关结构是一种通过按压、旋转的方式来实现两个结构的连接或者断开。此类开关结构多数运用在运动体内,例如车船、飞行器、工程机械集装厢等,各类快速连接扣、抓取扣等自动化机械中,以及家具、家电、玩具、日用品触发式开关扣中,按压旋转的开关结构是利用轴向力浮动角度来实现控制两个结构的连接或者断开。

现有的按压旋转的开关结构一般包括按压旋转件及卡扣件,按压旋转件可旋转地卡合在卡扣件上。

然而,由于现有的按压旋转的开关结构的承受力较差、耐疲劳性较差,在较大震动力的作用下,按压旋转件容易从卡扣件上滑脱出来,因此此类按压旋转的开关结构应用环境、应用范围及应用周期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提高耐疲劳性,以及能够有效防止震脱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

一种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包括:基座及基底板,所述基座设置于所述基底板上,还包括扣柱、限位凸起、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及防震块,

所述基座上开设有滑动孔,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设置于所述滑动孔内,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的外侧壁与所述滑动孔的内侧壁相固定,所述扣柱设置于所述滑动孔内,且所述扣柱穿设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所述扣柱的第一端露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外,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扣柱的第一端上,所述基座上开设有安装孔;

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设置于所述基底板上,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相对齐设置,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之间设置有分段环形腔体,

所述扣柱用于在旋转时,以使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做分段式旋转位移;

所述基底板与所述安装孔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防震腔体,所述防震块滑动嵌置于所述防震腔体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上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基座及所述基底板分别嵌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扣柱的第二端可拆卸穿设所述限位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座的侧面上开设防脱槽,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设置有防脱片,所述防脱片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防脱片卡置于所述防脱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按压软垫片,所述按压软垫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件于所述限位孔的边缘位置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扣柱的第二端上设置有扣帽,所述扣帽可拆卸穿设所述限位孔;

所述扣帽为长方体扣帽,所述限位孔为长方形限位孔;

所述扣帽的长度与所述限位孔的深度的比例为1:(1.3~1.5);

所述扣帽的宽度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径的比例为1:(1.1~1.3);

所述扣帽的长度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径的比例为(2.5~5)~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基底板上,所述复位件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的中心轴线相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与所述扣柱的第一端相顶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或液压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防震件,所述防震件设置于所述防震腔体内,所述防震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底板相顶持,所述防震件的另一端与所述防震块相顶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震件为弹簧或液压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上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通过设置基座、基底板、扣柱、限位凸起、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及防震块,所述限位凸起夹持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使得所述限位凸起不易发生错位,当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受到比较大的震动时,也能够确保所述限位凸起也不易脱出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如此,使得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扣柱震脱,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发生分离。

其次,由于所述防震块滑动嵌置于所述防震腔体内,所述防震块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整体的耐疲劳性。

最后,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疲劳性是指使用中因受各种应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疲劳,使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逐渐变坏,产生裂口、生热、剥离、破坏等,以致最后丧失使用价值的性能,而耐疲劳性是指承受应力反复作用的能力,通过设置所述防震块,所述防震块能够对反复的作用力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整体的耐疲劳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在d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凸起在分段环形腔体内做分段式旋转位移的轨迹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的结构示意图,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包括:基座100、基底板200、扣柱300、限位凸起400、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及防震块700,所述基座100设置于所述基底板200上,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扣柱穿设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所述限位凸起设置于所述扣柱上,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设置于所述基底板上,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相对齐设置,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与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之间共同形成有一所述分段环形腔体,旋转所述扣柱以使所述限位凸起于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滑动,所述防震块设置于所述基座内,所述防震块能够减小震动带来的震动力,能够减小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的整体所受到的震动力,能够防止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中的各部件容易震脱。

请参阅图2,所述基座100上开设有滑动孔101,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设置于所述滑动孔101内,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的外侧壁与所述滑动孔101的内侧壁相固定,所述扣柱300设置于所述滑动孔101内,且所述扣柱300穿设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所述扣柱300的第一端露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外,即,所述扣柱在所述滑动孔内可上下旋转地进行滑动,所述限位凸起400设置于所述扣柱300的第一端上,所述基座100上开设有安装孔102,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防震块。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设置于所述基底板200上,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相对齐设置,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与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之间设置有分段环形腔体50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上设置有两个第一“w”字型轨迹弧面,两个所述第一“w”字型轨迹弧面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有第一分段式弧形轨迹面,同理,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上设置有两个第二“w”字型轨迹弧面610,两个所述第二“w”字型轨迹弧面依次首尾相连,形成有第二分段式弧形轨迹面,所述第一分段式弧形轨迹面与所述第二分段式弧形轨迹面相对齐设置,且所述第一分段式弧形轨迹面与所述第二分段式弧形轨迹面之间共同形成所述分段环形腔体,所述扣柱用于在旋转时,以使所述限位凸起400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501内做分段式旋转位移,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做分段式旋转位移的轨迹如图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将所述限位凸起的运动轨迹设计成两个“w”字型轨迹弧面依次首尾相连的形式,即,当所述限位凸起位于图6所示的90°点或者270°点,此时,所述扣柱远离所述限位凸起一端的状态如图4的a1所示,或者a2所示;当按压旋转一次所述扣柱时,所述限位凸起运动至图6所示的0°点、180°点或者360°点(0°点),此时,所述扣柱远离所述限位凸起一端的状态如图5的b1所示,或者b2所示,如此以实现所述限位凸起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做分段式旋转位移。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如图3所示的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的所述第二“w”字型轨迹弧面610上分别设置有三个停驻点,即,a停驻点、b停驻点及c停驻点,两段弧面,即,ab段弧面及bc段弧面,当所述限位凸起运动至b停驻点时,所述扣帽的长度方向上的直线与所述限位孔的长度方向上的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相互扣住,即,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是连接的状态,此时b停驻点及c停驻点的高度相对于a停驻点的高度较高,当所述限位凸起运动至b停驻点时,且所述限位凸起夹持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使得所述限位凸起不易发生错位,在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受到比较大的震动时,所述限位凸起也不易脱出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如此,使得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扣柱震脱,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发生分离。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所述基底板200与所述安装孔102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防震腔体201,所述防震块700滑动嵌置于所述防震腔体201内,所述防震块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整体的耐疲劳性,需要说明的是,疲劳性是指使用中因受各种应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疲劳,使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逐渐变坏,产生裂口、生热、剥离、破坏等,以致最后丧失使用价值的性能,而耐疲劳性是指承受应力反复作用的能力,即,通过设置所述防震块,所述防震块能够对反复的作用力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整体的耐疲劳性。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件800及第二固定件900,所述第一固定件800上开设有固定槽801,所述基座100及所述基底板200分别嵌置于所述固定槽801内,所述第二固定件900上开设有限位孔901,所述扣柱300的第二端可拆卸穿设所述限位孔901;例如,所述扣柱300的第二端上设置有扣帽310,所述扣帽310可拆卸穿设所述限位孔901;所述扣帽为长方体扣帽,所述限位孔为长方形限位孔,所述扣帽的长度与所述限位孔的深度的比例为1:(1.3~1.5),所述扣帽的宽度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径的比例为1:(1.1~1.3);所述扣帽的长度与所述限位孔的孔径的比例为(2.5~5)~1,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限位凸起位于图6所示的90°点或者270°点,此时,所述扣柱远离所述限位凸起一端的状态如图4的a1所示,或者a2所示,即,所述扣帽的长度方向上的直线与所述限位孔的长度方向上的直线相平行,所述第一固定件刚对位上所述第二固定件,即,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是分离的状态;当按压旋转一次所述扣柱时,所述限位凸起运动至图6所示的0°点、180°点或者360°点(0°点),此时,所述扣柱远离所述限位凸起一端的状态如图5的b1所示,或者b2所示,即,所述扣帽的长度方向上的直线与所述限位孔的长度方向上的直线相垂直,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相互扣住,即,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是连接的状态。

例如,请参阅图4,所述基座100的侧面上开设防脱槽103,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设置有防脱片810,所述防脱片设置于所述固定槽内,所述防脱片卡置于所述防脱槽内;例如,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按压软垫片900a,所述按压软垫片900a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件900于所述限位孔901的边缘位置处。

再进一步地,请参阅图4,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复位件200a,所述复位件200a设置于所述基底板上,所述复位件200a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的中心轴线相重合;例如,所述复位件200a与所述扣柱300的第一端相顶持;例如,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或液压器,所述复位件用于提供复位力,所述复位件也可以为其他任何可以和所述扣柱组成缸体受力的部件。

再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还包括防震件200b,所述防震件200b设置于所述防震腔体内,所述防震件200b的一端与所述基底板相顶持,所述防震件200b的另一端与所述防震块相顶持;例如,所述防震件为弹簧或液压器,所述防震件用于提供防震力,所述防震件也可以为其他任何可以和所述防震块组成缸体受力的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基座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件上,所述第二固定件对扣柱轴向所述第一固定件压入时接触扣柱,扣柱在基座和基盖导向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旋转,旋转后的扣帽扣紧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防震块在防震力作用下和所述扣帽钳紧所述第二固定件;扣紧时,对所述第二固定件施上的所述扣柱在轴向上施加压力,扣柱在复位力作用下旋转脱离所述第二固定件,基座和基盖的导向轨是由类似分段螺旋轨迹组成,选择合适扣柱直径、分段螺旋轨数量就可以对扣柱进行转角度控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上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通过设置基座100、基底板200、扣柱300、限位凸起400、第一弧形分段扣环件500、第二弧形分段扣环件600及防震块700,所述限位凸起400夹持在所述分段环形腔体内,使得所述限位凸起400不易发生错位,当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受到比较大的震动时,也能够确保所述限位凸起400也不易脱出所述分段环形腔体501,如此,使得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扣柱300震脱,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发生分离。

其次,由于所述防震块700滑动嵌置于所述防震腔体201内,所述防震块700能够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整体的耐疲劳性。

最后,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疲劳性是指使用中因受各种应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疲劳,使制品的物理机械性能逐渐变坏,产生裂口、生热、剥离、破坏等,以致最后丧失使用价值的性能,而耐疲劳性是指承受应力反复作用的能力,即,通过设置所述防震块700,所述防震块700能够对反复的作用力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所述力向轴分段旋转控制结构10整体的耐疲劳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