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1625发布日期:2020-05-22 21:37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据线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推广使用,手机、pad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数据线是用于传输数据和充电的线缆,是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配件。

现有技术中的数据线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许多用户同时具有多个电子产品,一根数据线难以同时满足多个电子产品。甚至各种电子产品的数据线接口也不一样,现有技术中数据线接口较少,一根数据线难以适用于电子设备有多个时的情形,导致用需要准备多种数据线。以及,数据线外出的时候常常需要随身携带,一但遗漏数据线将无法给手机充电,现有的数据线难以携带。以及,数据线单独作为一个设备,需要放置妥当,如若损坏无法使用,必须重新配置一个新的。

以及,目前市场上普遍的数据线两端的接头都是直接裸露在外的,在不使用时,容易被外物磨损和变形,数据线接头容易被损,不仅降低了数据线的使用寿命;而且在给手机等设备连接时,特别是充电时,会有漏电等高风险情况。同时,数据线携带也不方便,在运动过程,数据线发生缠绕,甚至折断的可能,实给用户带来不便,尤其是数据线的数量较多时更容易发生缠绕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所示:

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包括:

总线和多条支线,所述总线的第一端设置有总接口,所述总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各所述支线的第一端,各所述支线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子接口;

壳体,所述总线的第二端与各所述支线的第一端之间的电性连接部位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总接口及所述总线的一部分线体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支线的一部分线体和对应的子接口也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外表面具有用于插入所述总接口的插槽和用于活动穿设所述总线的总线槽,所述总线外露于所述壳体部分的线体长度大于所述总线槽的长度,所述总线槽的至少一处设置有止挡壁,所述总线槽的未设置所述止挡壁的区域外露于所述壳体,所述止挡壁从顶部挡住总线槽内的所述总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总线或支线等部件外露于壳体是指,用户从外部可以直接看到这些结构,其本身既可以是相对于壳体向外突出,或者与壳体平齐,或者相对于壳体向内凹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支线一一对应的支线槽,所述支线及对应的子接口可拆卸地定位在对应的所述支线槽中,所述支线槽在所述壳体外表面的至少两个侧面上连续延伸。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呈类长方盒形的六面体结构,所述支线槽从所述壳体的第一侧面依次延伸至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其中,所述第二侧面的两侧分别邻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总线槽位于所述壳体的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邻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三侧面但不邻接所述第二侧面。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槽位于所述壳体的第四侧面,所述第四侧面形成所述插槽的区域具有缺口使所述第四侧面为阶梯面,所述缺口具有预设深度使所述总接口完全插入所述插槽内时,所述总接口与所述第四侧面未形成所述缺口的区域平齐。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支线和所述支线槽的数量均为三个且一一对应。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总接口为usb-a接口或type-c接口。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子接口同时包括type-c接口、usb-micro接口和lighting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插槽内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所述总接口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所述插槽内;

或者,所述壳体内在与所述总接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所述总接口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所述插槽内。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支线槽内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所述子接口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所述支线槽内;

或者,所述壳体内在与所述子接口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所述子接口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所述支线槽内。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包括:总线和多条支线,总线的第一端设置有总接口,总线的第二端电性连接各支线的第一端,各支线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子接口。由此,能够用一个总线连接多个支线,实现通过一条总线的多条支线分别供多个电子产品使用,进一步地,可使各支线具有不同的接口类型,进而可适应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减少用户需要购买和携带的数据线种类和数量,减少了成本,并提升了用户体验。

而且,由于总线外露于壳体部分的线体长度大于总线槽的长度,总线槽的至少一处设置有止挡壁,总线槽的未设置止挡壁的区域外露于壳体,止挡壁从顶部挡住总线槽内的总线。由此,使用时可以将插头拔出,并抽拉提手的线来作为数据线使用。用完后,总接口完全插入插槽内时,可以将数据线反向拉回,在插槽和止挡壁的共同作用下,总线的第二端和止挡壁之间的外露于总线槽的部分线体可作为提手使用,方便携带,无需额外设置提手即可方便用户固定或携带数据线。

进一步地,由于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支线一一对应的支线槽,支线及对应的子接口可拆卸地定位在对应的支线槽中,支线槽在壳体外表面的至少两个侧面上连续延伸。使支线及子接口在不使用时可全部贴合套入支线槽内,降低了线体的磨损或缠绕,更好的保护数据线。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中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在未使用状态下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中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在未使用状态下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3是实施例中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在使用状态下的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中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在使用状态下的第二视角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第一侧面;3-总接口;4-总线槽;5-第四侧面;6-止挡壁;7-支线;8-第三侧面;9-子接口;10-插槽;11-支线槽;12-第二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一并参阅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该收纳型一拖多数据线适用于供多个电子产品使用。其具体结构包括总线2、多条支线7和壳体。

其中,壳体具有收敛的形状使其内部形成闭合的容纳空间。优选地,壳体呈类长方盒形的六面体结构。

其中,总线2的第一端设置有总接口3,优选地,总接口3为usb-a接口或type-c接口。优选地,总线2的外部具有由耐磨材料和结构强度较大的材料制成的保护层。

本实施例中,总线2的第二端电性连接各支线7的第一端,总线2的第二端与各支线7的第一端之间的电性连接部位位于壳体内。具体地,内壳设置有转换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总线2的第二端与各支线7的第一端均连接转换电路板,将转换电路板将总线2的一路输出转换成多路输出。关于转换电路板本身的具体结构,其可参考电路分路技术领域的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各支线7的第二端分别设置有子接口9。其中,多个子接口9同时包括type-c接口、usb-micro接口和lighting接口中的一种或多种。优选地,支线7和支线槽11的数量均为三个且一一对应。在支线7的数量为三个时,优选第一个子接口9为type-c接口,第二个子接口9为usb-micro接口,第三个子接口9为lighting接口。

由此,能够用一个总线2连接多个支线7,实现通过一条总线2的多条支线7分别供多个电子产品使用,进一步地,可使各支线7具有不同的接口类型,进而可适应多种类型的电子设备,减少用户需要购买和携带的数据线种类和数量,减少了成本,并提升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例中,总接口3及一部分总线2外露于壳体,支线7的一部分线体和对应的子接口9均外露于壳体。具体地,壳体外表面具有用于插入总接口3的插槽10和用于活动穿设总线2的总线槽4,总线2外露于壳体部分的线体长度大于总线槽4的长度,总线槽4的至少一处设置有止挡壁6,总线槽4的未设置止挡壁6的区域外露于壳体,止挡壁6从顶部挡住总线槽4内的总线2。

由于总线2外露于壳体部分的线体长度大于总线槽4的长度,总线槽4的至少一处设置有止挡壁6,总线槽4的未设置止挡壁6的区域外露于壳体,止挡壁6从顶部挡住总线槽4内的总线2。由此,使用时可以将插头拔出,并抽拉提手的线来作为数据线使用。用完后,总接口3完全插入插槽10内时,可以将数据线反向拉回,在插槽10和止挡壁6的共同作用下,总线2的第二端和止挡壁6之间的外露于总线槽4的部分线体可作为提手使用,方便携带,无需额外设置提手即可方便用户固定或携带数据线。

本实施例中,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支线7一一对应的支线槽11,支线7及对应的子接口9可拆卸地定位在对应的支线槽11中,支线槽11在壳体外表面的至少两个侧面上连续延伸。由于壳体外表面设置有多个与支线7一一对应的支线槽11,支线7及对应的子接口9可拆卸地定位在对应的支线槽11中,支线槽11在壳体外表面的至少两个侧面上连续延伸。使支线7及子接口9在不使用时可全部贴合套入支线槽11内,降低了线体的磨损或缠绕,更好的保护数据线。

优选地,在壳体呈类长方盒形的六面体结构时,支线槽11从壳体的第一侧面1依次延伸至第二侧面12和第三侧面8,其中,第二侧面12的两侧分别邻接第一侧面1和第三侧面8。由此,由于支线槽11在壳体的多个侧面上延伸,使得其具有足够的长度,进而可容纳足够长度的支线7供用户使用。

优选地,总线槽4位于壳体的第四侧面5,第四侧面5邻接第一侧面1和第三侧面8但不邻接第二侧面12。由此,不但可进一步避免总线2与支线7缠绕,还能进一步提升产品外表面的齐整性。

优选地,插槽10位于壳体的第四侧面5,第四侧面5形成插槽10的区域具有缺口使第四侧面5为阶梯面,缺口具有预设深度使总接口3完全插入插槽10内时,总接口3与第四侧面5未形成缺口的区域平齐。由此,可进一步提升总线2与壳体外表面之间的平整性,进而保护总线2结构减少磨损。

优选地,插槽10内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总接口3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插槽10内。或者,壳体内在与总接口3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总接口3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插槽10内。通过磁铁实现定位,一方面可避免总接口3出现不必要的脱离插槽10,另一方面也利于用户拔出总接口3。

优选地,支线槽11内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子接口9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支线槽11内。或者,壳体内在与子接口9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磁铁,配置为使子接口9在磁铁的磁力作用下定位于支线槽11内。通过磁铁实现定位,一方面可避免子接口9出现不必要的脱离支线槽11,另一方面也利于用户拔出子接口9。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实用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上述本实用新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