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容器的线夹及包括其的出线套管和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96790发布日期:2020-04-14 20:39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用于电容器的线夹及包括其的出线套管和电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容器的线夹及包括其的出线套管和电容器。



背景技术:

哈呋(哈夫)线夹是指将两个半环状物体连接成一个圆环状的夹子。目前,电容器的接线端子和铜绞线之间通过采用哈呋线夹连接在一起,然后采用螺母和垫片将哈呋线夹固定在电容器的接线端子上。但是,铜绞线在通电状态下会出现收缩。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哈呋线夹与铜绞线之间会出现松动,进而造成螺母和电容器的接线端子之间出现松动。

为了检查哈呋线夹与铜绞线之间是否出现松动,需要在电容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路,检查电容器的接线端子上的螺母的扭矩,即检查螺母的松紧程度。如果用户忘记停电检查,哈呋线夹与铜绞线的连接处的电阻将变大,电容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容器的接线端子会发热漏油,甚至损坏电容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容器的线夹,所述电容器包括接线端子,所述线夹包括: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具有供所述接线端子穿过的通孔;以及

固定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限定了用于容纳导线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卡接部具有供所述导线进入所述容纳空间的开口,以使得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导线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用于经过机械冷压后压紧所述导线。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沿垂直于所述导线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

优选的,当所述第一卡接部在未受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卡爪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卡爪的端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导线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限定了呈圆柱形的容纳空间。

优选的,所述线夹一体成型,所述连接板呈平板状。

优选的,所述线夹包括与所述第一卡接部相同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固定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的相对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接部的开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卡接部的开口的朝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通孔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一卡接部限定的容纳空间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二卡接部限定的容纳空间的中轴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线套管,所述出线套管包括:如上所述的线夹;平垫圈;弹簧垫圈;螺母;以及接线端子,所述接线端子依次穿过所述线夹的通孔、所述平垫圈和所述弹簧垫圈后与所述螺母可拆卸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容器,所述电容器包括:

电容器箱体;

位于所述电容器箱体内部的电容元件组,所述电容元件组包括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以及

两个如上所述的出线套管,两个所述出线套管固定在所述电容器箱体上,两个所述出线套管的接线端子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引出电极和第二引出电极。

本实用新型的线夹能够与电容器的接线端子之间形成牢固的连接,且适于经过机械冷压后压紧铜绞线。避免铜绞线在通电中与线夹之间产生松动从而损坏电容器。

附图说明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容器的出线套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出线套管的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出线套管沿着箭头a1所指方向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与图3对应的分解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出线套管沿着箭头a2所指方向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与图5对应的分解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线夹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电容器的出线套管的立体示意图,其中图1未示出电容器的电容元件组和另一个出线套管。如图1所示,出线套管2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电容器套管21;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接线帽26,接线帽26位于电容器套管21外部,且固定在电容器套管21的一端上;与接线帽26固定连接的接线端子25,接线端子25被构造呈螺杆形状,其外侧壁上具有外螺纹(图1未示出);以及沿着接线端子25的轴向依次布置的线夹1、平垫圈22、弹簧垫圈23和螺母24,其中螺母24的内螺纹(图1未示出)与接线端子25的外螺纹相适配。

图2是图1所示的出线套管的分解图。如图2所示,线夹1由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其包括连接板11和固定设置在连接板11的相对两侧的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图2未示出)。其中第一卡接部12用于卡接铜绞线31,第二卡接部用于卡接铜绞线32。连接板11上具有通孔111,通孔111、平垫圈22和弹簧垫圈23的中心孔的孔径略大于接线端子25的直径。

图3是图1所示的出线套管沿着箭头a1所指方向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是与图3对应的分解图。其中铜绞线31在图3和图4中以虚线示出。如图3和图4所示,接线端子25适于依次穿过连接板11的通孔111、平垫圈22和弹簧垫圈23的中心孔后与螺母24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扳手将螺母24旋紧在接线端子25上,从而将连接板11、平垫圈22和弹簧垫圈23紧紧地按压在螺母24和接线帽26之间。

第一卡接部12用于与铜绞线31相卡接,当第一卡接部12卡合铜绞线31时,铜绞线31的中轴线l31垂直于连接板11的通孔111的中轴线l。

图5是图1所示的出线套管沿着箭头a2所指方向看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是与图5对应的分解图。连接板11的通孔111在图5和图6中以虚线框示出。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固定设置在连接板11的相对两侧,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沿垂直于铜绞线31、32的横截面呈u形。第一卡接部12限定了呈圆柱状的容纳空间121,容纳空间121的形状与铜绞线31的形状相适配,且用于容纳铜绞线31。同样,第二卡接部12’限定了呈圆柱状的容纳空间121’,容纳空间121’的形状与铜绞线32的形状相适配,且用于容纳铜绞线32。

第一卡接部12的一侧还具有供铜绞线31进入容纳空间121的开口124,

第一卡接部12的开口124的朝向与箭头a1所指的方向相反。同样,第二卡接部12’的一侧具有供铜绞线32进入容纳空间121’的开口124’,第二卡接部12’的开口124’的朝向与箭头a1’所指的方向相反。其中箭头a1与箭头a1’所指的方向相反。

现结合图5和图6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出线套管2的线夹1的组装过程:首先将铜绞线31放置在第一卡接部12的开口124处,并沿着箭头a1所指的方向按压、推入或挤入第一卡接部12限定的容纳空间121中,将铜绞线32放置在第二卡接部12’的开口124’处,并沿着箭头a1’所指的方向按压、推入或挤入第二卡接部12’限定的容纳空间121’中。然后在冷压机中通过机械冷压的方式将第一卡接部12、第二卡接部12’分别和铜绞线31、32压紧在一起。最后将线夹1的连接板11、平垫圈22、弹簧垫圈23依次套在接线端子25上,再将螺母24旋紧在接线端子25上。

图7是图6所示的线夹的放大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对称布置,下面仅以第一卡接部12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卡接部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卡爪122和第二卡爪123,第一卡爪122和

第二卡爪123由具有一定弹性的金属材料制成。在自然状态下,即未受外力作用下,第一卡爪122的端部1221和第二卡爪123的端部1231之间的间距d(即在沿着平行于通孔111的中轴线l的方向上)小于铜绞线31(参见图6所示)的直径。

在铜绞线31进入容纳空间121的过程中,铜绞线31的外侧壁先接触第一卡爪122的端部1221和第二卡爪123的端部1231,并对端部1221和端部1231施加使其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运动的作用力,使得端部1221和端部1231的间距d增加,使得第一开口124增大,从而允许铜绞线31进入容纳空间121中,并且第一卡接部12对铜绞线31形成较强的夹持力。

本实用新型的线夹1的连接板11呈平板状,其能够与平垫圈22和接线帽26之间紧密贴合在一起,通过螺母24、弹簧垫圈23和平垫圈22能够牢固地将其固定在接线帽26上,不会出现松动的情况。

铜绞线31、32分别与线夹1的第一卡接部12、第二卡接部12’通过冷压固定在一起。当铜绞线31、32导电时,铜绞线31、32和第一卡接部12、第二卡接部12’之间不会产生松动。用户无需在一段时间之后检查出线套管2的螺母24与接线端子25之间是否松动。

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沿垂直于铜绞线的横截面呈u形,便于卡接铜绞线。

线夹1由金属材料一体成型(例如通过冲压金属板材形成),具有较大的机械强度,且连接板11和第一卡接部12、第二卡接部12’的连接处不会额外产生接触电阻。

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相对设置,且第一卡接部12的开口124的朝向和第二卡接部12’的开口124’的朝向相反,方便冷压机器对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进行冷压操作。

连接板11的通孔111的中轴线l垂直于第一卡接部12限定的圆柱形的容纳空间121的中轴线和第二卡接部12’限定的圆柱形的容纳空间121’的中轴线。换言之,当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分别卡接铜绞线31和铜绞线32时,通孔111的中轴线l垂直于铜绞线31和铜绞线32,此时出线套管2上的其他部件不会对铜绞线31、32的延伸方向进行阻碍,方便对铜绞线进行布线。

线夹1的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12’能够增大出线套管2的载流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线夹具有一个卡接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容器,包括电容器箱体;位于电容器箱体内部的电容元件组,电容元件组由多个电容元件串联和/或并联形成;以及固定在电容器箱体上的两个出线套管。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这里所描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还包括所作出的各种改变以及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