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连接装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24767发布日期:2020-07-17 16:01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连接装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烟火灾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连接装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



背景技术: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是一种通过空气采样管把保护区的空气吸入探测器进行分析从而进行火灾的早期预警的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它采用长寿命激光光源作为探测光源,利用光散射技术进行烟雾探测,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实现防误报和烟雾粒子鉴别。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采用激光散射原理,含有烟雾的空气样本在风机的作用下匀速通过探测室,激光在烟雾粒子的作用下发生散射,散射光会被光敏接收器接收,该散射信号经过处理转换为烟雾浓度的大小,根据烟雾浓度判断是否发生火灾。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是主动式探测系统,不但能够在普通的环境中及时发现火灾,更能在常规探测器无法保护的高大空间、高速气流场所以及人员无法接近的场所对样品空气进行主动探测。该系统主要由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探测管路、消防电源、预警管理终端和远程监控终端组成,通过将探测管路铺设在容易产生早期烟雾的地方来实现极早期的火灾探测报警功能。相较于传统的感烟探测产品,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可达其1000倍以上,并通过算法降低误报率,更重要的一点是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能够在火灾极早期发挥探测功能,使火灾及时得到抑制,避免火情蔓延,而传统的感烟探测产品均是在火灾中期才探测到险情,这时错失了灭火的最佳时机,增加了火灾抑制难度,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灾伤。因此,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技术实现要素:

目前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由于所处的环境复杂、灵敏度又极高,探测器与探测管的连接处没有密封,连接处会有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被吸入探测器中,影响到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对监测区域火警情况的判断,从而导致误报警。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需要不断对监测区域的空气进行主动探测,在与探测管的连接处需要保证密封,防止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影响探测结果。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连接装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通过在探测器与探测管的连接处设置连接装置,保证连接处的密封性,隔绝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扰乱检测结果,提高探测器的探测准确度,有效避免误报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连接装置,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包括探测器接头,连接装置包括:

管盖,其包括顶部,顶部具有开口,并且其内表面设置有内螺纹;

密封圈,与探测器接头相适配;其中,

探测器接头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装配时,管盖套在探测器接头上,密封圈置于探测器接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探测器接头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面,密封圈的一个端部具有第二面,第一面与第二面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第一面、第二面为直角面、斜面或者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顶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台,凸台与密封圈的另一个端部相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中,连接装置还包括环圈,其与探测器接头相适配;装配时,环圈置于密封圈的另一个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包括:

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

如上所述的连接装置;

探测管;其中,

连接装置设置在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与探测管的连接处。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利用连接装置,通过不断拧紧管盖,压迫塑料圈进而压迫橡胶圈来密封住探测管与探测器的连接处,从而达到隔绝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提高设备探测的精准度,有效降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误报率,为监测区域的消防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连接装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连接装置在装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

1-探测器;11-探测器接头;111-第一面;

2-连接装置;21-管盖;211-顶部;22-密封圈;221-第二面;23-环圈;

3-探测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现有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中样本空气通过探测管进入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时,探测管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连接处容易发生密封不严的情况,导致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从而产生烟雾浓度计算误差,降低了探测器的检测精准度。由此可见,需要加强探测管与探测器的连接处的密封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包括:探测器1、连接装置2和探测管3。

探测器1吸收探测区域的空气,对空气样本进行分析,得到空气的烟雾浓度,据此判断探测区域是否发生火灾。探测器1包括探测器壳体,其为中空长方体结构,具有顶面、底面和四个侧面,其中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显示面板和功能按键,顶面上设有探测器接头11,探测区域的样本空气经探测器接头11进入探测器1中。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探测器接头11的个数可以为多个,例如4个,这样可以同时对多个区域进行火灾探测,大大提高了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的使用率。

探测管3布设于探测区域中,可以达到百米的长度。在探测管3上,每隔一段距离具有一个通孔,比如,探测管3上每隔0.5米设置一个通孔,当然,这些通孔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探测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而有针对性地布设通孔,探测区域的不同位置处的空气样本通过通孔进入探测管3中。

连接装置2设置在探测器1与探测管3的连接处。如图2所示,连接装置2包括:管盖21、密封圈22。

管盖21包括顶部211,顶部211具有开口,管盖21的内表面具有内螺纹,探测器接头11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装配时,将管盖21套在探测器接头11上,将密封圈22置于探测器接头11内,将探测管3插入探测器接头11内,探测管3穿过密封圈22,旋拧管盖21,管盖21会压迫探测器接头11,进而压迫密封圈22使探测器接头11与探测管3的连接处达到密封的效果,两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也更加稳定。连接时,探测管3会穿过管盖21。

通过带螺纹的探测器接头11、管盖21配合密封圈22,将探测管3与探测器1合为一个整体,这种结构紧密无缝隙,可以使探测管3与探测器1无缝连接,隔绝了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1内,从而保证了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密封圈22的材质可以为橡胶。

管盖21包括顶部211,顶部211具有开口。旋拧管盖21的过程中,当到达一定程度后,管盖21的顶部211会与探测器接头11的端面接触,阻止进一步地旋拧管盖21,这样可以防止过度旋拧管盖21,以致管盖21的内螺纹脱离探测器接头11的外螺纹。

如图2所示,探测器接头1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面111,密封圈22的一个端部具有第二面221,第一面111与第二面221相适配,当密封圈22的这一端到达第一面111时,第一面111用于托住密封圈22不往下滑落。优选地,第一面111、第二面221可以为直角面、斜面或者弧面。

因为密封圈22要靠探测器接头11传递压迫力,因此密封圈22与探测器接头11之间不可能有较大空隙,优选地,密封圈22的外侧面与探测器接头11的内壁是接触的,探测器接头11内壁的摩擦力使得密封圈22在探测器接头11内不会自由滑落,并且装配前密封圈22会露出探测器接头11,旋拧管盖21时,密封圈22的另外一个端部会抵在管盖21的顶部211,密封圈22被压迫的同时沿探测器接头11的内螺纹的轴向移动。作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顶部211的内表面设置有凸台(图中未示出),旋拧管盖21的过程中,在顶部211与探测器接头11的端面接触之前,凸台会与密封圈22接触,并随着管盖21的进一步旋拧,密封圈22的上述另一个端部会抵在凸台上,迫使密封圈22沿探测器接头11的内螺纹的轴向移动。

凸台的设置使得管盖21的内表面结构复杂,增加了监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1内的难度。

在旋拧管盖21的过程中,凸台随之旋转,凸台与密封圈22相接触,当密封圈22选用橡胶圈等类似的摩擦力较大的材质时,密封圈22会随之旋转,而密封圈22的外侧面与探测器接头11的内壁又是接触的,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也会较大,因此,密封圈22的旋转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可能会损坏密封圈22。为了使密封圈22不受损坏,在密封圈22的上述另一个端部设置环圈23,环圈23是光滑材料制成的,凸台会与环圈23接触,凸台旋转时,环圈23不会跟着旋转,环圈23和密封圈22一起沿探测器接头11的内螺纹的轴向移动。

安装使用时,将管盖21套在探测器接头11上,将密封圈22和环圈23置于探测器接头11内,环圈23更靠近管盖21的顶部211,将探测管3插入探测器接头11内,探测管3穿过密封圈22和环圈23,旋拧管盖21,管盖21压迫探测器接头11,进而压迫密封圈22,藉此密封住探测器1与探测管3的连接处。监测时,探测区域以外的空气不会进入探测器1,只有探测区域的样本空气进入探测器1。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连接装置2,能够有效防止探测区域以外的空气进入探测器1,有效降低系统误报率。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器的连接装置及具有该连接装置的吸气式感烟火灾探测系统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再者,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作出清楚区分。

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