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3753发布日期:2020-07-04 01:17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连接器是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接触的一种部件,它的作用非常单纯: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

连接器主要包括公头和母头,待连接的线束分别与公头和母头连接,公头与母头连接后,两根线束形成电连接。现有技术中,线束端部一般是通过螺丝与公头或母头连接,线束在受到拉扯时,线束端部容易与公头或母头脱离,造成线路中断、安全隐患,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公头和连接母头;

连接公头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卡紧块、第一导电件、第一盖体、第一弹性元件,

第一壳体设有第一卡紧孔,第一卡紧孔截面积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

第一卡紧块位于第一卡紧孔内,第一卡紧块截面积自第一卡紧孔第一端至第一卡紧孔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一卡紧块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线束连接;

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片和导电柱,导电柱与第一导电片固定连接;

第一盖体设有第一通孔,导电柱配合在第一通孔中,第一弹性元件两端分别与第一导电片和第一盖体抵靠,第一盖体盖合在第一卡紧孔第一端,第一导电片位于第一卡紧孔内并与第一卡紧块抵靠;

连接母头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卡紧块、第二导电件、第二盖体、第二弹性元件,

第二壳体设有第二卡紧孔,第二卡紧孔截面积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

第二卡紧块位于第二卡紧孔内,第二卡紧块截面积自第二卡紧孔第一端至第二卡紧孔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二卡紧块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束连接;

第二导电件包括第二导电片和导电筒,导电筒与第二导电片固定连接;

第二盖体设有第二通孔,导电筒配合在第二通孔中,第二弹性元件两端分别与第二导电片和第二盖体抵靠,第二盖体盖合在第二卡紧孔第二端,第二导电片位于第二卡紧孔内并与第二卡紧块抵靠;

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卡合连接,导电柱配合在导电筒内。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卡紧孔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截面积沿第一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一压块,第一压块配合在第一凹槽内;

第二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孔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截面积沿第二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二压块,第二压块配合在第二凹槽内。

优选地,第一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截面积沿第一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一压块,第一压块配合在第一凹槽内;

第二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截面积沿第二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二压块,第二压块配合在第二凹槽内。

优选地,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线槽,第一导线槽用于容置线束;

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线槽,第二导线槽用于容置线束。

优选地,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锯齿,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内壁的一侧设有锯齿;

或,

第一导线槽内壁设有锯齿,第二导线槽内壁设有锯齿。

优选地,第一卡紧块设有第一穿线孔,第一穿线孔第一端位于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壳体内壁的一侧,第一穿线孔第二端位于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

第二卡紧块设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第一端位于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内壁的一侧,第二穿线孔第二端位于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

优选地,第一卡紧块靠近第一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为橡胶材质,第一卡紧块将第一卡紧孔第二端密封;

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为橡胶材质,第二卡紧块将第二卡紧孔第二端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线束连接器,待连接的一根线束经过第一卡紧孔第二端进入第一卡紧孔内,线束端部再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拉扯线束后第一卡紧块和第一壳体内壁将线束卡紧,后续线束如果受到拉扯,在拉扯力的作用下第一卡紧块将线束压的更加紧实,从而线束不会与连接公头脱离,同样线束也不会与连接母头脱离。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连接公头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连接母头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连接公头的爆炸示意图;

图4示出了连接公头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连接公头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连接公头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连接公头的剖视图。

图中,11-第一壳体,12-第一卡紧块,13-第一导电片,14-导电柱,15-第一盖体,16-第一弹性元件,17-第一压块,18-第一导线槽,19-第一穿线孔,21-第二壳体,22-导电筒,23-第二盖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2,本实施例中的线束连接器,包括连接公头和连接母头;连接公头和连接母头用于分别与待连接的两根线束端部连接,连接公头再与连接母头配合连接,从而两根线束形成电连接。

参照图3-4,连接公头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卡紧块12、第一导电件、第一盖体15、第一弹性元件16。

第一壳体11为绝缘材质,第一壳体11内形成第一卡紧孔,第一卡紧孔贯穿第一壳体11,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紧孔的截面为矩形,截面为矩形仅作为举例说明,并不局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等等,将第一卡紧孔的两端分别命名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卡紧孔的截面积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

第一卡紧块12位于第一卡紧孔内,第一卡紧块12可在第一卡紧孔内活动,第一卡紧块12具有一定的韧性,第一卡紧块12表面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凹陷;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紧块12的截面为矩形,并且这里的矩形与第一卡紧孔截面所形成的矩形相似,第一卡紧块12截面积自第一卡紧孔第一端至第一卡紧孔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一卡紧块12外壁可以与第一壳体11内壁完全贴合,第一卡紧块12上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用于与线束连接;参照图4,线束经第一卡紧孔第二端进入第一卡紧孔内,线束端部再与第一连接部固定连接,线束位于第一卡紧孔内的部分位于第一卡紧块12外壁和第一壳体11内壁之间,拉扯线束后第一卡紧块12和第一壳体11内壁将线束卡紧,后续线束如果受到拉扯,在拉扯力的作用下,第一卡紧块12向第一卡紧孔第二端移动,第一卡紧块12将线束压的更加紧实,从而线束不会与连接公头脱离。

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导电片13和导电柱14,第一导电片13和导电柱14均为铜材质,导电柱14与第一导电片13一侧固定连接,导电柱14垂直于第一导电片13,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元件16为弹簧,弹簧套设在导电柱14上;在另外的设计方式上,弹簧也可以不套设在导电柱14上,而是直接与第一导电片13固定连接并与导柱位于第一导电片13的同侧;第一弹性元件16为弹簧也只是举例说明,并不限于弹簧,还可以是弹性橡胶等。

第一盖体15也为绝缘材质,第一盖体15设有第一通孔,导电柱14配合在第一通孔中且导电柱14可在第一通孔中滑动,弹簧远离第一导电片13的一端抵靠在第一盖体15上,第一盖体15盖合在第一卡紧孔第一端,将第一卡紧孔第一端盖住,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1和第一盖体15分别设有卡槽,第一壳体11和第一盖体15通过卡槽形成可拆卸连接,第一导电片13远离导电柱14的一侧抵靠在第一卡紧块12上,参照图4,线束经过第一卡紧块12和第一导电片13之间,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一导电片13将线束压紧,从而第一导电件与线束电连接。

连接母头包括第二壳体21、第二卡紧块、第二导电件、第二盖体23、第二弹性元件。

第二壳体21为绝缘材质,第二壳体21内形成第二卡紧孔,第二卡紧孔贯穿第二壳体21,本实施例中第二卡紧孔的截面为矩形,截面为矩形仅作为举例说明,并不局限于矩形,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等等,将第二卡紧孔的两端分别命名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卡紧孔的截面积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减小。

第二卡紧块位于第二卡紧孔内,第二卡紧块可在第二卡紧孔内活动,第二卡紧块具有一定的韧性,第二卡紧块表面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凹陷;本实施例中第二卡紧块的截面为矩形,并且这里的矩形与第二卡紧孔截面所形成的矩形相似,第二卡紧块截面积自第二卡紧孔第一端至第二卡紧孔第二端逐渐减小,第二卡紧块外壁可以与第二壳体21内壁完全贴合,第二卡紧块上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用于与线束连接;线束经第二卡紧孔第二端进入第二卡紧孔内,线束端部再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线束位于第二卡紧孔内的部分位于第二卡紧块外壁和第二壳体21内壁之间,拉扯线束后第二卡紧块和第二壳体21内壁将线束卡紧,后续线束如果受到拉扯,在拉扯力的作用下,第二卡紧块向第二卡紧孔第二端移动,第二卡紧块将线束压的更加紧实,从而线束不会与连接公头脱离。

第二导电件包括第二导电片和导电筒22,第二导电片和导电筒22均为铜材质,导电筒22与第二导电片一侧固定连接,导电筒22垂直于第二导电片,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弹性元件为弹簧,弹簧套设在导电筒22上;在另外的设计方式上,弹簧也可以不套设在导电筒22上,而是直接与第二导电片固定连接并与导电筒22位于第一导电片13的同侧;第二弹性元件为弹簧也只是举例说明,并不限于弹簧,还可以是弹性橡胶等。

第二盖体23也为绝缘材质,第二盖体23设有第二通孔,导电筒22配合在第二通孔中且导电筒22可在第二通孔中滑动,弹簧远离第二导电片的一端抵靠在第二盖体23上,第二盖体23盖合在第二卡紧孔第一端,将第二卡紧孔第一端盖住,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1和第二盖体23分别设有卡槽,第二壳体21和第二盖体23通过卡槽形成可拆卸连接,第二导电片远离导电筒22的一侧抵靠在第二卡紧块上,线束经过第二卡紧块和第二导电片之间,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第二导电片将线束压紧,从而第二导电件与线束电连接。

第一盖体15与第二盖体23卡合连接,导电柱14配合在导电筒22内,从而两根线束形成电连接。

参照图4,第一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卡紧孔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截面积沿第一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一压块17,第一压块17配合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压块17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从第一凹槽内取出,线束端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时,先将线束端部压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一压块17压入第一凹槽内,从而线束端部被固定在第一卡紧块12上。

第二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孔第一端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截面积沿第二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二压块,第二压块配合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压块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从第二凹槽内取出,线束端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时,先将线束端部压入第二凹槽内,再将第二压块压入第二凹槽内,从而线束端部被固定在第二卡紧块上。

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另外一种设计方式上,参照图5,第一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壳体11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截面积沿第一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一压块17,第一压块17配合在第一凹槽内,第一压块17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从第一凹槽内取出,线束端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时,先将线束端部压入第一凹槽内,再将第一压块17压入第一凹槽内,从而线束端部被固定在第一卡紧块12上,线束经过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夹紧孔第一端的一侧、第一卡紧块12与第一壳体11之间,最终从第一卡紧孔第二端出来。

第二连接部具体包括: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21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截面积沿第二凹槽深度方向逐渐增大,还包括第二压块,第二压块配合在第二凹槽内,第二压块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从第二凹槽内取出,线束端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时,先将线束端部压入第二凹槽内,再将第二压块压入第二凹槽内,从而线束端部被固定在第二卡紧块上,线束经过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夹紧孔第一端的一侧、第二卡紧块与第二壳体21之间,最终从第二卡紧孔第二端出来。

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壳体11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一导线槽18,第一导线槽18用于容置线束,第一导线槽18的深度小于线束的直径,线束布置在第一导线槽18内后,线束凸出于第一导线槽18,线束会与第一壳体11内体挤压,产生摩擦力,从而阻碍线束在拉扯力的作用下被拉扯出来。

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21内壁的一侧设有第二导线槽,第二导线槽用于容置线束,第二导线槽的深度小于线束的直径,线束布置在第二导线槽内后,线束凸出于第二导线槽,线束会与第二壳体21内体挤压,产生摩擦力,从而阻碍线束在拉扯力的作用下被拉扯出来。

为了进一步增大线束与第一卡紧块12和第二卡紧块之间的摩擦力,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壳体11内壁的一侧设有锯齿,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21内壁的一侧设有锯齿。

参照图6,如果设置有第一导线槽18和第二导线槽,第二导线槽内壁设有锯齿,第一导线槽18内壁设有锯齿。

为了进一步增大线束与第一卡紧块12和第二卡紧块之间的摩擦力,参照图7,第一卡紧块12设有第一穿线孔19,第一穿线孔19第一端位于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壳体11内壁的一侧,第一穿线孔19第二端位于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线束经过第一穿线孔19,线束与第一穿线孔19内壁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线束在拉扯力的作用下很难被拉扯出来;

第二卡紧块设有第二穿线孔,第二穿线孔第一端位于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壳体21内壁的一侧,第二穿线孔第二端位于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线束经过第二穿线孔,线束与第二穿线孔内壁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从而线束在拉扯力的作用下很难被拉扯出来。

为了提高连接公头和连接母头的密封性,第一卡紧块12靠近第一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为橡胶材质,第一卡紧块12将第一卡紧孔第二端密封;

第二卡紧块靠近第二卡紧孔第二端的一侧为橡胶材质,第二卡紧块将第二卡紧孔第二端密封。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