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条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98405发布日期:2020-06-30 20:0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汇流条进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汇流条进料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进料的汇流条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汇流条是光伏组件焊接过程中的重要原材料,汇流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光伏组件电流的收集效率,对光伏组件的功率影响很大。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工艺中,均采用汇流条作为连接汇流的目的,然而,现有的汇流条进料装置在生产过程中,汇流条经常会出现侧弯或是平整度不达标,对组件输出功率造成不良,目前,针对汇流条的侧弯或是平整度不达标的问题,基本都作返工或报废处理,成本高,效率低。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汇流条进料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汇流条不易侧弯且平整的汇流条进料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汇流条进料装置,其中,包括:固定平台;汇流条放线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沿横向方向的一侧;侧面校直导轮组和表面校直导轮组,分别沿横向方向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上,其中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靠近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设置;移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沿横向方向的另一侧以移动汇流条;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间距调节装置,与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相配合,并根据所述检测装置所测汇流条的宽度以调节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沿前后方向的间距;控制模块,与所述移动机构、所述检测装置及所述间距调节装置通过通信连接以分别控制三者工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载台、设置于所述载台上的滑轨、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滑块及设置于所述滑块上用于夹持汇流条的夹具,所述夹具与所述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并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夹持汇流条移动或松开汇流条后归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具包括上夹臂和下夹臂,所述移动机构还设有以驱动上下夹臂夹紧或松开的驱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以检测所述滑块移动位置的感应元件,所述感应元件与所述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载台上设有一定位螺钉,所述滑块的下表面沿横向方向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螺钉相配合的两个定位孔,当所述滑块移动至行程范围内的左端或右端时,所述定位螺钉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相配合以固定所述滑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包括沿前后设置的第一侧面校直导轮和第二侧面校直导轮,其中一者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上,另一者可沿前后方向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汇流条进料装置还包括固定座,可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上的侧面校直导轮的下方设置于所述固定座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间距调节装置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的伺服电机及连接于所述伺服电机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连接于所述固定座,并在所述伺服电机的作用下驱动所述固定座沿前后方向移动以调节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之间的间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装置为红外测径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汇流条进料装置通过在固定平台上分别沿横向方向且间隔设置侧面校直导轮组和表面校直导轮组,并且通过控制模块来控制进料、测量汇流条宽度及调节侧面校直导轮组的间距。不仅操作方便,工艺简单,而且能有效提高汇流条的良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汇流条进料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和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汇流条进料装置的实施例,所述汇流条进料装置包括:固定平台1,汇流条放线装置2,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沿横向方向的一侧,侧面校直导轮组3和表面校直导轮组4,分别沿横向方向且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上,其中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靠近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2设置,移动机构5,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沿横向方向的另一侧以移动汇流条,检测装置6,设置于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2与所述固定平台1之间,间距调节装置7,与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相配合,并根据所述检测装置6所测汇流条的宽度以调节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沿前后方向的间距,控制模块8,与所述移动机构5、所述检测装置6及所述间距调节装置7通过通信连接以分别控制三者工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平台1可通过在其下方设置支架(未图示)来支撑,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的右侧,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侧面校直导轮31和第二侧面校直导轮32,所述第一侧面校直导轮31和所述第二侧面校直导轮32呈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侧面校直导轮31和所述第二侧面校直导轮32其中一者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上,另一者可沿前后方向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上,其中可活动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上的侧面校直导轮的下方设有可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固定座(未图示),另一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上的侧面校直导轮也可设置所述固定座以保证所述第一侧面校直导轮31和所述第二侧面校直导轮32位于同一水平面,只需所述固定座位固定不动即可。

所述间距调节装置7包括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8的伺服电机71及连接于所述伺服电机71的驱动杆72,所述驱动杆72与所述固定座相连接,并在所述伺服电机71的驱动下通过所述驱动杆72控制所述固定座沿前后方向移动。具体为:当汇流条从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2向所述固定平台1移动时,所述检测装置6检测汇流条沿前后方向的宽度,并通过控制模块8对所述伺服电机71发出指令以调节所述第一侧面校直导轮31和所述第二侧面校直导轮32之间的间距,使之与汇流条的宽度相匹配。

所述表面校直导轮组4设置于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的左侧,所述表面校直导轮组4具体包括上表面校直导轮41和下表面校直导轮42,并且所述上表面校直导轮41和所述下表面校直导轮42间隔设置,即所述上表面校直导轮41设置于相邻两所述下表面校直导轮4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2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的右侧,具体可包括支架及设置于支架上的放料盘,所述放料盘的两端具有可在所述支架上旋转的转轴,汇流条缠绕于所述放料盘上(未图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5设置于所述固定平台1的左侧,所述移动机构5具体包括载台51、设置于所述载台51上的滑轨52、与所述滑轨52相配合的滑块53及设置于所述滑块53上的夹具54,所述夹具54与所述控制模块8通信连接,并在所述控制模块8的控制下夹持汇流条移动或松开汇流条后归位。

所述夹具54包括上夹臂541和下夹臂542,所述移动机构5还设有以驱动上下夹臂夹紧或松开的驱动机构(未图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可设置于所述滑块53内。

所述滑轨52沿横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滑轨52沿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载台5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且其两端均位于所述载台51的外侧。

所述滑块53的下表面设有与所述滑轨52相配合的滑道(未图示),因此所述滑块53可在所述滑轨52上沿横向方向移动,所述夹具54自所述滑块53向汇流条方向延伸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块53设置于汇流条的前侧,因此,上下夹臂可夹持汇流条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从而拉动汇流条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夹具54也可由前夹臂和后夹臂组成,只需所述滑块53设置于汇流条的上方或下方即可。

所述滑轨5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用以检测所述滑块53移动位置的感应元件55,所述感应元件55与所述控制模块8电性连接,并且所述滑轨52沿横向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载台51沿横向方向的长度,因此每一所述感应元件55均位于所述载台51的外侧,如此可使两所述感应元件55的距离增大,从而使所述滑块53的移动行程增大,减少所述滑块53往复运动的次数。

所述载台51上设有一定位螺钉56,所述滑块53的下表面沿横向方向分别设有与所述定位螺钉56相配合的两个定位孔(未图示),当所述滑块53移动至行程范围内的左端或右端时,所述定位螺钉56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相配合以固定所述滑块53。具体为:当所述滑块53向左移动至被左侧的所述感应元件55感应时,所述定位螺钉56会与其中一个所述定位孔相配合固定住所述滑块53,当所述滑块53向右移动至被右侧的所述感应元件55感应时,所述定位螺钉56会与另外一个所述定位孔相配合固定住所述滑块5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6为红外测径仪。

本实施例的汇流条进料装置具体工作过程为:首先,汇流条通过所述汇流条放线装置2向所述固定平台1移动,经由所述检测装置6时,检测汇流条的宽度,并根据汇流条的宽度对所述伺服电机71发出指令以调节所述第一侧面校直导轮31和所述第二侧面校直导轮32之间的间距,使之与汇流条的宽度相匹配。

然后,汇流条经由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和所述表面校直导轮组4,完成汇流条侧面和上下表面的校直步骤。

整个移动过程在所述移动机构5的驱动下完成,具体为:所述滑块53移动至移动行程的最右端时,使所述上夹臂541和所述下夹臂542夹住汇流条的上下表面,并解除所述定位螺钉56与其中所述定位孔的定位作用,拉动汇流条向左移动至移动行程的最左端,所述定位螺钉56定位至另一所述定位孔内,此时所述上夹臂541和所述下夹臂542松开,并向右移动至移动行程的最右端时,再夹住汇流条拉动汇流条并向左移动至移动行程的最左端,如此往复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汇流条进料装置通过在所述固定平台1上分别沿横向方向且间隔设置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和所述表面校直导轮组4,并且通过所述控制模块8来控制进料、测量汇流条宽度及调节所述侧面校直导轮组3的间距。不仅操作方便,工艺简单,而且能有效提高汇流条的良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